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 镇江屠城惨案

来源: JustAsked 2013-03-19 06:18: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56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ustAsked ] 在 2013-03-19 22:42:3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档案系列 »

档案:为了忘却的纪念--潘家峪惨案

镇江屠城惨案 (1937)

江苏镇江被侵华日军攻陷,日军屠杀当地民众上万人,焚毁房舍16700多间,强奸当地妇女几千人。

75年前一书一人一痛史

时间:2012-12-06 18:30来源:北青网 作者:邵延枫 点击:214次
谈及著书的初衷,张怿伯如是说——“吾国春秋大义,有九世复仇之古训,又曰:‘为国复仇,虽百世可也’……我们对于日本的深仇大恨,过去、现在,真书不尽。这次再不彻底耻争存,还想同他妥协么?抗战到底,胜不用说,即使战败,忠义正气,与天地长存。

    
 张怿伯

 

在“镇江沦陷”75周年之际,记者了解到,一册《镇江沦陷记》珍本日前被发现。与此同时,一部以《镇江沦陷记》为基本历史框架创作的长篇小说《沦陷》已由《十月》杂志刊发。75年前那段黑暗痛史也再度拂尘凸现。历史再现,不能不提亲历惨痛并将之记录下来的张怿伯先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8日,镇江沦陷,爱国企业家张怿伯守厂期间亲历国破家亡惨痛,目击日寇肆虐暴行,撰写《镇江沦陷记》并自费印制成书,只为“国家社会永不能忘之惨痛纪念。”但历经世事,当年的4000本印册几乎全部散失。

 

 

在“镇江沦陷”75周年之际记者了解到,一册《镇江沦陷记》珍本日前被发现。与此同时,一部以《镇江沦陷记》为基本历史框架创作的长篇小说《沦陷》已由《十月》杂志刊发。75年前那段黑暗痛史也再度拂尘凸现。

记者在藏家处看到,这册标明1938年印制的《镇江沦陷记》,开本为17×9.5厘米,钤印有“金陵中学文理学院图书馆章”,保存完好。此前, 有报道称仅有两本《镇江沦陷记》印制本存世:当年被作者埋藏在老家樊川地窖中的一本样书基本完好,由镇江档案馆保存至今。另一本则由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收 藏。

 

《镇江沦陷记》记了什么

 

75年前的12月8日镇江沦陷,距“南京大屠杀”仅有五天。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寇一路喊着“南京南京”屠城掠地。1937年12月3日,丹阳县城沦陷。1937年12月5日,句容县城 沦陷。12月7日,因南京危急,国民党政府将驻镇江东南部的八十七师、一0二师、一一二师、一五六师调至南京近郊龙潭。次日东京《日日新闻》报称: “花谷、安达部队8日早在炮兵猛烈轰击中发起攻击,上午8时左右终于杀到了镇江城墙下,9时大部队扫荡结束,城墙上升起了太阳旗。”

 

镇江沦陷5日后,日军占领南京,于是有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可鲜为人知的是,之前已有惨绝人寰的“镇江大屠杀”。正如张怿伯《镇江沦陷 记》所言,“敌军在南京暴行,由外人传出不少消息,报纸叠有记载,世人多已知晓。至敌军在镇(江)种种暴行,亦殊不亚于南京,但消息传布于外者,却甚 少。”

当年的镇江人到底有多少惨遭屠戮?据事后调查,屠城十日,镇江被虐杀的在万人以上。原有21万人口的镇江县城,据伪镇江自治委员会调查显示,截 至1938年3月底,城区(原省会范围)人口仅剩35418人。另据红万字会掩埋队统计,单红万字会收的无人收的尸体就有1400具。而县公署的不完全统 计死亡人数就有4524人。

张怿伯所著《镇江沦陷记》主体内容分为九个单元,分别为“沦陷前之种种”“一二·八日寇陷镇江”“劫掠”“奸淫”“烧杀及伤害侮辱”等日寇罪 行,“拉夫、烤火、住房、作践、吃食、榨取”等沦陷区的生活实录,还有“笔者的感想”、补充见闻“杂录”以及“逃亡后之所闻镇江消息”。所记日寇在镇江烧 杀淫掠暴行计56件,其中属于作者本公司、自身,以及公司人员各家属遭遇达21件。

该书以大量事实说明:“此次日寇来到镇江,穷凶极恶,十足道地做了一番毁灭的工作,十万余人的镇江,全城家家户户,弄得无家不破,无室不空,毁坏财物,不计其数,杀戮生命,无从统计。”

书中记载,日本鬼子在烧房之外,还活烧中国人,尤其是被捉伤兵。作者亲见东门、黄山、七里甸附近都有被烧焦的尸体。焦山被日军占领后,搜得中国 士兵七八人,“立被捆缚,带至天王殿前,或遭枪杀,或遭火焚,其被火焚者,先遍身浇以油质,既着火,立成火团,不见人影,惟号叫之声,则遥远可闻。在旁敌 军,意态自若,引以为笑乐。片刻惨声顿绝,敌即以枪刺挑之投入江中。天乎!其残暴有如此也!”

