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只是听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其它了解不多。但赵括以前廉颇究竟如何,也就是现代人根据古书的片言只语而解读的结果,比如步步为营坚壁固守的战法,种种说法,基本可归纳为廉颇的战略战术属于防御战。须知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宽且秦军攻韩属于“远征,” 而廉颇在此情况下选择以防御来抵抗进犯之敌,相当劳命伤财,也损国民士气,的确费解。而当时秦赵两国据七雄之首,赵国军队人员总数也许低于秦国,但士兵素质及作战 能力应该不相上下,秦军来犯疲于奔命,廉颇为何不主动出击?想来想去,受薄同志启示,估计廉颇有小舅子小叔子大表舅大姨娘等等,生活在在秦国境内,就像薄同志在外国有不动产,人动产,又直接与外国人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关系,等等;纵然再能干,也很明显不适于代表国家担当军政要职。而赵王开始碍于面子,毕竟廉颇老将久负盛名,但久而久之还不见主动出击,也必然有我等想法,换上赵括,估计就是这么回事儿。而当赵括披马上阵,应属于临危受命,其勇气及对国家使命感令人敬佩;因为赵括决不能像廉颇那样,赵括要主动出击。而赵军的士气,早已是一而再,再而衰了。廉颇没有一鼓作气,长平兵败,他对国家是有罪的。所以他最后也选择了一条背叛之路。因为赵括兵败,又有所谓纸上谈兵一说,最后也就没人追究廉颇作战不力的责任和原因,以及后来叛变的罪行了。总而言之,廉颇的人生后期,问题很多,有点像许家屯,晚节不保啊。
呵呵,有言兄还惦记着呢,谢谢问候!我也是凭感觉信口而言,没有多方考证过。
所有跟帖:
•
上回我说白起能指挥100万人,也是
-走资派还在走-
♂
(96 bytes)
()
10/07/2013 postreply
07: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