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的宦官更过分。

来源: 白云蓝天 2016-11-13 12:51: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6153 bytes)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内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涇原兵變後,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軍(即神策軍)。永貞內禪事件又使宦官成功擊敗外廷與士大夫。掌控軍政大權的宦官一躍成為中央的幕後掌控者,唐憲宗之後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廢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個好例子。820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牛李党争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當時王守澄權勢最大,其次為陳弘志、仇士良等。

       唐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本身十分厭惡宦官,隨時想聯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與宰相宋申錫合謀失敗,宋申錫被殺。而後唐文宗與大臣李訓鄭注聯手發動政變。他們都是王守澄推薦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諱。李鄭二人先建議唐文宗提拔與王不合的仇士良,並且杖殺元和逆首陳弘志,貶死若干掌權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訓為宰相、鄭注掌鳳翔節度使,內外呼應。接著密派中使毒殺王守澄,至此元和逆黨皆誅殺殆盡。李訓更擴充勢力與軍權,與只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訓發動甘露之變,意圖將皇帝從宦官手裡搶出,但宦官仇士良搶先奪回皇帝,並且以神策軍擊潰政敵,誅殺大臣。甘露之變後,宦官們團結一致對外,並且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皇帝與大臣徒具擺飾,即便是後期的唐武宗與唐宣宗也無法消滅宦官的勢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鎮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藩鎮入關奪權的陰影。840年鬱鬱寡歡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