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林彪和彭真在东北交恶 - 彭真和中共東北局爭論 - Part14

来源: 进屋砸砖头 2017-07-27 19:54: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44110 bytes)


徵引書目


一、檔案


〈各高等學校十五級以上黨員幹部討論高饒事件傳達報告的情況〉(1954 4 11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8,「高校黨委關於北京市各高校學習七屆四中全會文獻的總結、情況報告」。


〈彭真市長會見剛果駐華大使迪亞卡?貝納頓談話記錄剛果大使到任拜會並就剛果的反帝鬥爭問題交換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藏,檔號108-01227-04,「北京市長彭真會見剛果共和國新任駐華大使貝納頓談話記錄」。


〈蔣南翔同志在清華大學四中全會學習幹部會上的發言〉(1954 6 10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9,「蔣南翔、范儒生、楊述同志關於四中全會決議學習的報告提綱和紀錄」。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宣傳部,〈向農村黨、團員傳達四中全會提綱〉,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12-00160,「市委宣傳部關於北京市幹部、群眾學習總路線和黨的四中全會的通知、報告及有關材料」。


宋 碩,〈高等學校討論高饒事件傳達報告的情況〉(1954 4 10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8,「高校黨委關於北京市各高校學習七屆四中全會文獻


的總結、情況報告」。


二、史料


〈譚老闆答記者問〉,首都紅代會北京農業大學《東方紅公社》主辦,《新農大》,期2119676 10 日,第2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
151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992


公安部批判劉、鄧聯絡站,《徹底清算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彭真在公安戰線上的反革命罪行》,北京,1967


北京市檔案館、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陳樂人、謝蔭明主編,《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965年》,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


宋永毅主編,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編委會編纂,《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牒)》,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2


原北京市委機關毛澤東思想紅旗兵團,《大野心家、大陰謀家彭真罪惡史(1925-1966)》,北京,1967


三、年譜、文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冊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下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卷
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彭 真,《彭真文選(1941-1990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14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四、回憶資料


王漢斌口述、韓勤英訪問,〈在彭真身邊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憶〉,《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0 期,頁68-73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何 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何方自述》,上冊,香港:明報出版社,2007


呂正操,《呂正操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李 莉,〈憶李琪最後的日子和我的遭遇〉、〈憶彭真同志〉,《憶李琪》,北京,2001,頁284-318319-329


李建彤,《反黨小說《劉志丹》案實錄》,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07


李海文、王燕玲,《世紀對話憶新中國法制奠基人彭真》,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


邱會作,《邱會作回憶錄》,上冊,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2011


洪學智,〈難忘的教誨,深切的思念〉,收入《緬懷陳雲》編輯組編,《緬懷陳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頁34-38


洪學智,《洪學智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曾 志,《一個革命的倖存者:曾志回憶實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楊繼繩,《楊繼繩: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評述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3


劉 英,《我和張聞天命運與共的歷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


劉振德,《我為少奇當秘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鄧力群,〈關於西樓會議的回憶〉,《百年潮》,2012 年第3 期,頁11-17


糜振玉,〈憶洪學智首長領導我們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收入蔣勝祥主編,《洪學智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頁313-327


鍾子雲,〈回憶東北「八一五」光復初期的幾個重要情況〉,收入李海文主編,《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1921-194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頁309-336


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收入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合編,《遼瀋決戰》,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頁81-141


聶 力,《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五、專著


丁凱文、司馬清揚,《找尋真實的林彪》,香港:中國文革歷史出版有限公司,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及主編,《劉少奇傳》,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及主編,《毛澤東傳》,冊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及、陳群主編,《陳雲傳》,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田玄著,周宏雁、姜鐵軍主編,《解放戰爭全記錄.卷一:和戰之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朱佳木,《談陳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李思慎、劉之昆,《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馬 雅,《大風起兮:馬洪傳中共高層政爭內幕》,紐約:明鏡出版社,2014


《彭真傳》編寫組,《彭真傳》,卷
13,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彭真傳》編寫組編、田酉如著,《彭真傳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彭德懷傳記組,《彭德懷全傳》,冊
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溫 相,《高層恩怨與習仲勳從西北到北京》,紐約:明鏡出版社,2008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香港:大風出版社,2008


穆 欣,《林楓傳略》,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戴茂林、趙曉光,《高崗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


Huang,
Ji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otter,
Pitman B. From Leninist Discipline to Socialist Legalism: Peng Zhen on Law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C.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anner,
Harold M. The Battle for Manchuria and the Fate of China: Siping, 1946.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3.