日本对华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是深重的灾难,而作为弱者的女人往往就更为不幸,她们的种种遭遇是我们的痛史中最不忍卒读的一页。 《镇江沦陷记》写道:“自从日寇到镇第二次(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起,镇江妇女处境无异人间地狱,所受苦难罄竹难书,实为国家社会,永不能忘之惨痛。鬼 子兵从一大早,直至夜晚更深,成群结队,携带长枪、手抢、利斧、刺刀等杀人武器,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穿梭不断地走入人家,任意穿房入室搜寻妇女,一被见 到,如同饿虎扑羊。”

当时的报纸对镇江遭日寇蹂躏也有报道。镇江沦陷一个多月后的1938年1月17日《申报》刊登一则源自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外国人口述的消息,题 目为《镇江成焦土 暴敌杀人焚房》,报道当时的镇江实情:“[南昌16日中央社电]确讯,敌军侵入镇江时,外人曾目睹敌人之种种暴行,该地房屋被焚殆尽,断壁残砾,满目凄 楚,该地民众除有一部分匿避外,其余均被残杀,尸首狼藉,血流成渠,演成空前的惨剧。”

《镇江沦陷记》还号召同胞协力抗敌,“没有了国,就没有了一切……家国两个,实在分离不开,国土既失,家业亦难保矣。未遭铁蹄蹂躏下的地方同胞 们,趁早尽量出钱出力,帮助国家抗敌,卫国就是保家,救国就是救自己,切弗作壁上观,坐失机会,及至国破,家也随亡,那就悔之无及了。”

谈及著书的初衷,张怿伯如是说——“吾国春秋大义,有九世复仇之古训,又曰:‘为国复仇,虽百世可也’……我们对于日本的深仇大恨,过去、现 在,真书不尽。这次再不彻底耻争存,还想同他妥协么?抗战到底,胜不用说,即使战败,忠义正气,与天地长存,民族精神不死,将来仍会复国。如果中途屈服, 弃战言和,甘心做亡国奴,志气消沉,虽生犹死,那就永无复国之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永远堕下了十八层阿鼻地狱。诸位试看这本小册子上所载,不过一时间 一地方的痛史,亡国滋味,还不已够尝么!”

 

义士张怿伯 坎坷传书路

 

《镇江沦陷记》的作者张怿伯,1882年生于镇江,1964年故世。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曾派三艘主力巡洋舰“海筹”、“海容”、“海琛”开 赴武汉江面助战,张怿伯时任 “海琛”舰正电官(电台台长),他策动官兵举义,并写有《辛亥海军举义记》记述当时详情。嗣后改经商。在镇江创设“上海家庭工业社无敌牌分厂”,生产蚊 香、蛤油等。

镇江沦陷前张怿伯遣散工厂员工独自留守。12月8日,张怿伯的工厂和家屋被日军强占,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儿子竟被日寇杀害。

1938年2月,张怿伯乘船逃离镇江,赴苏北樊川祖居,悲愤中凭“身之所历,足之所至,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成《镇江沦陷记》,以第一手资料揭露了日寇罪行。

1938年4月,张怿伯将书稿寄往重庆。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出版署审查后认定,书中有伤兵被日寇浇上火油活活烧死的叙述,以所谓“书中所载军队撤退时之秩序混乱,及置伤兵于不顾等情况,不仅贻笑友邦,且予敌人以宣传机会”为由,要求删改。

张怿伯拒绝了,他决意凭一己之力传书于世。

于是他倾其所有,于兴化印刷了1000册,第一版后张怿伯又在三个月内连续补充再版两次,总印数达4000册,其中1938年11月26日出版的第三版还附刊了1938年7月15日上海《大美晚报》登载的美国人莫龙纳的《南京屠城记》。

当张怿伯准备第四次再版时,敌伪在南京查获此书,随后汉口、镇江两地邮局邮寄的《镇江沦陷记》也被扣,日寇开始连续多日检查镇江进出邮件,并搜查所有印刷厂,可一无所获。知悉这些消息后,张怿伯不得不四处逃亡,其后的四年三个月间,辗转八九次之多。

关于《镇江沦陷记》,张怿伯曾明示读者,“书系由作者付印,并非书坊出版,敬谨送阅,不取代价,并贴邮票寄出,唯一愿望,在将个人经历,忠实报道于社会,以求增强抗战意识,激发敌忾同仇。”

