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尼克松访华 (转帖)

来源: 月潜 2017-10-20 13:28:4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632 bytes)

解析尼克松访华 (转帖)

 

   (转自天涯论坛)作者:  峻言 

 

(一)中国从尼克松访华中收获的成果

  2011年,88岁的基辛格出版了《论中国》一书。在书中论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基辛格写道:尼克松“和他的属下们竭力争取与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重新建立联系,以减轻从东南亚黯然撤军的痛苦。”此话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与中国和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越南撤军。至于与中国结盟(实际上中美并未结盟)共同对付苏联,即便尼克松与基辛格有此设想,也不是1972年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后文将告诉你为什么。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被公认为是一次成功的访问,我们如果仔细阅读作为访华成果的《上海公报》,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台湾的论述。

  中方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他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毋庸置疑,美国对中国作出了实质让步。这只是公开的让步。中美谈判时,尼克松甚至向周恩来作出了五点秘密承诺:

  第一,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我能控制得住官僚体系的话,不会再有台湾地位未定之类的声明出现。

  第二,我们不曾也不会支持任何台湾独立运动。

  第三,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将运用影响力,劝阻日本军队在美方减少在台驻军时进入台湾。

  第四,我们将支持任何台湾问题能达到的和平解决。与此点相关者,我们将不支持台湾政府作任何以武力回到大陆的军事尝试。

  第五,我们寻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我们知道台湾问题是完全正常化的阻碍,但在我以上表述的框架下,寻求正常化,努力向该目标迈进。(孟红:解密《中美上海公报》出台始末 毛泽东如何拍板表态?)

  尼克松访华之前四个月,美国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的决议投票时搞双重承认。现在则完全接受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是大三角中最弱的一方,如果中美联合对付苏联,那么中国借助美国之力势必多于美国借助中国之力。美国有必要向中国作如此重大的让步吗?尼克松之所以向中国作此重大让步,是为了与中国和解。而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最重大的两个问题:一,美国政府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二,台湾的地位问题。这两个问题有关联,但还是两个问题。因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还可以搞两个中国或者一中一台。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此后,在1954年和1958年与中国发生两次台海冲突。追根溯源,这两个问题都是美国制造出来的。上海公报以及尼克松的秘密承诺表明,这两个问题在华沙会谈中拖了十五年之后,以美方满足中方的立场而获得解决。双方唯一的分歧在于美方要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中方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利。

(二)美国从越南黯然撤军的危机

  尼克松为什么愿意向中国作出如此重大的让步呢?因为当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死亡5.4万名军人。比朝鲜战争的死亡人数略多一点。在一场有限战争中,5万的死亡数似乎是美国能够承受的极限。受越战拖累,美国的经济状况也每况愈下,其标志性事件是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战后建立的世界金融体系瓦解。同时,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如火如荼,年轻人拒服、逃避兵役数量激增,抗议浪潮此起彼伏,首都华盛顿的抗议集会通宵达旦,军警甚至进入校园进行镇压,加上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依然声势强劲,所有后来在其他国家上演的颜色革命的戏码都率先在美国开场,美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简而言之,美国在越南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美国将急剧衰退,走向分裂,前景不堪设想。因此,美国只有一条路:从越南撤军。由于没有打胜,所以是“黯然撤军。”

  那么,与中国和解为什么能减轻美国撤军的痛苦?美国全面卷入越战,表面上是为了阻止北越的共产党接管南越,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实际上是为了围堵、遏制红色中国。越南太小,成不了美国的对手。中国已经成了美国不敢轻视的对手。如果与中国和解了,越战就没有必要了,越战也就不用再打下去了。越南小,是芝麻,中国大,是西瓜。从越南撤军,就等于丢一粒芝麻。与中国和解,就等于捡了个西瓜。越战失败的痛苦随之变得微不足道。

  问题来了:尼克松仅仅为了减轻从越南撤军的痛苦而向中国作出重大让步,究竟值不值得?

