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东方巴黎”的神话是怎么来的

来源: 都是国货 2017-03-05 13:26:5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8486 bytes)

 

民国上海,“东方巴黎”的神话是怎么来的(上)

 

40-70年代的上海某些方面压倒国内其他城市之和,对欧美缺乏认识的文人以为这就是世界一流都市

?如果不考虑伪满东北的话,当时的上海等于中国现在所有的一线城市加上大多数二线城市。考虑到当时东北工业城市的存在,应该算是长三角加珠三角再加京津唐——可能还不止。

先看这张表:

 

数据为证数据为证

 

??

工厂占60%,工人占61%,产值占66%。当然这只是12大城市,但当时其他城市还值得一提吗?

再看城市建设:

上海市城市建设十年总结(初稿)之一-上海档案信息网

上海市是无计划的盲目发展起来的:到解放的时候全市的面积是612.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86平方公里,人口498万,十分之九的市民拥挤在市区中,建筑密集,人口拥塞。建筑密度在40%以上的街坊面积占很大比重,有的街坊建筑密度高达80%,几乎没有空地,阳光不足,空气不通畅,加以工厂和住宅混杂在一起,煤灰四散飞扬,机器声昼夜隆隆,甚至容易燃烧的、具有爆炸性的工厂也设在住宅区内,严重影响居民的安全、卫生和安宁。 解放前,上海市的市政建设都是为帝国主义者反动集团和资本家服务的。本市原有的污水设备都集中在“洋人”及所谓“高等华人”的居住区域,只有20%的居民能够享用。

500万人口,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其中100万人可以使用污水设备。

?

 

最现代化的一个视角最现代化的一个视角

 

?

至于其他城市么……

[贵州日报]建国60年贵阳城市扩大70倍

贵阳市的半小时经济圈从目前的106平方公里向外推进到507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4倍。这个面积,与新中国成立时贵阳市6.8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相比,整整扩大了74.5倍。

而且内地城市的基建就不谈了:

贵阳虽说是进城,但城里的街道比山路还难走,满街都是烂黄泥,要么一脚下去很难拔出来,要么就滑得不行。1950年10月从江西来贵阳投奔亲戚的聂寿康,对当时贵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房子都是“灰条房”,几乎都是一楼一底。在大十字附近有一家银行,房子有4层楼,就叫贵州大厦,大街宽不过5米。”

这个基础设施,在上海怕是都算不得城区。当然贵阳算是落后地区,我们看看发达的地方:

武汉市地方志

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统计:三镇行政辖区土地面积30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7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人。三镇城区街道加上近郊公路总长433公里(其中柏油、水泥高级路面约60公里);城区房屋总建筑面积1 20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662万平方米);埋设下水道36公里,其余大部分为排水明沟;汉口和武昌的2座水厂日供水能力为5.23万吨,输水干管总长154公里(汉阳无自来水);公共汽车14辆,轮渡船12艘,出租车30余辆;公园2座,行道树仅有1 800余株;公共厕所219座,环卫汽车5辆,木船256艘。

建成区面积貌似还不错,但人口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至于公共设施……公交车只有14辆,汉阳全城都没有自来水。我们看看上海的数据: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解放时,供气行业历经84年,全市有煤气厂2个,日供气能力20.4万立方米,日售气量8.17万立方米,家庭用户1.74万户,全市家庭用户气化率为2.1%。供水行业历经66年,共5个水厂,日供水能力59万立方米,日售水37.22万立方米,市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为92%。公共交通行业历经41年,有公共汽车402辆、有轨电车331辆、无轨电车166辆、小火车35辆,营业线路44条,其中公共汽车线路23条、无轨电车线路7条,线路总长度352公里,线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公里,每天平均载客66万人次。全市出租汽车370辆,还有营业三轮车26570辆,人力车3659辆。

