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贫穷的另一个原因

来源: 东坡学士 2014-03-17 09:25: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41 bytes)
小岗村贫穷的另一个原因

作者:大于

    在过去的建设年代,即使在比较贫困的凤阳,小岗村也是贫穷落后的典型。否则“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改变小岗村的面貌,县、区、公社和大队就不会有38人次到这个村搞过工作队、宣传队;1974年也不会有公社下决心要小岗队后进变先进,由公社书记挂帅,一行18人进驻小岗的事。在研究小岗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岗村之所以贫穷,除了小农意识严重,自私自利不团结与懒惰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太快。这个问题几乎在所有研究小岗的文章中都没有注意到或者有意不去注意。

    许多材料都说到,“到1960年,小岗队只剩下10户39人”,而到1978年分田单干时的小岗村有20户人家(其中两户是单身汉),115人。18年时间,户数翻了一倍,人口翻了近3倍,可见小孩的比例很大。显然,这个数字大大高过全国的人口增长数。如果中国所有农村都像这样生育,中国的吃饭问题就不得不靠国际来救济了。

    具体可以分析一下“分田单干”带头人严俊昌、严宏昌大家庭的人口变化。资料说,严俊昌、严宏昌祖上七辈单传,至他们老太太(当地人称谓,即太爷爷)一代人丁开始兴旺,生了3个儿子。其中老二这一支尤其发达,有5个儿子。严俊昌的父亲严家琪是第三子,生的男孩就有3个,严俊昌是长子。严宏昌的父亲是第五子,共有5男2女7个子女,严宏昌为长子。到了严俊昌、严宏昌这一代更加人丁兴旺,严俊昌生了7男2女共9个,严宏昌少一点,也有3个儿子和2个女儿。他们的兄弟生育能力也很强,如严美昌、严金昌也都生了4个5个的,严家的女婿关友江也有4个孩子。算一算,仅这几兄弟就差不多生产出1960年时小岗队全队的人数。小岗村的人口变化,让我想起[数学]网友根据中国两千年人口变化图提出的新中国“阶跃”现象。以后[数学]网友可以把小岗村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明“阶跃”现象,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阶跃”上面再“阶跃”了。

    各位还要看到,严氏家族到了昌字这一辈,基本上都是在新中国长大的。如严宏昌出生在1949年农历九月初九(阳历10月30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那一个月。而他们的子女基本上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生成长,也就是严俊昌说的“我自己、我家的老婆孩子都要饿死了”,“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满意了”的时候出生成长的。当时是经济生活条件本来就不好,还不顾一切地生一大堆孩子,孩子都带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和心思搞集体生产呢?这样重的负担,即使在生产技术条件比较好了的今天,要想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也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把吃不饱饭归罪于集体生产,现在分田单干了,如果哪个农民也像他们一样生他8、9个孩子,不讨饭才怪了。他们还好意思埋怨人民公社是大锅饭,我看,他们实在应该感恩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请他们摸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如果各顾各,没有人民公社的大锅饭,没有国家的救济款救济粮,完全靠他们去讨饭,他们能够把这么多孩子养大吗?

    我想,谁也不会否定孩子多负担重也是小岗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在当时农村也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后来强调了计划生育。但是,许多对小岗村贫穷的研究,根本不分析其它的原因,一口咬定是集体生产把他们搞穷了,不符合辩证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违背了现在说的科学发展观。

所有跟帖: 

值得一看 -无语凝一- 给 无语凝一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17/2014 postreply 13:53:11

这个你要搞清楚当时立小岗村的目的,就在于老邓一定要搞单干,必须在全国找个点 -德州土老冒- 给 德州土老冒 发送悄悄话 (347 bytes) () 03/17/2014 postreply 21:19: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