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饥饿》:四个新华社记者的震撼性亲历

来源: 天愚 2014-04-28 10:55:3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3268 bytes)
《告别饥饿》:四个新华社记者的震撼性亲历
http://www.gd.xinhuanet.com | 来源: 新华网广东频道 | 时间: 2009-05-07 09:11 | 收藏本文

    新华网广州5月7日电(记者车晓蕙 周强)一部曾因过于尖锐真实而尘封18年的书稿,一部被称为中国《西行漫记》的纪实性作品——《告别饥饿》一书,最近由广东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相继再版,30年前的真实历史以四个新华社记者的震撼性经历再次令读者深深感动。

    《告别饥饿》由20世纪80年代的四位新华社记者胡国华、傅上伦、冯东书、戴国强跋涉西北四省(自治区)39个县上百个公社,调查饥荒笼罩下的西北农村,行程万里,历时半年整理而成。

    此书1998年首次出版时,著名作家贾平凹发表评论说,书是一晚上读完的,读罢心潮起伏,后半夜完全失眠。而十年后这本书再次出版仍引起社会各界的很大关注,作者之一胡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许多人半夜发来短信,诉说读后的激动心情。

    “历史总是追随着时间,但它却注定要落在时间的后面,随着时间的前行,变得面目越来越不清”--再版前言中胡国华这样写道,而沉甸甸的真实性便成为这本书最独特、最具吸引力的精神内核。

    事实上,这本书是四位新华社记者根据自己1980年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些地方胆大的基层干部开始怀疑“集体经济为主”的合理性,偷偷摸摸在村里实行“包产到户”等联产承包的办法。而这种做法与当时的政策明显背道而驰,“包产到户”到底能不能搞?中国农村究竟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改变现状?在当时成为很多有良知的干部与知识分子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社决定抽调记者到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调查,以掌握真实情况,向中央作如实的反映。四位被抽调的记者临行前,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对他们说:“当记者一定要敢于讲真话,写实情。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都是几十年前写的,为什么至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就因为他们真实反映了当年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新闻,已成为今天的信史。”

    “讲真话,写实情”,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激励下,四位记者一路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采访了上千名干部群众,认真听取他们对农村形势的看法和诉求。他们一边赶路一边写稿,而当时公开发表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通过内参报给中央。据了解,其中的不少内参报道,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作了批示。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看到内参后的第三天就乘直升飞机亲临宁夏六盘山区的张易公社核查,当场明确肯定了张易公社“包产到户”的做法。

    胡国华说,这次调研回来后,他利用工作之余把这些采访笔记修改梳理了一遍,形成了一部书稿。当时先后送给了近十家出版社,但编辑看了都说好,却没有一家敢出版。他们一致认为,书稿内容太尖锐真实,在当时出版没有把握。无奈之下,这部书稿只能打印了二十余份分送给了从事农村报道与关心农村工作的朋友。

    199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终于将书稿付梓印刷,取名为《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十年后,广东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两大出版社再度不约而同地再版此书,并再次引起读者的热烈回应。胡国华说,是历史真实的力量感动了读者。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怎样曲折、艰难的历程,可以感受到今天的成果多么来之不易。

所有跟帖: 

..鹰鸽之争..,莽者归来,王者依旧,归去又来兮...加州岁月 -看得远- 给 看得远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28/2014 postreply 15:09:3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