这样看来,从公交水平来看,上海的现代化设施规模是武汉的65倍,从出租车来看,是武汉的十几倍。管道煤气不仅供应给企业和机关,甚至供应了近两万户家庭!这对其他城市而言是科幻式的生活。

再看金融: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的私营金融业还有一些资金可以吸收;另外内地为支付沿海口岸的货款要把资金划到上海,也是金融业吸收存款的来源,因此就民族资本银行本身而论,它在全行存款中往往有40%至50%,个别年份乃至60%以上,是从上海吸收的。

电话: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民国12年3月开通上海至南翔的市郊长途电话,民国15年5月开通上海至吴淞、苏州、无锡三地的长途电话,此后逐步发展,至抗日战争前夕通达国内城镇470余处。民国25年2月,国际电台开通上海至东京的国际无线电话电路,上海开始出现国际电话。翌年2月和5月,又先后开通沪港和中美长途电话电路。至抗日战争前夕,上海作为全国邮电通信网中心,特别是国际通信枢纽地位,得到了国内外一致公认。 上海解放时,经过整修恢复。上海邮政共有自办局所73处,邮路总长3009公里,电报电路97条,长途电话业务电路44条,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72060门,固定资产5310万元。

交换机容量7.2万。我来看看天津的数据:

天津地方志网

1976年,天津全市(包括各区县)共有自办邮电局所215处,邮路总长度19199公里,电报电路90路,长话电路437路,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285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13415门,邮电业务总量1801.1万元,业务收入2201.7万元,业务支出1591.3万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79.79万元,职工总数9274人。

1976年的天津,市区电话也只有4.2万的容量……算上农村5.4万。比上海落后一代人还多。

重庆是当过陪都的城市,1949年有多少电话呢?

重庆电话发展简史

1949年底市内电话总容量3840门,装用电话2098户。重庆解放后,1955年引进东德“52C”式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4000门,装于民国路(五一路)市话四分局和上清寺市话五分局。由于在通信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长途为纲”,市内电话发展缓慢,从1958年开始,许多机关、厂矿陆续在内部安装程控用户交换机以满足自身通信的需要。

惨不忍睹啊……看看80年代数据:

1987年6月,重庆电信第一次引进“S-1240”程控交换设备,1990年底重庆市内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0000门,用户小交换机74881门机械容量。

达到上海1949年水平,已经是1987年。恩,说起交换机,这一年任正非在深圳组建了华为……换句话说,解放初的上海电话网给早期的华为也是个超级大订单。

虽然东北被日本人控制,但也不能忽视。沈阳是东北最大城市,在日本殖民建设下,解放前的城建巅峰是1945年,我们看数据:

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史(二)殖民地时期的公共交通(1931-1945)

1937年开始由日本购入8轮有轨电车,年末车辆总数21辆。1941年为51辆。1945年为71辆(其中4轮有轨电车37辆,8轮有轨电车34辆)。

汽车的数据虽然没查到,但有1946年数据:

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史(三)国民党时期的公共交通(1946-1948)

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派官员接收奉天交通株式会社,组建沈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成为官办客运企业,拨款10万元,为恢复筹备资金。7月,又拨给250万元,用以购买汽油、轮胎、零件等。7月末恢复汽车6辆,开始营业。8月初,再拨550万元做修理费用,至9月底又相继修复10余辆汽车。1946年,总运营行驶里程23.8万公里,收入2164万元。1947年,市政府与美商合作成立中美有限汽车公司。预计预购新车50辆,修复旧车50辆,实际只修复20辆,新车购进20辆,其中仅组装5辆投入运营线路。

预计修复旧车50辆,已经修复16辆,这应该就是解放前的公交车总数据。汽车加电车,合计不到140辆,虽然比武汉要强5倍,但只有上海的六分之一。

还有哈尔滨。日本投降后不久,哈尔滨就被出关八路军接管,此后一直未经战乱,可以说是基础设施保存最好的东北城市:

