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林彪和彭真在东北交恶 - 彭真和中共東北局爭論 - Part12

来源: 进屋砸砖头 2017-07-27 19:52:3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44323 bytes)


八、「改革開放」時期彭真和陳雲的東北歷史爭論


1978 12 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閉會以後,彭真才獲准回到北京。在如何安排彭真的新職問題上,由於彭真在「文革」前的位高權重和資深地位,黨內有一種主張讓之進入中共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輿論。但彭真最終仍與中央常委一職失之交臂,而陳雲從中強力阻擋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陳雲在1980 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1981 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和1982 年中共「十二大」,皆堅決反對讓彭真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有論者指出:在毛後時代,陳雲之所以阻撓彭真「入常」,乃肇因於1940 年代中期兩人在東北局內的緊張關係。123另外,根據訪談資料,陳雲向中央列舉彭真不適任中央常委的理由中,彭真在東北的「錯誤」就在其列。124


在歷史恩怨和政治過節的交纏和交織下,「改革開放」時期的彭真和陳雲之間互動冷淡。如何看待和評價東北歷史問題,更成為1980 年代中期以後兩人政治「鬥法」的焦點。


(一)陳雲主持編寫《遼瀋決戰》


1983 年,遼瀋戰役紀念館著手編輯《遼瀋決戰》一書,敦請陳雲為書名題__________字。陳雲看過書稿後,認為內容並無新意,決定將之重新編輯。《遼瀋決戰》涉及中共在1945 年以後如何成功經略東北的歷史。作為當時東北局主要成員的陳雲,想藉由編輯此書以掌握相關歷史的詮釋權。陳雲為此多次講話和召開座談會討論,更親自擇定編審小組人選,報請中共中央核准。在陳雲主導之下,《遼瀋決戰》的位階和重要性大大提高,一躍成為具有黨中央認可性質的官書。


《遼瀋決戰》編審小組決定撰寫〈從進軍東北到全境解放─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綜述〉,將之收錄在《遼瀋決戰》內,以作為反映全書宗旨和立場的統一說明。陳雲對〈綜述〉甚表關切,審讀內容之外,對於〈綜述〉論及一些敏感的歷史問題如蘇聯角色和林彪評價,亦出面指導並加以定調。要如何看待、處理彭真領導東北局九個月的歷史?由於彭真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這不僅僅是歷史問題,更是現實政治問題。《遼瀋決戰》編審小組不敢作主,唯陳雲主張是從。


陳雲表示:「東北解放戰爭初期,東北局內部在工作方針上確實存在過意見分歧」。具體分歧的情況是:「當時東北局的方針是通過獨佔大城市和鐵路幹線來獨佔東北,而多數同志不同意這個方針,認為不應當用主力部隊去死守大城市、同暫時比我們強大的敵軍硬拼,而應把相當部份主力部隊和大部份幹部分散到廣大農村發動群眾,通過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逐步改變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125陳雲話中所指的「當時的方針」的首要主張者,就是彭真;陳雲則身屬於「不同意這個方針」的「多數同志」。


彭真主導的東北局為何主張「通過獨佔大城市和鐵路幹線來獨佔東北」?陳雲認為責任不在黨中央,不應當說「毛澤東在指導方針上有什麼失誤」。126因為「那時黨中央在千里之外的陝北,對東北的具體情況不可能了解得那麼清楚」。127陳雲更強調:「1945 12 月黨中央、毛主席明確提出我黨在東北的方針是『讓開大道、佔領兩廂』」;但東北局「在指導方針上的錯誤」「又持續了一段時間……給人民的事業造成了損失」。128陳雲意指彭真沒有遵從黨中央、毛主席明確提出的「讓開大道、佔領兩廂」方針,反而繼續一意孤行。陳雲進一步地指出,東北局初期領導失誤的責任歸屬,乃在於彭真身上:「主要是一些同志缺少經驗,尤其是缺少丟掉根據地的經驗」;「關鍵是在東北工作的同志,要善於把中央的指示與東北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29


