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忠臣良将孙传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转贴)

来源: 老搬运工 2015-08-28 14:30:2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32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老搬运工 ] 在 2015-08-28 14:45:2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明末忠臣良将孙传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张居正死后,明朝并非不出人才,比如天启年间出仕又辞官、崇祯年间重新出山的孙传庭,只可惜崇祯皇帝守着这样的人才,却把人家给坑了,结果明朝失去了最后的一道拯救危局的屏障!可悲,可惜!
孙传庭的足智多谋是在论的。他在天启年间入京为官,后因魏忠贤当权而辞官,此后十多年一直在家闲住。崇祯年间农民军造反,清军袭击不断,与孙传庭交好的很多官员举荐孙传庭出山,终于在崇祯年间,孙传庭重新出山,擢升为陕西巡抚。当时孙传庭所面对的陕西一片乱局,连物资军饷这种军中必备品基本都别指望朝廷。而孙传庭是那种真正做事、真心为国的好官。人家只给朝廷提一个要求:不给钱我
认了,但我要干什么,朝廷别干涉就可以。
孙传庭想做的事情很简单──筹饷和练兵。他到任后先通过强力手段,收回大量军屯土地,部队有了保障,然后恩威并施,逼迫陕西当地的大户与富商分担军饷。硬是从这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身上,源源不断的敲出银子。上上下下的权贵,就给得罪个遍,这点倒是和昔日的一代名相张居正非常相似。
孙传庭的工作效果是可圈可点的,人家确实练出了一支强兵叫秦军。而这支强悍的军队,从饷银到粮食,大多都依靠孙传庭收回的军屯以及陕西当地富户的供应,极少让朝廷买单,人家这是在给朝廷分忧解难啊。
有了这样一支强军,孙传庭就有了打胜仗的资本,全歼高迎祥、重创李自成等战果就是对这支强军的最好证明。但眼见孙传庭就要成就大功的时候,朝堂之上的那个兵部尚书杨嗣昌,却向崇祯提出“招安”,结果张献忠等农民军残部被招安,彻底全歼农民军的机会,就这样功亏一篑。
后来,孙传庭奉命入京救援,但那个杨嗣昌又怕他立功,竟严令不许孙传庭部出战,战后又主张将孙传庭本人调离,留孙传庭的部队拱卫京城。这一下,把孙传庭气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聋,但得病的孙传庭请求告假,而无脑的崇祯竟认为孙传庭在推卸责任,一纸诏书把孙传庭下狱。
就在孙传庭下牢狱期间,农民起义复起,当年因杨嗣昌阻挠而逃生的张献忠部再次扯旗造反,同时李自成再次出山,声势浩大。崇祯十五年五月,李自成横扫河南,二围开封,明王朝岌岌可危,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再次启用孙传庭。
但此时,孙传庭苦心打造的精锐秦兵,大多已经被裁撤解散。重回陕西的他,手中只有1万多新招募士兵,毫无作战经验。面对如此烂摊子,孙传庭尽心竭力,死守潼关,他认为,只要潼关不丢,保住陕西,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但崇祯却瞎指挥,连发诏书,催促孙传庭进兵。带着这支毫无作战经验的军队,孙传庭在河南遭到败仗,不得不退回陕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标必定是入陕,因此在潼关整顿城防,制造火器,意图坚守。然而崇祯十六年五月,明王朝再次严令孙传庭主动出击,和李自成决战,明知必死的孙传庭,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战。面对李自成的50万大军,孙传庭全军覆没,最后单骑冲入敌阵,壮烈殉国。
孙传庭的悲惨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孙传庭的战死,让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挽救危局的人才。孙传庭战败后,李自成轻易占领了陕西,继而东进夺取北京,统一天下276年的明朝垂危了。
时至今日,谈到明朝的灭亡,我承认一部分原因就像文章《如果张居正在世,后金哪有机会?》的分析,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崇祯这个忠奸不分的皇帝。所以,很多像孙传庭这样一心为国、真心做事的人要承受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像杨嗣昌这样的无能之辈却能够屹立朝堂,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明朝的灭亡。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