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指出文中的错误,应改为当时的上海市委组织部长王一平

来源: 天愚 2014-01-04 13:28:0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4251 bytes)
王元化与彭柏山的情谊
 
 
   2009.05.06      A03版:新闻 稿件来源:报刊文摘
 

    新中国成立后,彭柏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王元化时为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两人工作关系上是上下级,文学上都尊奉鲁迅,又都认识胡风,为论学之友。1955年,两人在“反胡风运动”中都受到牵连。

    1956年12月14日,彭柏山被释放回家。他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以往的习惯:记日记。他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道:“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用鲁迅致曹白信中语)

    1957年1月,彭柏山被组织调去兰州大学教书。彭柏山得到通知后,考虑再三,他认为:“现在要继续为人民服务的范围是非常狭小的,如果从事创作,对人民也许有新贡献。 ”经过一再请求,市委批准给他一年时间的创作假,彭柏山知道后,显得有些兴奋,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要继续生活下去,战斗下去……,我此次写作,不仅纪念那些死去的战友,而且作为我向人生的告白,留下一点生活的记录,作为历史的见证。 ”

    过不久,王元化被释放了。彭柏山得知这一消息,就去探望王元化。彭柏山成了王元化落难后少数几个一直与他保持友情和来往的朋友之一。

    王元化与彭柏山最后一次见面,是彭被调去河南农学院前夕。王元化后来对彭柏山的女儿彭小莲忆述道:“就是那一次,你爸来告别。他除了自己家里,就到我这里来。我记得是下午。我们就坐在那个吃饭的桌子上的。他说:‘我要到郑州去了。 ’我说:‘你怎么要去郑州了?’他说:‘是啊……’连他也搞不清楚什么原因。我给了他首诗。诗,我现在还保存着。这首诗是《送柏山上路》,是什么时候写给你爸爸的呢?实际上是他刚刚到青海去,回来跟我讲了。他完全是充军发配去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这首诗,但我并没有给他。直到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把诗给他了。现在想想这事情真是非常怪的。 ”又说:“他已经要走了,我叫住他,我说:‘柏山,我有一首诗,我要送给你的,我一直没有给你。 ’他就说:‘啊,你就给我吧。 ’我说,‘这就写给你吧。 ’那时还是住在皋兰路上的时候……”

    彭柏山发配外地,前途坎坷,道路修长,谁也预料不到此后的情形,离情别愁之外,更有理不清道不明的家国忧思,王元化的这首《送柏山上路》的诗云:

    边城风雪锁春寒,千里荒漠万重山。

    墨翟有感哭歧路,老聃无意出函关。

    豪情都作断肠梦,岁月渐推鬓发斑。

    心事茫茫谁堪诉,问君更得几时还。

    ——阮籍哭于穷途,墨翟哭于歧路,往何方去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迷惘,心事苍茫尽在于此矣。老聃当年出函谷关,骑青牛涉流沙万里,人言仙去,如今,西去者但有黯然愁肠,两鬓华发,梦里豪情而已。王元化此诗,其情其事,实是包含了自己的命运感慨在里面。只是,他没有想到末一句诗“问君更得几时还”竟成谶语,彭柏山在“文革”初就含冤去世了。

    三十多年后,王元化追忆道:“有较长一段时间,我被夺去了写作的权利。在那艰苦的日子里,我曾写了一首七律送给一位和我共遭磨难如今已故的友人,借以抒吐当时的抑郁情怀。我从来没有做过诗,今后大概也不会再做了……”他还进一步解剖自己:“我不想为自己掩饰,这是由于渴望工作却不能工作而流露出来的一种颓唐情绪,自然不足为训。 ”

    王元化非常公允,他对彭小莲说过:“你父亲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就是受他的影响。那时候,大家都被大跃进三面红旗搞得脑子发热的时候,你父亲就跟我说:‘看吧,二十年以后,一定会重新评价这个运动。 ’当时有人能这样思考,是很不简单的。我们那时候,就在那分析和批判着。所以,如果你父亲能好好地把他自己思考的东西写下来,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下来,那就是留给后人多么有价值的一份东西啊。 ”

    1980年6月28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在上海龙华公墓举行了彭柏山的骨灰安放仪式,为他平反昭雪。1983年10月,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元化为彭柏山的骨灰盒覆盖了党旗。 (王国天摘自《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著者 罗银胜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