  美国是一定要从越南撤军的。约翰逊总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宣布不再竞选连任,就是为了不再让这场战争继续撕裂美国,让新总统能够团结美国人民,克服越战危机。尼克松以结束越战为竞选口号,赢得1968年总统选举,说明结束越战已经势在必行。但如果不向中国作重大的实质性让步,中美就不可能达成和解。于是,问题就变成:如果尼克松不与中国和解,那么他将如何结束越战?能设想的只有一种:很简单,就是直接把军队从越南撤回美国,然后完事。这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士气低落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一场打了十年的战争,死了5.4万军人,不但一无所得,还把经济带入衰退,美国民众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美国民众将责备把美国带入这样一场愚蠢的战争的领导人,也将视黯然结束这场战争的领导人为无能。这将动摇美国民众对他们的领导人的信任,导致民众对领导人的无休无止的指责,进而导致分裂,动摇国本。你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吗?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超级大国的例子。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军队,全面入侵阿富汗。这被认为是苏联全球扩张、意图打通直达印度洋通道的战略之举。打了8年半,苏联打不下去了。在戈尔巴乔夫的决策下,1988年5月15日,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15日,苏联完成了全部军队——11.5万——撤出阿富汗。持续9年2个月的阿富汗战争,苏联以耗资200多亿美圆,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的代价黯然收场。撤军前,苏联没有与美国、中国或者任何一个大国改善关系。两年后,苏联崩溃。

  不能把苏联崩溃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阿富汗战争,但从阿富汗黯然撤军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民众作出的巨大牺牲换不到丝毫回报的时候,也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民众会因此把他们的领导人视为无能。民众不会信任一个无能的领导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领导人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就必然会被民众抛弃,也就等于动摇了国本。在危机来临时,民众不会再听从他们领导者的呼吁,而是冷漠以对。苏联民众冷漠地看着从阿富汗回国的士兵,也继续冷漠地看着苏联崩塌,无人为之奋起。

  再看一个例子。1954年,阿尔及利亚发起了摆脱法国殖民地地位的武装起义。法国予以武力镇压。连年的战争使法国不堪重负,导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于1958年解体,法国又亡了一次。1959年1月,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出任总统。他花了四年时间让法国人民吞下苦果,接受阿尔及利亚独立。戴高乐以他在二战中挽救了法国尊严的威望,团结了法国民众,使法国再次渡过危机。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开启一场战争容易,如何结束一场战争,尤其是没有打赢的战争,才是对一个政治领袖的智慧和能力的真正考验。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成为美国第37任总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机。

(三)尼克松抓住了对华让步的有利时机

  朝鲜战争伊始,杜鲁门总统便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这成为日后美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

  朝鲜战争结束后,从1955年8月1日起,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开始了大使级会谈,后移至波兰首都华沙。至1970年2月20日,这一会谈共举行136次。这一会谈除了最初产生让两国平民回归本国的成果外,对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没有产生实际成果。症结就在于台湾问题。华沙会谈持续了15年之久这一事实说明,中美两国都有达成关系正常化的政治意愿,但都不愿意在台湾问题上让步。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最大忧虑就是中苏同盟。离间中苏关系是新中国建立和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冷战的头号战略目标。但是,在中苏友好时期,美国在台湾地位问题上向中国让步换不到中国在美苏间保持中立,更谈不上与苏联决裂。而让步却等同于美国在全世界面前公开承认,之前美国派遣军事力量进驻台湾是一个错误,还要背上背叛盟友——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恶名,这将严重损害美国的国际威望,助长冷战对手红色中国的威望。所以,尼克松之前的历届总统都下不了这个政治决断。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加大了美国承认红色中国的压力。1967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发出了要改变此前孤立、围堵红色中国政策的含蓄信号。尼克松以终结越战的呼吁赢得1968年的总统选举。因此,尼克松已经有了与中国和解、从而体面结束越战的思路。此前1952年,艾森豪威尔以终结朝鲜战争的呼吁赢得总统选举,尼克松是他的副总统竞选伙伴。艾森豪威尔履行竞选诺言结束了朝鲜战争。结束越战,对于尼克松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的枪声给刚刚上任的尼克松带来实现与中国和解的灵感,抓住中苏反目成仇的机会,与中国达成和解,然后联合中国共同对付苏联,这一巨大利益就能使美国政治领导层和民众认为放弃台湾是值得的,越战失败的痛苦也就随之而解,从而实现体面撤军。尼克松迅速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与中国实质性的和解步骤。他越过华沙大使级谈判的层级,寻求与中国更高层次的接触,并于1971年派遣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基辛格实现了安排尼克松访华的出访目的,于是,1972年2月,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一周访问,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做出了此前一直不愿作出的让步,发表了上海公报,由此实现了中美和解,为日后美国从越南体面撤军铺好了路。美国舆论界至今仍然认为他是美国二战之后最具有地缘战略眼光的总统。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他的继任总统福特执行了尼克松的既定政策,在1975年4月完成了从越南撤军,美国成功渡过了越战危机。

