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中学的初中少年(一)鲶鱼头上看潮头,日日要重游

来源: 宜城渔翁 2013-12-30 12:12: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959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宜城渔翁 ] 在 2013-12-30 12:15:0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怀中学的初中少年(一)鲶鱼头上看潮头,日日要重游


 


    怀中学,是安徽省重点中学,近年颇负盛名。1956年,称为怀县二中,在怀宁老县城,石牌镇。二中有个分部在“上石牌”,紧靠皖河。1956年9月,笔者12岁,在这里上初一,度过了学生时代中最愉快的一年。


 


    皖河,从小市港入怀境,绕县西南流石牌,至河口注入江,在境内干流60公里。河水清清,白帆点点,游鱼可数。学校旁边“鲢鱼头”,乱石堆积,是我们洗衣,抓鱼,游玩的场所。语文老师姓陈,个子不高。讲课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给我们讲解“郡亭枕上看潮,何日更重游”时,反其意讥讽我们,是“鲢鱼头上看潮头,日日要重游”。这个冷幽默帮助我们记住了这首词,至今不忘。


 


    鲢鱼头” 和“猫山村”分立南北两岸,隔皖河相望。传说,古候河中有一鲶鱼兴风作浪。一老道士献,猫,将皖河北岸的小村更名“猫山村”,鲶鱼精知道有猫之后,就再也没有害老百姓。


 


    1956年下半年,中国初中“语文”的“语”和“文”是分开的。其中“汉语”专讲词汇和语法,相当于汉语水平考(HSK)的教材。“文学”教材选入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飞枪挑小梁王”,“群英会蒋干中计”,“拳打关西”,“杨志卖刀”等故事都是那时学到的。还有白居易《江南》中的前两首,


 


其一是,


    江南好景旧曾日出江花红胜,春来江水绿。能不江南?


 


其二是


    江南,最是杭州。山寺月中桂子,郡亭枕上看潮。何日更重游?


 


    初中的“语”学得不好,“文”倒是培养了对“文”的爱好。后来虽然成了“理工”男,却不务正业。爱好文学,京剧,诗词,不是科班出身,也总爱班门弄斧,舞文弄墨。


 


    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一座因漕运形成的皖河古镇。史已有1000多年,在整个皖西南地区称得上是个古老的集。明末清初,曾是潜山、太湖、望江、宿松四邑通往安的水要道和物集散地,商甚是繁荣。夏秋水,小火由安直达石牌。在以水上运输为主的代,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五十年代初,“上石牌”商阜林立。 皖河上竹排成行,大街行人如那时还没有皖河大桥。猫山鲶鱼头渡口,还没有成为“址”,两岸必之路。每天有“渡船”, 穿梭两岸。由于河面不宽,加上长年风平浪静,渡船也就是几条不大的木船。


 


    石牌曾是“徽黄故里,曲圣地”。猫山和鲶鱼头,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上石牌”,黄梅、徽商及码头文化的厚重。1982年9月,中国戏剧会主席曹禺先生来到怀石牌,他曾留下过这样一段:“去京界有一句话,叫做‘无石不成班’。‘石’就是指的石牌,也就是怀的石牌。所以,作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次是‘朝圣’来的。”


 


    据说,随着县城从石牌迁出,“上石牌”成为“皖河干流障碍建筑”,而被清除,如今踪迹全无。“上石牌”已成为“遗址”, 只剩杂树丛中的瓦、碎石、沙堆,一派荒凉。人们感叹, 千百年来未曾听说,“上石牌”阻碍皖河水流,如今被清除,在令人匪夷所思。


 


  “上石牌”不复存在,但鲶鱼头”初中少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956年,“上石牌”的空气是那是那柔和,皖河水是那样的清。二中分部餐桌上的青菜和鱼,虽然八个人只有一盘,是舌尖上最好的美味。


 


    鲶鱼头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