Teiwes,
Frederick C. Politics at Mao’s Court: Gao Gang and Party Factionalism in the
Early 1950s
.


New
York: M. E. Sharpe, 1990.


六、論文


孟 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2013 2 月,頁9-14


孟紅、任遠、王燕萍,〈彭真:一生實事求是與堅持真理黨史專家田酉如訪談錄〉,《黨史文匯》,2012 年第11 期,頁15-22


?及,〈較量: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初階段〉,《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4 期,頁1-28


姚依林,〈關於我和彭真的關係〉(1967 1 31 日),美國一位中共歷史研究者提供。


畢健忠,〈對四平保衛戰的沉思〉,《軍事歷史》,1996 年第3 期,頁23-28


舒 雲,〈林彪與東北解放戰爭(上)〉,《黨史博覽》,2009 年第4 期,頁19-24


楊奎松,〈一九四六年國共四平之戰及其幕後〉,《歷史研究》,2004 年第4 期,頁132-152


劉政、張春生,〈從歷史的幾個重大關節看彭真和毛澤東的關係〉,《領導者》,總期5120134 月,頁136-159


Chung,
Yen-Lin. “The Unknown Standard-Bearer of the Three Red Banners: Peng Zhen’s
Roles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China Journal, No. 74 (July 2015),
pp. 129-143.


七、網路資料


〈閻仲川對四野戰史的幾點意見(1-14)〉,舒雲探訪九一三事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47da480100p5ia.html。(2015 6 8 日檢索)


李海文、王燕玲,〈秘書張道一談彭真和毛澤東
1963 年後的關係〉,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114/9116/20020929/834027.html。(2011 5 1 日檢索)


馮蕙、汪裕堯、吳正裕、趙福亭,〈《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第一版正文和題解的主要修訂情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http://www.wxyjs.org.cn/wxzj_1/dbzb/201309/t20130906_144405.htm。(2015 5 20 日檢索)


Peng
Zhen’s Role in the Disputes of the Northeast Bureau of the CCP and His
Subsequent Relationships with Gao Gang,Lin Biao, and Chen Yun, 1945-1997
Chung Yen-lin*


Abstract


After
Japan’s surrende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hineseCommunist Party (CCP) was
eager to occupy northeast China due to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soon
established the Northeast Bureau (NEB) under Peng Zhen in mid-September 1945.
However, fierce disagreements arose between Peng and his colleagues in the NEB
such as Gao Gang and Chen Yun, as well as the military leader Lin Biao, over strategy.
The Party Center ultimately decided to reorganize the NEB, and Lin replaced
Peng in June 1946. The disputes of the NEB severely damaged Peng’s
relationships with his rivals in Manchuria in mid-1940s and in the following
years.


Peng’s
career was frequently undermined by Gao, Chen, and Lin in the pre-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while Peng also tried to take revenge whenever he had the
chance to do so.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in harshly criticized Peng,
an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en Yun continued to block Peng from
obtaining a seat in the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But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Peng devoted himself to debating NEB history with Chen, and he finally
succeeded in influencing the official writing of NEB history. This article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icated leadership politics of the CCP.


