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林彪和彭真在东北交恶 - 彭真和中共東北局爭論 - Part5

来源: 进屋砸砖头 2017-07-27 19:46: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9788 bytes)


一、中共中央對東北政策本身的模糊性。在東北局內部爭論的過程中,彭真每每堅稱其乃「貫徹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和指示精神」注释44。事實上,由於中共中央對東北的政策和指示中所存在的「兩面性」,讓彭真和其對立面都可以從中找到支持自身主張的政治依據。中共中央在1945 年底陸續要求東北局努力創建革命根據地的主要指示,就有這種情形。例如:劉少奇代中央起草的指示,雖指出「力求控制」周遭中小城鎮和廣袤農村為「工作重心」,但文中也提到「長春路沿線及東北各大城市」應要「力求插足」注释45;毛澤東在〈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中,強調「建立鞏固根據地的地區,是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但也表示在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附近地區,「我黨應當作充分的工作,在軍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線,決不可輕言放棄」注释46。有鑑於此,代表彭真對東北問題看法的著作強調:中共中央即使在提出「以控制長春路以外之中小城市、次要鐵路及廣大鄉村為工作重心」時,「也沒有提出過不去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而輕易地將大城市和主要鐵路讓給國民黨去佔領」注释47。彭真晚年回顧這段歷史時,更指稱:「從一九四五年九月中旬東北局出關到一九四六年五月我軍撤出四平、長春,隨著形勢變化,東北局和東總遵照中央指示,大部份時間是集中主力同國民黨軍隊打大仗,爭奪東北」注释48


二、中共中央順應國內情勢發展對東北的政策操作。1946 年初,根據國共兩黨和平談判的進程發展,中共中央深度參與、甚而主導制定了東北局的因應對策。1 10 日,國共簽訂了停戰協定,中共中央一時也對國內的和平前景樂觀以待;毛澤東甚至曾考慮指派彭真出任國府委員會中8 名中共代表之一注释49。但由於停戰協定並無限制國府對東北調動軍隊,中共認為國府的政治盤算是不欲自縛手腳,方便未來用兵以囊括整個東北入袋注释50。果不其然,次月國府即向東北大舉運兵,計劃在蘇軍全面撤離後(3 月初開始撤走)接管其轄區,並用精銳的武裝部隊逐步挺進、追剿共軍。中共中央對此自不會坐視不管,拱手讓出該黨在東北的現有地盤。


2 月至4 月,中共中央(無論是毛澤東或劉少奇)和領導東北局的彭真理念相仿、合拍(有時更是彼此加乘),皆主張集中兵力重挫在東北集結的國軍,藉此挫敵銳氣並製造軍事震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俟蘇軍一走,「不惜任何犧牲」,搶佔瀋陽以北的主要幹道和沿線重要城市如長春、哈爾濱、四平,同時保衛北滿,創造分庭抗禮的局面注释51,以達到以打促談、以戰逼和的政治目的,亦即迫使國府同意在東北停戰,更在國共分據東北的既成事實之下,最終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合法地位注释52。中共中央這一階段的指示「為了阻止蔣軍北進,力爭由我軍佔領長哈齊及中東全線」注释53,就有論者概括為「佔領大路,阻敵北進」,以與「讓開大路、佔領兩廂」作對比和區別注释54


根據前述「以戰止戰」、「以戰促和」的意圖和思維,4 月下旬,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不惜以重大犧牲開展四平保衛戰,甚而提出「化四平街為馬德里」。關於此一焦土對戰決策的形成,彭真不但與聞也表贊同注释55。在付諸實施的過程中,彭真領銜的東北局督促林彪率領共軍貫徹。共軍在這場為時超過一個月的正規陣地防禦戰中,造成國軍1 萬多人死傷,自身也付出八千餘人的性命。最後以林彪率軍放棄陣地後撤結束。中共中央雖發電肯定堅守四平一役注释56,但因為共軍本身傷亡慘重(軍方尤為痛心的是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關內的部隊骨幹),以及隨撤退產生的一波潰逃效應,引發兩極化的評價。對此不滿的矛頭,指向強力督軍坐鎮的彭真和他所代表的攻佔大城市、血拼求速決的政治傾向。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