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书信记载一段传奇

来源: 宜城渔翁 2016-12-09 12:44: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957 bytes)

一封书信记载一段传奇

   

    写信的人叫杨登瀛,原名叫鲍君甫,是周恩来总理弥留之际牵挂的人。

   

    收信人“式沅同志”,即张式沅,又名安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的夫人。 随着电视剧《国歌》的播出,安娥重新进入人们视线。

   

    鲍君甫写给安娥的信,记载着一段历史。文笔通顺流畅,遣词造句半文半白,感情真挚。信中“赓兄”,是为陈赓大将。为便于阅读,分段和添加部分标点,系渔翁所为。

 

“式沅同志:

    握别以来,瞬已三周。我于四月二日晨安抵宁后,即晚旧疾复发。现仍在时止时发,以至稽延奉书,甚引为歉。

   

    这次在京,蒙赓兄的多方安排,能与各位老友相聚一堂;受惠之处,非笔能宣。

    回思昔日旧雨,都能表见(现)在时代尖端,能不愧煞!并承老友们的冲襟容纳,涵盖多方至渥(wò);蒙党和政府的优遇,五内交萦(yíng),愧惭忻感。

   

    尤其是您的相赠,使我家中老少欣感之私,莫可言喻。厚谊隆情,何以回报?惟有决心黾勉(mǐn miǎn),扶植下代,仰副知己之期望耳。

   

    倘有在远不遗,尺素时惠,即无任感祷之至,

    肃此

    略布谢忱并致敬礼。”

 

    杨登瀛1928年加入中统,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的特派员,是中统特务在上海的最高负责人。但又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事事处处听从周恩来的调遣,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安娥被周恩来安插在杨登瀛的身边,担任秘书。她将杨登瀛从各方收集来的信息,认真研读、精心挑选后,将有价值的情报及时抄送给陈赓,再由陈赓报周恩来。这些重要的情报,使许多地下党化险为夷。安娥参与营救的就有任弼时、关向应等人。

 

    1931年顾顺章叛变之后,杨登瀛的身份暴露,被捕入狱。1934年出狱,任南京反省院副院长,后穷困潦倒。中共建国后,在南京差点“被镇压”。由于陈赓、陈养山、安娥等人的关照,杨登瀛晚年生活有所保障,1969年12月19日病逝。

 

    安娥对杨登瀛倾囊相助,还不时寄去日常生活用品,其深情厚谊令鲍君甫一家感动不已。至1963年,他们之间还时断时续地有着信件来往。1963年下半年,田汉开始受到不公正“批判”,鲍君甫与安娥的通信中断。

 

    罗青长没有忘记周恩来总理弥留之际给他的指示, 亲自督办对杨登瀛落实政策。罗青长批示,杨登瀛虽然去世了,但杨登瀛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功臣;落实政策,公开恢复名誉。对其子女的困难予以照顾。

 

    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沅, 石家庄市长安区人。安娥1925年肄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安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戏剧家和词曲作者,也是一位睿智机敏的女“特工”。更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曾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共赴前线战区采访。 安娥是一位传奇女子,一位光芒和色彩曾被历史烟尘湮没的女子。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安娥作词的主题曲《渔光曲》,广为传唱。 电影在上海公映时,创下连映八十四天的纪录。 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时,她参与填词的《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至今口口相传。

 

    1926年,安娥受李大钊派遣,到大连从事工人运动。不久,又被周恩来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安娥第一次接触到了情报工作,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特工生涯。“安娥”就是做特工时的化名。

 

    1929年年,安娥24岁。学成归国, 被安插到杨登瀛的身边担任秘书。安娥曾发展田汉入党,是田汉精神导师。1931年安娥与田汉同居,未婚生一子。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与田汉结婚。

 

    1956年初秋,安娥应上海越剧院之邀,赴沪改编越剧。年底回京时,途中突发脑血栓中风而失语,半身不遂。自此安娥与田汉相濡以沫,“文革” 中守望相助。1976年8月,在田汉去世八年后,与重病抗争了二十载的安娥,带着对丈夫的苦苦思念, 离开了人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