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插队与兵团的认识

来源: Tiger666 2014-09-01 19:07:2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861 bytes)

关于插队与兵团的认识

作者:8288  于 2014-8-30 14:42 

 



关于插队与兵团的认识

     几年来在知青网上接触了很多知青,有兵团的也有插队。其是这两年来做知青岁月口述历史节目以来,对于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有了比较的机会,让我思考,为什么黑龙江兵团能搞两次大规模的文艺演出来纪念兵团岁月,插队知青却十分鲜见。为什么兵团的大旗一挥,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知青可以汇聚旗下,开展有声有色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插队知青却不同。为什么讲述知青岁月时候,插队知青讲述的情况各异,丰富多彩;兵团知青却整齐划一呢?为什么?于是我有了撰写本文的想法。
文革中开始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中,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到农村插队,二是到生产建设兵团。尽管都是老三届,尽管同样经历了文革的疾风暴雨,但是由于社会实践的不同,尽管同是上山下乡,但是兵团知青和插队知青无论在整体上还是个体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背景不同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出现于1955年,但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上山下乡的地点最初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

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各方面的状况与 “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乡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1969年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尤其是在边疆边陲。

显然,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是参照了当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功经验。兵团是在边疆担负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和巩固边疆边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境遇不同

由于政治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广大知青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待遇。生产建设兵团由于其性质决定,它延续着从60年代开始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政治审查比较严格,只有家庭出身好的才能够被批准加入兵团。因此能被批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让人感到是一种近似参军的荣耀。那个年代,是军队中英雄辈出的年代,雷锋、王杰、蔡永祥等,这些英雄为广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当时参军是很多青年人的梦想。而在实现不了参军梦,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光荣称号,绿色军装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广大中学生。在拈手而来的参军梦变为现实面前,那踊跃报名的场面可想而知了。很多人就是带着这种荣耀,带着屯垦戍边保卫祖国边疆的光荣与梦想,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的。

尽管从1974年开始,兵团转置恢复成为农场。尽管很多知青是在1978年才离开农场的的。但是很多兵团知青说起他们的历史很少说他们最后所在的单位名称,很少说他是哪个农场哪个分场的,依然还是说自己是那团那连的,几十年后也是如此。光荣与梦想的印记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农村插队,在当时,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但更多青年是在政治环境的强迫下,在上学无路就业无门的无奈下到农村插队的。

在70年代末,出现了知青返城大潮,兵团中也出现了知青大逃亡。很多人是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方法离开兵团的。知青大返城的结果,一个连队200名知青所剩无几,甚至使当地农场的农业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了。但是多少年后,很多兵团知青还是牢牢记着了当年去兵团的“光荣与梦想”。几年前黑龙江兵团搞的两次大规模上山下乡纪念活动,在文艺汇演中贯穿在光荣与梦想的陶醉之中。

去农村插队的很多人中,当初也有很多人抱着满腔的热情报名去兵团,但是被家庭出身的筛子无情地筛选掉了。“黑色”的家庭出身使得他们失去了保卫祖国边疆的资格。他们不幸成为筛选后的渣滓,成为社会的弃儿被送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接受改造的。政治上的歧视,使其中相当一部人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上山下乡的。
    当然,能否去兵团还与知青的届别有关。例如北京主要是66届初高中和69届的学生去兵团,而其他届相应的比较少,或根本去不了。 

三、生活条件的不同

生产建设兵团发工资或者发生活津贴,准军事管理,因此生活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尽管生活条件比城市艰苦,尽管也有过挨饿。但是比起插队的环境还是好多了。兵团不像插队知青收工回来自己做饭,他们吃食堂。能够吃食堂对于插队知青是一种热望和梦想。

农村插队的生活条件完全取决于所在农村的生产条件。尽管有少数地区生活条件不错,知青插队后的生活也能得到基本保证(例如内蒙古的阿荣旗,锡盟的牧区等),但是绝大多数的知青的插队所在地生活境遇十分差,一年收入的钱不够回家路费,甚至不够口粮钱。粮食、烧柴和水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不少地区,这些条件得不到基本保证。到很深的沟底,很深的井里取水,到远处去挑水,跑几十里山路去砍柴,赶上下雨天,没有干柴无法做饭,这样的恶劣情况,不到农村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插队时,平时吃不饱挨饿的情况十分普遍。尽管插队知青人身是自由的,但是经济上是羞涩的。探亲爬火车回家成为当时一种流行方式,这是当时很多插队知青的无奈选择。

