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国人是因为小岗村而吃饱饭的吗?

来源: 东坡学士 2015-07-19 20:07: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448 bytes)
 

万里去世,又有人拿小岗村出来说事儿。

还说中国人能吃饱饭是因为有了小岗村的改革什么的~

这就有点扯淡了。

+++++

小岗村自己原来不好好干活吃不饱,不等于大家都不好好干活

不等于大家都吃不饱

不等于大家都出去要饭。

实际上,大多数公社是好好干活的~

吃不饱的一定是不好好的干活的~

至于说饿死人——那是浮夸与搜粮造成的!

是谁弄出来的浮夸与搜粮呢?大家自己去查查当时谁主管农业就明白了!

+++++

据说,小岗村的落后是因为人民公社。说土地都是公社的,不是自己家的,干多干少都一样,所以大家都没积极性,都不好好干活,于是就穷了。

——以色列也有人民公社,人家咋么就好好的?

——别的地方也是人民公社,人家咋就能干好?

+++++

干多干少一个样不是公社的本意

其实公社与公司本质上是一码事

公司又好也有坏,没人非说不能搞公司。

关键还在于管理,修改管理制度,弄成按劳分配就行了!社会主义本来就是按劳分配,其实资本主义也是按劳分配!

——关键,还是管理!

+++++

另外,粮食增长,最关键的是劳动力增加!良种培育!化肥农药的使用!

1、劳动力增加。

公社时期,5060年代,很多家庭有34孩子,父母俩人干活,养活包括自己的56口人,如果还有老人,那就是两个人干活,养活67口人

你算算负担有多大?

到了19708090年代,被抚养的孩子都能干活了,而你父母还没退休,这时候是劳动力最多的时候。一家人全部干活,不需要抚养非劳动人口。

对比一下前面,这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劳动力增加很多,而被抚养的大大减少。那些货管这叫人口红利~

所以,粮食增加与包产无关!是劳动力极大的增加了!

 

2、良种、化肥、农药

劳动力再多,亩产上不去也不行。老的种子,亩产300斤左右,而良种达到亩产800斤,袁隆平甚至把杂交稻弄到吨良田。

——当然,这个产量比武大郎当年的亩产万斤没法比,但是比亩产300斤可是犯了一番多。

而杂交水稻等良种培育,从6070年代就开始了,到了1970年代末,大规模使用良种,亩产自然就上来了~

而化肥农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产量。

原来种庄稼用农家肥。那玩意儿数量有限,改为使用化学品以后,化肥用量猛增,产量就被催上来了。

 

3、农田基本建设

只有劳动力、良种、化肥,农业还是不行,要有水!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是一家一户能搞起来的~

靠的还是公社集体的力量!

 

4、扫除文盲、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

公社承担了迅速在农地地区推进文明的任务。

在很短时间内,减少了文盲,提高了识字率,这是文明的基础啊!

免费的中小学教育也在展开。

还有赤脚医生的防病治病,在很短时间内减少了死亡率,提高了人均寿命。

 

+++++

小岗村的问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但却被用来抹黑公社,并作为私有化就是好的例子到处宣传。

解放前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解放后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公社又将土地集中起来。其实这是新的进步!

+++++

但是,为了否定历史,就拿小岗村说事儿

把个逆潮流而动的悲催村子变成了榜样

又把劳动力增加、良种、化肥农药起到的作用都归之为大包干的作用!

这,很明显就是谎言了!

所有跟帖: 

从来没有人说过中国人是因为小岗村而吃饱饭。世人都知道中国人在恢复”井田制"集体耕作的头三年饿死至少3千万,其后20年都吃不饱饭 -党戴飚- 给 党戴飚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0/2015 postreply 00:20:50

一派胡言~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0/2015 postreply 01:04:14

一派胡言。 -不开窍- 给 不开窍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0/2015 postreply 03:47:31

皇上是金口,一句顶一万句,说你反革命,你就反革命,您是金笔,一笔顶一万笔,说我一派胡言就一派胡言。我用毛笔铅笔说事 -党戴飚- 给 党戴飚 发送悄悄话 (370 bytes) () 07/20/2015 postreply 12:16: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