Keywords:
Peng Zhen, Northeast Bureau, Chen Yun, Lin Biao, Gao Gang


*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__


 


1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彭真傳》編寫組,《彭真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卷1,頁318-479;《彭真傳》編寫組編、田酉如著,《彭真傳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頁145-167


3 ?及,〈較量: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初階段〉,《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4 期,頁1-28。楊奎松,〈一九四六年國共四平之戰及其幕後〉,《歷史研究》,2004 年第4 期,頁132-152。田玄著,周宏雁、姜鐵軍主編,《解放戰爭全記錄.卷一:和戰之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2013 2 月),頁9-14。舒雲,〈林彪與東北解放戰爭(上)〉,《黨史博覽》,2009 年第4 期,頁19-24


4 例如:Pitman B. Potter, From
Leninist Discipline to Socialist Legalism: Peng Zhen on Law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C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53-56;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45, 360;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443, 647; Frederick C. Teiwes, Politics at
Mao’s Court: Gao Gang and Party Factionalism in the Early 1950s
(New York:
M. E. Sharpe, 1990), p. 39; Harold M. Tanner, The Battle for Manchuria and
the Fate of China: Siping, 1946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114-118.


5 本文利用作者在中國大陸所做的訪談所得,以作為重要的補充。為了不造成訪談對象的不便,並能將之予以適度的區別,乃以甲、乙、丙、丁代號名之,另外加上訪談的地點和時間。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及主編,《毛澤東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冊2,頁769。


7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下冊,頁688


8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卷1,頁254-255259-260280-281293


9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9。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九十一期


10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1,頁351


11 〈軍委關於爭奪東北的戰略方針與具體部署的指示〉(1945 9 28 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冊15,頁300


12 ?及,〈較量: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初階段〉,《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4 期,頁12-13


13〈中央關於集中主力拒止蔣軍登陸給東北局的指示〉(1945 10 19 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5,頁364


14 呂正操,《呂正操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頁383-384


15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頁167-168


16 洪學智,《洪學智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頁209


17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227-229


18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頁229-230


19 舒雲,〈林彪與東北解放戰爭(上)〉,《黨史博覽》,2009 年第4 期,頁21


20 劉英,《我和張聞天命運與共的歷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頁132


21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171


22 毛澤東,〈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收入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卷4,頁1179-1180


23 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頁10;舒雲,〈林彪與東北解放戰爭(上)〉,《黨史博覽》,2009 年第4 期,頁21


24 戴茂林、趙曉光,《高崗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頁149-150


25 〈劉少奇關於應以主要力量建立東、西、北滿根據地致彭真電〉(1945 12 24 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5,頁512


26 彭真,〈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1988 11 月)〉,收入氏著(下略),《彭真文選(1941-199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頁632


27 鍾子雲,〈回憶東北「八一五」光復初期的幾個重要情況〉,收入李海文主編(下略),《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1921-194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頁335


28 彭真,〈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1988 11 月)〉,收入《彭真文選(1941-1990 年)》,頁645-646


29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香港:大風出版社,2008),頁333


30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186


31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頁204


32 ?及的〈較量: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初階段〉,沒有提及東北局此一重要會議;田玄在《解放戰爭全記錄.卷一:和戰之間》中,雖指出此會發生爭論,但卻刻意迴避了彭真、林彪二人在會上的嚴重對立和直接交鋒。


33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160-161


34 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頁12


35 溫相,《高層恩怨與習仲勳從西北到北京》(紐約:明鏡出版社,2008),頁349


36 穆欣,《林楓傳略》(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頁258


37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333


38 李思慎、劉之昆,《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頁283


39 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頁12-13


40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161


41 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頁12


42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43


43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319


44 何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何方自述》(香港:明報出版社,2007),上冊,頁156


45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1,頁344


46 毛澤東,〈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收入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卷4,頁1179


47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103


48 彭真,〈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1988 11 月)〉,收入《彭真文選(1941-1990 年)》,頁645


4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及主編,《毛澤東傳》,冊2,頁762764


50 〈中央關於目前東北工作的方針問題給東北局的指示〉(1946 1 26 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冊16,頁57


51 〈中央關於控制長春、哈爾濱及中東路保衛北滿給東北局的指示〉(1946 3 24 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6,頁100-101


