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派宣称秦国大将白起,曾领兵百万。这个我是不同意的。

来源: 多哥 2013-08-11 22:51: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54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多哥 ] 在 2013-08-22 10:48:5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多哥前言:

走资派,此论坛著名持不同政见者,宣称:中国历史上只有白起、韩信、和林彪,等哥仨,统领过百万大军。走资派又另外特别注明,白起统领的百万大军,有150至200万之众;还说韩信能指挥100万人。对此,我不同意,认为走资派此言差矣!

就走资派这番宣称,草就拙文一则如下并供有识之士进一步批判之用。

----------------------

走资派宣称,秦国大将白起在与赵国大将赵括的长平之战中,曾统兵有150万之众,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白起当时能启用指挥的秦国部队,最多只有15万到20万。

古人通常宣称“百万人马,” 其实渗水很多,所以也叫“号称百万。”走资派也说韩信曾带过百万大军;据说那是刘邦酒酣之时跟他讲的。韩信其实领兵至多不过五十万;刘邦讲话惯于随心所欲,他曾要求项羽把自己父亲煮了喝汤,要项羽分一杯给自己。所以刘邦号称韩信将兵百万,水分真的不会太少。

走资派估摸的白起长平之战统兵150到200万之多,其中的水分,有过之于刘邦而无不及。

秦汉之交的刘邦时期,人口要比白起的春秋时代要多。而其时韩信统兵也不过50万;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其总兵力,自然不会超过40万。另外,春秋末年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这个说法由公理为证,是个定论。至于人口总数,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中原各国人口总和,有3千万左右。但这个3千万,也是依据类似走资派这样的历史学家,根据刘邦之流酒醉之后的胡言而来,即,根据当时春秋各国所“号称”的兵马人数估算,诸如白起坑卒40万,统兵200万,然后就是韩信领兵百万,等等。倘若白起当时确实坑杀有40万之多的赵国降卒,那40万投降之前,赵国至少会有50万人马出动,对抗吴起的部队;另外也有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古代野战军出征,后勤补给人员的数量,估计要占实际作战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之多。这样,白起统兵150万一说,就还能站得住脚。也就是坑杀一个赵国降卒,不像农家杀鸡,吴起要同时出动至少2个秦兵。也就是坑杀40万赵国降卒,白起要出动80至100万思想觉悟绝对可靠的指战员。这样,50万后勤人员,100万作战士兵,再加上指挥员、炊事员、各级参谋人员、政工干部、文工团员以及后勤补给人员,就有近200万之多。除去其中50至60万人的后勤辎重部队,白起就有150万人在长平围歼赵括50万大军,并于战后再用100万政治可靠的指战员坑杀40万赵国降卒;就算有20万秦军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也还有130万人。所以,白起统帅200万人,就此而言,基本可信。

但问题是,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双方,真的投入了250万之众?

我先前说过,春秋末年中原各国人口总和3千多万人的统计结果,是根据40多万降兵,50多万赵国进攻秦国的兵力,以及白起200万人马,加上三比一的后勤人员及各级指挥和政工人员,再用两个农民养活一个士兵的算法得出来的。这个结果所用的基本数据,都是古人、及走资派号称的。试想,区区中原弹丸之地盘踞有战国七雄,其中各雄,各自又能占有多少耕地并聚集3千多万人口?再说,维持一支占国民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常规武装力量,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一说,也就无从谈起。何况当时的生产力根本不如近代,人口密度也难以参照近代数据估算。所以正确的人口总数,恐怕还要减去至少一半。也就是春秋末年中原各国的人口总和,只有1500万。这个数字,应该是非常保守的一个估算结果。各国维持的军队人数,也不会超过50万。

