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包产到户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吗?

来源: speedingticket 2014-09-30 10:04: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11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speedingticket ] 在 2014-09-30 14:07:1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有不少人说改开分地的包产到户使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样说的人要么不了解农村情况,要么就是别有用心地胡说。在改开分地的时候,我们老家已经根本不存在吃饭的问题了,吃饱饭已经是非常正常了。网上还有很多人动不动侮蔑农村人在集体的时候出工不出力,真不知道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农村情况,还是假装不知道而故意歪曲农村和农民。而朴实的农民们从来没有出来辩护过,于是这些以讹传讹的谬论得以不断地到处散播。我从小在集体时代的农村长大,我觉得有必要替集体时代的农民们和农业说几句话。
     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除了种地,就是养鸡养猪马牛羊鸭,网上居然有很多不了解农村情况的人说农村在集体的时候不准发展养殖业,真是太可笑了。农村没有养殖业,城市里的人吃的那些肉蛋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不用脑子想就能知道的基本常识,到了有些人那里居然成了天方夜谭。
     我觉得中国的农民们是中国最善良,最吃苦耐劳,勤劳而又忍辱负重的一批人,正是他们天天老老实实地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在农田里辛苦地劳作,才使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下来。锄禾日当午的诗里对农活的描述其实是比较轻松的劳动,因为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且不用一直弯着腰。真正辛苦的是种和收,特别是小麦收割。因为要趁天气好,还要赶农时,稍微一疏忽,就有可能导致麦子收不回来,或收回来没办法及时打下来而造成发芽或发霉,或者耽误了一季的秋季作物;而且割麦子的时候还要弯着腰。
     仔细研究农村的情况,就会发现,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在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方式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农民们一直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农村的耕作方法是非常原始的,耕地,耩地基本上靠牛或马来拉,效率非常低,速度非常慢,老牛拉破车大家应该想象得到是什么样子。搬运东西,基本上都是靠肩挑背扛,所以说农村人也是非常辛苦的。从农村的种植的粮食结构和品种来看,过去的种植业在夏季主要是小麦,大麦,荞麦,小麦磨的白面粉虽然好吃,但产量低,碰到干旱或涝,几乎颗粒无收,解放前大概一亩地能产100-200斤就非常好了;而大麦和荞麦产量虽然低,大概亩产100斤左右,但因为它们耐旱耐涝,在农村灌溉设施得到普及之前,是农村夏季的主要作物,虽然很不好吃,但比高梁,玉米,红薯干等窝窝头要好些。我在小的时候,偶尔可以看到种的荞麦,而大麦还有不少。秋季作物以谷子,高梁,红薯,玉米为主。谷子和高梁主要也是耐旱耐涝而被种了几千年,亩产大概也就是100斤左右。高梁杆还是编席子和席子下面铺的簸(不知道怎么写,音如此)。由此可见,这么低的产量,要让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们吃饱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状况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有天灾,就会引起农民起义是非常正常的。即使如康乾盛世,农村的情况也没有看到有明显改善。
     只有到了解放后,农民们在政府的组织下,在中国首次实行集体所有制,将有限的土地,牲口,劳动力资源整合起来,使农民们团结起来,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们才得以过上好日子。农业生产的产量得以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机械化,化肥的使用,*****种子的应用和灌溉设施的完善。解放后,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政府在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培养新一代农民方面,也做了巨大的工作,终于使得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
     到改开分地的时候,机械化正在稳步实施,大队有大拖拉机,生产队有手扶拖拉机,机器或电动粉碎机,铡草机,浇水有电动抽水机,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们也轻松了很多。比如耕地,牛或马耕地深度大概半尺不到,而大拖拉机能够耕1.5尺以上,大拖拉机耕地后,很多农民们都说那几年的农业增产是因为大拖拉机的深耕。比如磨面,在大决战的电影的开头,大家都看到过毛泽东推磨盘的镜头。我们老家过去也是用这种磨盘磨面的,后来用石头磨,比磨盘好多了,用了很多年,到改开的时候,我们的小麦有面粉厂,杂粮也用上了电动粉碎机了。
     化肥正在逐步使用,我们县解放后建了一个化肥厂,我们称为一化,主要生产碳铵,1976年又建了第二个化肥厂,我们称为二化,主要生产磷肥。尿素好像是进口的。集体的时候,化肥都是逐级分配分到生产队的。分地后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到乡里去买化肥,很多人从早上8点,等了一天到下午4点多,化肥才运来,结果交钱开票的时候人实在太多,又没有人维持秩序,也没有人排队,那个拥挤啊,实在无法形容。我等了一天,居然没有买到化肥,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农田里的灌溉设施基本上已经完成,每几十亩地就有一个30-40米深的机井,基本上能够保证旱涝保收。过去农田里的井都是人工挖的,一般就是5-6米,超过7米就很难挖了。
     农村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改变,夏季主要作物是小麦和油菜,秋季主要是红薯,玉米,棉花,烟叶。大麦,荞麦,谷子已经完全绝迹了。偶尔有一些高梁。1980年前后,小麦和玉米都已经是*****种子了,小麦的产量已经达到亩产500-600斤,玉米600斤左右,而且产量正在逐步提高。
     记得小麦的分配方案是每个生产队交完公粮,剩下来的根据产量和人口,决定每个人分多少,然后再根据工分决定每家分多少,方案订下来之后,要报到大队批准。好像有工分粮,有基本口粮。我们生产队当时大概每个人每年能够分到320斤小麦;我们村最好的一个生产队每人能够分到360斤。秋季作物全部分配给大家。红薯因为产量高,亩产大概达到好几千斤,大概秋季一半的地种的是红薯,除了蒸红薯吃,大部分红薯是晒成红薯干,储存起来,就作为全年的主要粮食,另外红薯干还可以磨成淀粉,做粉条。每家都有红薯窖,冬天的时候挑一些好的,没有碰烂的红薯放到窖里过冬,一直能够吃到第二年的3-4月份。*****玉米正在推广,生产队里的一个初中毕业生作为玉米技术员,指导大家生产种子,种植玉米。玉米自己吃一部分,大部分是卖掉或当猪或鸡饲料。
