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父亲至死难回清华的秘密 作者:岳南

来源: Sir.Good 2016-05-19 10:36:3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136 bytes)

 

杨武之夫妇全家福,照片中的小男孩,就是后来的杨振宁。

2014年5月19日上午,岳南与好友、《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作者之一钟秀斌先生,一起来到北京清华园高等研究院访问杨振宁教授。此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冯达旋副校长从中牵线玉成之,主题是为杨先生送一套岳南所著台湾版《南渡北归》。(春节前,杨先生赴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席“名人堂”典礼时听说该著在台颇为流行,有一读为快的愿望。校方表示作者过几天即由北平到达该校汇报工作,可让其签名相赠。当岳南赴台时,杨先生已转赴香港过春节了。于是,按照校方领导的指示,岳南特地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前总编辑林馨琴女士要书一套带回北京,准备春节后相赠。想不到一拖竟到了此日,不免愧惭)。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几个片断,因条件和口音的限制,整理文字可能与原话或原意有点出入,仅作参考,不作凭证――特此声明。

进入杨先生办公室,先生从办公桌后站起来与我们一一握手,示意我们坐在厅中小圆桌周边,并示意岳南坐主位,自己坐副位。岳说:“我怎么能坐这里呢,不合适。”杨说:“我的耳朵不好,我坐这里正好可以谈话交流,你不要客气,就坐吧。”于是岳南坐冲门口的主位,杨教授坐副位,钟秀斌兄在杨教授对面而坐,负责录音。

岳南带一套台版的《南渡北归》(三册),另带一套大陆出版的《南渡北归》修订本(六册,合装),一并赠予对方。杨振宁教授看到台版书后,说:“这个书我已在香港买到了,看了,你是学考古的?”[以下对话简称:杨、岳]

岳:“我不是学考古的,是学文学的。”

杨:“我看到里边有很多考古的描写,很多很详细,我想不是学考古的人写不了这么详细。”

岳:“我以前写过十几本考古方面的书,对那些人与事比较熟悉,所以在这个书里就写了一些,算是半个外行写了内行的事,您看起来与别的书中写的不太一样。”

杨:“噢,这个书还是很不错的,写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文字这么庞大,不容易,我经历了那个时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之后才知道,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称赞。”
岳:“谢谢您的鼓励,我今天来,除了送书还想当面向您请教有关的事,以及听取您的教诲,看这部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杨振宁父亲不能回清华的隐秘

杨:“我也谈不出什么,你这个书中写的赵萝蕤女士在芝加哥大学时与周与良都念研究生,我认识她,后来他回国还把巫宁坤给找回来。不过这里头有些小事,我在看的时候发现有小的错误,比如时间方面有点误差,现在一时想不起了。赵萝蕤回国后我就没再见到她,等我1971年到北京来,听说她神经有些失常了(岳南注:赵萝蕤,原燕京大学校花,艾略特《荒原》译者,也是著名新月派诗人、学者陈梦家夫人。芝加哥大学学成归国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文革”期间遭批斗,被一女学生搧耳光,患精神分裂症。丈夫陈梦家“文革”中上吊自杀;周与良,芝加哥大学博士,归国后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夫人,“文革”中被打成女特务遭到长期关押)。书里头还描述了一些人,比如说饶毓泰、叶企孙,他们都是我那个时侯的老师,在西南联合大学大三的时候,热学是跟叶企孙念的,光学是跟饶毓泰念的,他们两个人后来在中国,在生命的最后很困难的时候,有些描述是我没有看到的(岳南注:叶企孙,原清华理学院长、代校长,校委会主任,“文革”期间因他的学生熊大缜冤案受到牵连,被当局逮捕入狱,后来变成了疯子;饶毓泰,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与叶企孙并称物理学界的双子星座,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文革”遭到批斗,在宿舍上吊自杀。饶的学生是吴大猷,吴的学生是李政道、杨振宁。)

其实我觉得你这个写法,跟国内的一些人写这个从前人的历史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通常把他的来源注上去了,这个中国的写传记写历史的人物对这个注意不够,所以我觉得你这个写法呢,是一个,讨论了很多人,讨论了很多人有一个好的地方,他们的关系彼此互相影响,可以有一些描述,可是假如只讨论几个的话,可以更强实一些,我觉得写传记的办法,尤其是写学术界、写科学界的人的传记,这个学术方向,我觉得在台湾、香港、大陆都还没发现出来,你看西方写这个爱恩斯坦传、或者奥本海默传,他们的传,每一个都几十本,每一个都这么厚,这个应是发展出来的领域,但中国还没有。还有中国有个倾向就是以讹传讹,比如一个写科普的人,我问他你写这个有什么根据,他说根据哪本书来的,结果我拿来那个书一看,那书也是道听途说的,并没有什么根据,要讲的不好,是不够负责任的态度。比较负责任的态度,我觉得是中国现在这个领域的著作应该发展出来一个新的价值观。
钟秀斌:嗡,太好了。
 