由于世事更迭,当年印制的4000册书几乎流失殆尽,而那册由作者亲笔修订的第四版书样又引出一段生动的故事。

当年作者因逃亡将它深藏在家乡地窖中,直到抗战胜利才取出。所幸虽有局部霉烂,却基本完好。于是他重新整理抄写,增加内容准备重印。可由于时局变迁始终未能如愿。

20世纪80年代,这部手抄稿现身扬州中国古籍书店,但手稿何以没在张家后人手中而流落到了扬州,店方没有透露。1998年初古籍书店清查仓 库,将手稿重新翻出,决定送到北京参加拍卖。国家文物局获知后发出通知:《镇江沦陷记》拍品属革命文物,依据新《文物法》制定的《古籍文献定级标准》,被 列为一级文物,不得出境。为使这一史料回到故乡,拍卖前镇江电视台在全市发起募捐,但由于估价不足,当时被香港某传媒公司代表以12.65万元高价拍走, 创造了当时抗战史料拍卖价的最高纪录。2007年一位镇江民营企业家又以百万之巨经86个“回合”的竞拍,终将流落在外六十年的《镇江沦陷记》手稿,于镇 江沦陷70周年前夕“领”回了镇江,并赠予镇江博物馆永久珍藏。

 

《沦陷》不写 难以释怀

 

今年《十月》杂志第六期长篇专刊发表了小说《沦陷》,描述的历史背景恰是镇江沦陷。按照作者王金昌的说法, “意在以此纪念镇江沦陷75周年,为死难和受辱者安魂洗污。”

《沦陷》将视线的焦点放在了一群在镇江土生土长的女人身上,她们中有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女教师,有大腹便便的孕妇,有爱国进步的女学生,也有慈 爱坚强的母亲。她们是那场惨无人道的日本侵华战争中镇江妇女的缩影,也是日寇铁蹄下中国妇女的缩影。然而,在作者笔下的她们并不只有柔弱,在重重苦难之下 她们爆发出了不亚于热血男儿的坚强和刚烈。在没有男人膀臂的呵护下,辗转迁徙逃难又勇敢抗争着,在敌人血与淫的魔掌中展现着令人动容的悲惨命运和坚贞不屈 的灵魂,“所有这些,令我心中常常有一种难抵的压迫,不写出她们我不能释怀。”

小说《沦陷》的作者王金昌先生对张怿伯及其《镇江沦陷记》如数家珍,受其影响以文学或影视形式描写和反映“镇江沦陷”的想法由来已久,且近年到 镇江故地体验多次。他本人还收藏有多册1937年反映镇江沦陷前后的日记,尤以1937年1月至12月的一位女教师的日记较珍贵。日记细致入微的记载,无 疑补了《镇江沦陷记》之缺,为他创作《沦陷》提供了大量素材 。这样的机缘终于在镇江沦陷75周年之际,有了小说《沦陷》。提及张怿伯,王先生至今仍难忘《镇江沦陷记》53页上的那段话:“敌军凶残,世界少有,要时 刻自己夸赞,并要人称赞他,尊重他,这样骄横狂妄敌人,如不败亡,真觉没有天理。”

遗忘意味着又一次背叛,好在殷鉴不远。

 

 

《沦陷》节选

 

十二月八日这天早上,在镇江市的东南方向,枪炮声由远而近、由疏而密,历二时许,至十二点二十分时,由大市口冲向江边的第一辆敌军坦克车在中正路上横冲直撞。不一会儿,远远看见北固山上气象台悬出太阳旗了,镇江沦陷了。

……

日军入镇江第二天的一大早,三五一群,有拿枪的有腰间挂刺刀的,服装有齐整的也有只穿便装衣冠不整的戴便帽穿拖鞋的。他们散兵游勇到全城各处, 到家家户户去冲门。门冲不开的就用斧头劈凿子研;遇到门板厚门杠牢或是门上包了铁皮的,一时不易冲开、冲破, 就在门上挖一大窟窿,然后就一个头先进去,后边人抱住腿硬往窟窿里塞;或将墙砖拆开一洞,像狗一样爬进,和狗不一样的是进去还会开门。

日军走进门来,无非是搜劫财物,寻觅女人。有衣被,有用物,有畜禽、米面,当然钞票和金银首饰自然是最注重的东西。日军抢后又鼓动中国人去抢,他们事先做了安排,拿着照相机好拍下中国人抢东西的照片。

所有跟帖: 

为什么要忘却? -非否- 给 非否 发送悄悄话 非否 的博客首页 (79 bytes) () 03/20/2013 postreply 10:51:56

还是忘了吧 -去姜- 给 去姜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21/2013 postreply 04:21:14

多少无辜的灵魂被张后羿连累了。 -花开剑鞘边- 给 花开剑鞘边 发送悄悄话 花开剑鞘边 的博客首页 (23 bytes) () 03/21/2013 postreply 08:31:2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