哈尔滨市志 电信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至1980年,市内电话自动交换设备均为步进制交换机。主要型号有日本F式、民主德国52C和国产47式等。先后装备的分局有四分局、三分局、五分局、六分局和四○支局。1981年哈尔滨市开始使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型号为国产HJ—921,先后装备的分局有七分局和八分局。总容量为11000门。 1986年,哈尔滨市开始引进日本程控交换设备,型号有F—150(“NEC”公司产)和NEAX—61(富士通产),先后装备的分局有二二分局、二八分局、三分局、四○分局、四一分局、七分局、八分局和平房电信局,总容量为103000门。至1990年,哈尔滨市市内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为119000门,其中:程控交换设备为103000门;纵横制交换设备为4000门;步进制交换设备为12000门。

即哈尔滨解放前的电信网大概是一万多电话,相当于上海一个区,超过1949年的上海也差不多要到90年代了,和重庆的1987年接近。

说了这么长时间没说广州,两广人民可能不服,那就看看广州的数据:

 

仔细看数字仔细看数字

 

??原来还不如哈尔滨,也就是上海的一个区。

当时上海之外的大都市就是八个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北京武汉广州南京。8这个数字很巧,差不多就是上海电话网相对哈尔滨、广州电话网的倍数。这八个城市中,沈阳天津略强,北京武汉略弱,乐观地说每个城市相当于上海一个区,加起来勉勉强强和上海相当。可以说上海当时是零线城市,其他七八个一线城市加起来和上海相当,你大概能理解上海的地位了?

最后引用一下我之前写上海城市文化的文章:上海文化在陈行 中国希望在未来

1949年之前,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可不能仅仅用一句“最大”来形容。1949年的上海550万人,沥青或水泥街道几百公里;同期的首都南京只有100万人,另一个有租界+海港的大城市天津170万人;前任首都北京160万人,下雨天没有泥坑的街道只有20公里。至于西安、汉口,这些辐射周围数省的区域中心不过几十万市民,还不如上海的一个区。在中国任选一个地点,只要这个点不在上海市中心,你都可以通过一小时的步行甩开一切现代化标志,走到和康熙年间毫无差别的地方。换句话说,上海是唯一可以用现代化建筑覆盖一个人日常行动范围的都市,是唯一可以让人感受到和旧时代割裂的地方。 1949年,上海人口是中国的1%,工业产值占中国36%,而且是最有活力,技术水平最高的36%。作为西方技术进入中国的窗口。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工业还是手工作坊的时候,上海不仅有了现代化工厂,甚至还有能制造工厂的小型工厂——机器厂。上海《申报》登出第一张出售车床的广告,是光绪3年——那年左宗棠率领西征军团在新疆连战连捷,威胁着要进军中亚横扫英俄附庸,大清朝还颇有中兴迹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经有十几家小型工厂生产机床。1936年,中国除了日本控制的企业(主要在失陷的东北)外,钢产量只有几千吨,上海却已经开始制造电力机床,算是中国踏上二次工业革命门槛的第一只脚趾。 甚至工业比例也不能描述上海在旧中国的地位。当时的中国,日占区之外没有交织的铁路网,长江上没有大桥,城市之外没有沥青或者水泥的公路,只有水路交通最可靠。上海在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在长江航运网的总路口。无论是中国内部商业,还是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上海都是最无可回避的交通枢纽。所以商业-金融业才是上海最大的经济优势。 1950年2月军管会统计,上海集中了全国84%的航运业和超过2/3的进出口额,70%的国内贸易和金融交易也发生在上海。旧中国十几亿亩耕地的地租,几百万平方公里山林的出产,在农业时代本应分散在几十个省会和几千个县城,现在随着地主、官僚的消费,增量大多数也流到了这座城市。文化兴盛从来是经济繁荣的伴生品。 这些数据说明,虽然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困的农业社会,但上海——也只有上海——已经有资格供养一种覆盖众多人口的准现代文化。与欧美发达工业社会相比,或许这种现代文化氛围只是一种山寨品,但的确已在稳定发展。而在中国其他城市,现代文化还只能算是浮在传统社会上的泡沫。