杨武之教授南飞经过
 
[背景:1948年底,共军围困北平城,南京政府眼看北平不保,火速派出飞机飞临北平“抢救学人”,即把一些知名教授和学者抢运到南京,以免陷入共军之手。此时共军围城的炮火正紧,“抢救学人”计划半途停止,只有一少部分学者南飞成功,其中包括国立北大校长胡适、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杨振宁的父亲――国立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

岳:再一个就是关于您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1948年南飞的那件事,我想请教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杨:那这是,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题目。不过,我完全不知道,就我不能给你指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岳:1948年12月21日。

杨:他是跟清华教授陈寅恪同个飞机么?
岳:不是。北大校长胡适先生跟陈寅恪先生一个飞机,坐“华北剿总”傅作义那个车出去的,是在南苑机场上的机,当时共军已把南苑机场包围了,蒋公下手谕让傅作义必须打退共军,重新把机场夺回来。然后胡适、陈寅恪先生他们那批人就坐着飞机在南苑机场起飞了。然后呢,第二天,又派了两架飞机,这飞机已经抵达北平上空,但南苑机场已经夺不回来了,无法降落了。

杨:他们在那?
岳:就在北京城内东单迫降的,东单迫降了之后,梅贻琦就率领一批人走。

杨:梅贻琦,还有谁?
岳:梅贻琦,还有另外23人,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您的父亲杨武之先生。

杨:所以你说我父亲是跟梅贻琦走的。
岳:是,没问题,这个我都查了。啊。这个报纸上都有的。

杨:啊,所以。你是说胡适跟陈寅恪?
岳:陈寅恪。跟陈寅恪他们是第一批。第一批在南苑机场走的。

杨:啊。后来呢?
岳:这个飞机落不到南苑机场了,就在东单落的。

杨:东单落的?
岳:对。就是东长安街那个跑道,稍修了一下,对。然后梅贻琦先生就跟杨武之先生还有其他的大约一共24个人,在共军围城的隆隆炮火声中,坐的飞机走的,一起飞到的南京。

杨:那么,你有没有这个名单呢?
岳:没有,就是全部名单没有。这两次飞机,这个是报纸上报道的,我都查到当年报纸了。当时那个记者写的,这个就查出来。报纸,就在我家里存着。当时的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先生有记录。就是说这一批人的名单,在他那,因为他的职责关系,那个飞机的票据要他来,他要签字的。就是傅斯年发过来的名单。

杨:我知道了。那么傅斯年是什么时候走的呢?
岳:傅斯年他原来就在南京,他就没在北京,他是国民政府“抢救学人”计划的具体指挥者。
钟秀斌:对。他在南京。两次飞机都和他[在北京]没关系。他就在南京指挥抢救的,坐镇指挥,主要与北大的秘书长郑天挺单线联系。

杨:那个时候一共只有这两架飞机?
岳:是两次飞行,从报道看应该是三架。他们所谓的“抢救学人”,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架,以梅贻琦先生为代表的一架,与梅一块飞的应还有一架。就是这样子。

杨:你刚才讲的这个事件里头,有一部分是我们家始终没弄清楚。嗯。我们只知道是,因为那时候,我父亲要着急去昆明。因为我母亲,我父亲一个人在北京。那么,梅校长他们当然都知道我父亲着急去昆明,就是离开北京。那么我父亲的话来说,他在城里头有一天走在路上偶然碰见了梅校长。嗯。梅校长就说,今天有一架飞机来接我们去,好像是南京。有一个,现在有一个空位子,大概是本来要有一个名单,其中有一个那天不去了。所以他就问我父亲愿不愿意坐这个,我父亲说当然。我父亲跟我说,到了南京又转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又转到昆明。啊。去接我妈妈,还有我的弟弟妹妹。这个呢,可是他是不是跟梅贻琦同一飞机,具体那一天?详细的我们都不知道。那时候我在美国,弟弟他们都还小,所以至少你刚才讲的那个有一部分,这个经过是我不知道的。
 
当年与梅贻琦一起南飞的清华数学系教授杨武之,抵达南京后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梅贻琦、胡适、毛子水等人辗转到了美国,后赴台湾另成事业。