陳雲雖然堅持「東北局初期在指導方針上存在錯誤」,「這是合乎歷史事實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130然而,彭真相關「錯誤」的危害程度和嚴重性質,相較於「文革」以前,陳雲的立場有所變化,不再像之前那樣橫眉冷對、如見寇讎。這可以從陳雲重新看待1948 年他和林彪、高崗一起制定的《關於東北解放後的形勢與任務的決議》的有關部份觀之。陳雲認為彭真主持的東北局初期的「錯誤」,是「給人民的事業造成了損失」,但尚不及1948 年《決議》中所稱的「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另外,1948 年《決議》認為東北局(彭真)初期之所以出現「錯誤」,乃因「對敵人的和平陰謀抱幻想」、是「喪失階級立場的危險傾向」。陳雲也認為如此分析過於簡單、「不夠全面」。131


更重要的是,陳雲過去和林彪、高崗一致堅稱彭真犯的是「路線錯誤」,也不再提起,而改說是「工作方針」、「指導方針」的錯誤。在中共的政治術語中,政治方針位階次於政治路線之下,方針錯誤的問題性質比路線錯誤輕得多。陳雲的這種變化,可能與當時中共領導人回顧、評價毛澤東時期黨內鬥爭,不再輕用路線鬥爭的提法有關,或也希望歷史當事人之間可以不拘泥在過往糾葛、團結一致向前看。


陳雲上述的歷史觀點和看法,最後都納入〈從進軍東北到全境解放─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綜述(送審稿)〉。《遼瀋決戰》編審小組將〈綜述〉呈交給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中共中央黨史領導小組組長楊尚昆處理。


(二)彭真的表態和反制


1985 11 22 日,楊尚昆將陳雲主導的《遼瀋決戰》的〈綜述〉轉送給彭真。彭真閱後甚不滿意,認為其中關於他主政東北局的部份,「迴避了當時的許多重要史料」,「無視當時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命令,無視東北局、東北全黨全軍和東北人民執行這些指示、命令的實踐,是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132彭真決定撰文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看法。


對於自身的寫作動機,彭真表示:過去毛澤東曾兩次詢問他東北爭論的原委,但他一直抱持著委屈隱忍、不願說明的態度。在事發四十年後,彭真要正式表態,以留諸青史:


關於東北解放戰爭頭九個月(我主持東北局工作)那段歷史的是非曲直,我四十年沒有講話。1948 年,毛主席從陝北到西柏坡後,他第一次見我,上來就問:「東北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沒有講,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戰略決戰在即,不願干擾主席,影響大局。再說,幾句話也講不清。建國後,有一次在北戴河,毛主席又問我:「當年東北到底是怎麼回事?」我還是沒有講,也是不願干擾主席,影響大局。至於個人受點委屈,那是小事,?提起來千斤,放下去四兩」,不值一提。現在要講,就要實事求是,不作推斷,不去爭論,不批評任何人,不粉飾任何事,字字句句都要有根有據,經得起歷史的檢驗。133


彭真最為關心和亟欲澄清的核心問題是:他本人當年在東北局是忠實服膺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的領導和指示,「沒有另搞一套」,更無存在「錯誤路線」。彭真表示:中央、中央軍委、毛主席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部署、方針,是正常的。東北局領導內部在工作問題上有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同意見嘛!有沒有兩條路線?拿事實作證明,沒有。不論東北局、東總,還是我個人,都是嚴肅執行中央、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決定、指示、命令的,沒有另搞一套。當然,在那九個月的工作中也有失誤,需要總結,需要吸取,但不存在與毛主席革命路線相對立的所謂「錯誤路線」。毛主席也從來沒有講過東北那一段有什麼「兩條路線」。這一點有必要嚴肅地向後人作出交代。不然,以訛傳訛何時了?134


