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食物安全争议时的老面孔——为什么这样巧合?

来源: 东坡学士 2014-11-16 09:42:1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932 bytes)

再遇食物安全争议时的老面孔——为什么这样巧合?


  蒋高明 

  

  最近,笔者提出了在植物生产中过度使用膨大剂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有人站起来指出,膨大剂是他们引进的,还是科学发明,有各种证据,云云。

 

  笔者仅仅是指出问题而已,至于膨大剂的好处,比如能够增产,农民喜欢用,还能有效益,我没有说这些不好。但我指出的问题是,消费者知情吗?他们知道他们的食物变大是植物激素的作用吗?如果他们喜欢吃哪怕多花钱购买传统大小的果实与蔬菜,到哪里去找?

 

  膨大剂已普遍使用,这些是在市场驱动下造成的,消费者其实是被动消费的。笔者早就怀疑一些果实的体积不断变大是不正常的,但原来没有找到证据,今天找到了这个原因——膨大剂功不可没,但是,这类植物激素的使用,可能并没有征得消费者的大多数认同,而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问题的真相。

 

  当瘦肉精问题被指出来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如果合理使用,科学使用的话,对人体的危害不大;

 

  当面粉增白剂被指出来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面粉增白剂只要合理使用,科学使用,对人体无害,国外也在使用;

 

  当三聚氰胺问题被指出来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少量的三聚氰胺没有那么可怕,三聚氰胺问题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严重;

 

  当苏丹红被指出来的时候,也有人说,苏丹红没有公众想象的那样可怕;

 

  甚至当地沟油被指出来的时候,还有人站出来说,地沟油到餐桌的提法不对,甚至还有人说地沟油少量使用也未尝不可;

 

  当转基因问题被指出来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当年为地沟油、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苏丹红、膨大剂辩护的,竟然几乎是一拨人,只是增加了转基因的学者和媒体记者。

 

  他们的理由如出一辙——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只要科学使用,合理使用,都是可取的,美国人也那样用,国外也那样用。如果你辩论多了,他们就甩出一句话“至今为止没有发现一例对人体安全有害的证据”。他们完全不顾美国与中国国情完全不同,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足1%了,投入到食物上的人力只有被机械和化学物质所替代。美国当今投入到医疗健康上的费用占据GDP的20%, 但其取得的效益并不理想,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发达国家垫底,这说明牺牲口福和食物品质换取的社会发展代价是巨大的。

 

  目前医院病人越来越多,不孕不育的也越来越多,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内,也是疾病越来越多,医疗费用越来越高,这些难道与食物品质的改变没有关系吗?与各种添加剂没有关系吗?他们不会承认,因为,他们要你拿出某一种食品不安全的证据。

 

  如今养鸡的不吃鸡、养猪的不吃猪、养鱼的不吃鱼、种菜的不吃菜、种水果的不吃水果、搞转基因的不吃转基因,他们都希望别人的食品安全。如果反过来,搞膨大剂的带头吃自己的膨大剂,搞转基因的带头吃自己的转基因,搞面粉增白剂的带头吃自己的增白剂,搞三聚氰胺的带头吃自己的三聚氰胺,搞瘦肉精的带头吃自己的瘦肉精,或许我们今天的食品环境并没有如此复杂。不要讲那么多的道理,一个行动,胜过百场辩论。

 

  今天,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有问题,且被国家严厉叫停了,那是用来几十万个孩子的健康,几条生命换回来的结果。

 

  而我们可爱的科学家们,至今仍在得以地挑战质疑者:你拿出膨大剂、转基因、地沟油、瘦肉精、面粉增白剂危害的证据来啊?

 

  我们拿不出,拿出来他们也不相信。但我们要求食品真相,我们不愿吃那些被膨大剂、转基因、地沟油、瘦肉精、面粉增白剂污染的食物,总可以吧。那也不行,他们说,你不能说某某类的食品更健康,那是食物歧视。

 

  我们的食物中充满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只有我们的肠胃知道。 

 

所有跟帖: 

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后都指向科学家,搞生物化学的科学家,留美的生化学家。 -wjsun- 给 wjsun 发送悄悄话 wjsu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6/2014 postreply 15:14:30

这事得问一不利益相关之人如張启发方是民等 -金猴子- 给 金猴子 发送悄悄话 金猴子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6/2014 postreply 15:59: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