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安徽省怀宁县凉亭中学五十年(1958-2008)

来源: 宜城渔翁 2017-12-25 11:03: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95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宜城渔翁 ] 在 2017-12-25 11:09:1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ZT 安徽省怀凉亭中学五十年(1958-2008)

 

   渔翁按:这是一所乡村中学创建和发展的“校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典型的“中国模式”。文章朴实无华,值得一读。

 

四武村网》本站编辑:绿叶

 

安徽省怀宁县:凉亭中学五十年(1958-2008)

发布时间:2015-11-13 11:14:46    

来源:怀宁县凉亭乡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0-11-11 10:01:28 

   

    怀宁县凉亭中学,称凉中。凉亭中学的前身是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始建于现安市宜秀区杨亭村杨祠堂的“五横中学”,简称“五中”。1959年,也就在“五中”创建的第二年,迁至怀宁县凉亭乡凉亭(现校址),更名为金鸡笼矿务局中学,简称“矿山中学”或“矿中”,隶属安庆行署矿物局,后来学校最定名为凉亭中学。1986年至1987年,凉亭中学高中部被搬迁至月山,凉中由一所完全中学又重新变成一所初中学——凉亭初中。

原标题:《凉中五十年》

 

一、 起始之路(1958~1970)

   

    要了解怀宁县凉亭中学(简称“凉中”)的起始,我们就有必要让时光溯流到五十年前,去回眸认知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为了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迅猛地开展起来。那时,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不仅工业高标难禁,农业也虚报浮夸,全国还兴起了电力、交通、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的“全民大办”运动。泱泱大国,无处不是、无人不在投身于这场风靡一时的大跃进运动中。因而,处在荒山僻壤的杨祠堂(现安庆市宜秀区杨亭村)也应运而生了一所学校,名为五横中学,简称“五中”,始建于1958年,左仲文同志时任校长,这就是凉亭中学的前身。可以说,凉中的诞生是“大跃进”的产物,当然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
    回头看历史,大家都知晓了“大跃进”是一场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运动,国家贫穷的面貌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反而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了破坏。身处僻远之所的五横,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各方面也是日益困顿,深受衣食之虞的广大百姓何以真正意义上支持、参与、发展教育呢?因而五横中学创建伊始就举步维艰。
    而与此同时,与五横毗邻的凉亭却有着一块宝地——金鸡笼,因探明富含煤矿资源,此地顺势成立了“金鸡笼矿务局”,五中为了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1959年,也就在创建的第二年,迁至凉亭(现校址),更名为金鸡笼矿务局中学,简称“矿山中学”或“矿中”,隶属安庆行署矿物局,后来学校最终定名为凉亭中学。
    学校迁至凉亭,学校设施极为落后,教学条件异常艰苦,校舍仅有几间土房,课桌椅都是师生们自己动手用泥巴搭就的,而区区几间陋室又无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师生们就借附近村民的房舍用于教学。当时,五横、凉亭只此一所中学,但学生数不过百人,因此还传着一个顺口溜:一个年级一个班,师生一起一百三十三。有些老师和学生因离家路途遥远,只能寄居附近村舍,学校没有食堂,师生们就在农家就餐,老师的待遇也极低,微薄的工资难以维系家庭生计,不得不一边农耕,一边工作。
    尽管条件如此,但凉中的师生们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敬业、好学之风已然形成。老师们不计报酬,以传道授业为任,和学生们同食共宿,同甘共苦,学生们则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以求知上进为荣,和老师们一起吃苦耐劳、共克时艰。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师生们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去搭建校舍。大家志同道合、不分你我,在一起挑捡石头、搬砖传瓦,个个干得热火朝天,浑身是劲,可谓是“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因为大家的同心协力,凉中在1964年建成了四合院,它由四排房舍环合组成,中间余有空地,故名为四合院。四合院的建成,浓缩了一段师生们艰苦创业的历史,改善了校园面貌和教学环境,使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完善,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凉中的先辈们就在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中默默的奉献着,努力着,坚持着,终于在1965年的中考中,凉中迎来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学校有近半数的学生考取了高中,并且有不少同学考上了电力、师范等中专学校,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凉中人用自己的血汗,智慧及顽强的奋斗精神,为凉中赢得了弥足珍贵的声誉。
    但平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并没能持续太多时日。1966年5月16日,随着“五一六”通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凉中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因此被打破。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造反派组织,学生变成了“红卫兵”,走出教室闹革命,远离了他们本应学习求知的课堂,学校的教学氛围当然是江河日下。1967年,学校成立了革委会,贫下中农开始管理学校,大学本科毕业的陈庆华老师当时只担任校革委会的副主任,是学校内部管理层的最高领导,时任校长汪芳才同志被打为走资派,是革命矛头抨击的对象,此年的教育教学几乎处在瘫痪状态。次年,也就是1968年,凉中实现复课闹革命,学生开始回到学校,教学才逐步走上正轨。但当时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学生们是一边学习,一边学军、学工、学农。为了让学生达到锻炼体质、提高素养的目的,组织学生野营拉练,组织军训;为了使学生了解走近工人阶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实地生产、制造模具;而学农,就是让学生走进田野,支援农村春耕、秋收、双抢,从事农业种作,接受锻炼,创造社会财富;另外,学校还组织文艺宣传队为工农阶级演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处在文革期间这几年的凉中,教育环境遭遇到了一定的破坏,教学水平也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