為此,彭真特別認真對待陳雲主導的〈綜述〉裡的一個重要說法:中共中央當年明白飭令彭真和東北局要執行「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方針,而後者沒有聽令和遵命。彭真在自我回憶和細想後,不記得中共中央曾對他領導的東北局發送過此一明確的指示;在仔細查閱當年原始檔案後,也無發現文獻紀錄。最後,經查證,中共中央(劉少奇起草)提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字句,乃是在1945 11 22 日發送給重慶的中共代表團的電報中,而且這一詞句也未曾發給過彭真和東北局。135彭真想藉此證明:他主持東北局期間,中共中央對東北工作所作的指示,沒有明確給予或簡單形成所謂「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也無法以之作為概括或代表。在此情況下,陳雲主導的〈綜述〉指涉彭真對此方針置之不理或執行不力,也就無從成立。至於「文革」前陳雲、林彪等人長期對彭真所作的「路線錯誤」指控,自然更是不攻自破。


另外,彭真也認為:如果當年中共中央有「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指示,國軍不正可以長驅直入,中共又何以有機會在東北發展和建立根據地?136同情彭真者(李運昌)也認為:彭真主政東北為時雖不長,但經由在南滿地區堅持鬥爭,拖住了國軍的主力,從而保住了北滿地區,為中共在東北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37


歷經近一年的努力,彭真完成《對〈從進軍東北到全境解放─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綜述(送審稿)〉幾個主要問題的說明》。在此一內容近兩萬字的《說明》中,彭真著力敘述當年中共中央對東北問題的指示情況和變化,以及他據此執行的過程和情形。1381986 10 23 日,彭真將其精心撰寫的《說明》送楊尚昆轉報中央常委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139站在陳雲立場、負責草擬〈綜述〉的《遼瀋決戰》編審小組,看到彭真這篇旨在批駁〈綜述〉的《說明》後,要求中共中央對此再予覆議。140為了黨內的和諧與團結,也避免糾結在過去的歷史,11 1 日,鄧小平批示:「我同陳雲、先念同志商定,這種問題不要再扯了」;141「兩個文件都存檔,但都不發表」。142


彭真應是樂見鄧小平的批示。因為經過鄧小平的表態後,他所作的《對〈從進軍東北到全境解放─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綜述(送審稿)〉幾個主要問題的說明》,已成功地阻擋陳雲策劃的〈從進軍東北到全境解放─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綜述(送審稿)〉的發表計劃。而且鄧小平指示的「兩個文件都存檔」,代表彭真對東北問題的意見,獲得黨中央同樣的重視,成為中央所藏的正式檔案。然而,此事並沒有到此為止,不久即因陳雲一方的另有動作而硝煙再起。


陳雲和其助手確認他們組織撰寫的〈綜述〉無法放入《遼瀋決戰》後,改而組織一篇由韓先楚具名的「集體創作」文章─〈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收錄在《遼瀋決戰》中並作為該書的「概述」。此文沒有像〈綜述〉一樣事先報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審查,彭真也無從得知和過問。1988 10 月,陳雲指導下的《遼瀋決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韓先楚署名的〈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隨著《遼瀋決戰》面世後,立即引起彭真的關注和不悅。因為韓文中指出:中共中央當年曾多次明確給予東北局「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指示,但後者「中間曾多次發生過搖擺和變動」。另外,韓文認為中共中央主張、彭真堅決執行的「四平保衛戰」,雖斃傷和阻滯敵人,但「在戰略上是失策的」。143


彭真對韓先楚一文難以坐視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彭真先前費心撰寫《說明》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駁斥陳雲主導的〈綜述〉的相關論點中共中央明白指示東北局要「讓開大路、佔領兩廂」,而彭真沒有遵旨行事。鄧小平在聞知陳雲和彭真的爭論後,指示兩邊不要再為此爭扯,各自文章按下不發。但陳雲卻沒有偃旗息鼓,利用韓先楚一文公開他自己對東北歷史的觀點和說法。既然陳雲使計在先,沒有遵循鄧小平「存檔」、「不發表」的批示辦理,彭真也不願忍氣吞聲,決定全面反制和反擊。