  美国的政治领导层大体上接受了尼克松对中国做出的让步。美国两党一致支持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因为用放弃台湾换取与中国共同对付苏联,对于美国是重大的战略收获,而且维护了美国的颜面。错失这一时机,美国与中国的和解将遥遥无期,对美国利益的伤害难以估量。这也是中美和解能为尼克松之后的历届总统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尼克松打着美中联合对付苏联的幌子访华,但是中方在尼克松访华一事上,自始至终严格控制在和解的框架之内。尼克松的专机飞抵北京机场,此时双方还没有经过会谈达至和解,所以没有通常热情欢迎贵宾的群众队伍。欢迎仪式简单、冷清。等到上海公报发表之后,和解达成,于是在机场给了美方代表团一个温馨的送别场面。但是,仍然严守和解的框架:没有相应的回访。这不是对待一个(联合反苏)盟友的应有之举。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一个出访一个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并且没有对等回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屈尊访华,是替前几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承担责任。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历任美国总统访华,中国都给足了面子,以弥补当初的故意怠慢。

 (四)越南战争的来龙去脉

  前文论述了两件大事促成了尼克松与中国达成和解,第一,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第二,中苏珍宝岛之战。那么这两件大事是如何发生的呢?
  先说越战是怎么一回事。
  1954年3月19日至5月7日,越南共产党军队在奠边府全歼1.6万法军,导致法国撤出印度支那三国。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和其他十余国代表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厦,举行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中国出席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兼外长说服越南代表同意停战,签署接受越南南北分治的协议。在越南领导人心中埋下了对中国的不满。据当时越共南方领导人、后来南北统一后的越共总书记黎笋回忆:
  “当我们签署日内瓦协议时,正是周恩来将我国分成了两部分。我必须说,在1954年,当时我们赢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胡伯伯发电报给我,要我必须前往南越重新集结那里的部队,并向南越的爱国者说明这件事。我乘货车到了南方。一路上,爱国者们出来欢迎我,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这是多么痛苦!看着我的南方爱国者们,我哭了。因为在这之后,美国人会到来,会以可怕的方式大肆屠杀人民。” (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方针再探讨》)
  周恩来让越南接受南北分治、实现停战是因为当时中国无力支持越共继续打下去。中国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又经历了多年抗战和内战,百废待兴,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但是,这个休养时期仅仅持续了8年。从1962年起,中国恢复了对越南的军援,而且规模比以前更大: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2年至1966年中国援助越南各种枪支27万支、火炮540多门、枪弹2亿多发、炮弹90多万发、炸药700多吨、军服20万套、布匹400多万米以及大批蚊帐、胶鞋、副食、交通讯器材等。而根据1965年4月初黎笋率越南党政代表团访华提出要求中国派出支援部队的要求,中越双方签订的有关协议,这一年6月中国以“支援部队”的形式派出了第一批军队入越。至1968年3月止,中国先后入越的防空作战部队、铁道部队、国防工程施工部队、筑路部队等达23个支队32万余人。(《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1949-1973)》,作者:杨奎松,载于《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年的中国是个什么状况?