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2015年关键词应该是个“慌”字

来源: 东坡学士 2015-12-28 09:23: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390 bytes)

 我认为2015年关键词应该是个“慌”字

作者:小土过后是多云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话题》栏目推出2015年十大关键词,还要网友回答“你用哪个词概括2015?”我在说我选的关键词之前,先说说今天看到的两则新闻。

 

          25日上午,位于山东平邑县保太镇的玉荣商贸有限公司石膏矿发生局部坍塌,截至昨天,29名作业者中11人获救,1人遇难,仍有17人被困井下。昨天凌晨,玉荣商贸董事长马丛波在事故现场溺水身亡。经公安机关初步调查认定,马丛波在井下配合救援时,乘人不备跳入一号井下的佯井溺亡。

 

          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今天上午发布消息,昨日(27日)晚9时许,光明新区城管局原局长徐某某跳楼自杀。据当地媒体报道,发生此次滑坡事故的临时渣土受纳场,系2014年经光明新区城管局审批同意。

 

          一个老总,一个官员,在发生事故之后,相继选择了自杀。无论是害怕追究责任,还是为了“丢卒保车”,慌,都是他们做出选择的基本特征。慌不择路,才选择跳楼。

 

         这两个出了事故的责任人因慌跳楼,那么,其他的人怎么样呢?在2015年,可谓人人都慌。首先说说官场,打虎行动依然。多少饿虎豺狼在2015落网。那些捞足了的,违反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的,心里都慌,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东窗事发,一旦被纪委请去喝茶,多半结果会比跳楼还难看,于是,2015年,官场自杀几乎时有耳闻,近乎疯狂。

 

         再说说农民。农民也慌,因为“土地流转”,卖粮太难。为把农民赶离土地,人家不惜大批进口粮食,也不让农民种地获益,明年,人家还准备把农民赶到城里去为房地产开发商当垫背,我不知道,失了地的农民今后的命运是什么?他们又怎能不慌?

 

         工人呢?工人更慌,因为“去产能”已经开始,多少人将因此下岗。企业倒闭也好,重组也好,改制也好,基本都是先拿员工开刀,饭碗危危,前途茫茫,他们怎能不慌?

 

          政府呢?政府也慌。经济萧条,转型受阻,产能过剩,消费枯竭,可谓进退两难。明年经济定调的五项任务,主动调整的背后是不是都有点“慌”的影子?

 

          立于旷野,乌云压顶,雷鸣电闪,眼看暴风雨即将来临,既无雨伞,又无雨衣,更无一堵挡风的墙,如此状态,岂能不慌?为什么改开这么多年了,中国会落全民皆慌的地步?我在之前的帖子中曾经分析过,改开让百分之零点四的人得了大利,却让百姓和政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根子在于经济改革超前,而政府改革滞后。庞大的政府机构人浮于事耗财无度,由此派生出来的卖地财政最终结出了骑虎难下的恶果。

 

          再读一下我去年写的旧帖吧: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下滑,中央对地方发行债务有严格限制,加上平台清理,地方政府只能从土地出让收入上打主意,“对地方政府而言,寻找资金最有效、最方便也最安全的渠道就是土地出让收入,虽然土地价格下来,但是地方可以加大土地的供应量。”(中国经济网)

 

        因为分税制,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变窄,造成收入下滑,加上邓教授说的,这些,应该是地方政府不能舍弃“卖地财政”桌面上的“理由”,桌子底下呢?请看人民网今天给我们通报的“巡视结果”:日前,2014年第二轮巡视的13家地方和单位已将巡视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布完毕。从反映出的问题数量来看,10个常规巡视点中,8个存在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等领域的腐败。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一些地方违规房地产项目占90%以上”,针对巡视发现的这些“通病”,各地均亮出整改举措。云云。

 

         所谓“卖地财政”,即由地方政府组织策划的,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幌子,以养活地方庞大政府为目的,以官场腐败和权钱交易为动力,低价抢夺农民或市民土地再高价倒卖的掠夺战争。这场战争在过去的若干年以欺骗、威吓为手段,逼迫农民和城市居民违心在所谓的“转让补偿”协议上签字。一些地区打着公益用地旗号,欺骗农民说土地产权是集体的,不是个人的,把农民的生存资源洗劫一空。近两年来随着民众的觉醒和世道生存的艰难,“卖地财政”变得越来越白热化狰狞化,造成的惨案不甚枚举。

 

        明明是全民的资产,卖掉了,居然收益不归全民所有,而是任由地方政府支配,这怎么能不使卖地行为“屡禁不止变本加厉”呢?有人将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归咎为地方财政困难,那么“困难”究竟在哪?三十年改革开放,都说咱经济实现腾飞了,民族实现崛起了。可实质又是什么呢?是政府将本来应该负担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等全部推给了社会,推给了老百姓。在政府包袱越来越轻的前提下,居然还要靠卖地才能过日子。这与主流们成天宣传的大好经济背景是多么的不协调啊。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这么多年的改革成果全部进入了少数人的腰包,在几十年的这场豪赌中,百姓输了,政府也输了,只有那些投机分子获了利。中国国民收入的大部分都被政府人员拿去了。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发达国家民众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4%至65%之间,加上政府财政收入占40%左右,两者相加差不多是100%,能够还原成一块完整的大蛋糕。而中国的情况非常奇怪: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为30%,百姓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2%左右,两者相加只有52%,没法还原成一块完整的大蛋糕。中国国民收入这块大蛋糕为什么缺了一大块?缺的这一大块国民收入“蛋糕”,是以腐败和灰色收入的方式流进了个人腰包。这大约就是财政困难的根源所在!

 

        政府的财政,到了要靠卖地才能维持的地步,这无论如何是件非常丢脸的事。卖地的事,只有大烟鬼赌鬼这样的不孝子孙才能干得出来。可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欲罢不能,一届接一届地明目张胆地干着,似乎还卖得挺有理。说这是什么土地资源整合,是资源开发。按此逻辑开发下去,估计不出几年,阳光资源、空气资源都将被万能的地方政府开发出来,卖上大价钱呢!这本来是说出来讽刺卖地财政的,可时间发展到最近,我们真的听说“放屁税”“阳光费”了。

          

        我们不难算一笔账,现在,所有高价买地的主所买的都是70年的使用权,也就是说,只有到70年以后,这块地才可以再卖一次。我想问的是,按照现在地方政府的卖地速度,咱还有多少地可以卖70年?假如卖到50年的时候,所有的地都已卖了一遍的时候,那剩下的20年,地方政府靠什么过日子?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卖地财政,断子绝孙,违宪违法,民不聊生!这项恶政已经透支了政府所有的信誉,成为社会动荡的万恶之源,该立即刹车了!

 

        邓淑莲说,目前宏观税负已经很高了,增加任何税费都会增加公民的负担,因此财政改革重点是需要调结构,把支出规模压下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大面积裁减地方财政供养人员。另外,进一步加大腐败整治力度,“和珅跌到,嘉庆吃饱”,把那些动不动就在床肚底下私藏几个亿的贪官一个个揪出来,估计让地方政府吃个十年二十年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可惜的是,成天喊着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裁减地方财政供养人员一直没有一点动静,卖地度日依旧,那对房地产的依赖就无法戒除,而高房价不倒,百姓为了买房,就没有财力支撑其他消费,在这样的陷阱中挣扎,谁人能不慌?因此,我把2015年的关键词选择为“慌”,尽管我们不喜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