 

二、 (1970~1978)

在凉中发展史上,有许多人曾对她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第四任校长储经笥老先生。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虽说学校已初具规模,但依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急需扩大规模。因此上级决定在原有凉亭初中的基础上扩建高中部,储校长带领一班人热情响应。一九七0年先行招收一个高中预备班,一九七一年正式成立高中部,至此,凉亭中学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学校全体师生在校长储经笥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具有凉中特色的办学之路。
    储校长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他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瞄准办学方向,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当时知识被严重贬值的年代,有许多教学骨干都被打成臭老九,一些教育精英都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储校长这时在暗地里搜集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在他的感召下,身边云集了一大批具有雄厚实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如高近礼、金宗刚、梁昌福、余谋悦、潘忠化、吴东平、丁士甫等。还包括当时社会上有名望的因各种原因赋闲在家的有识之士,如王琦、杨善舜、杨善尧等。正是他大胆起用了这批优秀人才,才使得凉中在恢复高考后成绩斐然,声名远扬。在教学实践中,他带领全体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撑起凉中教育的一片蓝天。因为他坚信,任何时候知识都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祖国建设不可没有人才。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并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但是储校长敢于顶住压力,在开门办学的前提下,努力抓教学质量。这一时期学校也随时代潮流,开门办学,带领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生有计划地被安排进工厂、下农村,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时的许多学生都在实践中学到许多课本外的知识,增长了才干。回到学校以后依然勤恳,教师依然兢兢业业,他们一起在凉中的校园中书写辉煌篇章。很多同学在县各项竞赛中频频获奖,1978年全县高一参加高考的学生仅有5名被录取,其中凉中就占3人,他们是汪怀峰、杨善林、程小顺。
    当时校园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学生既能埋头读书,也不乏各类艺术人才,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文艺演出团队多次走出校门赴农村宣传演出。曾专门赴皖河大堤劳动工地慰问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高中部成立后,储校长与周边群众多次商讨,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学校征得了大批用地,这为以后学校建成大校园、大围墙、大操场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数增加,学校原有活动场地突显不足,急需一个具有规模的大操场,当时学校坐落在一个大的荒山岗上,学校的西南面有一片大面积的荒山。于是凉中人就瞄准了这块荒山,决心在它上面辟出一块操场,但是要想整平它绝非易事。1977年学校全体师生在储校长号召下,自己动手,凭着一股韧劲,一种执着,一场修建操场攻坚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他们在施工场地全力以赴,挖石垦壤。他们不怕吃苦,敢于挑战,有许多人手磨破了茧皮,肩膀压出了红肿,但没人喊一声苦和累,就这样一个拥有四百米环形跑道的大操场已初具规模。望着这块平整的场地,师生们都笑了。这是他们的杰作,这块场地记载着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凉中后辈人奋发向上。正是由于拥有了这块大操场(是当时怀宁县仅有的),一九七八年春,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在凉中举办,这也是凉中人的骄傲。
    另外,在此期间,储校长还敢于创新。响应党的号召,勤工俭学,举办校办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声有色,不仅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而且也成了学生劳动锻炼的好场所。它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使得凉中的校办工厂成为怀宁勤工俭学的一朵奇葩!1979年安庆地区勤工俭学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凉中人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不断地创造奇迹。
    其次,储校长在当地还有较好的口碑,他重视建立良好的校群关系,因为学校坐落在凉亭这块土地上,就应当为当地的百姓服务。凉亭人民把子女托付给学校,就应当让他们放心。储校长还经常带领老师下乡访问,深入群众,与很多村干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常深情挽留,热情款待,有时常常一连几天都无法脱身,这是一种难以分割的鱼水之情,正是靠着这种情谊,凉中办学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三、勤工俭学的一朵奇葩

