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权贵捧出的京剧艺人

来源: 千里 2013-12-22 08:31: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74 bytes)
靠权贵捧出的京剧艺人
 
 
京剧·权贵·义和团

    京剧艺人,其实没有什么政治立场,谁给钱,就给谁唱戏。但是,过去的艺人需要捧,捧角儿的人,不仅要有钱,有闲,还有点地位。所以,非官宦人家不办。原则上,买票听戏和把艺人请到家里唱堂会,都是买卖关系,但这层关系,也裹着恩义两个字,跟简单的商业买卖多少有点区别。

    

    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捧角的主儿后来败落了,甚至无钱敛葬,最后由艺人出钱安葬的事。由于有这层关系,所以艺人从情感上,就向着官府和官宦人家。尤其是北京城里的京剧名角,原本就是由西太后为首的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们捧起来的,没有道理不向着他们。太平天国的时候,京剧界编新剧,无一不是恶心长毛的,其中,《铁公鸡》还成为传世之作,一直传唱下来。1949年之后,才绝了踪影。

    按道理,京城里的艺人,不该喜欢义和团这种草莽乱民。没钱,不懂戏,更没规矩。但义和团是受到老佛爷褒奖的,而且满人王公贵族,都喜欢他们,指望他们扶清灭洋,把洋人赶出中国呢,所以艺人只好跟着。反过来,义和团倒是跟戏剧亲和得紧。无论是尚法练功,还是审问断案,一股子戏剧念白的腔调。他们尊崇的人物,其实也都是戏里的英雄豪杰和神仙鬼怪。说句不好听的话,要不是心里感觉自己变成了关羽张飞和孙悟空猪八戒,他们也没这个胆儿,宣称自己刀枪不入。

    尽管如此,在义和团猖狂的那几个月,艺人的地位倒也没见提高。演戏的机会也没有增加,反倒由于兵荒马乱,生意少了许多。有的艺人,比如孙菊仙,还因此倒了大霉。孙菊仙、汪桂芬和谭鑫培,是光绪年间京剧鼎足而立的台柱子。汪的声音好,孙的气韵足,而谭鑫培,则主要是总有新腔问世。要论人品,梨园界公推孙菊仙,人称老乡亲,票房号召力极强。即使进宫演戏,别人都不敢马虎,就孙菊仙可以随便一点,西太后还特意为此下旨,不许他水(马虎)。

    可是,就是这个人望极高的老乡亲,义和团进京之后却遭了殃。由于他们家住在东交民巷附近,就被人诬告说是信教的二毛子,结果被义和团一把火把个偌大的房子烧个一干二净,他要不是跑得快,命也没了。当年义和团对这样的人,是连审都不审的。他们的规矩是,如果怀疑某人有事,就拉到神坛,升黄表(烧一种黄表纸)以判好坏。如果纸灰上升,则是好人,下降,就拉出去砍了。但是有人首告,那就问都不问,拉出去就砍。老乡亲一口气跑到了上海,此后许久都没有回京。而这期间,汪桂芬也出家,所以,就剩下了谭鑫培,让他一家独大。

    但是,义和团闹够了,八国联军来了,西太后仓皇西顾,王公贵胄,达官显宦们,走的走,死的死,捧的人没了。分区占领北京的洋人,又不喜欢中国戏。战事消停下来之后,商人们请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看戏,瓦德西直叫头痛,提前就打道回府了。即便这样的机会,也没有多少,像谭鑫培这样的名角,也不便出来。这期间谭老板担惊受怕,忧虑身家,虽说没有断粮,但副食供应大减,估计上好的鸦片也断了顿。害得原本就弱的他一直害病,病得不轻。到西太后回銮,还卧床不起。

    西太后逃的时候,知道这些心爱的戏子不可能跟着她跑。但回来之后,却觉得这些人该都出来奉承。一是大难过后,实在闲散,她的确想他们,反过来,她也认为戏子们也该想她。不赶快出来见她,肯定是没良心。别人都来了,她最宠的谭鑫培却不见踪影,太监回报说是生病了。老太婆原本疑心就重,大难过后,更是变本加厉,说什么都不信。没办法,谭鑫培只能让儿子谭小培背着去见了老佛爷,老佛爷一见,果然是重病在身,马上赐了宫里的贵重补药,吃下去之后,不久居然大病痊愈。从此更加卖力地奉承老佛爷,本事还见长了。

    其实,京剧这东西,看起来是民间的,红了之后,却离不开权贵了。而且必须是中国的权贵,一旦这些人走了,京剧也就只能惨淡经营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