20多岁的小伙子不仅不能赡养父母,连自食其力都无法实现,甚至还需要靠父母来接济。有些家庭条件不好,年龄弱小的女知青嫁给当地农民,其经济不能自立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劳动环境

艰苦的劳动环境是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最具有的共同之处,他们同样都经历了艰苦劳动的磨练。从某种意义上兵团的劳动强度和生活的艰苦程度,有时候超过插队知青,尤其是在兵团初创的时期。
   在艰苦的劳动中,知青们有时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方面兵团整体上所面临的危险更大一些,例如内蒙古兵团69位烈士牺牲在扑灭草原烈火之中。插队知青中也有人牺牲在劳动之中,但是都是单个的案例。

四、管理环境

这方面插队和兵团之间的差别巨大。

在当时全国的极左环境下,某种意义上,农村成了政治的真空。只有公社的知青办对知青进行一点微弱的管理,插队知青可以称为一盘散沙。每一个知青都是一个可以自由流动的沙粒。农村插队自由度很大,可以请假,甚至不请假就不参加生产劳动,回家探亲同样可以请假,甚至也可以不请假,回家探亲多长时间也是自由的。除了少数地区外,一般生产队很少严格限制的。

知青之间可以自由交流,自由地讨论,随意骂娘,而讨论的很多问题属于政治的禁区。

兵团的管理是严格的,每个知青成为一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知青有很少的自由度,甚至没有。兵团是不允许随便请假不参加生产劳动,探亲假限制更是十分严格。刚开始甚至不允许探亲。或者一个200多知青的连队轮流探亲只允许几个人春节回家探亲。不允许探亲这样不人性化的规定最让知青反感。

在当时极左的环境下,兵团的准军事化管理,兵团的政治氛围,使知青的思想被束缚在孙悟空用金箍棒划出的圈内,思想必须整齐划一。

插队知青谈恋爱是没有人干涉的。而兵团,在初期,以革命的口号来绝对禁止谈恋爱的。十分荒谬的是如果发现谈恋爱则要受到批判。直到几年以后,为了让广大知青扎根边疆一辈子,兵团才打开了禁止恋爱的大门。

由于兵团的准军事管理,一个连队200多个青年人生活、劳动在一起,人际之间的关系密切。这也是返城几十年后,兵团战友天南海北的联系远比插队知青联系要紧密的多,(有些地方同一村插队知青都失去联系了。)组织的活动也多。据了解很多兵团以团,甚至以连为单位成立了网站,撰写了知青年代的文集,而在这方面插队知青则相形见绰。

六、业余活动

兵团的业余生活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冬闲的时候,以团为单位组织宣传队到各处演出,而且不同级别还搞文艺汇演,文艺比赛。团宣传队往往成了半脱产的准专业演出队。在基层连队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兵团的文艺活动如火如荼。

插队知青的业余生活是贫乏的。既由于知青居住的比较分散的,又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搞文艺活动很难,即使公社组织起来文艺宣传队也很难像兵团那样持久。

在农村一年很少能到电影,偶尔有一场电影,人们甚至跑十几里,甚至更远的路去看。看场电影如同过节一样的兴奋。

插队知青的文化生活相当多内容是读书,在农村没有禁书的限制,知青可以城里的禁书带到农村,随意阅读没有人限制。

七、接触底层社会

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插队让知青接触到了中国的社会最底层,亲历了农民的艰苦日子,见证了农民的苦难。无论是在冰封北国,还是烈日南疆、无论在群山峻岭还是在延安圣地,在多样性的农村环境中,插队知青在接受到贫下中农的劳动技能教育,生活能力教育,同时还接受了忆苦思甜教育。令人惊奇的是很多贫下中农的忆苦思甜竟然十分一致的是回忆60年所受到苦难,人的饥饿,过节连肉都吃不上……

很多插队知青见证了中国式的逃荒,难民们拿着大队开的证明去逃荒。见证了农村竟然存在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的窘况。农村的小煤窑保持着中国几千年最原始劳作方式,插队知青中很多人亲历了小煤矿的环境后,感到了一种极度的震撼。所有这些无一不激活知青头脑中一直被伟大光环所禁锢的大脑深处的神经细胞,点燃了思考的火苗。