     政府是非常支持养殖业的,特别是养猪,好像有什么饲料补贴,建猪圈是生产队给建的。我们大队有猪场,我们生产队也有一个猪场,每年过年时杀猪分肉是我们最高兴的事。
     生产队有菜园,大概每2-3天会分一次菜,有两个老头管菜园,经常有一些老太太们帮忙去拔草,剔苗。
     大队里建了一个面粉厂,因为有很多麸皮,就又建了一个养猪场,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那么大的长白猪,全身白里透红,非常好看。面粉厂好像效益特别好,换面粉的人经常排队排400-500米。因为有了资金,就又建了一个肥皂厂,一个卷烟厂,一个鱼塘。肥皂厂大概生产了第一批产品,好像卖到了贵州;卷烟厂大概正在调试,我们见过设备。鱼塘建成后,不知道从哪里买了一些种子鱼,大概30-40斤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鱼,真是开了眼界。好像大鱼产籽后孵化出鱼苗,他们主要卖鱼苗。到改开分地的之后,这些工厂就不了了之了。只有一个面粉厂承包给了私人,在1985年前后据说一年交给大队十万,那在当时当地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那个承包人挣了很多钱,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个面粉厂。
     农村在解放前一直是落后的,贫穷的,因为很多人没有文化,甚至还是愚昧的。即使解放后,虽然政府举办了识字班,这种情况也需要很多年才能够得到改善。一直到70年前后,很多人都上学了,农村的文盲才大幅度降低。所以在1970年前,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对于改善农村的知识贫乏,愚昧落后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我认为,当时集体的时候,农村最合理的地方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你的能力大小,发挥你的作用,也就是说,能力大的发挥大的作用,能力小的发挥小的作用,大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就像一个汽车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零件,大家整合起来,就使汽车能够运转起来。身体好的就干一些重体力活,如上河工,收割庄稼,打场,垛麦秸垛;喜欢机械的就开手扶拖拉机,或到大队的面粉厂;脑子灵活但没有文化的赶马车;比较有责任心的人喂牛或马;有点文化的就干些技术活,如炕烟叶,负责棉花育种;年龄大,身体差的管菜园,或干一些轻的体力活。就连我们这些小孩也可以拔草,捡麦穗,翻红薯藤等。当然工分是不一样的,好像最高的壮劳力是12分,早上是2分,上午下午各5分。而我们小孩大概一天是3分,就是上午下午各1.5分。所以,当时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至于有些人家因为没有壮劳动力而吃不上饭。
     1980分地到1990年的10年,农民们等于吃了二遍苦,受了二茬罪。因为所有的生产工具全部都分了或卖了。没有了农业机械,即使家里有壮劳动力,种地也是非常辛苦的,而如果家里没有壮劳动力,那就更加辛苦了。就好比是在改开分地前,每个人只要付出80%的劳动量就可以了;而改开分地以后,家里有壮劳动力的要花120%的劳动量,没有壮劳动力的要花150%的劳动量才能完成生产。当然,农民们的劳动从来都是辛苦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不会去关心他们的辛苦;而农民们吃惯了苦,也不会像那些右派们或假右派们那样搞出来一个伤痕文学。
     我上面已经说了,改开分地的时候,每个人每年可以分到300来斤小麦,加上秋季作物,虽然不能天天吃白面馒头,但已经根本就不存在吃饭问题了。所以说包产到户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其实完全是个十足的伪命题。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完全解决吃饭问题。中国解决吃饭的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时代的农业集体所有制,和毛泽东时代的机械化,*****种子,灌溉普及和化肥的使用。机械化如果不是改开分地,至少提前10年实现;网上查了一下,中国开始进行*****育种研究的时间大概1960年前后,大家应该知道这需要很多年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玉米,*****小麦种子在1978年已经很普及了,大概有十几个品种,每次播种的时候就发下来一张表,让生产队选择;袁隆平的*****水稻也是研究了几十年,在1978年左右才开始发挥作用的,和改开分地没有丝毫关系。化肥在当时更是得到了广泛使用,就拿我们县来说,到现在还是只有那两个化肥厂,只是现在都是私人的了。小麦和玉米产量大概在1995年左右达到1000斤左右,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产量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改开分地之前,我们老家不仅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们大队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果不是改开分地,我们大队肯定会有几个工厂,很有可能走南街村的道路,农民们肯定会过的更好。
     所以我说改开分地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倒退,和中国解决吃饭问题没有丝毫关系。
     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农民们最幸福的时代应该是在1970到1980年的分地之前和现在的大约十的年时间(大概2005年左右开始)。因为1980年的时候,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农活已经轻松了很多;粮食在历史上第一次足够吃了;乡镇企业在稳步发展。农民们自从2005年以来,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可以说现在是农民们的第二个最幸福的时期。这还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种地相对来说变得比较轻松;另外,因为农民们过去在农田里一直从事繁重辛苦的体力劳动,城市工厂里的工作对农民来说太轻松了;农民们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也是城里人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农民们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在和城里人竞争时,占有明显优势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改开分地,农民们现在的状况大概在1990到1995年就能实现,很多企业不是私人企业,而会是乡镇企业。
   其实中国的养殖业是在改开后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因为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从科学养殖的概念到饲料到品种几乎全是引进的,但前提是规模化和科学化。