52 《彭真傳》編寫組編、田酉如著,《彭真傳略》,頁160-16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及主編,《毛澤東傳》,冊2,頁771-772。金?及,〈較量: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初階段〉,


53 〈中央關於東北目前工作方針給東北局及林彪的指示〉(1946 3 27 日),中央檔案館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6,頁104


54 畢健忠,〈對四平保衛戰的沉思〉,《軍事歷史》,1996 年第3 期,頁23


55 楊奎松,〈一九四六年國共四平之戰及其幕後〉,《歷史研究》,2004 年第4 期,頁135-14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及主編,《毛澤東傳》,冊2,頁772


56 〈中央關於主動放棄四平準備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給林彪的指示(1946 5 19 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6,頁166


57 楊繼繩,《楊繼繩: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評述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3),頁103


58 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頁1013


59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1,頁451、455。


60 鍾子雲,〈回憶東北「八一五」光復初期的幾個重要情況〉,收入《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1921-1949)》,頁331-332。


6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及、陳群主編,《陳雲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上冊,頁464-468。


62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0。


63 劉政、張春生,〈從歷史的幾個重大關節看彭真和毛澤東的關係〉,《領導者》,總期51(2013年4 月),頁139。


64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16。


65 戴茂林、趙曉光,《高崗傳》,頁195。


66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2。


67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2。


68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頁204-205。


69 宋碩,〈高等學校討論高饒事件傳達報告的情況〉(1954
年4 月10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8,「高校黨委關於北京市各高校學習七屆四中全會文獻的總結、情況報告」,頁39。


70 〈各高等學校十五級以上黨員幹部討論高饒事件傳達報告的情況〉(1954
年4 月11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8,「高校黨委關於北京市各高校學習七屆四中全會文獻的總結、情況報告」,頁41。


71 孟醒,〈彭真、林彪在東北局〉,《文史精華》,總期273,頁14。


72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359-360。


73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3。


74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頁237。


75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53。


76 中國大陸一名中共黨史研究者(甲君)提供的資訊。北京,2011
年7 月。


77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43。


78 彭德懷傳記組,《彭德懷全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冊3,頁1245-1246。


79 趙家梁、張曉霽,《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頁43、50。


80 〈各高等學校十五級以上黨員幹部討論高饒事件傳達報告的情況(1954
年4 月11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8,「高校黨委關於北京市各高校學習七屆四中全會文獻的總結、情況報告」,頁41。


81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宣傳部,〈向農村黨、團員傳達四中全會提綱〉,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12-00160,「市委宣傳部關於北京市幹部、群眾學習總路線和黨的四中全會的通知、報告及有關材料」,頁56。


82 中國大陸一名中共黨史研究者(乙君)提供的資訊。北京,2014
年8 月。


83 劉少奇,〈關於七屆四中全會準備情況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冊6,頁45。


84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4。


85 〈蔣南翔同志在清華大學四中全會學習幹部會上的發言(1954
年6 月10 日)〉,北京市檔案館藏,《中共建國後檔案》,檔號001-022-00089,「蔣南翔、范儒生、楊述同志關於四中全會決議學習的報告提綱和紀錄」,頁41。


86 王漢斌口述、韓勤英訪問,〈在彭真身邊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憶〉,《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0 期,頁73。


87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下卷,頁970。


 


88 中國大陸一名中共黨史研究者(乙君)提供的資訊。北京,2014
年8 月。


89 中國大陸一名中共黨史研究者(甲君)提供的資訊。北京,2011
年7 月。


90 Yen-Lin Chung, “The
Unknown Standard-Bearer of the Three Red Banners: Peng Zhen’s Roles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China Journal, No. 74(July 2015), p. 134. 劉政、張春生,〈從歷史的幾個重大關節看彭真和毛澤東的關係〉,《領導者》,總期51,頁146。


91 鄧力群,〈關於西樓會議的回憶〉,《百年潮》,2012
年第3 期,頁12-13。


92 李海文、王燕玲,〈秘書張道一談彭真和毛澤東1963
年後的關係〉,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114/9116/20020929/834027.html。(2011 年5 月1 日檢索)