若言光白起的秦国,能一次出动150到200万大军迎头痛击赵国50万人马,估计是属于穷兵黩武的结果,也算是倾巢出动。那末楚、燕、韩、魏、齐等国彪悍的野战军指战员们,也不全是光坐着吃素不打仗地干活,完全有可能乘虚而入灭掉秦国,进而统一中原。但统一中原这个任务,最后却是由白起的秦国完成;而秦国要完成这个任务,依照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原则,经济上既要照顾国计民生,政治上也需要安稳人心,在没有吃饱之前,没人愿意玩命扩张统一中原。所以穷兵黩武,绝对不是秦国当时的基本国策,粮草储备也会跟不上,一定程度上,犹如目前小共没有航母,干不了大仗!事实也是如此,发展生产是当时秦国的燃眉之急,其三军武装力量总和,不会超过国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不少犹如王震在新疆的生产建设兵团,平时农耕,战时出征。所以秦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不会超过40万人。而秦国雄踞七国之首,武装力量总人数,包括王震的生产建设兵团,接近国民总人口三分之一这个比例也好理解。但其真正能即刻投入战斗的精锐野战部队,估计只有30万人左右。也真因为于此,赵国认为击败秦国易如反掌,同时也成就了赵括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一说。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当时出征迎战,号称五十万,我估算,除了相当部分兵力留守赵国以防邻国乘机入侵,再依据曹操赤壁之战实际三十万人马,却号称百万大军的古人虚战声势的习惯,赵国能出动进攻秦国的野战部队,估计只有十五万之众。除去三分之一后勤保障人员、文工团员、及其他所谓的“文职军长师长的,” 实际能投入战斗的人数不足十万。而秦国,基于同样原因,能于赵国交战的兵力,也顶多只有十万人。也就是说,战国七雄,除秦赵两国有近总人口三分之一的武装力量人数,其它各国注重农业生产,军队人数均在15到25万之间,不超过国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估算,战国时期的人口总数,就在1500万左右。

回头再看如若军队有超过百万,又会如何?

长平之战,赵国被白起坑杀的所谓40万将士,是围在山谷里的部分。要说白起领兵150万之多对抗50万赵国精悍野战军,双方200多万精兵强将在秦国不大的领地以及缺乏纵深的地域,很难机动兵力,摆开阵势。要打,估计只能像挤在老毛子的沙丁鱼罐头里面进行战斗了。走资派估摸白起领兵不至150,而是200万精兵。也就是沙丁鱼罐头里面要容纳250万人的空间进行厮杀。所以,50万赵军和150万之多的秦兵对阵,绝对是渗水很多的号称之谈。若此,赵国也不会轻易举兵。倘若白起果真有200万兵马,赵国若没有250到300万人马可以迎战,绝对不会对秦国动粗。也就是说,赵国必须养兵500万之多,才能一次出动250万人马进攻秦国,而白起也必须要打死他们210万人,才会留下40万好让他安安稳稳地进行“坑卒。”

退一步讲,若秦国大将白起果真统领150到200万大军,那秦国至少要维持400到500万的常规武装力量。因为其时秦昭王及其文徒武将,绝不在文学老中青三代之列而犯兵家大忌,倾巢出动拥有的全部150到200万人马。而白起统领百万大军,据此,秦国至少拥有400万常规武装力量。400万,是个不小的数字;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投入战斗的也是400万。但希特勒开战前,拥有1500万总兵力;据战后统计,其中有近700万人在战斗中牺牲。所以进攻苏联的时候,保守地讲,至少还有1000万有生力量包围英国及担负在其它占领国的防卫任务。也就是当400万人出征进攻苏联之时,国内防备留守及维持占领区的普世和谐,要有近3倍于进攻的人数,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现代战争,讲究快速机动,所以防守人数,必须三倍于出征及进攻兵力就好理解。战国之时,机动虽很落后,防守部队人数,尽管没有普世和谐一说,但维和部队人数,也绝不会少于用来出征和进攻的人马数量。如此看来,秦国大将白起能统领150到200万大军出征韩国挑衅赵国,秦国的三军武装力量总和,就肯定不会少于400万。就算秦赵两国雄踞战国七雄之首,能各自维持不少于500万人的常规部队,那其它战国五雄,为防备灭亡以及国内维和,各自也就需要至少350或400万人数的国防力量。就算其它五国各自常规兵力保持在200万上下,区区中原之地,也会有超过1500万人的野战部队存在。别忘了那个水分很多的3千万总人口的估算;如此一来,整个中原之地,也真的就像那个什么张导说的,满地尽是黄金甲啊!

古代作战,虽不象二战时候的飞机大炮及其它自动武器,基本手指一动子弹一飞,就能投入战斗;古代作战博弈,用的是大刀长矛,份量还特重,否侧没有威慑力。所以吃的如何,对于战斗取胜,很有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常把“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挂在嘴上的道理了。基于当时的人口数量及生产力程度,换句话讲,区区中原弹丸之地,3千万总人口,其中包括一半,七国总数1500万之多、手持兵器的精悍武装部队人员盘踞在中原大地,这个粮食储备和吃的问题如何解决,令人难以想象。

