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勾起的回想

来源: 南来客 2016-02-14 11:47:1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292 bytes)

前不久写了篇杂文,谈到鲁迅评《红楼梦》的名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文学作品的意义,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大大超出作者的本意以及作品字面呈现的意义。

音乐作品,由于其更为抽象的艺术形式,更是如此。南来客曾跟音乐家聊过音乐的具象性,具体说,人对音乐的意象反应。从音乐作品中看到什么因人而异。有人只看到音符,有人看到各种色彩,南来客看到一幅幅图画。这些涉及的都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然而,音乐作品往往被人忽略的另一功能,是勾起听者对往事回想的联想力。

音乐是一种可用以标示人生重要事件乃至划分人生各重要阶段的象征物。

一曲《打虎上山》的前奏曲,听众听到的是激昂,有一位网友却说:“家里听邻居放着样板戏苦等妈妈回家!所以不会有好感了”。

奇怪吗?不奇怪。

“睹物生情”。物与情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物会使人联想起人生某一时刻。此处,乐曲就是那个物。

听“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南来客会想到在父母单位(当时还在沙面),手里拿着一块不知哪位叔叔阿姨给的硬币大小的巧克力,坐在母亲怀中,年轻的母亲模仿者南来客的声音哼唱着《二郎山》南来客仅会的一句。

听冼星海的《二月里来呀好风光》,南来客想到的不是延安大开荒大生产 -- 没经历过。南来客想到的是粮食困难时期,南来客在无名民办小学念书,走在清平路上,春光明媚,耳边传来“二月里来…”

“谁给我金色的童年”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把南来客带回戴上红领巾后的祖国花朵时期。

南来客和同学们当年就是放声高唱“红旗飘飘军号响”、“日落西山红霞飞”等,一路歌声,到机场迎接外宾。

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XX”,后面两个字总是略去或一带而过。

五年级学长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给说不上青梅竹马的三年级学妹留下深刻印象。

《赞歌》:广州“百花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复试,主考老师对母亲说,“我到北京站接他”。

铺天盖地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声,引领南来客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展文化大革命。

隆隆声中,《东方红》,高中,早晨六时,天可能还没亮。

《天大地大》:广州酒家,父母动身去干校前夜,全家饭吃到一半时,起立,吐哺,齐声唱。

“霎时间天昏地又暗”:沙基涌对岸六二三路对面楼上一中小画家姐姐划破夜空的歌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长臂猿领唱,办班期间,走在去越秀山的宣判(不是南来客)大会的路上。

样板戏,贯串了中学时代和参加工作后的岁月,too much to mention。

《国际歌》一曲,伟大领袖看到“狂飙为我从天落”。南来客不是共产主义者,自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但《国际歌》百听不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南来客无壤可击,每天在《东方红》乐曲中起床,在《国际歌》歌声中,called it a day。日复一日。

这些反应,具象与否,都和乐曲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也未必是乐曲的感染力所致。是联想。没有南来客经历的人未必有同样的联想,音乐勾起的回想自然也不一样。听贝多芬《第五交响乐》,你也许听到命运在敲门。南来客常常联想到的却是在大学宿舍,妻子回来那一刻:

录音机里播放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

所有跟帖: 

值此佳节,各位网友多想想哪些歌曲引起美好的回忆。 -南来客- 给 南来客 发送悄悄话 南来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4/2016 postreply 11:49:13

南兄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刻 -UDR01- 给 UDR01 发送悄悄话 UDR0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4/2016 postreply 13:20: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