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歌选: 一首歌牵出三位老人的深情往事

来源: sifu 2015-10-11 20:03:0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33 bytes)

桑木扁担轻又轻呃,
我挑担茶叶出洞喔庭

《挑担茶叶上北京》,这是一首人们在一个时期几乎天天都能在收音机里听到的经典旋律,也许90后的孩子们不知道它的歌名,它的影响也淡淡远去,但在中年和老年人的心里,它曾代表着家乡人民以及全国人民对主席的热爱,代表着那一带人民炽热的情感。
当《广播歌选》记者再次整理这首经典歌曲时,有幸找到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首唱方应暄和创作者、人称“湖南音乐之父”的白诚仁。聆听老人为我们拾起的那片片回忆……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敬仰的年代,那是一个为时代奉献青春和激情的年代。
一句话——白诚仁来到毛主席的故乡
1955年,白诚仁从东北鲁艺毕业。湖南缺乏专业的音乐人才,文化部让鲁艺派人去支援。时任鲁艺院长的李劫夫找白诚仁谈话,表达了这个意思:
“在东北吃了这么多年的高梁米、苞米碴,你是四川人,湖南和你家乡一样,有辣子吃,有大米吃,而且那里的少数民族音乐非常丰富,你应该扎根在那里,把主席家乡的音乐开发出来。”
院长的一席话,让本想留校任教的白诚仁来到了湖南。他觉得到毛主席的家乡工作是一个很光荣的任务,于是就义无反顾地到湖南省歌舞团报到。
白诚仁:到了湖南,我便开始了采风工作,可以说,我几乎爬遍了湘西南地区的每一座山,走过了每一个村寨,记录了大量的民歌素材。采风回来,一种急切的创作欲望在我心中燃烧着,一定要创作一首毛主席家乡的歌曲。
采风是白诚仁来到湖南后的第一项工作。他整整用了5年的时间深入到民间,到最艰苦的地方搜集民歌素材。也正是这5年,白诚仁的脑子里装满了湖南民歌的优美旋律。
1960年,被分配到湖南的广东籍创作员叶蔚林与白诚仁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想创作一首毛主席家乡的歌。当白诚仁拿到叶蔚林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白诚仁:“这正是我想要的词啊!歌词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我,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就完成了旋律的创作。”
  《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主旋律取材于城步苗族山歌《哩啦哩》,但《哩啦哩》只有6个音,音域不够宽,不利于歌舞团专业演员的表演发挥。于是,白诚仁又借助另一首山歌《贺郎歌》的调式特点来拓宽音域。“湘江边上种茶人”挑着茶叶上北京,一路之上的情景展现和喜悦心情的表达,这部分的旋律白诚仁是非常顺畅的就创作出来的。但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的故乡人呦”却让他费了很大功夫。
正当白诚仁犯难的时候,一件他曾亲历的事出现在脑海中,1959年,他去韶山采风,在毛主席旧居前看到一位老人在唱高腔山歌,很多人在围观,可是老人依然旁若无人地动情地唱着,唱完后推着独轮车走了。白诚仁跟着他,一路之上与他逗趣,希望他能再唱一遍刚才那曲高腔山歌。老人始终没有答应。过后,白诚仁想,老人家为什么只在毛主席家门前唱呢?因为他的生活变好了,有一肚子的话要讲给毛主席听,可是又见不到毛主席,于是就到毛主席的家门口来唱,就等于见到了毛主席。正是这个情景,让白诚仁不再困惑。
白诚仁:“我从中得到了启发,不再把自己困在那些扩大、移位等作曲技法上,仍然就地取材,借鉴韶山和衡山山歌的调式把将结尾的一句“毛主席的故乡人呦”的旋律谱出来。
一封信——方应暄为毛主席代笔
还是1960年,总政歌舞团到湖南采风,独唱演员方应暄结识了白诚仁,也看到了他刚刚创作完成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方应暄觉得这首歌太好了,想演唱这首歌,于是与白诚仁商量。临回北京前,白诚仁嘱咐方应暄:“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这首歌唱给毛主席听。”
方应暄:我第一次看到《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时候,尽管我不是湖南人,却感觉是那么地亲切,好像我就是湖南人一样。所以,我一定要唱这首歌,而且要把它唱给毛主席听。
回到北京不久,总政歌舞团的单项演出队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出,方应暄记得白诚仁的嘱托,他这首歌唱给了毛主席听。演出结束,毛主席走上前来。“我一定要和毛主席说几句话。”方应暄快步走到毛主席面前。毛主席伸出手握住白诚仁,说:“这首歌很好听,你唱的很好。”方应暄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激动地说:“主席,我刚从您的家乡回来,家乡人民都十分想念您,他们写了这首歌,让我把它带回北京唱给您听。”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那我也托你帮我办件事,写一封信给我的老乡们,说我也想念他们,感谢他们。”
当晚方应暄彻夜未眠,回家连夜为毛主席代笔写信,他要把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白诚仁。
方应暄:记得在信的结尾,我和白诚仁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从来都不熬夜的人,但这封信我一定要连夜写完,因为这是毛主席托我代笔的信,而且这封信对你来说太重要了……
