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文革时曾写大字报批老师 45年后上电视道歉

来源: nobles1234 2013-10-09 08:21: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04 bytes)

齐鲁网10月9日讯 “写了大字报,通报了他,叫同学们批斗他,我向他深深的表示道歉。”因为文革时批判老师的一张大字,德州平原县61岁的张金迎痛苦了45年,日前,他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生活频道《请你原谅我》的录制现场,向他的小学老师致歉,公开表达自己的愧疚。

年少无知 报复心作祟一纸字报引批斗

张金迎那年初三,只因数学老师张玉德有次扬起教鞭做出要打他的样子,14岁的他对老师责备记挂于心,记恨催生报复心理,用毛笔写下“臭老九教学为主不该打学生”的大字报,并在第二天把大字报偷偷贴到了学校墙上。

张 玉德挨了学生批斗,据张金迎初中同学宋学银回忆道,“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写着右派分子,站在板凳上,仰着脸抓头发,弯着腰,滴着汗”,那时的张金迎感到很解 恨。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报复举动居然让老师就此离开了学校,他愧疚万分,此后他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在家,而此时已在另一所高中教书的张玉德老师还对他念 念不忘,时常让人传话给他说为其单独补课,此时的张金迎哪里还有脸面接受老师的邀约,只得一再推托。

故地重游 陈年旧事浮现45年歉意难释怀

时 光荏苒,尽管告别那个时代,历经岁月变迁,可从解恨到悔恨的心理蜕变足足萦绕老人心头45年,多处打听后,记者和张金迎来到当年事发地,德州市平原县簸器 张中学旧址,故地重游,引起张金迎和同学的种种回忆。张金迎说他当年写的大字报就是贴在这个墙上,老师也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挨的批斗。

据说当年老师在挨批的时候,张金迎还为其送过饭,因为同学走漏消息,父亲得知后,体罚张金迎一星期。张金迎告诉记者,“我怕给人生留下遗憾,一定要给老师道歉,老师对我有恩情,不知恩不能做人。”

久别重逢 一句“不记得”师生一笑泯恩仇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可张金迎的表述却让往事历历在目,大字报、叛逆、父亲惩罚,种种细节也似乎印证了这段回忆以及张玉德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一段忏悔录也可以说是一段师生情,对如今家和圆满的张金迎来说,无欲无求剩下的也只是内心的无憾了。

在记者的多方了解下,终于获悉了张玉德老师的住址,张金迎与同学宋学银决定一同前往探望,两个花甲老人肩并肩在超市给老师买礼物

 

 

久别重逢,见面聊的都是往年事当年情,就在记者以为张金迎老人已经忘记此番来行的初衷时,老人没有铺垫没有渲染突然出口的讲述,让屋子 的气氛有些异样,时间突然停了几分钟,“不记得了”张玉德老师给出了原谅与不原谅之外的第三种回答,一份压在伤害者心头45年的心事就这样在受害者的一声 忘记中化为一缕风消失在岁月里。

一段恩情没有休止 一份歉意变成了美好

张金迎笑了,这可以理解成一种释然。最后与同学宋学银一起给老师深深鞠一躬。

因为良心,一份愧疚让学生的心45年不得安宁。修于美德,如今的宽容让彼此一笑泯恩仇。半个世纪,一段恩情没有休止,一份歉意变成了美好,我们笃定,记错于心,敢于道歉的人,必将得到和宽容者一样的礼遇和尊重。

所有跟帖: 

按照美国现在的价值观,老师也不该打学生也不该装出要打的样子,凭什么老师不道歉?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116 bytes) () 10/09/2013 postreply 08:24:56

因为各项政治运动从未间断,人人扪心自问一下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36 bytes) () 10/09/2013 postreply 09:13:11

真的人人都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文革一下子就成燎原之势,烧掉了刘少奇。 -我心依依- 给 我心依依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9/2013 postreply 09:47:27

而三十年后的又一场燎原之火,烧掉了王张江姚。 -我心依依- 给 我心依依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9/2013 postreply 09:50:18

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了,地下的烈火正在奔突而必将成燎原之势,这一次该烧掉谁呢! -我心依依- 给 我心依依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9/2013 postreply 09:53: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