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看看抗日英雄是如何被污名化的!(抗日英雄张灵甫是中共介绍给民众的)

来源: 沈成涵 2015-01-25 18:42:1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9072 bytes)
正本清源:看看抗日英雄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澄清》文的要害,在于用片面提供信息歪曲史实全景。
《澄清》文的作者再如何玩弄辞藻,也改变不了张灵甫在张古山的战功(据台湾史政局出版的《张灵甫传略》记载,张升任153旅副旅长的时间是在1938年3月,同年9月升旅长。张古山一战,张灵甫以少将旅长身份指挥153旅下辖305团、306团以及151旅的302团。《澄清》文的作者将张说成副旅长,又强调中间一次反攻是51师全师范围内征集突击队,均改变不了张是张古山之战指挥主官的史实),于是就在此战的后效上下手。
《澄清》文称:“张粉们说,万家岭大捷后,大约1939年1月份,田汉在长沙采访张灵甫,亲自撰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剧中主人公就叫张灵甫,演出后从此张灵甫名扬天下。俺查了下田汉所有的作品,找不到《德安大捷》。查看《田汉年谱》,也没有这个的丝毫踪迹可寻。”
那么,真的如《澄清》文所称,田汉为张灵甫事迹写话剧是假的吗?
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时任第三厅第六处处长的田汉,以此战和74军153旅旅长张灵甫为原型编写了活报剧,率队赴军中演出。”(秦弓《抗战时期作家与正面战场的关系》,《抗战文化研究》第一辑)
这里点明了田汉为其写的是“活报剧”,那么“活报剧”是什么呢?活报剧是及时地向人们介绍当前国内外的政治时事、军事情势和社会动态的独幕戏剧。它起到的是“活报纸”的作用。当时文盲比例极大,广大不识字的群众无法阅读报纸,“活报剧”的出现成为向最广大底层百姓宣传抗日的最佳手段之一。它的特点要求贴近时势,表现的是最新发生的事件,篇幅精悍,基本都是独幕剧。也由于这个特点,时效性强,淘汰也快。形式上也从剧场走向了民间,出现了游行剧、茶馆剧、野台剧等形式。
据记载,“九·一八”后,田汉常根据当天新闻亲自编写许多活报剧,在1932年为东北义勇军的募捐公演中当场演出。(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七七事变后,田汉在武汉第三厅第六处任职时,身体力行,编写大量通俗易懂的广场剧、街头剧、报告剧、茶馆剧、群众剧等形式的活报剧(冯文双李金建《田汉与抗战初期武汉文艺救亡运动》,《理论月刊》2005年第12期)启发民众的觉悟,鼓动民众团结抗战。
我们今天唯一可以看到的抗战时期田汉编写的活报剧《怒吼吧,漓江》,就是1939年8月4日下午日军飞机轰炸桂林后,田汉当场急就剧本,当天晚间就在金城露天剧场由平宣队演出。可见此类活报剧创作的快速和形式的简单。
而也因其时效性强,形式简单,散佚得也非常快。前文引用资料中提到的抗战期间田汉创作的大量活报剧,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怒吼吧,漓江》这一部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澄清》文抹黑之毒恶。现有田汉剧目和《田汉年谱》中自然不会有《德安大捷》这部活报剧,因为在编剧目和年谱的年代,因为资料的散佚,编纂者已经看不到这部剧了。但用不全资料编成的剧目、年谱去反过来否定已散佚的剧目的存在,从历史学角度是违反逻辑的技术错误,从造谣的角度,就是处心积虑的信息蒙蔽了。
田汉采访张灵甫写话剧在文史资料和亲历者回忆中都存在并相互印证,不是《澄清》文这样随便摇动两下唇舌就能否定得了的。
田汉作词任光作曲的74军军歌是致命漏洞?