最夸张的是文化数据:

1936年,上海核心区几百平方公里内的中小学教师和新闻记者——新文艺的创作和消费主力——已有3万人,远超内地数个省份之和,和21世纪中国普通地级市不相上下。与之对应,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一家就出版了4938种图书,占全中国的52%,另外两家上海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加起来又占了19%。这还没考虑到上海和内地印书效率的差距。上海一本书往往以现代机器印刷几千上万册,内地许多图书还是石印乃至油印,出版几百甚至几十册也不稀奇。许多外国小说和科技书刊只有在上海才卖得动。说当时的上海出产中国8成的文化产品毫不夸张,就连年画、黄历这种最“土”的文化产业也是如此——直到1958年,全国3/4年画依然出自上海。

 

上海主导的另一种全国性文化产品是小人书。小人书虽小,但传播广泛,制作廉价,图文并茂,适合建国初期刚刚开始脱盲的中国人阅读,所以被视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文娱产品。解放前上海就有钱笑呆(三打白骨精)、徐正平(三国演义)、张乐平(三毛)等连环画名手。50年代北京和上海各自成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选派顶尖的一流画家参与连环画创作。上海因为美术人才丰富和印刷工业发达,在连环画出版中起引领作用。海派花鸟名家程十发以上海画院院长的身份创作连环画《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的故事》,画门神出身的学徒华三川则把《白毛女》、《青年近卫军》、《刘胡兰》等故事搬上小人书。丁斌曾、韩和平绘画的10册《铁道游击队》共再版20次,印数达到3652万册,证明了新上海文化产品的质量,也显示了现代出版业的威力。 最好的宣传会让读者意识不到宣传的存在。而最棒的城市文化成就,会让欣赏者默认那是全国的文明遗产。比如说1964年10月上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几乎囊括了此前所有的红色音乐精品,至今也是红色文化的代表作。这部歌舞剧最初却并非出自文艺“国家队”,而是改编自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的重头作品《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组织策划者是曾经的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前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正是他要求“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以“梁祝”为主题创作建国十周年献礼曲目。孟波把这场表演推荐给了陈毅,又推荐给了周恩来,终于在建国15周年把《东方红》送进了人民大会堂。 北京有列入“十大建筑”的人民大会堂承载《东方红》,上海当时只能在改建的文化广场来排演歌舞剧。文化广场是旧上海的“跑狗场”,即法租界赛狗赌博的地方。改建中为了尽量扩大内部空间,保留了许多立柱,许多观众只能闻声而不能观剧。1969年,文化广场遇火灾,1970年重建时,要求内部没有立柱,同济大学采用计算机校核数据,设计了当时罕见的大型网架屋顶。施工时整体吊装屋顶,也采用了计算机整体控制。最终建成的观众厅有1.25万个座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室内文化场馆,还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影院。上海这个中国第一工业城展现了支撑文化“软件”的强大“硬件”实力。后来成为中国艺术经典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大合唱《长征组歌》也是在复建后的新文化广场首演的。 就在上海工业展示计算机施工设计之70年代“神迹”的同时。在上海前电影演员的领导下,一大批日后成为整个国家文化遗产的剧作从上海的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滚滚涌出。比如上海京剧团改编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上海沪剧院发掘了《红灯记》和《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上海青年艺术剧院发掘了《杜鹃山》,上海舞蹈学院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红色娘子军》……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样板戏”的主要剧目。京剧这个未老先腐的旧剧种能在21世纪的今天保持生存,样板戏时代的现代化改造功不可没。直到今天,我心里烦闷的时候,依然会自己吼几句“临行喝妈一碗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后就能心情舒畅。如果到ktv和朋友一起吼,效果更佳。孔子说文艺的作用应该包括:兴(抒发情怀)、观(认识社会)、群(寻找志同道合者)、怨(发泄不满)。钢琴伴唱的京剧《红灯记》通过中西文化汇流、高雅文化和大众娱乐结合,完美地满足了孔子的要求。 红色上海文化的影响力不止覆盖了中国大陆。《智取威虎山》第一次在深圳上映,香港渔民就远远地在海上叫好。70年代,一个叫陈港生的香港龙套演员为样板戏描写的英雄传说所倾倒,于是就有了后来的《A计划》和《3d智取威虎山》。而如果不能从上海歌剧舞剧院的《小刀会》舞剧中抄袭音乐,整个港台电影界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给武侠片伴奏。台湾人在“解除戒严”后,也飞速地引入了样板戏演出,回顾当年在“敌台”中听到的唱腔。向他们阔别已久的“纯正”上海文化致敬。 上海是中国历史最短的大都市之一。但作为工业文明进入中国的窗口,作为从1865年到2015年的中国第一大工业中心,上海是传统与现代、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战场, 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寄予希望最大、收获失望最多的地方,更是财富最密集、左翼思潮最汹涌的城市。在从未来过上海的黄霑的想象中,温和平缓的黄浦江被描写为【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这应该代表了20世纪大多数中国人对上海文化的认识——文化激荡之地、中国文明的领跑者。 直到我这个80后记事的时候,红色上海耀眼的文化成就依然辐射着我家乡那个大山里的小镇。如果没有华丽的上海译制片,没有浪漫的《少年文艺》,没有紧跟世界前沿的《科学画报》,我简直没法想象童年会多么无趣,没法想象今天的我会缺失多少宝贵的精神资产。

