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游上海:申城老八景逐景介绍

来源: 聂耳 2013-09-18 19:50: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4258 bytes)
回答: 申城八景今何在?聂耳2013-09-18 19:28:09
“海天旭日”
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日出。“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近些年来已有旅行社组团,让市民去那因陆地向东延伸而形成的南汇芦潮港,专门观赏旭日初升于东海的美景。笔者就因单位组织职工和子女共度儿童节的活动,在 1983年6月1日的凌晨,与儿子一起在该处得享眼福。

“黄浦秋涛”
本指沪人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虽没有浙江海宁观潮那般壮观,想来也颇具观赏性,否则不会留下如此佳话。如今陆家嘴早已成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域,黄浦江两岸高楼耸立,狭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里还有半点波涛汹涌的气势,只有每天载着千百游客的游艇在波平浪静的黄浦江上游弋,让绝大多数是来自外地的游人巡览浦江两岸建筑而已,该旅游项目美其名曰“浦江一日游”,但本地居民鲜有光顾者,因为每天来往两岸的摆渡轮,同样可让人们将岸边的风光尽收眼底。

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和“石梁夜月”
等景观,有的因自然环境变换而不复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除。如污染严重的吴凇江(俗称苏州河),在近代上海人心目中已成黑臭浜的同义词,原来的烟雨朦胧荡然无存,还是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府开始着手治理苏州河的黑臭现象,两岸柳枝婆娑,河面重新泛绿的景况,才让人能稍稍体会古人笔下“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的意境。

“野渡蒹葭”
本来只是描述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宛如图画,充满诗意的农家生活,在以往的上海郊县俯拾皆是,所谓“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可在乡镇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乡村中,已很难再觅到这样的天然野趣。更有甚者,有的乡间竟然还充斥着一些生产伪劣冒牌产品的小工厂或作坊,从而沦为工业污染严重的受害地!

另如小东门外的陆家桥(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
由于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致使“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的景况不可能重现于今世。上海的妇女向有“走三桥”之习俗,在“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的中秋夜携伴同行,须到三座桥上赏月,还要看水中月穿桥洞,其中学士桥是不可或缺之处,这才逐渐形成“石梁夜月”之佳景,此种悠乎悠哉的闲适意境和传统习俗相融共合的场面,已非驾驶小车穿梭于现代高架桥之间的今人所能想象,也许只可从古装戏中去欣赏那种踱步于青石板桥或抬头赏秋月的扮相了。

“凤楼远眺”亦属同样情况。
沪地民众旧有重阳登高之俗,在“题糕醉菊酒新刍”的日子里,“携朋共有龙山兴,海邑龙山是凤楼”。现已荡然无存的丹凤楼,原在小东门外供奉天后的顺济庙内,明嘉靖年间筑城墙后,此楼被移至城头万军台上,在尚无高楼广宇遮蔽人们视野的当时,丹凤楼本身所具有的一定高度,显然成了重阳节里上海人的首选去处。每年端午节时,黄浦江上举办龙舟大赛,丹凤楼自然也是最佳的观赏之地。清季上海贡生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称:“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丹凤楼在民国拆城风兴起之时,遭到同样的厄运。其旧址上建有大楼,楼旁的马路就叫丹凤路。前些年,丹凤路一带的居民,曾一度伸着脖子等盼着拆迁那鳞次栉比的老式石库门旧屋,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段已经变化为城市绿地,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当年这里居然还是赫赫有名的沪上景观哩。

“江皋霁雪”和“龙华晚钟”
两景所在地总算硕果仅存 成语词条: 硕果仅存 成语发音: shuò guǒ jǐn cún 成语释疑: 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 《易·剥》:“上九,硕果不食。” 成语示更多>>
,前者指民国初期拆城墙时仍被保留的大境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扩建为三层杰阁,底层倚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后有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为东首新建石坊题“大千胜境”额,遂有“大境”之称。由于城外是空旷田野,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从李行南的竹枝词中反映的习俗来看,上海人也喜欢登此处城楼,持螯饮热酒,邀友共赏雪,能够列为 “沪城八景”之一,足见当年“江皋霁雪”的景况之盛。尽管大境阁一隅尚残存于今日上海城区,市府还有意拨款修复,而“大境”的名称,从同名的市级重点中学上,也还能让老上海依稀感到几分熟悉和亲切,该学校“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教育战线上栽培大量人才的卓越成就,亦曾在沪上传为佳话。但“江皋霁雪”这一意境悠雅,更多地带有文人闲云野鹤况味的习俗,却因再无白雪蔽野可言,而永久地从人间蒸发了。

后者所发生之地,即沪上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左右皆有庙会,因此引来远近各地的大量香客。所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来自梵宫的晨钟暮鼓之声,传到朝至夜归、载满善男信女的船上,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龙华庙会至今犹存,千年古刹的钟声,也仍响遏行云,其特殊的穿透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龙华寺从古代的沪城八景之一,转圜为今天新上海的城市景观。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