    时间推移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全国的教育战线正掀起一股开门办学的热潮,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工农兵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凉亭中学也合上了时代节拍,利用自身条件,勤工俭学。1972年秋,在校长储经笥的带领下,毅然决定筹建校办工厂,这对于当时的凉中人来说困难重重,一无资金,二无专业人才,但他们并不畏惧,而是迎难而上,学校决定让时任校政工组长的夏显斌同志亲自挂帅,并指派大学本科毕业时任本校高中理化组教师的吴东平同志担任技术指导。他们根据学校实际,并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特点,走访了周边地区的学校,学习他们的办厂经验,选择了当地刚时兴的产业——生产加工塑料制品。利用手头的有限资金,购置简易的热焊器材,就着简陋的校舍,开始了塑料制品的加工制作。工厂开业了,他们又为打开销路而奔波。他们凭着一种热情,不怕输,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使工厂逐渐走上了正轨。到第二年,凉中塑料厂已初具规模,为了扩大生产,必须要建厂房,购设备,由于资金短缺,他们就自己动手,搬砖运瓦,还发动山区学生从家里带来木椽,终于一栋像样的厂房建成了,然后就是筹措资金,花了万元巨资购置了一套当时较为先进的塑料制品机械。安装时缺少人手,学生老师就自己动手,缺少技术人员,吴东平同志就亲自动手,他热情十足,胆大心细,拆卸组装及调试安装的活几乎都由他包揽了,从中也学到了不少技术,以至后来,机器出现故障全由他负责修理,解除了工厂的后顾之忧。由于设备的更新,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为增加,而且他们还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加上质量的不断提高,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劳动观的培养,利用这一基地安排学生进工厂劳动,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许多生产技术,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凉中校办工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向,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它既锻炼了学生,又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曾利用这一资金修缮、兴建校舍,如当时的大弄在很多人的心中曾留下极深的印象。学生也从中收益,有几年学生的学杂费得以减免。校办工厂还解决了学校教职工家属就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学校财力因此大大增强,他们利用这一资金兴建了一栋教室(15开间5个教室),并且建起了气势非凡的千米围墙。凉中的勤工俭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影响很大,1979年安庆地区勤工俭学现场会在这里举行,与会代表大都是各县完中负责人,他们参观了校办工厂的生产车间,听取了办厂经验的介绍,了解到凉中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与开拓创新的勇气后,每个人都竖起了大拇指,直夸凉中人是好样的。