所有跟帖: 

这是刚刚看到的百度对包产到户的负面影响的评论 -speedingticket- 给 speedingticket 发送悄悄话 speedingticket 的博客首页 (2177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0:24:11

搞了三十多年,还征不明白? -hfhfndt- 给 hfhfndt 发送悄悄话 (66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1:37:23

包产到户的优越性是相对饿死人的人民公社而言的 -tHawk- 给 tHawk 发送悄悄话 (939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1:41:03

包产到户肯定比吃大锅饭的生产方式先进一些,都不太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集约化后(土地兼并),生产效率更高一些,但是这会降低了社会公平 -pichawxc- 给 pichawxc 发送悄悄话 (346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1:50:43

好文。和我下乡时了解的情况一至。改开后,好的是免了农业税,自由贸易农产品。 -B0B- 给 B0B 发送悄悄话 (144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2:02:26

毛时代的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主要体现:1)建立全国范围农田水利设施 。2)开垦了大量耕地。15年增加2.5倍。3)农村科技体系、养殖 -reader007- 给 reader007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3:40:26

开垦荒地,填海造田,破坏环境。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30/2014 postreply 16:43:42

也是也不是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1169 bytes) () 10/01/2014 postreply 08:10:24

你还是不了解农村情况 -speedingticket- 给 speedingticket 发送悄悄话 speedingticket 的博客首页 (476 bytes) () 10/01/2014 postreply 08:43:14

不见得吧, 看看那些一头沉家庭咋说的?先问你知道不知道什么是一头沉家庭?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1/2014 postreply 11:20:41

说你不了解农村,真是没有冤枉你 -speedingticket- 给 speedingticket 发送悄悄话 speedingticket 的博客首页 (652 bytes) () 10/01/2014 postreply 13:46:09

子女户口跟母亲,您真不知道?妈妈在县城居然子女全在农村?这也叫了解农村。就没法说下去了。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1/2014 postreply 15:05:21

说的没错 宛如身临其境 -太阳最红- 给 太阳最红 发送悄悄话 太阳最红 的博客首页 (80 bytes) () 10/25/2014 postreply 15:24:0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