中国刚刚从3年经济困难中恢复。中国的农业蒙受了重大损失,不少地方饿死了人。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遭受的损失更大,影响也更为长远。原因在于从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并终止派遣新的专家,同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致使250多个单位的建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更为严峻的是,不会有新的援助项目了,中国已不可能再指望来自苏联的援助。苏联的援助对于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关重要。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失去苏联的援助等于失去全部外来援助。中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学习借鉴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对中国加速实现工业化不可或缺。当时的世界上只有苏联和西方实现了工业化。毛泽东一贯主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如今苏联关闭了与中国交往的门,中国该如何争取新的外援?毛泽东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1962年中国重新开始向越南提供武器装备标志着毛泽东国际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即从以前的向苏联一边倒、争取一个较长的和平建设时期的政策转向与西方交往。与西方的交往求不来,那就必须想办法迫使西方与中国交往,以斗争求交往。毛泽东选择越南作为斗争的着力点。
  从这之后,毛泽东在多次会见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代表团时反复就日内瓦会议做检讨。毛泽东表示,我们在日内瓦会议上“犯过一个错误”。“从1954年到1959年6年中,吴庭艳杀了16万干部和积极分子,你看这个教训惨不惨。”“日内瓦会议的错误害了你们。”“再打一年就好了,打到吴庭艳的军队消灭得差不多了再谈。”“我总想当时是失掉了一个时机。” (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方针再探讨》)
  在越战最激烈的时候,毛泽东对越南领导人说,你们应该尽量把你们的兵力派到南部去,北方由我们替你们来守。正是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越南北方的军队得以大规模向南方渗透。美国的卷入也在64年全面升级,更深地陷入了越战的泥潭之中。
  到60年代末,越战处于胶着状态。美国和越南都有力不从心之感。在苏联的斡旋下,越美苏三方在法国巴黎开始了和谈。毛泽东则极力反对越美和谈。
  1968年6月5日,胡志明委婉地对毛泽东解释说:如果越南不表示愿意走向“和谈”,美军就要增加到十万,就要继续“升级”,要炸越南的工厂,要炸海防,甚至河内。毛泽东当即回应说:怕什么?美国还说要炸中国。炸就更好,炸广州、南宁、昆明、海南岛,甚至炸新疆的原子弹基地,那就更好。
  1968年10月20日,毛泽东又在对越南党政代表团谈话时说:过去在日内瓦曾经谈过,但是谈了以后,美国人可以不算数。你们遵守协议把南方的武装力量都撤出来了,敌人就在那里杀人,你们只好重新搞武装斗争。不是不能谈,到一定时候还可以谈,但实际上解决问题还是靠你们打仗。(《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1949-1973)》,作者:杨奎松,载于《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0年5月20日,尼克松入主白宫一年半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百万民众集会,并宣称:“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以此声援越南人民争取统一的反美斗争。在世人眼中,北京取代莫斯科,俨然成为越南反美战争的主要支持者。中国是否真的是越共最大的支持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美国民众这么认为就行了。
  小结一下:毛泽东扭转了越南试图在苏联的斡旋下、通过与美国谈判谋求越南统一的意向,推动越南和美国进入一场双方都不堪承受的、旷日持久的战争。

