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朝的那些事情---update ZT 09/14/2015

来源: 老搬运工 2015-09-14 09:27:2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179 bytes)

红军火力太弱,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自然是束手无策。林彪绝望地发现,不管他如何示弱,对面的敌人就是不上当,始终不肯往根据地多走一步;甚至彭德怀也不得不承认,在堡垒纵横的地方无法运动作战,几次红军出击,都被工事里的敌人顶了回来。

前线一再失利,所有人都焦燥异常。毛泽东于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蒋介石不能把全中国都用工事挤满,红军就该放弃中央苏区,把主力全部调到省份的外线去!

放弃几百万人口的苏区,十几万人大规模转移到其他地方重头开始,这种破釜沉舟的想法震惊了所有人。但是大家也明白,走出中央苏区后,能开根据地的地方相当有限,加上没有群众基础,全军伤亡将极其惨重,甚至可能全军覆灭!

因为这个想法太过极端,所有人都不敢支持,包括周恩来、朱德。

先前四次反围剿都撑过来了,这次应该也能撑过来。本着依托根据地好办事的精神,大家提出了另一种战术:短促突击。

所谓短促突击,是派出一部分兵力同敌人正面对峙,同时最大程度地集中主力袭击对方侧背,在援兵到来之前迅速解决战斗,靠高速机动对付不断逼进的堡垒线。如果蒋军工事还没有建好,就趁机消灭工事;如果工事已经建好了,就围点打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从理论上讲,红军的战术似乎是可行的;可从实际效果上看,却是没什么用处的。因为蒋介石不是傻子,发现红军改变战术之后,他立刻放缓了前进的步伐,同时集中大量优势兵力,掩护修工事的部队。红军几次突击都碰到优势敌军,不得不败下阵来。

从三三年九月打到十一月,红军损失惨重;从十一月到二月蒋介石忙着收拾福建,暂时没空理会红军,博古才好好松了一口气。在红军一败涂地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做了一件他认为很有意义的事。

按说毛泽东已经老老实实地养“病”,一只病猫就不用再打了,有共产国际从前的评价,也不能随便杀掉。可博古实在有“宜将余勇追穷寇”的精神,除了废掉毛泽东的政策、罢免他的亲戚还嫌不够,又琢磨出一个“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由同属共产国际背景的张闻天担任,以便同毛泽东的“苏难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头衔相抗衡,可以最大限度地架空他。

大敌当前,中央总负责人操心的还是人事排挤的小把戏,二十六岁的博古很傻很天真。


其实博古鸭梨山大的时候,蒋介石也十分头痛。华北的政局不稳,关东军一天到晚威胁黄郛,新式德械师组建缓慢,进口货价钱又贵,最重要的是剿共花的钱太多,财政部开始闹意见了。

虽然蒋介石号称中央,但管的几个省份并不是金矿,要不然农民们也不会踊跃造反;象朱培德当年交出江西后,省政府的帐本上一度只剩下十五块钱,要不是后来的熊式辉紧急开辟各种财源,险些就要自我破产。委员长不是经济建设标兵,也不追求廉政建设,手上那点闲钱应付平时开销还好说,对几十万大军剿共一类大动作,实在是想得起做不起。

日本兵临城下,还要没完没了地打内战,财政部长宋子文十分有意见。蒋介石抢走了华北急需的税警总团,把他们调去打红军,又没完没了地狂拨军费,别人心里不明白,宋部长心里是有数的:国家根本没有财力搞剿共,全是借外国银行的钱,早晚有一天要还债,到时就是出大麻烦的时候。

身为孙中山的老部下、蒋介石的大舅子,哈佛出身的宋子文不仅傲气,还喜欢讲经济规律。面对蒋介石无休无止的要钱,宋部长做出一个硬气的决定:不给。

宋子文认为,身为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有权利不批不合理的开销;何况是自已妹夫乱花钱,自已更应该做出表率,坚决杜绝不正之风。

宋大舅子的顶撞让蒋介石十分恼火。要是别人敢如此放肆,早就直接拖出去乱枪打死了,可自家亲戚闹意见,总要给老婆三分面子,不能太过绝情。蒋介石生气归生气,并没有把宋子文大卸八块,只是撤了他的职,也算是宽宏大量。

宋子文走了,接任的是另外一位大舅子孔祥熙。孔大舅子虽然不象宋部长有才,操守也十分成问题,但却有一个好处:听话。蒋介石让拨多少钱,他就拨多少钱,至于将来怎么还、拿什么还,自然有上级领导指示,轮不到他操心。

收拾完宋子文,蒋介石继续他的剿共大业。

虽然李德无能,但修碉堡毕竟是个慢活,加上要消化占领的苏区、消灭游击队和红军家属,后勤全靠肩挑手扛十分辛苦,围剿进度快不起来。而红军里的朱德、刘伯承、彭德怀等人打仗勇猛,蒋介石推进起来也相当费力。终于到三四年四月,两边目光都聚焦到一个叫广昌的小县城上。