四、华彩篇章(1978~198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当时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因而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凉中师生们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他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春风,秉承着凉中先辈们的良风懿德,奋力拼搏,孜孜以求,终于谱写了凉中历史上最为灿烂、绚丽的华彩篇章。当然,这段风光的历史之所以形成,与其内部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可谓十分规范、严格。校长程汉英同志,工作作风务实求效,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并能待人诚恳,以身为范。他要求老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在早上、晚上都须随堂坐班,以学生为中心,全天候辅导、亲近、关心学生。在这方面,程校长身体力行,为大家做了很好的表率,不仅亲自走门串户,去了解老师们的教学、生活情况,而且早晚都要到学生宿舍查房。如晚自习后,学生们睡得比较晚,他就会说出一句常说不厌的话:“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普普通通的八个字,竟在学校流传开来。在教学教研方面,教研会每周必开,学校没有各组教研室,就组织大家在老师家进行,并且每家轮流,从不间断。类似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同事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友谊,而且使教学教研活动蔚然成风,教学氛围日渐浓厚。如遇到停电、断水等突发情况,学校的教学计划从不变动取消,教学秩序如常,对于客观困难一定要想方法去克服,唯一的前提是不可影响教学。要求老师定期上交流课,定期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诸如这些,都形成了规章制度,并做到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一定要求真、求实、求效。
    凉中取得教学上的巨大成功,最让人称道的还是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当时学校中青年老师居多,他们都是捧着一颗心来,全心全意搞教学。老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往往一个人要带两三个班,即使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也是如此,而每个班的学生数少则七八十人,多则逾百人,但每位老师从不拈轻怕重、避重就轻,都能够争先恐后,勇挑重担。由于负担重,又必须圆满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就连星期日,也不遗余力,想方设法给学生加班补课。1982年秋,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朱仇美同志,来怀宁视察,顺道到凉中走访,当时正值星期日,结果看到师生们如平常一样,都在认真地工作、学习,不禁生发感慨:这个破学校,为什么升学率这么高,就是因为他们艰苦奋斗的结果。当时学校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年内干到二十九,吃过年饭又动手。”可见老师埋头苦干、专心致志的精神已达到忘我的境界。班主任老师则更是辛苦,除了完成教学上的重任,还要在班级管理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几乎与学生形影不离,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和他们进行平等而友善的心灵对话,使他们全身心地去学习。如朱家树、杨善舜、丁士甫、陈先豪、董泽润等就是众多优秀班主任中的突出代表。正因老师们对学生倾注太多、付出太多,因而老师的精神也感染了学生,博得了学生的信赖和感激,师生关系十分和谐、融洽,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他们和学生们一起奋斗,一起品尝生活的艰辛,一起拥抱成功的喜悦,一起用生花的妙笔绘画着凉中美好的蓝图。
    当时的教学条件仍很落后,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拮据,因而老师们为了更节省更有效地巩固所授知识,就自己编写讲义,刻印试卷,往往今夜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明天,墨迹未干、墨香犹存的讲义和试卷就传递到了学生手中,老师的心血在第一时间化为了学生渴求的知识。