一、彭真向中共中央反映意見,要之查處。針對韓先楚署名文章的問題,彭真將他先前所寫的《說明》「重新提煉、修改」成〈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一文,1441988 11 月交送中共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請之查證,同時也呈送一份給鄧小平。中共中央主管黨史機關查閱檔案後,確認、同意彭真的歷史主張。《遼瀋決戰》編審小組因而被要求:以其名義正式發表〈重要更正〉,夾附在《遼瀋決戰》中,隨書發行。這紙〈重要更正〉的內容有兩點:一、針對韓先楚文章所提的中央「多次指示」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指出:「據查,中共中央當時並未對東北局作過這樣的指示,這種提法不是事實」。二、針對四平戰役評價,指出:「四平保衛戰,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肯定的,韓文的提法與當時中央和東北局的提法不同,是錯誤的」。最後,〈重要更正〉要求讀者自行刪去韓文的相關兩段文字。145


另外,受此影響,中共中央在修改重訂《毛澤東選集》第4 卷時,也將毛澤東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原題解中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字詞刪去,以免其繼續傳播和造成影響。新版的《毛澤東選集》在1991 年出版。


二、彭真公開發表他對東北歷史的看法。彭真寫成〈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自不甘藏諸名山,而是爭取讓各界知曉他對相關歷史的「聲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檔案館合辦的刊物《黨的文獻》,在1989 1 月刊登此文,使之具有獲得中央認證的意義。由彭真親自審訂的《彭真文選(1941-1990 年)》,經過中共中央批准,也將此文收錄,在1991 年隨書發表。


三、彭真推動出版《遼瀋決戰》的續集。彭真對於1988 10 月出版的《遼瀋決戰》,多僅呈現陳雲的「一面之詞」、沒有太多自己的聲音(書中僅收錄兩篇由彭真主持起草的東北局指示,還有彭真的題詞),自是不滿。補救的重要方法就是主張編輯《遼瀋決戰》的續集。在《遼瀋決戰》續集成書的過程中,彭真召見編審小組負責人伍修權談論東北歷史問題,以確保自己的看法和解釋可以納入書中。146最後,1992 年出版的《遼瀋決戰.續集》,也確實將彭真所寫的〈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一文置於最醒目的首篇位置。


因編寫《遼瀋決戰》引發的東北歷史問題爭論,最後演變成彭真的反守為攻,甚而火線全開。東北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彭真的政治負擔,他在東北的對手在「文革」前和「文革」後皆以此為一項重要事由,阻攔他的仕途發展。彭真年過80 後,更多地希望在這一歷史問題上留下不壞的名聲和評價。就算有其他黨國元老(聶榮臻)勸說彭真對歷史問題宜「任人評說」,147他也仍執意闡明自己的看法。〈東北解放戰爭的頭九個月〉即是彭真對東北問題最有計劃、系統的正式表述。彭真在文中強調:他當年在東北的言行,乃是在貫徹中共中央的意志。在毛澤東主政時期,彭真不好明說此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代人受過的成分;在毛後時期,彭真不再有這方面的顧慮,可以娓娓道出他東北政策和舉措背後的中央根源。與此同時,也可反襯出他人(特別是陳雲)一再控其有違中央方針,乃是言過其實和別有居心。然而,關於彭真自己所言的「在那九個月的工作中也有失誤」的問題,在此文中則鮮有提及和交代。


(三)彭真對編寫「四野」戰史的積極參與


1994 1 30 日,年高89 歲的陳雲交代原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洪學智出面領導編寫中共第四野戰軍的戰史,並囑咐要修建由「四野」執行完成的平津戰役的紀念館。對於編寫「四野」戰史,陳雲毛遂自薦擔任顧問。148值得注意的是,陳雲要洪學智徵求彭真的意見。149陳雲或想藉此向彭真表示友善之意,不欲重演前一回各據一詞、訴諸公眾的筆墨官司。


洪學智按陳雲的指示,將其意見報送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同年6 月軍委主席江澤民正式批准成立「四野」戰史顧問和編寫領導小組,確認陳雲和彭真同時並列總顧問之職,洪學智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並另有多位副組長。在江澤民批准之前一日,洪學智登門造訪彭真,轉達中央軍委望之擔任總顧問的邀請。150彭真欣然同意就任,或也不想要再發生之前由陳雲一人主導編輯《遼瀋決戰》、他只能被動地事後採取補救措施的局面。


