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辞: 《亲历长征》这本书上的 莫休是谁?

来源: Sir.Good 2015-09-25 18:06:4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384 bytes)

      莫休是谁?我是在《亲历长征》这本书上看到这个名字的。这本书,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估计都知道吧,就是1936年,红军长征后,为了扩大宣传,由毛泽东发起,红军总政治部编辑的一本长征回忆录。它由丁玲、徐特立、成仿吾、徐梦秋负责编辑,1937年编成,50多万字,全部是亲历长征的红军指战员写作的,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但编辑完成后,由于时局的发展——主要是国共合作抗日——这本书没有公开出版,只在1942年作为中共内部资料印刷了一版。朱德签名赠送了斯诺一本,这个签名本在2002年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被发现,于是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本书的选编本,在1954年又作为内部刊物发表过。该选本在1955年取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正式出版。而它的全貌则是2000年以后才出版了好几种版本,我买的这本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整理注释的。全名为《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上海交大的刘统先生整理和注释。
  
  我看了好多篇,其中一个名叫莫休的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已经看过的篇章中文采最好的一个,可以明显感到作者有很好的古文功底,而且他还能够把那紧张艰苦的行军生活,写得饶有诗意,甚至写出闲庭兴步的感觉,这特别反映在《由金沙江到大渡河——一页日记》这一篇中,抄写两段为例:
  
  “后即行江滨细沙上,陷足没胫,挣蹬甚苦,风起处沙卷起加浓雾,颈项耳孔填满沙砾,闭目住足,任风沙侵袭,俟风过沙落,方敢张目举步,情状宛如行大沙漠中,不同者,有‘取之不尽’的江流随伴耳。”
  
  “‘行行重行行’,天已入冥,摸索行沙滩上,至二十一时即留沙岸上露营。上弦月已升空,踏月赴水滨洗擢,掠过波面的夜风,特别凉爽。大家一群一群地展卧具于轻软的沙面上,仰视弓月,细谈着本日行军中的闻见,不甚繁响的江流,如细嘤着睡眠曲,不久即把人们都送入黑甜乡。”
  
  然而,对于莫休是谁,书中却没有注释。看前言,其中写道:“但是,由于整理者掌握的资料有限,在本书中也留下一些遗憾。例如杨定华、莫休、曙霞、斯顿四位作者,目前还无法确认其身份。只好暂付阙如,有待熟悉他们的老红军和专家指教,在今后的修订版中补充。”
  
  这实在有点扫兴,原来刘统先生也不知道莫休是谁。但我又感觉一些奇怪,怎么会搞不清楚这几个作者的身份呢?党史的档案里面应该有啊?而且,综合莫休收入本书的五篇文章,即《一天》《由金沙江到大渡河》《大雨滂沱中》《松潘的西北》《吴起镇打骑兵》,可以看得出作者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也不是基层的干部,而是级别较高的干部,因为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又后来大名鼎鼎的人,例如刘伯承、罗荣桓、陆定一、贾拓夫、黄镇、李伯钊(杨尚昆的夫人);《一天》中还写到某军团长,估计是彭德怀。此外,还可以知道他的工作单位有两个,先是宣传部,后为总政治部。作者数次提到彭加仑这个人,彭当时是红一军团一师宣传科科长。因此,从他文中叙述的行踪,我猜想他可能是红一军团宣传部的某个人,虽然不是高级领导人,但却是能够较近地接触到高层领导的人。特别是《大雨滂沱中》一文,叙述的是毛泽东、朱德和张国焘相会的场面,就我所知,在好几种历史书中都引用这篇文章(但都没有指出莫休究竟是谁)。
  
  现在是探密、解谜的时代,我也来了兴趣,莫休不就是个谜吗?此人究竟是谁,写得一首好文章。我在百度里搜索“莫休”,没有搜出答案。
  
  今天在书店里看书,看到一本《续西行漫记》,爱德加-斯诺的妻子尼姆-威尔斯写作的,我翻开书,前面是一些老照片,突然看到“徐梦秋”,一个戴眼镜的人。梦秋,莫休,呵呵,我忽然觉得,这两者或许有关,于是我把书买了下来。徐梦秋不就是《红军长征记》的编辑之一吗?至少在这一点上是有关的。
  