插队知青经历环境的千差万别,他们历练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和思考却是相似的。

兵团的管理体制,使得他们的生活条件远远优于中国农民中。尽管兵团中也有农工,但是他们同样处在一个相对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中,远在中国底层的农民之上。另外,在政治味道比较浓的兵团中,农场老职工也不能讲述中国底层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兵团知青虽然下到艰苦的边疆,尽管他们经历艰苦的磨难,但是他们离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还有一步之遥。

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的环境中,兵团知青的历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的思想认识比较一致统一。

在两种不同的土壤中,撒下的是同样的种子,但收获了不同的结果。

当年兵团知青在文艺活动中组织,成为一笔宝贵遗产。它不仅使得大批文艺人才脱颖而出,而且当年宣传队的队员们,退休后成为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在他们的带领下,中老年文艺百花园中百花竞放。

在接触中国底层社会中,插队知青面对广大农民的苦难,引起了深刻的思考。在思想上产生了升华,相比较他们更关注于国家命运,农民的命运,更理解中国农民的苦衷。在情感上,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农民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本届中央领导中,有4名是插队知青,而无一名兵团知青,尽管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在统计学上反映了插队对于人政治素质锻炼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所有跟帖: 

谢谢 -偃月劃戟- 给 偃月劃戟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19:20:30

好文!有教育与科普意义。兵团的人像部队一样,有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情结!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19:53:04

总体上概括得不错,有一点没提到的:兵团差不多都是京沪两地红卫兵积极分子组成, -Timberwolf- 给 Timberwolf 发送悄悄话 Timberwolf 的博客首页 (96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19:53:26

网上时有老兵团的哥们写的文章,和插队知青根本不是一个路子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0:00:22

大川兄就是那会儿练成的铁杆左派吧?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0:18:44

不对吧?我怎么记得是和年级有关 -月城- 给 月城 发送悄悄话 月城 的博客首页 (205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0:26:40

这里面有很多名堂,不好一概而论,大体上是这样:上海知青开始时整批去边疆兵团, -Timberwolf- 给 Timberwolf 发送悄悄话 Timberwolf 的博客首页 (256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1:21:17

文革前是新疆,后来上海近郊如奉贤,南汇,文革时去黑龙江,同时去崇明,后来还有苏北的大丰等农场。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3:21:03

都去兵团就好了呀,怎么养的起?全国的知青有上千万,兵团只有几十万。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1:27:43

前期不是按年级而是按出身。楼主原文中已提到出身成为“分配”标准。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2:08:27

同样黑龙江,有兵团拿工资(只有成份好的才能去),插队落户拿工分(本人就是),和农场拿工资。最后一种原先是劳改农场。 -望山跑死马- 给 望山跑死马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10:16:22

兵团人数要比插队少的多。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1:00:16

两者的区别要看本质。去兵团的有工资铁饭碗不大接触农民。插队的在第一年后必须自谋生路。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1:21:24

所以兵团相当于国家职工,为解决京沪就业压力而设。其它中小城市是没份的 -Timberwolf- 给 Timberwolf 发送悄悄话 Timberwolf 的博客首页 (4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1:27:20

兵团待遇大概比国家职工差。最好的兵团在城市工厂,等同于工人。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1/2014 postreply 22:04:25

兵团职工月薪32元,城市学徒工17元1大毛,3年后出师24元。你说说谁的待遇好?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07:28:01

兵团一开始是供给制,何来32元?何况工人拿24元月工资也太低不对。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3211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08:07:03

你给了一堆的数据,大概是网上查来的,我也没数据反驳你,我只知道我的邻居老大进第二器件厂挣17元,他妹妹去兵团挣32元。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12:48:31

不矛盾。你邻居当学徒工,出徒后就会一级级涨工资。去兵团一开始不差,但以后工资难涨。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13:46:08

我认识的几个兵团的都曾喊穷,认为自己待遇太差。我只好苦笑。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08:14:34

拿成份说事是1968年上山下乡初期上海北京的少数,后来兵团四类分子子弟照样去,插队红五类也是一堆,重点是...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452 bytes) () 09/02/2014 postreply 12:41:0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