一首歌——贯穿他一生的艺术生涯
何纪光,有着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的美誉。曾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歌舞团团长等职,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被中国唱片总公司列入《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何纪光专辑》,向国内外出版发行。《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何纪光的成名曲,也因为他的演唱,这首歌才被大众所熟知。
白诚仁是这样评价他的学生何纪光的演唱:
《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到了何纪光这儿,其实已经是第5唱了,但他对这首歌的演绎是无可挑剔的,他特有的“高腔山歌”韵味的运用将这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段师徒二人同台为毛主席演出的经历更是让白诚仁记忆犹新。那是在1960年的冬天,毛主席回到长沙,湖南省歌舞团给毛主席表演节目。白诚仁将一曲韶山山歌改编成二重唱,他和何纪光一同演唱。刚唱完,毛主席就从座位上起身向他们走来,两人顿时激动得不知所措,还是在团长的提醒下,他们才迎上前与毛主席握手。毛主席连连说:“唱得好,唱得好。”白诚仁和何纪光激动得哽咽了……
1962年,何纪光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王品素教授。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何纪光将中国民族民间的唱法和欧洲传统唱法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自己的唱法: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戏曲、民歌的传统唱法,又不同于美声唱法的具有中国气派和独特风格的“新型半声唱法”。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他第一次运用这种唱法演唱了《挑担茶叶上北京》,顿时轰动了全国。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推荐播放湖南5首歌曲,有3首是何纪光演唱的。
贺绿汀先生这样评价何纪光的演唱:
具有金属性及英雄气质的高腔音色,极大地丰富了演唱的表演力,使他的歌声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惊人魅力。何纪光将民歌的演唱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位老人的坚守
白诚仁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得到毛主席表扬,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一夜之间他成了湖南无人不知的名人,也让这位工作在毛主席家乡的小人物被很多音乐界的老前辈所关注。白城仁有了多次的外调及进京的机会,可他一直牢记着李劫夫院长对他说的那句话:“你应该扎根在那里,把主席家乡的音乐开发出来。”白城仁在潇湘坚守了50年。
作为总政文工团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员的方应暄,文革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声乐教学上,鲜有机会登台演出。但即使在教学中,《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他必教学生唱的一首歌。如今已离休多年的方应暄,是总政歌舞团老年艺术团的一员,登台演出的机会多了起来,而每次演出,《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他的保留曲目,用他自己的话说:“《挑担茶叶上北京》在我艺术生涯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因为它是毛主席家乡的歌,一首我曾经面对面唱给毛主席听的歌。”
《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全国乃至世界,离不开何纪光。对于这首歌,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岂止是上上北京哟,我现在的心愿是,希望在我有‘声’之年,让湖南民歌走向世界。”
《挑担茶叶上北京》成就了何纪光的歌唱生涯,而这首歌,也是这位天才歌唱家生命的绝唱。2002年9月18日,何纪光参加在张家界举行的湖南旅游节的闭幕式演出。他依然演唱的是《挑担茶叶上北京》,但谁也不曾想到,这是他生命的绝唱。第二天,因心肌梗塞,何纪光在睡梦中溘然长逝,享年63岁。《挑担茶叶上北京》贯穿着何纪光的艺术生命,他走了,走得是那么地突然,那么地令人扼腕叹息,但愿天堂里依然飘荡着他悠扬的歌声。
2008年4月30日晚,人民大会堂“湘魂——白诚仁声乐作品音乐会”.一位耄耋老人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在观众的期待中饱含深情地放声歌唱:“桑木扁担轻又轻,千里送茶情谊深,你要问我是哪一个?毛主席的故乡人呦”。
经典熟悉的旋律让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和声而起。
亲切动人的旋律刚刚结束,台下的老者走上了舞台,与歌者挥泪相拥,这一刻,全场再次雷动……
两位老者就是方应暄和白城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