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援疆罕见旧照

来源: berrywang 2014-06-06 16:24:5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803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berrywang ] 在 2014-06-08 08:42:3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1950到1952年的三年时间里,为了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王震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约有八千名湖南女青年离开家乡、参军进疆。这就是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与其一样著名的是:上海“十万青年支边”。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陈平 供图)



1949年,王震率部入彊,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图为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胡中 摄)



“不 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1950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 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图为部队开荒种田。(袁国祥 摄)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图为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市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屯垦戍边的决策。同年10月7日,毛泽东命令新疆的10.5万驻军官兵,连同家属在内共17.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图为兵团一师1960年初进入塔里木盆地开荒。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知青,组成以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团。图为兵团战士兴修水渠。(陈平 供图)



为 了让十万官兵安心守在边疆,新疆军区代理司令员王震当了“红娘”。他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从1950年到1952年,相继有近8000名湘籍女兵来到新 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图为1950年从湖南来到新疆的张迪源,她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图为1963年上海知青来到兵团农一师所在地阿克苏市。(陈平 供图)



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陈平 供图)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陈平 供图)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知识青年,都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把新疆描绘得处处赛江南。很多青年都受到了鼓动,放弃学业,报名去新疆。有的家长不让去把户口本锁起来,青年就把户口本“偷”出去,将户口迁到新疆。图为1959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六十年代去新疆的人,有一部分是热血青年,大部分人懵懵懂懂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乌库公路的女青年,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她们是田桂芬、刘君淑、姜同云、陈桂英、王明珠。(陈平 供图)


到了新疆之后,知青们发现现实跟宣传的大不一样。当时兵团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图为入彊的女知青们。(陈平 供图)


新疆夏日的天气也是一天多变:早穿皮袄午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图为兵团女知青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陈平 供图)


有些知青无法面对初入新疆看到的一切,想逃走,又被团部追回来,接受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图为劳动的男女知青。(陈平 供图)



饲养马鹿的女青年。(陈平 供图)



参加生产竞赛的知青。(陈平 供图)



八一糖厂劳动的知青们。(陈平 供图)



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地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1956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图为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城市阿拉山口市。



塔里木河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创建。(陈平 供图)



兵团战士包括到新疆来的知青,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陈平 供图)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陈平 供图)


所有跟帖: 

前辈们不易啊!为了祖国边疆贡献了青春、贡献了一辈子。值得我们敬仰。 -东坡学士- 给 东坡学士 发送悄悄话 东坡学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4 postreply 18:05:09

好图,谢,不过,59年的官印上会有繁体字? -jinjing- 给 jinjing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4 postreply 14:34:05

有些大印从解放起可能没有变过 -zd3y- 给 zd3y 发送悄悄话 zd3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9/2014 postreply 13:33:0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