《澄清》文称:“俺同样查了下田汉所有的作品,没有找到这个田汉作词任光作曲的74军军歌……1936年,任光发表歌曲《打回老家去》,号召全国同胞不做亡国奴,没想到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国民政府觉得他有悖“攘外先安内”的维稳政策,日本人要暗杀他。在这种情况下,任光被迫流亡海外。直到40年春天才回国,在重庆教书。7月份遇到叶挺,于是参加了新四军,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万家岭大捷是啥时候的事啊?这个时候人家任光根本就不在国内啊!”
《澄清》文说1938年任光还在国外,自然不可能给74军做军歌。可是任光履历清楚明晰,容不得歪曲。笔者引用《倒在叶挺将军怀中的作曲家任光》(《广东党史》2004年第2期)和《音乐家任光在皖南事变中》(《新文化史料》1994年第4期)来告诉大家任光当时究竟在哪。
“1937年7月,上海日本领事馆查明《打回老家去》歌曲的作者“前芨”,原来就是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任光,准备对他采取暗杀行动……在此情况下任光不得不离开祖国流亡海外……1937年秋,任光在法国进巴黎音乐师范进修,并担任了法国左翼组织“民众文化协会”的委员……1938年10月1日,任光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起从法国启程,经香港到达武汉,继续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同月下旬随同郭沫若领导的政洽部第三厅转赴重庆,与蔡楚生、史东此阳翰笙等人一起从事电影音乐工作,为抗战服务……1939年5月,任光脱离了三厅,到新加坡,在华侨中组织“铜锣合唱团”,举办“民众歌咏训练班”。全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外华人区开展抗日救亡的歌咏活动,培养音乐人才……1940年4月,任光自新加坡取道昆明又返回重庆,在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工作……同年秋应新四军军长叶挺的邀请,并经周恩来同意,与叶挺、袁国平等来到设在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
履历何其清晰,任光在因《打回老家去》流亡海外是事实,1940年回国至重庆也是事实,但《澄清》文就是要掐掉中间1938年10月任光返国在武汉第三厅工作到1939年再次出国去新加坡这段历史。蒙蔽读者制造一个“任光38年不在国内”的谣言。
我们可以看到, 1938年10月这大半月里任光正好在武汉第三厅工作,与田汉去采访张灵甫的时间恰好对上。换句话说,称74军军歌是任光作曲是一项强硬的证据:任光在武汉只有20余天,也是与万家岭大捷结束、田汉采访唯一对的上的时间段,从反面证明军歌的可信。
造谣抹黑张灵甫抗日英雄的身份实际是抹黑谁?
《澄清》问造谣抹黑张灵甫,否认田汉、任光对张抗日战绩的宣传。实际上否认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在宣传战线的抗战努力。
上文中频繁出现了田汉和任光在武汉第三厅的任职,那么这个“第三厅”是什么身份呢?
第三厅,又称政治部第三厅,它是抗战初期国共第二度合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按当时在第三厅工作的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属的一个部门,看起来是国民党国民政府的一部分。实际上,按照时任第三厅主任秘书的地下党员作家阳翰笙记叙,第三厅表面上“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一个部门,但实际上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第三厅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集中了当时国统区文化界的许多代表人物。正因为是人心所系,人才荟萃,发挥了战斗作用,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它团结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致抗日,是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阳翰笙《第三厅——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一〕》,《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4期)
作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斗堡垒,第三厅的工作在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之下。时任第三厅第六处处长的田汉和在第三厅任职的任光,对张灵甫的采访和宣传工作,从领导关系上说是直接执行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的领导。对张灵甫“抗日英雄”的宣传,也是在周恩来和中共高层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宣传领域积极的抗日活动。
《澄清》文余下的大片抹黑,什么青天白日勋章,什么74师搞三光,什么日本顾问,实际上充满了无源网文断章取义和没有根据张口造谣的特点,基本不值一驳。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即使对某事件有不同看法,要发表不同意见,也应该对稿件的严肃性负责。如此照抄造谣网文,真的合适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