当清华“解放”后,中共军代表吴晗等人控制了清华一切,新的主人把杨武之一脚踹出圈外,拒绝续聘,理由当然是他追随梅贻琦出走的“罪过”,杨氏在清华兢兢业业服务16年的业绩也一笔勾销。此举对杨武之极大刺激,只好留在上海,投奔同济大学任教。经清华当权者如吴晗等人的一击,杨武之身体很快垮了下来,1952年再转入复旦大学任教,未任多久即因病回家休养,精神郁闷,甚感苦痛。直到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杨武之才引起中共高层的重视,但此时杨氏已年过六十,且已退休,无法以在职教授身份实现重返清华园的梦想了。中共高层只是令有关方面对此多加照顾,并把杨振宁的岳父、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前线总指挥杜聿明将军作为“特赦”战犯从监狱里放出来,以示给杨振宁一点面子和争取的砝码(杜的女儿杜致礼嫁杨为妻)。据清华物理系教授虞昊说,杨振宁自美国退休后到清华居住,并给大一学生上课,还带研究生,清华领导方面的邀请是一个方面,但杨的心里深处还是埋藏着实现父亲当年重返清华园的未竟之梦。杨振宁之由美国返清华,实则是杨武之心愿的一个延续。

本次访问,杨振宁先生对其父杨武之教授于1949年后不能回清华的原因有了新的解释。杨先生说:1986年我从美国来北京做一些学术演讲,周培源先生就约好了跟我吃饭,有一天在我演讲完了以后,他请我吃饭。我也念过他的课,他跟我父亲很熟,所以这个不是事情。吃饭的时候,他就跟我讲,我才知道,他那天所以要约我吃饭的原因就是要解释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清华没有把我父亲请回来。他这个说法是这样,当时清华反对的,并不是我父亲,因为我父亲不大懂行政方面,有很多的联系,根据周先生那天的说法是说当时反对的是吴有训,他的一讲我到是觉得这是非常容易了解的事情。周先生的讲法就是清华在那个时候,就是49年50年的时候,大家觉得吴有训与国民党上层走得很近,蒋介石把他请到重庆去,让他作中央大学的校长,是的,这些都是。那么,所以呢周培源说:“那个时候在清华讨论的时候大家一致反对让吴有训回来。”我父亲呢,只是在这个里头大概就有个名单,是要决定理科的哪些人不回来?就把我父亲的名字也加上去了。我想周先生所讲这个故事,大体我想是对的。就是他说那个时候,说是有很复杂的讨论。

那么我父亲不是其中重要的人员,不是我父亲的名字,这个是不是清华的档案里头还有,这个我不知道有没有,额,我没去研究过,不过这里头还有一点就是我一直认为这是这个中共高明的地方,我想这也是、特别是周恩来高明的地方,因为很显然那时候讲吴有训坏话的人很多,吴有训他这个做人的方法呢,尤其是在国共争吵的时候,他会做一些事情使得中共不满意,这是很容易伤心的。那么这些过去又有清华这些学生不请他回来,不让他进清华的门了。在这些情形之下,他便没有机会了,就算一棍子被中共打死了。但中共怎么样,还是请他到北京来了,还请他做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这是其高明的地方,那么他当然很感激这件事情。他做了科学院副院长啊也发挥了一些作用,因为他在国际上有一点地位,所以很多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要跟外国科学团体、科学个人交往的时候呢,常常就派吴有训,那么他是科学院的副院长那待遇也很好,我一直觉得这是中共高明的地方。

岳:您的意思是说当年他们清华这些人讨论吴有训要回来的时候,是抗战胜利之后呢还是什么时候。就是说是什么时候讨论让吴有训归回不回清华?那个我想是清华当时非常重要的决定,这是49年底,我想是50年。但他这个科学院长的人选已经开始了,已经在酝酿了。

杨:不,他在中科院那边任职并不妨碍他在清华啊。不妨碍清华做出这种决定。

钟:那个杨先生的意思就是杨武之先生参与了不让吴有训来清华。

岳:不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杨武之先生是和清华讨论吴有训先生回不回来这件事呢,杨武之先生是一起被排除在外的。

杨:是这样的。我可以问我弟弟,他现在在上海。他一定知道大概是哪一年几月我父亲第一次知道清华不让他回来。那时候我在美国,他在国内。……

所有跟帖: 

鸡毛蒜皮瞎扯淡,老杨也是闲的无聊,打发时间吧了,一群附庸 -菊香书屋- 给 菊香书屋 发送悄悄话 菊香书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5/2016 postreply 19:19:4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