洪學智很注意徵詢陳雲、彭真對編寫「四野」戰史的意見。對於如何處理「四野」統帥林彪的問題,陳、彭之間沒有不同的意見,咸認為對之要予以正視。至於如何書寫、評價1945 年日本戰敗後中共初期經略東北的這段歷史,陳雲因為在次年的4 10 日去世,而無法堅持並確認「四野」戰史會如其所意撰寫。相對之下,仍健在的彭真就繼續享有為己發聲的機會和優勢。


洪學智在當年彭真主持東北工作期間,因管理鐵路交通有成績,曾獲得彭真的誇獎。151洪學智在半世紀後主持編寫「四野」戰史,他對彭真主政東北期間的相關歷史所作的論述和結論,也比較貼近彭真的意見和看法。1980 年代中後期編寫《遼瀋決戰》出現意見分歧的若干歷史問題,尤其是:中共中央有無對東北局提出過「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指示;關於四平戰役的評述問題等。在「四野」戰史編寫和討論的過程中,又再次浮現。為此,洪學智召開座談會,研究處理意見。1996 年夏,在洪學智領導下完成「四野」戰史徵求意見稿,發送給135 位「老同志」和12 個單位審讀。作為總顧問的彭真自是徵求意見的重要對象。由於此時陳雲已死,彭真更能暢所欲言、不受羈絆。高齡近94 歲的彭真不顧年邁,親自審讀「四野」戰史徵求意見稿的前3 章(主要關乎他主政東北的那段歷史),並且組織人員對該稿「作了認真研究和修改,提出了書面修改意見」。152


根據「四野」戰史編寫領導小組副組長糜振玉(負責常務工作)的說法:時間集中在1996 10 月至11 月的反饋意見中(包括彭真在內),都基本肯定此一徵求意見稿。在其共同的看法中,覺得彭真主政東北的九個月和遼瀋戰役中林彪的功過問題,「處理得不錯」。153由此應該可以看出:彭真基本滿意此稿中涉及他個人歷史的部份。然而,在約三個月之後的1997 2 月,彭真就陷入昏迷,並於4 26 日宣告不治,因此彭真沒來得及看到「四野」戰史的最終定稿和付梓。


洪學智及其助手注意汲取、吸收包括彭真在內所提出的反饋意見,進而完成了「四野」戰史的送審稿。1997 3 25 28 日,洪學智主持編寫領導小組會議對之進行討論。絕大多數的小組成員對送審稿內容表示肯定;但是個別成員堅持中央當時對東北有發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指示,對四平戰役持以「戰略上是錯誤的,戰術上是成功的」的負面評價,以及認為1946年的「七七決議」有批評彭真犯下「路線錯誤」。這些意見實際上多半是10年前陳雲指導的《遼瀋決戰》的主張和觀點,其中部份提法(如認為彭真犯有「路線錯誤」)甚至是連陳雲都不再使用的。以洪學智為首的多數與會人士,沒有接受這些異議主張,最後同意送審稿對相關爭議問題的敘述,並原則通過該稿。154會後,持不同意見者如領導小組副組長蘇靜,在6 月憤而致信江澤民,抗議「完全按照彭真同志的觀點改寫這一段歷史」,並請求辭去副組長職務。


洪學智也在7 月向中央軍委呈報他的立場和說明。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東北問題爭論的兩位主要當事人陳雲、彭真皆已離世以後,決心藉由對「四野」戰史送審稿表態的機會,了結這樁糾纏多年、影響團結的黨內爭論。其具體作法是:透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書面回應的方式,表達對洪學智領導編寫的「四野」戰史送審稿相關論述(針對「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四平決戰、「七七決議」問題)的肯定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答覆意見中表示:「在整個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包括在東北地區內,黨內軍內並沒有發生過什麼路線性質的嚴重分歧和爭論」。155彭真若地下有知,應會含笑樂見以上代表黨中央立場的歷史論斷。


1998 10 月,由彭真名實相符擔任總顧問(較早去世的陳雲反倒只有總顧問的虛銜)、洪學智領頭編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正式出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