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最后的劲旅:僧王马队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17-04-22 19:38:5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0235 bytes)

僧格林沁不到30岁就开始领兵(第一次鸦片战争),此后逐渐升迁至参赞大臣、顾命大臣、御前大臣,到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初期,他已成为地位、权势堪与惠亲王绵愉(咸丰帝皇叔)、恭亲王奕?(咸丰帝异母弟)比肩的朝廷重臣。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金陵,军情紧急,僧格林沁随之被咸丰帝赋予整顿京师驻军的重任。同年,清政府调集万余蒙古骑兵拱卫京师。

当时,清廷可调动的蒙古官兵主要来自察哈尔(编制兵力8000人)、土默特(编制兵力5000人)和东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别看编制兵力不少,但真正堪用的精锐不过2万来人。

 

 

也正是从这一刻(咸丰三年)开始到同治四年,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僧格林沁所率数万蒙古马队(包括部分八旗劲旅)一直是清廷在北方的主力兵团,成为晚清皇室赖以维持至高无上权力的坚实后盾。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清朝惯例,战时出征会给予官兵一定赏赐和补贴,而蒙古士卒不仅要自备军装、武器(清廷只配发少量火枪)和部分马匹,领取的赏银也比八旗兵丁少得多(仅为后者1/3或1/4)。

尽管待遇低下、武器落后,但若论起吃苦耐劳、作战英勇,蒙古骑兵在当时的清军序列中堪称翘楚。史载,蒙古骑兵“冒暑冲寒”,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能在饮食无法接济的情况下连续几昼夜坚持战斗。

 

 

由于蒙古马队长于奔袭,给当时逼近京津的太平军北伐部队造成很大杀伤。战役后期,蒙古骑兵更是隔绝了静海与独流两部太平军之间的联系,加速了后者的失败。

消除了太平军对京师的威胁后,外部侵略势力又接踵而至。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抵御外侮的历次重要战斗中,僧格林沁及麾下蒙古马队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前者或遵令驻防京畿重地(通州、南苑),或奉命部署在抗敌一线,足可见清廷对其寄予厚望。

 

 

第一次大沽之战前后(1858年4月15日至6月15日),奉调赶赴大沽、山海关、通州和京师南苑的清军共计1.6万人,其中蒙古官兵有5000人,占比超过30%。第二次大沽之战前后(1858年12月8日至1859年6月27日),奉调开赴天津、大沽、山海关的清军约1万人,其中蒙古官兵为3500人,占总兵力35%,占大沽守军(约8000人)的44%。

 

 

后人多以为当时驻防京津的清军兵力远超英法侵略者,实则不然。八里桥之战(1860年9月21日)打响前,英法联军通过8个月调兵遣将,仅在华地面部队就有2.8万人,包括2.35万步兵、1000名骑兵、3200名炮兵(按照当时每门炮需要8名炮手“伺候”估算,英法联军装备的各型火炮或达数百门之多),另有约120艘战舰在海上配合陆军作战。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主力约1.8万人在海军配合下登陆北塘。当时分驻新河、唐儿沽、石缝及大沽北炮台的清军不到5000人,尽管寡不敌众,但这部分清军或主动迎战,或据守阵地,进行了比较顽强的抵抗,对此许多当时参战的外国官兵在回忆录中都有明确记述。

 

 

经过3轮战斗,清军虽一再失利,但主力尚存。僧格林沁也认为,几场前哨战失败是因为他的骑兵还没大量投入战斗。1860年9月21日上午7时,八里桥之战打响。清军一方3万余人,其中蒙古马队万余,步兵近2万,主要装备弓箭、刀枪和少量火器。因重炮转运不便,此役清军使用的火炮一般重量在2000斤以内,射速5分钟1发,射程不超过1000米。

反观英法联军,远在2000余米外就开始用康格里夫火箭攻击清军,在1000米处开炮发射霰弹杀伤发起冲击的蒙古骑兵,使之损失过半。等到剩下三分之一清军冲到200米处,英法联军又以排枪连环攒射。由于清军所用弱弓有效射程仅70余米,只得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冲锋。当冲到敌阵50余米处时,蒙古骑兵已伤亡殆尽。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麾下1万蒙古骑兵基本伤亡殆尽。5年后,僧格林沁所部1万余人(多数为满蒙精锐骑兵)又在曹州被捻军围歼,全军覆没。

僧格林沁兵败身死,不仅断送了清朝皇室所仰仗的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更促使清代兵制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八旗军、绿营兵、蒙古骑兵等中央军在清代国防力量的首要位置,被湘淮军等地方实力派武装所取代。

 

 

实际上,早在八里桥之战失败后没多久,咸丰帝命各地督抚出兵勤王,当时坐镇安庆前线的曾国藩就敢“坐视军国之急”而托词按兵不动。

史载,僧格林沁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9岁的同治小皇帝吓得大哭,满城文武惊骇失色,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更是束手无策,只得宣布辍朝3日以示哀悼。自此,清廷在满蒙贵族中再也物色不到增格林沁这样的得力干将。

 

 

迫于无奈,暗气暗憋的清廷只好再次请湘军大帅曾国藩“出山”,赴山东一带督兵清剿捻军,还命令山东、河南、直隶3省的八旗军、绿营兵和地方文武官员,统归前者节制调遣。同时,又调遣湘军悍将、南镇总兵刘松山及属于淮军系统的刘铭传、潘鼎新等部配合曾国藩作战。

就这样,以僧王之死为转折点,原本属于满蒙王公贵族的军权,逐渐落入握有重兵的汉族督抚大员(说白了就是军阀)手中。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