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王成”原型的几种说法(和卡拉汗无关)

来源: super_cat 2016-03-26 12:25: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652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super_cat ] 在 2016-03-26 13:04:0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 从张振川的回忆、巴金的著作及题词等来看,“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三十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就更加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那么,这里“王成”的原型是谁呢?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张振川目睹了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十一师向赵先友所在六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六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作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六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就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 “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编剧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无数资料中又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然而,也有同志认为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理由是《向我开炮!》是两篇稿子合成的。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兵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洪炉了解到蒋庆泉的故事,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蒋庆泉并没有牺牲,而是负伤后被俘。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

 

==== 从秦基伟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

《英雄儿女》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一生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的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过,“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惨烈的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 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身炸敌地堡, 堵敌枪眼等, 成为普遍现象。”

既然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诚哉斯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