    在整个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在老师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凉中学子们不怕吃苦,勤奋好问的学风同样让人大为赞叹。
    当时学生们生活,学习条件依然艰苦,很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囿于家庭经济因素,只能是徒步到校、返校,有的甚至需几个小时才能抵达,但他们半夜就起程,披星戴月地赶路,都能准时到校,决不迟到。很多学生,不能天天回家,最多一星期往返一次,为了节省一点,就在家准备了很多的团团罐罐,装满咸菜,作为学校寄宿时用餐的主菜。学校虽有食堂,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不存在有什么珍馐美味,学生戏谑地称食堂所从事的是“清水系海带专业”,可见,大家能经常品尝到的不过是清水海带汤。
    由于农村的电力设施还很落后,停电自然也是常有之事,学生们都能很快适应这种情况,每个人的课桌里都准备了蜡烛、煤油灯。一遇停电,则油灯、蜡烛伴读,秩序依然。晚自习后,学生们仍聚在泛黄的油灯下,交流破解着一道道难题,激情辩论着天下大势、人生宏愿。一根根蜡烛、一盏盏黄油灯,点燃的是凉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学生们上课全神贯注,十分专心,生怕遗漏了一丁儿知识,但对于一些听不懂的内容,决不轻易放过,下课铃响了,老师刚出教室,学生就追随而上,与师者接踵并肩及时请教,直到弄懂方休。由于条件限制,老师只能在家办公,但学生常常是走门上户、络绎不绝,为的是求教释疑,凉中学子们的勤学好问之风充斥着校园。
    凉中人穷且益坚,奋力打拼,厚积必然博发,贫瘠的凉中经过大家辛勤地耕耘,开始百花齐放、桃李满地,香飘四野。
    79年开始,凉中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怀宁县同类学校的前列。很多学生被一些名牌、重点大学录取。如: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工大、安大、安师大等一些知名院校,可以说,凉中的学子们遍布祖国各地名校。
    80年代初,很多高中都进行了改制,从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凉中受到条件制约并没有及时从流。但在升学率方面,实行两年制的凉中相对于那些三年制的学校却毫不逊色。如郑玉陆、陈益中就是只读了两年高中而一举考取中国科大、中山大学的。
    81年高考,怀宁县物理成绩80分以上的考生共70人,而凉中一校就占29名,让同行刮目相看。正因如此,81年安庆地区物理教研会在凉中隆重召开。与会人员对凉中的教育教学无不大加赞赏,这无形中也扩大了学校在安庆地区的影响力,让凉中人更为振奋、自信。
    另外,凉中这几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如:黄鲁同学曾获得了省级几何竞赛三等奖,陈钢同学获得了省级数学竞赛二等奖,这些殊荣让同类学校望之莫及、徒生羡情。
    随着教学成果出类拔萃,凉中也随之声名远扬,莘莘学子们为了追求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凉中真是梦寐以求、趋之若鹜。凉中的生源已不再局限于怀宁县内,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如合肥、安庆、桐城等地皆有。路途再远,也阻挡不了他们热情似火的求学脚步。因为凉中在周边地区已成为了知识的殿堂、人才的摇篮。
    由于学校的影响力与日俱增,80年秋,县领导根据布局的需要将月山(广村)中学高中部并入凉中,使得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也使师资力量更为雄厚,与此同时,校园建设也急待改善。在80年至81年间,学校修建了高两米有余长达一千多米的围墙,都是用石块粘砌而成,凉中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池为城”,也就是在校园内开掘出一个池塘(现凉中的石头宕),用掘出的石头修建围墙,结果围墙修好了,人工池塘也自然形成,真是一举两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耗时一年多,大家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它的建成方便了学校的日常管理,也有利于学校结构的整体布局。从此,学校四合院的布局被打破,兴建了一排排房舍,作为教室和师生宿舍,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从而也有助于教学质量进一步地提高。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凉中,各项事业都得到极大发展,教学成果尤为显著,它是凉中人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凉中人永远的骄傲。