(五)珍宝岛之战的时机

  再来看中苏珍宝岛之战。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3月2日,传来了珍宝岛的枪声。中苏关系骤然紧张,濒临战争边缘。在诸多叙述中,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说是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他们力主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同时,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秘密与基辛格会谈,想要获得美国的首肯。尼克松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于是,美国政府把会谈秘密捅给了报社。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一则消息,标题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勃列日涅夫得知美国泄露了苏联的秘密,加上中国已经准备好要打一场核战争,只好不了了知。
  这个说法过于夸张离谱,为了一次死伤数十的边境冲突,直接升级到核毁灭中国,这个步骤太快了。而且核武攻击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密,会征求头号对手美国的许可,令人匪夷所思。事实上,无论是多勃雷宁,还是基辛格,都从来没有承认过此事,也没有在各自的回忆录中叙述过他们曾有这样的会谈。《华盛顿明星报》的报道倒是确有其事,可这是一份没有名气的小报。
  真实情况是,从1964年10月中苏边界谈判破裂至珍宝岛事件前夕(69年3月),苏联挑起的边界事端共有 4189起。为了制止事态继续恶化,毛泽东发起了珍宝岛之战。中国在岛上先埋伏了一支部队,对上岛巡逻的苏军边防部队实施了突袭。
  珍宝岛之战发生后,当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即给毛泽东和周恩来打电话,遭中方的电话接线员拒绝。苏方随后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表达了谈判意愿和建议。中方的答复是正在考虑。一直拖到5月24日,中方才答应举行谈判。6月13日,苏联政府做出回应,建议在莫斯科恢复1964年中断的两国边界谈判。7月10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重申苏联政府关于恢复边界谈判的建议,还宣布准备同中国讨论国家关系问题。半个月后,苏联部长会议秘密致函中国国务院,建议回到苏方1964、1965年和1966年提出的关于举行双方最高级会晤的建议上来,会晤可以把意识形态分歧放在一边,讨论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
  从这个过程来看,在《华盛顿明星报》报道之前,苏方一直在谋求与中方谈判,而美国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即便现在,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也没有谈到中苏之间曾有过这样一个秘密接触过程。9月11日,中苏双方终于在北京机场实现了周恩来和柯西金的会见。柯西金是在参加胡志明葬礼后,从河内飞回莫斯科,在杜尚别停留时接到莫斯科指令,说中方同意在北京机场与其会面。柯西金马上又从杜尚别飞往北京。这一过程说明,苏方是多么重视与中方领导人的会面。珍宝岛事件出乎苏联领导层的意料,他们急于通过高层接触了解中方的真实意图。如果你留意的话,苏联最初的建议是在莫斯科举行会谈。而周恩来和柯西金的会谈最终是在北京机场举行。中国实际上回绝了苏方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的建议。
  周恩来与柯西金的会面从上午11点持续到下午四点,其间周恩来设便宴招待了柯西金及其一行。双方会谈达成了签订一个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双方武装力量在边界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等四项临时措施的协定,缓和了双方由珍宝岛之战引发的紧张关系。从珍宝岛之战发生到北京机场会谈,苏联锲而不舍地持续了半年的外交努力,所谓苏联要对中方动用核武根本是谣言。问题是:谁制造了这个谣言?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中苏军队在西伯利亚与中国边境接壤处乌苏里江珍宝岛上的冲突,把尼克松的构想变成了一个机会。要不是苏联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多次来我办公室告状,白宫还不会那么快就注意到了这场冲突。在当时的冷战期间,苏联来向我们报告跟平时的话题——或者说跟任何事情——毫不相干的这么一件事,实为罕事。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很可能是苏联先动的手。而且他们在占领捷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向我们作了这样一个通报,一定别有用心。兰德公司的艾伦•惠廷对中苏边境的冲突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更证实了我们的怀疑。惠廷的结论是:由于事件发生地点靠近苏联的后勤基地,与中方后勤基地相距甚远,因此侵略者很可能就是苏联。他还说下一步苏联可能要袭击中方的核设施。若中苏战争迫在眉睫,美国政府必须决定自己的立场。我以国家安全顾问的身份,要求进行部门间的审查。
  结果表明,我们对冲突直接原因的分析有误,至少对珍宝岛事件的分析有误,但歪打正着,根据错误的分析却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近期的历史研究表明,正如多勃雷宁所说,珍宝岛事件的确是中方先动手。中方设了一个圈套,让苏联边境巡逻部队遭到重大伤亡。”

  上面第一段引文中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基辛格并没有说多勃雷宁就向中国动用核武器征求美国意见。多勃雷宁根本提也没提。第二,多勃雷宁告诉基辛格,是中方先动手,基辛格不相信。
  第二段基辛格玩弄了一点文字游戏。前一段末尾他写道他命令调查,第二段已开始他写道,“结果表明……”,给人印象好像经过调查,美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实不然,他还是诚实地告诉读者:“近期的历史研究表明,正如多勃雷宁所说,珍宝岛事件的确是中方先动手。”基辛格是直到写作《论中国》时,也即2011年左右,才知道中方先动手,“中方设了一个圈套,让苏联边境巡逻部队遭到重大伤亡。”
  基辛格接着写道:
  “但实际上,中国这一举动的效果适得其反——苏联加紧了在边境上的骚扰,在新疆边境上消灭了中方一个营。”
  1969年8月13日,在中国新疆的铁列克提战斗中,中方的主阵地人员几乎全部阵亡,38人牺牲(一说28人),包括3名记者。基辛格不但把这夸大成一个营,而且开始渲染核大战:
  “1969 年夏天,中苏可能发生战争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部署在中国边境上的苏联部队增加到了42 个师,达100 多万人。苏联的中层官员开始向全世界各国他们相识的同级官员询问,若苏联先发制人,攻击中国核设施,他们各国会如何反应。”(基辛格《论中国》)。