93 〈譚老闆答記者問〉,首都紅代會北京農業大學《東方紅公社》主辦,《新農大》,期21(1967年6 月10 日),第2 版。


94 姚依林,〈關於我和彭真的關係〉(1967
年1 月31 日)。此為美國一名中共歷史研究者提供的資料。


95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217。


96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483-484。


97 李海文、王燕玲,《世紀對話—憶新中國法制奠基人彭真》(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


312-313。


98 中國大陸一名中共黨史研究者(丙君)提供的資訊。北京,2014
年8 月。


99 李莉,〈憶李琪最後的日子和我的遭遇〉,《憶李琪》(北京:無出版者,2001),頁299。


100 李建彤,《反黨小說《劉志丹》案實錄》(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07),頁10-11、18-19。


101 彭真對待馬洪的態度和作法,就是一個例子。馬洪被批判為高崗的「五虎上將」之一,彭真對馬洪之後的人事任命案多次加以反對和阻撓。馬洪女兒認為:彭真之所以長期揪住馬洪不放,乃因彭真和高崗在東北結怨至深所致。馬雅,《大風起兮:馬洪傳─中共高層政爭內幕》(紐約:明鏡出版社,2014),頁123-125。


102 丁凱文、司馬清揚,《找尋真實的林彪》(香港:中國文革歷史出版有限公司,2011),頁73-74。


103 原北京市委機關毛澤東思想紅旗兵團,《大野心家、大陰謀家彭真罪惡史(1925-1966)》(北京:無出版者,1967),頁19。


104 〈彭真市長會見剛果駐華大使迪亞卡?貝納頓談話記錄—剛果大使到任拜會並就剛果的反帝鬥爭問題交換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藏,檔號108-01227-04,頁37,「北京市長彭真會見剛果共和國新任駐華大使貝納頓談話記錄」。


105 邱會作,《邱會作回憶錄》(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2011),上冊,頁368-371。


106 公安部批判劉、鄧聯絡站,《徹底清算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彭真在公安戰線上的反革命罪行》,(北京:無出版者,1967),頁7-8。


107 彭真,〈在市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收入北京市檔案館、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陳樂人、謝蔭明主編,《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965
年》(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頁626。


108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470。


109 1949 年後,彭真和羅瑞卿先在政法工作上配合得宜,之後又同在中央書記處內共事,關係友好。1965
年底,在毛澤東和林彪的同意下,中共中央在上海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突然對羅瑞卿展開批鬥。彭真因留守北京,沒有與會,聞知情況後大為震驚。中共中央委託鄧小平、彭真和葉劍英處理後續對羅瑞卿的揭發和審查工作;因鄧小平赴西南考察,此事實際上由彭真負責。彭真在調查羅瑞卿問題的過程中,態度較為和緩。他人欲將羅過去的公安工作全盤否定,彭真表示羅「還是執行了中央、主席方針的」。彭真並指示具體職司調查的工作小組做好查證、實事求是。對於最後的調查報告指控羅的錯誤乃屬資產階級性質,彭真提議刪去,並要人將其意見轉告林彪。打倒羅瑞卿乃是毛澤東和林彪所示意、認可。彭真對批羅不甚積極,甚而加以限制,除了讓林彪反感外,恐也引毛不悅。《彭真傳》編寫組,《彭真傳》,卷3,頁1194-1195;《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462、472、479;孟紅、任遠、王燕萍,〈彭真:一生實事求是與堅持真理─黨史專家田酉如訪談錄〉,《黨史文匯》,2012
年第11 期,頁21。


110 劉政、張春生,〈從歷史的幾個重大關節看彭真和毛澤東的關係〉,《領導者》,總期51,頁158。


111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483。


112 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1966
年5 月18 日),宋永毅主編,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編委會編纂,《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牒)》(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2),第3 部份林彪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講話指示和文章。


113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500。


114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4,頁507。


115 彭真,〈關於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工作〉(1980
年4 月18 日),收入《彭真文選(1941-1990
年)》,頁384。