所以,秦赵两国不会养兵400到500万。理由很简单:社会发展状态及地理环境不容许。

秦赵两国养兵,各自均在30到40万上下。加上其它五雄各自20到30万的兵力人数,全部战国七雄的武装力量,总数在200万左右。再以2个农民养活一个士兵的基本算法,就有400万农耕人口。若当时组织上还负责给每个农人同时配备一个妻子,那就是800万。800万农人加上200万军人,也就是1000万青壮年。如此一来,其时的总人口,估计就在1500万左右。说这个数字保守,是因为前提战国七雄总兵力200万这个数字的缘故。

所以走资派估摸的白起长平之战统兵150到200万之多,缘由文学老中青三代共有的特性:望文生意;绝对也是古为今用的现代“号称”之谈。

长平之战,赵国应该只出动十五万兵力;也就相当于解放战争中陈粟华野的一半,6个纵队。而秦国最初基本也就出动了相应的十五万,但却是秦国所有兵力的一半。秦国当时所具备的国防和进攻力量,估计总数不会超过40万,大约相当于13个纵队,等于华野拥有的全部兵力,赵国也不过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赵国敢于用6个纵队的15万兵力对抗吴起统领相同数量的秦军。而秦国刚结束和韩国的战争,秦国既要分兵压制韩国可能的反戈一击,又要防备其它邻国乘机入侵及骚扰,能出动迎击赵国15万大军的兵力,估计不足7万。赵国也认为,一旦战争开打,秦国的四邻会乘机骚扰出兵,秦国很快就会灭亡;赵国出动15万人马,对抗吴起分兵多处的15万,就是非常有道理的决策了。事实也是这样,廉颇贻误了战机;由于白起诱敌深入的战术,廉颇踌躇不前。而当赵括披挂上阵,已时过境迁:当初的战略环境及设想已不复存在。而这个时候,白起能启用的部队,已不再是早先的7万,而是15万,甚至20万。但赵括的情报工作有误,作战意图依然按照原计划进行,轻敌,是他的问题。

春秋时期,赵国名将辈出,有名有姓的先后就有赵奢、廉颇、李牧等人。而赵奢就是赵括的老爹。当时民主气氛很浓,赵括要真是纸上谈兵,也会遭到同僚弹颏。事实是廉颇作战不力,才启用赵括。赵括英勇,作战兵败长平战死。活着的,就在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唧唧咂咂地推卸责任,要找个替罪羊。怎么办呢? 赵国的议会也只能遵循中央指示,一切以团结为重,向前看;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死者。于是,赵括就成了人们取笑的白痴将军,只会纸上谈兵。这对赵括来讲,很不公平,是个历史冤案。

长平之战,白起的战术是诱敌深入分而歼之,并不是走资派估计的孙子兵法之“10而围之”的打法。再说孙子当时的名气并不咋样,白起有可能看不上孙子的理论都难说。从其诱敌深入一招,可见一斑。同时也说明吴起没有比15万更多的兵力,因为15万对15万,包围就无从谈起。5而或10而才能围之,这个常识儿童玩游戏也明白。所以长平之战双方投入战斗的人员总数,不会超过30万。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淮海战役共军所投入兵力的一半。试想,依秦国当时的领地,并没有淮海战役如此角逐的地域广袤,双方总数30万人马的长平之战,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估算。

白起由最初的7万至15万野战军诱敌深入的过程中,首先消灭的是赵国后勤辎重部队,也就是断了赵军粮草;照前面说的估算方法,赵国损失了5万人左右。加上被围之前歼灭的,赵国的15万人,估计还剩八万多饥疲之士。而这个时候,估计各国舆论已充满赵国“50万”人马被围歼的消息,秦国边界紧张情形得以缓解,韩国感受威慑,白起也能从容地调动监视韩国的部队,加上国内调遣,就有了三个纵队大约7万人的增援部队。这样,除去战斗中牺牲的,白起至少已拥有20万人马,于是就将赵国仅剩的八万饥疲人马,紧紧地围在一个谷底,最后迫使他们投降。

综上所述,白起最多就指挥了20万人马,也就等于华野的8个纵队。所谓百万大军一说,根本没有理由存在。

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的所谓“坑卒四十万,”绝对也是“号称。”因为赵国出征,号称50万大军,白起消灭其中“10万,”剩下自然就只有40万了。谁叫你自称50万呢?事实是白起得到增援,最后兵力达20万并迫使8万没吃没喝的赵军将士投降;然后再用2至3个秦军指战员,坑杀一个赵国降卒,基本就是20万对8万。所以白起最多统领20万人马,完全讲得通。