总之,民国时期上海在中国的经济-文化-科研地位,说是今天汉城在韩国的地位有点夸张,但肯定超过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地位。只是这个地位的根源在于亚洲殖民经济结构,非中国之福。从内地濒临破产的农业社会精英视角来看,上海是一个近乎无法理解的现代化“魔都”,我之前有个知乎回答用图片描述了他们眼中的上海,欢迎参考:

临高启明的明朝人民如何看待澳宋政权?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全中国唯一有现代化污染的都市……全中国唯一有现代化污染的都市……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超越中国人的想象,不等于就是世界一流。所谓“东方巴黎”、“东方第一”、“世界前五”……的描述,已经不能用“溢美之词”来形容了。国人如果真拿这个说事,进而当做城市和国家发展模式的依据,怕是会把自己忽悠瘸了啊……

 

民国上海,“东方巴黎”的神话是怎么来的(下)
-马前卒- 2017-03-05 12:20:23 举报
阅读数:11191
1931年上海地价峰值低于孟买和马尼拉,和伦敦巴黎差一个数量级,和纽约几乎要差两个数量级。

?上篇点这里:民国上海,“东方巴黎”的神话是怎么来的(上)

如果只看上一篇的数据,没准有人真相信30-40年代上海是世界一流。实际上,对此坚信不疑的网民可真不少:

30年代上海是全世界第四,仅次于纽约,伦敦,巴黎,谁在拖后腿?_地理吧_百度贴吧

 

老段子了老段子了

 

?

注意时间,这是2004年的发言,再看2014年的:

20世纪30年代,世界四大都会是,纽约,巴黎,伦敦,上海 

 

十年一觉巴黎梦十年一觉巴黎梦

 

看着十几年间一字没变的段子,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副未必合适的图像:

 

殖民地也配姓“巴”殖民地也配姓“巴”

 

?为啥这么形容呢?因为伦敦巴黎的身份是殖民帝国首都,而上海只是殖民者的远东基地,想拿上海去比世界帝国中心,的确有点“强求姓赵”的味道,以至于忘了自己的繁荣和中国内地的衰败是历史的一体两面。下面我来摆一摆事实,让30年代的“上海梦”稍微真实一点。

首先看这篇文章:

从19世纪90年代的纽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

里面提供了很有趣的一张表:

 

资本最不信神话资本最不信神话

 