116 李莉,〈憶彭真同志〉,《憶李琪》,頁328-329。


117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11-212。


118 馮蕙、汪裕堯、吳正裕、趙福亭,〈《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第一版正文和題解的主要修訂情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http://www.wxyjs.org.cn/wxzj_1/dbzb/201309/t20130906_144405.htm。(2015 年5 月20
日檢索)


1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及主編,《劉少奇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上冊,頁547-548。


120 楊繼繩,《楊繼繩: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評述集》,頁101。


121 劉少奇,〈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1966
年6 月27 日),收入宋永毅主編,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編委會編纂,《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第4
部份中央首長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講話和指示。


122 劉振德,《我為少奇當秘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頁356。


123 Jing Hua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pp.
4, 147, 386. 黃靖指出:其相關訊息來自可靠的提供者,其中包括陳雲的政治秘書。


124 中國大陸一名中共黨史研究者(丁君)提供的資訊。北京,2011
年7 月。


125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70。


12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下卷,頁345。


127 朱佳木,《談陳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頁214。


128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71。


129 朱佳木,《談陳雲》,頁214。


130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70。


131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70-371。


132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5。


133 《彭真傳》編寫組,《彭真傳》,卷1,頁447。


134 《彭真傳》編寫組,《彭真傳》,卷1,頁447。


135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6。


136 孟紅、任遠、王燕萍,〈彭真:一生實事求是與堅持真理─黨史專家田酉如訪談錄〉,《黨史文匯》,2012
年第11 期,頁20。


137 李海文、王燕玲,《世紀對話—憶新中國法制奠基人彭真》,頁210。


138 孟紅、任遠、王燕萍,〈彭真:一生實事求是與堅持真理─黨史專家田酉如訪談錄〉,《黨史文匯》,2012
年第11 期,頁19。


139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5,頁378。


140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73。


14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下卷,頁1149。


142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73。


143 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收入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合編,《遼瀋決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上冊,頁81、84、88。


144 《彭真傳》編寫組,《彭真傳》,卷1,頁446。


145 《彭真傳》編寫組、田酉如,《彭真主持東北局》,頁227-228。


146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5,頁467。


147 聶力,《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頁453-454。


14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下卷,頁449。


149 洪學智,〈難忘的教誨,深切的思念〉,《緬懷陳雲》編輯組編,《緬懷陳雲》(北京:中央


文獻出版社,2000),頁37。


150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1902-1997)》,卷5,頁491。


151 洪學智,《洪學智回憶錄》,頁207。


152 糜振玉,〈憶洪學智首長領導我們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收入蔣勝祥主編(下略),《洪學智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頁322-323。


153 糜振玉,〈憶洪學智首長領導我們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收入《洪學智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頁323。


154 糜振玉,〈憶洪學智首長領導我們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收入《洪學智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頁324-325。


155 糜振玉,〈憶洪學智首長領導我們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收入《洪學智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頁325-326。


156 曾志,《一個革命的倖存者:曾志回憶實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頁337-338。


157 溫相,《高層恩怨與習仲勳─從西北到北京》,頁377。


158 王漢斌口述、韓勤英訪問,〈在彭真身邊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憶〉,《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0 期,頁73。


159 參與東北戰爭的閻仲川(曾官拜共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因林彪問題而遭冷凍),在1999年9 月上書江澤民。閻仲川批評:彭真當年在東北先是對中央「獨佔東北」的指示,一派樂觀、不作具體分析;繼而對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等閒視之,對大城市流連不去,從而喪失時間、損失幹部;最後對中央提出的搶佔、據守大城市的決定,全力執行、不留餘地。易言之,彭真對中央指令不知權衡制宜、不分輕重緩急。閻氏也不滿彭真晚年以勢逼人,要求按其主張撰寫「四野」戰史的相關部份。〈閻仲川對四野戰史的幾點意見(1-14)〉,舒雲探訪九一三事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47da480100p5ia.html。(2015 年6 月8 日檢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