 

五 、继往开来 再创佳绩(1987~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全国城乡,祖国各地日新月异,凉中也经历了一场变迁。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战线也同其他行业一道除旧布新,重新调整布局。为此,县、区领导决定将凉中高中部迁至当时月山区政府所在地月山镇。从一九八六年开始至一九八七年历时近两年,完成了搬迁工作。至此,凉中又重新成为一所初级中学。
    从完中到初中,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人事变动势必造成人心不稳。但是留守者并没有太多的怨言,稍事休整,便又重振旗鼓,他们并没有感到失落,反而人人心里却多了份责任,历史将振兴凉亭教育的重任交给了他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推辞。而对眼前的现实,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担起这一重任,谁来充当领头雁呢?
    上级领导经过走访考察,任命以杨积才同志为校长,董泽润、杨善友同志分任教、总主任。与此同时程华伦同志亦从月山高中回到凉中任会计。杨积才同志是一位年富力强,人生履历丰富,有很强责任心的老师,深受广大师生拥护。受命以来,深感责任重大,在他的主持下,全体教职工很快统一了思想,决心致力于凉亭人民的教育事业,传承凉中的光荣传统,不辱老牌名校的荣誉,再续辉煌。
    新的凉亭初中人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很快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狠抓管理,因为他们明白要想出一流的教学成果,就必须具备优越的教学环境,在教育管理上,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如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学检查及考核制度,各种奖励制度,还设有优秀生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勇担重担,勤奋工作,多出成果;激励有志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经过一系列改革整顿,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凉亭初中又出现了凉中辉煌时期的那种火热场面。广大教师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立志献身于凉中的教育事业。很快凉初的教育教学又走上了正轨。经历了几年的拼搏,从一九九0年直至以后的几年间,中考成绩斐然,考入中专及怀中的学生数均在全县名列前茅。九十年代,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大力发展教育,从1994年开始一场普九攻坚战在我县展开。为了普九达标,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凉中新一辈人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在硬件建设和软件达标上狠下功夫。短短几年时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增添了大量音、体、美器材,创办了达标图书室及阅览室,兴建了实验中心,健全完善了各项制度,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凉中人用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凉中办学水平进入怀宁县普九达标先进行列,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接着又顺利通过了市、省级复核。
    凉亭高中部搬迁以后,有人说凉亭初中办学条件太优越了,因校园里看起来校舍很多,可那些房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年代修建的简易房屋,时至今日皆已成为危房。凉初人意识到要发展教育,还需要有好的教学条件,于是他们又开始致力于改造校舍,兴建教学楼。凉亭地处偏僻,当时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为了凉亭人民的教育事业,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在时任凉亭乡党委书记余裕中同志的带领下,大力宣传,社会各界踊跃捐款,一时间人们纷纷解囊,掀起了一场捐资办教育的热潮,其中张文龙同志慷慨捐出五千元人民币,其他三千、二千、一千不等,在短期内,很快就筹集捐款4万余元,再加上乡政府的鼎立支持,共筹得资金九万八千余元,于一九八八年,凉中第一栋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这是凉亭人民支持教育的象征。凉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又急需增加教室。于是在乡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全额出资十多万元,由凉亭建司何学杰承建于一九九二年第二栋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拥有九个教室的教学楼又出现在凉中校园,同学们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为了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学校通过多方渠道自筹资金,及教师个人集资分别于1991年、1994年、1997年兴建了教师住宅单元四合院共十八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这文章写得够孬,饮水不思源,饮水还要批判挖井人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1:34:57

红外线在可见光光谱之外,“寻常看不见,‘文革’露峥嵘”。 -宜城渔翁- 给 宜城渔翁 发送悄悄话 宜城渔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1:42:40

新八股 —— 歌功颂德,再踩一脚掘井人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3:54:29

你太出“色”了! -宜城渔翁- 给 宜城渔翁 发送悄悄话 宜城渔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4:39:26

我们中学的历史比清华大学还要长 -闲看花开花落- 给 闲看花开花落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2:04:59

请问,在哪个省?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安徽省桐城中学由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先 -宜城渔翁- 给 宜城渔翁 发送悄悄话 宜城渔翁 的博客首页 (909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2:30:11

1888年,张之洞创建 -闲看花开花落- 给 闲看花开花落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8:52:38

广东广雅中学 -宜城渔翁- 给 宜城渔翁 发送悄悄话 宜城渔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9:51:39

前辈厉害 -闲看花开花落- 给 闲看花开花落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20:07:06

能早过1887年? -走石飞沙- 给 走石飞沙 发送悄悄话 走石飞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7:55:08

您的母校是1887? -闲看花开花落- 给 闲看花开花落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5/2017 postreply 18:51:59

我的中学。 -走石飞沙- 给 走石飞沙 发送悄悄话 走石飞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6/2017 postreply 00:25:07

厉害,佩服 -闲看花开花落- 给 闲看花开花落 发送悄悄话 (32 bytes) () 12/26/2017 postreply 09:02:4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