?如图,1931年上海地价的峰值尚在孟买和马尼拉之后,和伦敦巴黎差出一个数量级,和纽约几乎要差两个数量级。

再看下面这张图:

 

历年巴黎地铁网历年巴黎地铁网

 

?巴黎地铁,1940年已经交织成一张蛛网。同期上海呢?这里我再回顾一下前几天的回答:

民国时期处于巅峰状态的上海,相当于现在中国哪座城市?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上海解放时…… 公共交通行业历经41年,有公共汽车402辆、有轨电车331辆、无轨电车166辆、小火车35辆,营业线路44条,其中公共汽车线路23条、无轨电车线路7条,线路总长度352公里,线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公里,每天平均载客66万人次。

所有的公交加起来不到1000辆,虽然可能超过中国其他大城市之和,但你觉得比巴黎的地铁网如何?

(人家二战也被占领过)

再看40年代的伦敦地铁网,是不是已经有21世纪中国都市的气氛了?

 

(我2002年大学毕业,那年上海地铁只有三条线)(我2002年大学毕业,那年上海地铁只有三条线)

 

?其他的国家,我不说柏林,就连东京都在1927年开通了第一条地铁。

然后比较一下实体工业:

巴黎工业结构演变及特点

 

都不用40年代的数据都不用40年代的数据

 

?这时再回头看上篇引用的那张国内数据。

 

国内是真老大国内是真老大

 

?1947年上海36万工人,1911年巴黎110万工人,不考虑工业质量,解放前上海峰值也就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三分之一(差了36年啊)。

至于美国,在30年代是bug……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简史(二)

下图是1937年芝加哥的电车网(前面说过,上海解放前只有7条电车路线)

 

拽出哪7条线和上海比呢。。。拽出哪7条线和上海比呢。。。

 

?芝加哥还可以比,纽约么…… 

 

30年代30年代

 

?

 

不看汽车,说是21世纪你信不信?不看汽车,说是21世纪你信不信?

 

?

 

这是2001年上海地铁三号线的气氛:这是2001年上海地铁三号线的气氛:

 

?

 

齐柏林飞艇下的真-魔都:齐柏林飞艇下的真-魔都:

 

?

 

仔细看看这些建筑仔细看看这些建筑

 

? 最后看看同期的上海:

 

就这么一块“现代化”就这么一块“现代化”

 

?

 

从另一侧看也没大多少。从另一侧看也没大多少。

 

?图片展示的很清楚,沿黄浦江大概有一个方圆两三公里的长方形,里面10层以上的建筑密度较高,其他的地方还是平房和2-3层建筑。就算是最核心的外滩附近,和欧美真正的都市比起来,也很“田园”。

 

外滩还是真正的货物码头。外滩还是真正的货物码头。

 

?最后转一段之前的文字:

上海文化在陈行

把当年的大上海和今天的城郊结合部相提并论,很多人可能觉得辱没了当年的上海文化。但从城市面貌来说,说当年的上海是今天的城郊结合部,还真是很客观的评价。程乃珊女士在《上海先生》书中记述:

(下为转述)

1950年初,上海市区范围远比今日小得多,浦东一片空白,虹口公园以北、中山公园定西路以西已渐冷落;今宛平南路那时叫谨记路,只是一条两车道的煤屑路,中间东西横贯一条也是煤屑铺就的斜土路,及目四顾一片蔬菜地,一眼可以望到徐家汇;大木桥、小木桥一带小河浜纵横,夏日夜晚蛙声咯咯,萤火点点;南市民居和今日朱家角、周庄老街所见并无二致……

(下为原文)

