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下)

来源: 怡情轩翁 2017-06-23 10:28:4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069 bytes)

刘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 1936年手抄版《红军长征记》

▲ 1942年延安版《红军长征记》

这两个版本重见天日之后,《红军长征记》一下丰富起来了。在1949年建国后,这两个本子我们见不到了。当年在延安搞《红军长征记》的时候,都是一些年轻人,而且刚刚经过长征,很多事情记忆犹新,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们中央没有口径,没有框框,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于是这些人就随心所欲,由着性子来,什么高兴写什么,很有个性、很有特点。建国后一看,这不行啊,这些文字对我们的前辈不恭敬呵,于是开始进行净化、剪裁,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是官方第一次正式展示了原始资料,但这个原始资料只有50多篇文章,100多篇文章都被删掉了。

▲ 1956年选本《红军长征记》

后来我说不行,得找到原始版本,找到原始版本一看,《红军长征记》有100篇,我就把《红军长征记》整理了。但是1956年的版本也有一个好处,书中有几篇长文章是综述性的,不是在国内发表的,而是在苏联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一篇署名“廉臣”,《随军西行见闻录》,这本小册子1936年在上海出版过,很稀有。这个廉臣,后来陈云说,就是我,我到了苏联以后,为了宣传长征,当时用了一个化名叫廉臣,在书中我写了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医,跟着红军长征,如何如何。但是陈云只走了一半长征,到泸定桥之前中央命令陈云去苏联,命令潘汉年回上海,他们俩就离开了红军队伍。廉臣写了一半长征。后来又出的文章,一个叫杨定华的写了《雪山草地行军记》,1938年上海印行过。杨定华,就是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陈云和邓发都是政治局委员,他们都是把握全局的人,加上他们亲历记,这些文章写的是相当得生动,相当得有趣。但是有一条,他们是为了宣传长征,所以他们写的都是非常正面的。

写到长征中的痛苦,我们说徐梦秋的“长征记”是写的最好的,文笔也是最好的,过草地那种饥饿的状态,红军那种痛苦的生活,知识分子怎样在野外生存,写的栩栩如生。徐梦秋当时是毛泽东非常欣赏的宣传干部,文笔最棒。结果徐梦秋这个人最倒霉。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两只脚冻烂了,起了坏疽,到了陕北,马海德来了,他是跟斯诺一块来的医生,把徐梦秋两只脚截了,于是徐梦秋变成残废了。徐梦秋后来又被毛泽东委以重任,到新疆跟盛世才搞统战。盛世才最后面临一个抉择,是投靠苏联还是投靠国民政府?盛世才觉得我还是得当中国人,虽然他是苏联共产党党员,最后他决定投靠国民党,那就要跟共产党划清界限,把新疆的共产党人都抓起来了,包括陈潭秋、毛泽民。都抓起来之后,徐梦秋屈服了、叛变了。陈潭秋、毛泽民等人被盛世才处死,徐梦秋也就回不来了,徐梦秋投奔了军统。1949年在南京,国民党要溃逃,毛人凤说,共产党那些叛徒一个都不带走,我们现在要他们有什么用?徐梦秋走投无路,等到刘伯承进了南京,徐梦秋还想去找刘伯承拉拉关系。共产党这边说,好啊,找了多少天找不着你,原来你这叛徒在这儿呢!于是把徐梦秋扔到监狱里,一直关到70年代,他死在监狱里。所以徐梦秋的这些文章当然不能面世了,不能收入《长征记》。一直到现在,改革开放了,我们可以公正地看待这段历史了,我们就把徐梦秋的文章原样整理出来。最初在整理徐梦秋文章的时候,是依据《红军长征记》1942年的版本为底本,整理完了之后,我一看1936年的手稿本,里边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更生动,比如说,我们突然发现喇嘛庙里的佛爷能吃,我们天天拿锅炒佛爷,跟豆沙一样吃,还不能让别的同志知道,不然我们就没得吃了等等。像这些文字,我觉得是非常真实的。

▲ 徐梦秋

长征史料越接近那个时代,就越真实。我把这些文字都恢复了,甚至把那些画了××、画了框框,他们自己认为不合适的,我也恢复了,因为我觉得这样最真实。而且红军中这些文人写的文章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红军也是人,是一帮非常年轻、非常天真的孩子。彭家伦是红军政治部的干事,他写的文章为我们解开了飞夺泸定桥最后的谜底。彭家伦写的文章被删了好几篇,为什么删他的文章呢,我把原始版本拿来一看,原来他写红军刚刚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到了国统区的一个镇子乌迳,一看有饭馆、有集市,红军就高兴了,他们到了杂货店,老板,我买两块钱的盐。老板给他们称了16斤盐。红军说两块大洋有这么多的盐吗?我们在苏区的时候两块钱一小口袋盐都买不了。可见当时禁运多厉害,他们一下扛了一大麻袋盐回去,两个红军战士兴高采烈。还有一个战士,到了杂货铺一看,一个塑料瓶子,这里面一定是炼乳。老板说这不是牛奶,你别喝。战士不信,拿起来就喝,是墨汁,喝了一嘴都黑了。他就跟老板打架,大闹一场。彭家伦赶紧赶到,说是你不对,人家不让喝,你还喝,犯傻了吧!就这样的情节,很可爱,表现出红军是一群非常天真烂漫的人。而且在长征中,也不完全是痛苦,还保持着这种乐观精神,而且还能把这些朝气蓬勃的东西记下来,我认为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每次整理一次《红军长征记》,都是希望把最原始的东西补充进去,这些东西越还原,就越接近1934、1935年,越接近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得越真实。 

▲ 背干粮过草地(黄镇画)

长征给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长征首先是为了生存。没有共产党、没有红军,还干什么革命?所以毛泽东在“左倾”路线的压迫之下,在丢失了苏区的逆境之下,他们选择了走,走得越远越好,走到不毛之地,走到人迹罕至,生存极限的地方,才能把这个部队保住。但是轻易不能打仗,一打仗就全军覆没了。这不是怯弱,而是实事求是。

第二点,就是方向。往哪儿走?是到深山老林,到少数民族的荒凉不毛之地去,缩在墙角?还是去走一条发展之路?怎么发展?抗日才能发展,唤起民众才能发展。所以毛泽东把方向选到了陕北,而不是像张国焘那样蜷缩在川西北藏区。这就得看一个人的方向、胸怀,这个方向不是一开始走的时候就能决定的,那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索一步,最后,把自己的想象跟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第三点,长征确实体现了红军那种过人的作风和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超越人类极限的。红军能过雪山、能过草地,我们今天去走走四渡赤水,走走雪山、草地,才能感受当年红军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怎么活下来的。我们有没有这种精神去做我们的事业、做我们的工作,去克服我们的种种困难?如果你现在心理脆弱到有一点损失就跳楼、就自杀,那你跟红军没有任何可比性,你只能是一个失败者。我们从红军身上看到了这种信仰,看到这种精神,而且不但是我们,就像在传教士薄复礼笔下,都把红军写得那么值得敬佩。

张学良的部队看见红军长征的队伍说,你们这里面还有那么多老人呢,像徐特立先生;还有这么多妇女啊,像蔡畅女士;还有留洋的学生,难道你们都是为了钱吗?你们肯定是有你们的信仰,真是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你看,当年的人都受到了感召,我们现在再回顾长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领会红军长征的这样一种精神。

我觉得红军长征不仅是共产党的遗产,而且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我们这一代人改革开放的动力,我们把这种精神用到改革开放上去,用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上去,这才是对红军长征最好的继承。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