在此之前,广昌也露过几次脸,不过在辽阔的中国地图上,它从来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也很少有机会出名。但在三四年的四月,这个县城却成了红军同蒋军主力会战的地方,因为它虽然离瑞金还有一百公里,却是重要的屏障,拿下这个县城,蒋军就打开了通往瑞金的入口。

为了顺利夺下广昌,蒋介石出动了十一个师,同时东路军从福建建宁、六路军从江西龙冈发动攻击,逼迫红军分兵应付。

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题。想要守住瑞金,就必须守住广昌,面对蒋军的优势火力,红军决定放弃外围,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主力第一军团林彪、聂荣臻认为,应该集中所有兵力在广昌城下,等蒋军渡过盱江展开后再突击,抓住机会歼敌。

第三军团司令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则认为,应该把兵力放到山区,利用山地弥补红军火力的不足,趁机歼灭敌人。

两个军团长都是屡经考验的战将,主张也都有自己的道理。最后彭德怀占了上风,大家决定在广昌附近的大罗山伏击国民党军。

四月十九号,国军第六师来到大罗山,开始修建工事,节节前进。这一天晚上七点,红军集中了几乎所有能打硬仗的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了进攻。

伏击第六师的,是六个红军师。他们从晚七点一直打到凌晨三点,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然而在中央军凶猛的火力下始终没能突破目标,只好趁天亮前撤出了阵地。


四月二十号下午,红军向七十九师二三五旅发起了突击,无果。二十日夜,红军再度发起进攻,朱德亲自指挥前方进攻,再度无果。

两大军团集中主力,明明已经捉住了敌人,竟然吃不掉蒋军一个师,甚至连一个旅都啃不下来,一方面固然是围剿时间太久、红军战斗力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国军的工事战术已经十分熟练,随时随地利用地形展开阻击,还经常发动反突击,弄得红军措手不及。

打完两场失败的外围战,广昌的结局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红军既然没能在运动中歼敌,又不能放弃广昌,就只剩下死守硬拚一条路。四月二十七号,蒋介石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红军损失惨重,前线指挥的博古、朱德、李德只好给瑞金的周恩来发电报,告诉他广昌已经不可能守住,红军必须撤退。

四月二十八号,红军撤出广昌。

从数字上看,红军的损失似乎不算太大,一共只伤亡四千多人,国军则伤亡了两千六百人。但问题是在十八天的战斗里,红军打了运动战,也打了防御战,试过山地战,也试过平原战也,还集中了最大的优势兵力发起进攻,就是打不出胜仗。很明显,不管是短促突击还是集中突击,都不是优势敌军的对手,李德和博古终于只剩下一条路:堡垒死守。

这是一条形同自杀的路,因为双方火力、兵力对比实在悬殊,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然而面对红军的各种约架,蒋军始终是不肯孤军深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他们放慢了前进的步伐,坚定地告诉反复诱敌的对手:


不约,红军,我们不约!

所有的其他战术都不起作用,死守就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博古等人采用这种办法,并不是他们想自杀,而是有另一个不太好明说的理由:

经过请示共产国际,中央正在考虑放弃苏区转移到别的地方,此时前方尽量死守,可以为后方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失去广昌之后,蒋军一步步踏向苏区腹地,原有的根据地在挣扎中一点点缩小,从大圈缩到小圈,又从小圈逐渐缩到小点,眼看小点要变成零,再不跑就要跟着苏区一齐完蛋了。

虽然斯大林离江西很远,但他的反应并不慢。在三四年五月的时候,他已经从电报上感觉到情况不妙,告诉博古说,如果支持不住,可以撤到别的地方去。

这个文件被博古压了下来,没有往下发。几个月后,博古相信,到执行这封电报的时候了。

让博古下决心跑路的,是一个化装成乞丐的地下党,叫项与年;而项乞丐的领导,是非著名地下党、赣北第四行政专署专员、保安司令,莫雄。

莫雄,同盟会资深会员,黄花岗起义分子,孙中山的老战友、老下属。

莫雄的资历是不用怀疑的。这位仁兄反清、反袁、反陈炯明,关键时刻立场站得根正苗红,早在二三年蒋介石还在浙江家里蹲的时候,孙中山就亲手把他提成了少将。

作为粤军元老、国民党赫赫有名的“莫大哥”,莫雄跟蒋介石过不去,主要原因在于他当年是许崇智的手下,而蒋介石需要夺许崇智的军权。本着立场决定一切的原则,莫大哥瞬间从革命元老变成了反革命元老,投奔张发奎也没有成功,最后逃到上海吃闲饭,顺便认识了几个朋友,一个叫周恩来,一个叫李克农。

啥也不用说了。碰到这两位情报界的大哥,莫雄虽然没有入党,却成了我党出色的情报员。

 

所有跟帖: 

这次文章里有个小错,有谁发现了吗? -老搬运工- 给 老搬运工 发送悄悄话 老搬运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15 postreply 09:28:17

正是! -老搬运工- 给 老搬运工 发送悄悄话 老搬运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4/2015 postreply 09:45: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