“蔡锷曾经带头签名、规劝袁世凯称帝”,这是蔡锷制造的一个假象,在签名前,早就准备举事讨伐袁世凯。

来源: 白云蓝天 2018-01-26 13:40:2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3062 bytes)
回答: 冯学荣: 我看袁世凯这一生TXY2018-01-26 11:30:05

       (以下摘自《蔡锷与袁世凯》一文)

       在“帝制运动”中,袁世凯弄不清蔡锷的内心,蔡锷也弄不清袁世凯的内心。如果是好朋友,蔡锷就应该对袁世凯有所劝诫。可是,蔡锷没有劝。因为他不知道袁世凯的真实想法,却知道做皇帝对一般人的吸引力。所以,他只是看,什么也不说,而且表面上沉迷于女色,似乎玩得什么都顾不上了。

  他们此时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对话。蔡传递的意思袁能读懂:你称帝也罢,不称帝也罢,我不关心。可是,蔡锷真不关心吗?袁世凯不敢轻信。

  恢复帝制的列车加速,蔡锷做出了一个判断:复辟帝制势在必行。既然如此,需要的就不是一般的反对,而是行之有效的阻击。谁来承担这个重任?蔡锷有理由产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置身历史的关键时刻,对自己有准确的估计和足够的自信。这时的蔡锷,已责无旁贷地把东方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命运放在了自己肩上。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所准备,不能暴露自己,在袁世凯面前,就更不能说真话了。

  8月14日,杨度等六人联名通电全国,发表筹组筹安会宣言。第二天蔡锷就到了天津,与梁启超讨论了一夜。蔡锷说:“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饮冰室全集·文集之三十九》)此后,蔡锷每隔几天就要到天津找一次梁启超。护国战争胜利之后,蔡锷曾经回忆说:“当去岁秋冬之交,帝焰炙手可热。锷在京师,间数日一诣天津,造先生之庐,咨受大计……”(曾业英编《蔡锷集》)

  他们议定,由梁启超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蔡锷离京回云南,袁世凯什么时候称帝,云南就什么时候独立。8月20日,蔡锷开始与西南各省联络,告诉他们帝制势在必行,北京叫干什么就干什么。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电全国,要各地官员和社会团体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问题。此时的蔡锷需要伪装,且被动不如主动。所以,在8月25日的军界要人会议上,蔡锷在一张纸上挥笔写下“主张中国国体宜用君主制者署名于后”,然后带头签了“昭威将军蔡锷”,跟着他签名的是12位将军。蔡锷一边制造假象,一边准备离京,最终去云南竖起了讨袁护国的大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