  又开始百度考证,这回我输入“徐梦秋”,哈哈,很好,看了几个网页,我不竟心花怒放,我敢肯定,莫休就是这个徐梦秋。
  
  首先,徐梦秋在长征期间的职务非常恰当。百度资料上说,徐在江西苏区担任过这些职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抚恤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代理政治委员及任政治部主任、苏区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说他长征期间担任红军政治部秘书处主任。而人民网的一篇文章《徐梦秋:从“红色历史学家”到叛徒》中说,他在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到达甘肃时,调任红三军团宣传部长。这些说法估计还不够确切,但大体上却很符合莫休文章中所叙述的情形。
  
  其次,徐被公认为红色历史学家,北伐时期曾在商务印书馆做过编辑,并专门研究明史,出版了《朱元璋评传》等几部历史著作,当时就拥有了不少青年读者。可见,他的文采是很不错的了。据说毛泽东也很赏识他,常与他谈论时政和历史。当他在新疆被国民党逮捕,而中共方面还不知道他叛变的时候,毛泽东还特别地强调要救出徐梦秋。
  
  第三、徐梦秋有一本《长征日记》,这个日记现在还没有公开。而《由金沙江到大渡河——一页日记》,很可能就是他的《长征日记》中的一部分。当然,等到《长征日记》全貌面世之后,莫休是不是徐梦秋,就一目了然了。有趣的是,我还找到一篇网文,是关于《长征日记》的,文章作者说他在编辑李伯钊文集的时候,看到了一本长征日记抄本,要求编入李伯钊的文集,但他觉得日记的内容和李伯钊的生平不符合,怀疑搞错了,当时李伯钊已经逝世,就请了杨尚昆同志来鉴别,结果,杨尚昆同志命令查证,找到了日记的原件,正是徐梦秋的《长征日记》。原来是李伯钊先生在50年代为了写一部反映长征的歌剧,从中央组织部借来了这个日记,抄写后原件没有归还,结果到她逝世后,就被误认为是他自己的日记去了。由此看来,中央组织部的档案柜子里就放着谜底呢。
  
  第四、尼姆-威尔斯曾经访问过徐梦秋,并说他虽然一直做政治工作,但理想却是搞军事。而在《由金沙江到大渡河》《吴起镇打骑兵》中,也可以看出莫休对军事比较关心,有一处还评价国民党军队的工事构筑,显得很专业。在这一点上,二者也吻合的。
  
  第五、最能说明问题的证据是,在尼姆-威尔斯采访到的徐梦秋的自述中,清楚地说,他在红军占领遵义的时候,写了一首歌。他说:“我作了一首《遵义之歌》,是关于夺取遵义城的。彭加仑编了一首关于“金沙江”的歌。”而翻开《红军长征记》的附录,有两首关于遵义的歌,作者正是莫休。一首叫《再占遵义歌》,一首叫《凯旋歌》。紧接着就是《堵金沙江胜利歌》,作者就是彭加仑。这和徐梦秋的自述基本吻合了,他在那里说“一首”,歌名为《遵义之歌》,估计只是记忆的差错。
  
  现在,我以为,这位文采斐然的莫休同志,一定就是曾被誉为“红色历史学家”,而后来又当了叛徒,以至于解放后被判处无期徒刑而最终死在狱中的徐梦秋。
  
  这个叛徒,想起来也使人唏嘘。万里长征都过来了,却不能顶住严刑拷打那一关,当然,那也确实艰难。而我以为,他的这种动摇,或许和不幸失去双腿以至于做军事工作的理想破灭有关。他是在长征过后,到陕北了,才因长征途中的冻伤发作而锯掉双腿的。

所有跟帖: 

比较欣赏本文,不是说考证出一个人一个叛徒,而是赞赏作者严谨的态度! -Guerrilla- 给 Guerrilla 发送悄悄话 Guerrill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5/2015 postreply 18:27:41

多一句嘴哈,你介入下面算数字的贴纯粹多余:日本本土240万没算,而且有情报说,日本当时准备再组建100万、、、 -Guerrilla- 给 Guerrilla 发送悄悄话 Guerrilla 的博客首页 (53 bytes) () 09/25/2015 postreply 19:15:09

:)) -Guerrilla- 给 Guerrilla 发送悄悄话 Guerrill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5/2015 postreply 21:47:20

考证明白了, 准确了, 是好事。于学于乐都有益。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299 bytes) () 09/26/2015 postreply 00:11:26

看这张合影,徐双腿已残 -Sir.Good- 给 Sir.Good 发送悄悄话 (87 bytes) () 09/26/2015 postreply 08:44:3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