  发生边境冲突,苏联增加边防部队很正常。但是说苏联的中层官员向各国同级官员询问对核战的反应就太搞笑了。基辛格这么写是因为他找不到苏联高级官员要对中国打核战的真实言论。说中层官员就可逃避造谣的指责。中层官员千千万,谁会记得哪一个中层官员的姓名?
  当时,他自己、也可能是让某个下属把自己造出来的这个谣言抛给了一个小报记者。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登载了苏联要对中国动核外科手术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基辛格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老练,他知道像《华盛顿邮报》或者《纽约时报》都不会登这种没有可靠消息源的新闻,只有藉藉无名的小报才会干这种搏人眼球的勾当。
  接下去,基辛格写了一连串美国政府对中苏可能的冲突和战争的表态,其中以9月5日副国务卿埃利奥特•理查森在美国政治学协会上的表态达到最高层级。然后基辛格总结说:“策划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对华开放政策作好心理上的铺垫。”
  在经过最初的漠视之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们实现与中国和解的天赐良机:中国出于对自己遭受苏联攻击的担心,可能会在台湾问题上对美国让步,换取美国的和解以及安全上的帮助。尼克松和基辛格开始寻求与中国更高层次的接触。尼克松和基辛格当时都认为是苏联挑起了冲突。多年之后,当他们得知是中国先动的手,不知还会认为这个机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铁列克提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前面叙述了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通过秘密外交渠道要求与中国谈判。中国拖了3个月才同意谈判。为什么要拖3个月?是因为在等美国的反应。珍宝岛之战虽然不全是打给美国人看的,但是打了之后美国人一定会看到。毛泽东深知珍宝岛的枪声会吸引全球的关注,所以精心挑选了珍宝岛之战的日期:在尼克松入主白宫之后一个半月。哪知道尼克松和基辛格那么笨,等了三个月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所以只好一边敷衍苏联人,一边继续等。苏联人耐性又等了3个月,中国还是没谈判的具体行动。苏联人火了,想赖还是怎么地?你挑起的冲突,说愿意谈判却没有行动,看来还得给你一下子你才会动,于是在8月13日,在新疆铁列克提给了中国一下子。
  这时候,美国才有了反应。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的核战消息出来了。9月5日,美国副国务卿发话:“两个共产党巨人之间在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与我们无关。但是,如果他们的争吵升级为严重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我们则不得不深表关切。”毛泽东知道尼克松政府要利用这件事了。于是,9月11日,周恩来同意在北京机场与柯西金会谈。双方达成协议,边境冲突就此缓和下来。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发生新的冲突了。假如珍宝岛事件之后,中国立刻与苏联谈判,在美国还没有反应之前把边境冲突缓和下来,那美国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失去了一次与中国和解的绝佳机会。
  前面说过,中国把中苏两国的总理会谈安排在北京机场,等于回绝了苏联要求在莫斯科举行谈判的建议。一般来说,弱国到强国的首都去谈判,给人的印象是弱国怕强国。中国如果去莫斯科谈判,在美国人心中作为对抗苏联的伙伴价值就会掉价,尼克松的北京之行就会在美国民众心中减色不少。所以,毛泽东巧妙地把中苏总理会谈安排在北京机场。基辛格对此写到:
  “这样的方式可算不上是对一位总理的热烈欢迎。”
  要给美国人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尽管中苏边境局势已经缓和下来,尼克松当局仍按照自己的需要继续渲染中苏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甚至核大战。中国也配合演出,大挖防空洞。演戏讲究的是逼真,要舍得花本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开了苏联的全部档案。根本找不到涉及苏联准备向中国实施核攻击的档案资料。叶利钦痛恨苏联,没有必要销毁或者隐藏此类档案,所以,并没有历史证据可以确凿证明苏联当年曾企图对华实施核攻击。姑且存疑吧。当了冤大头的苏联依然看不懂美中两家在玩什么把戏。
  就在全世界弥漫着中苏即将大战的诡谲气氛中,巴基斯坦驻华盛顿大使把周恩来的一封亲笔信送到了白宫的椭圆形办公桌上。周恩来在信中表示愿意在北京接待尼克松的特使。于是,1971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飞往北京。

大幕一旦拉开, 中国从此挥别了百年来被人蔑视的孱弱的孤独,  一个新生的巨人,正以其全新的身姿,不可阻挡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聚光灯下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