文中提到的定西路、宛平路、大木桥路,如今都是房价四五万元的核心市区。当时的景象说是城乡结合部都勉强。现在上海房价超过七八万元的街道,如华山路、衡山路,很多在七十年代还有机械厂日夜轰鸣。复旦、同济、交大等学校的本部校区,要么出门就是菜地,要么步行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尘土飞扬的乡间公路上。外滩景区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标志,但直到80年代,游客还经常能看到烧煤的蒸汽船甚至帆船缓缓驶过。当然,我描述这些景象,不是想鄙视当年的的上海很“土”,而是中国最近十几年的建设力度实在太大,即便在最大的城市上海,最新一轮的市政改造和工业化外迁也大大提升了“市区”的标准,让旧上海的规模和市容相形见绌。

 

变成图片似乎壮观一些。变成图片似乎壮观一些。

 

? 如果说红色工业化年代的上海是共产党政权重新规划的结果,那么租界-民国时代的上海街区也绝非今天意义上的都市风貌。1912年方液仙创建中国化学工业社的时候,“亭子间工厂”的厂址就在今天的圆明园路——公共租界核心区,距外滩和上海标志性建筑外白渡桥300米左右。后来生产扩大,化工厂搬到法租界区的重庆路,与共产党一大、二大会址、孙中山两处故居、法租界公共董事局都不过是步行十分钟的距离。再后来外迁到安远路,还是在公共租界核心区内。这和六七十年代的街道工厂相比也不见得更整齐,倒是更像今天陈行公路上铁工厂和“高级公寓”交错的场面。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必然记一笔的四行仓库,之所以易守难攻,也是因为仓库这个大型工业建筑紧贴繁华的租界商住区,尚未和英美翻脸的日军不敢放手用重炮攻击……

总之,民国时代的上海,相对其他城市虽然是无可比拟的巨无霸,甚至可以做到一个城市压倒整个内地。但这毕竟只是殖民帝国在亚洲抽血的结果,发展上限也很难和帝国主义都市的下限相比,甚至和其他殖民中心相比都不算突出。迄今为止,上海作为世界级都市的年代只有最近十几年,这是新中国整体经济跃升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继承了当年的殖民结构。对民国期间上海进行不切实际的吹捧和神化,本质上是无视中国人民为追赶世界列强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某些失意社会集团“旧日好时光”的朦胧怀旧。

所有跟帖: 

东方巴黎是指上海城市现代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的文明程度。而上海成为亚洲第一现代化城市是在清朝末。你把时间倒退了50+年!!!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959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4:11:46

民国时的上海早已是亚洲第一都市,民国政府只是将某些设施收回国有或重新规定用于普通市民如公园,电影院,租界等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4:17:58

有空还是研究一下当年斯大林说:中国是东方革命的中心 是怎么来的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4:53:16

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国民党留下的中国几乎是一张白纸,毛泽东时代短短20多年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六工业大国。 -白云蓝天- 给 白云蓝天 发送悄悄话 白云蓝天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5:04:45

老蒋20年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四大强国之一 -党戴飚- 给 党戴飚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5:31:11

日本表示最不服气:没有中共拖住日军,没有太平洋战争,老蒋就是第二个汪精卫或者李承晚。 -白云蓝天- 给 白云蓝天 发送悄悄话 白云蓝天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5:50:13

哈哈,真是”高论“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6:18:52

假设毛不幸没有走出草地,而日本又听希特勒之言不进攻美国,老蒋抗日绝对坚持不到1945年。 -白云蓝天- 给 白云蓝天 发送悄悄话 白云蓝天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7:14:46

日本侵略加上中共爭鬥,民國能建設的時間有限。拿這來說事,受中共毒害太深了。 -歡顏展卷林中坐- 给 歡顏展卷林中坐 发送悄悄话 歡顏展卷林中坐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9:19:02

我强调的是什么你都看不出,理解力啊! -白云蓝天- 给 白云蓝天 发送悄悄话 白云蓝天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9:30:02

附張1862年上海全鏡示意図 -飯盛男- 给 飯盛男 发送悄悄话 飯盛男 的博客首页 (87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7:19:31

好图,当时人民广场以西都是农田。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18:46:34

这些历史值得学习。 -美欣- 给 美欣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17 postreply 20:35: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