白起号称坑卒四十万,也是威慑春秋诸国。白起最多只指挥了20万人马,赵国也只出动了15万。这样看来,走资派宣称的所谓韩信统领百万大军,绝对是刘邦的酒后胡言。

走资派说,中国历史上能指挥一百万军队的人,只有白起、韩信、和林彪。其实由古到今,能统领百万大军相互博弈的,是毛泽东与常凯申大元帅。

世界上来看,也只有希特勒一次性以四百万兵力,展开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以及斯大林在1943年调集苏联红军两个方面军共125万人与德军80多万人的斯摩棱斯克大会战,才可称之为指挥百万大军。斯摩棱斯克战役,那是纵深近8万平方公里之上百万人马一次性全部投入的相互厮杀,战况极为壮烈!苏联两个方面军的协同,应该是由斯大林统帅指挥的;英美两国无人与之比拟,唯一的3百万人一次性诺曼底登陆,也只是之后各自为战不足百万人的区域性战斗了。

老毛之所以在国际上如此有名,和他统领百万大军的能力有关。这个世界崇尚强权,能指挥百万大军,就是强人中的强人,没有哪个强人,不佩服强人老毛啊。

走资派说林彪也能统领百万大军,但也只是49年时候的事儿了。那个时候,四野号称有150万之众。但之前辽沈战役投入的总兵力只有70万,对抗50多万国民党军。随后平津战役投入的总兵力,才合计有百万之众,但那也是东野和华野两个方面军的协同作战,是毛老人家在延安窑洞里头协调指挥的。与平津同时打响的淮海战役,也是华东与中原解放军两个方面军,共60万人马对付80万国民党精兵强将。毛老爷子坐在延安窑洞里头,喝着茶抽着烟,然后再用两个手指头,捻着茶叶往嘴里送;就这样,面对平津淮海两个战场,毛老爷子坐着看着,站着躺着,又眼望摊了一地挂了满墙的作战地图,运筹帷幄可谓决胜千里啊 - 两个战役同时协调4个方面军共160多万人马与常凯申大元帅展开决战,厉害啊!

林彪在1949年统领四野150万人马之时,已基本“西线无战事。”没有再进行过一次性投入百万之众的战役。所以林彪统帅百万大军一说,也难成立。而解放军此时4个野战军共计4百多万之众,谁指挥?

中国历史上自古到今的风流人物,老毛润之是也!

----------------------------------------------

多哥后序:

茶余饭后批判走资派而作,希望各位再接再厉,要把走资派的奇谈怪论彻底批倒批臭!

附上走资派奇谈怪论两则:

1. 在中国历史上,能指挥一百万军队的人只有仨,白起,韩信,林彪。这仨人最后都没落好。先说白起,长平一战,全歼赵卒40万(一说45万)。按孙子兵法的说法,10则围之,也就是说理论上讲秦国要有400万军队才能围住赵国的40万。刨去地形,工事等因素,估计秦国至少得有150万到200万人才能围住赵国的40万,恐怕不能再少了。

2. 再说韩信,韩信能指挥100万人,我是听刘邦说的,因为刘邦亲口说过,发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所有跟帖: 

这个逻辑不对.如果说毛蒋领兵多少万的话,那领兵的是刘邦,数目是韩信带的加上其他将领的. -臭鼬,花花的- 给 臭鼬,花花的 发送悄悄话 臭鼬,花花的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13 postreply 23:06:04

豆是。老毛连总司令都不是,人家美国总统还是总司令,也没有贪前方将帅的功劳。 -轻拳- 给 轻拳 发送悄悄话 轻拳 的博客首页 (48 bytes) () 08/11/2013 postreply 23:16:35

老毛是军委主席。美国总统三军司令是名誉的,老毛的军委主席是实打实的。回复:豆是。老毛连总司令都不是,人家美国总统还是总司令,也没 -先想一想再说- 给 先想一想再说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2/2013 postreply 10:44:24

大规模集团军作战的协同,不是集团军各自的首长在那儿自己搞出来的。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2/2013 postreply 11:08:29

要有个统帅部协调,也就是统帅;统领将帅协同作战的意思。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2/2013 postreply 11:10:14

非常感谢楼上两位阅读拙文道出心声,欢迎继续探讨。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13 postreply 23:26:14

切不可在任何方面动怒较真,否侧就没趣了哈。。。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13 postreply 23:28:15

你的论点是对的. 那时候就不可能有百万兵.不过你论证的方法就有很大提高空间了. -臭鼬,花花的- 给 臭鼬,花花的 发送悄悄话 臭鼬,花花的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13 postreply 23:36:54

对,有空再深入研究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2/2013 postreply 11:26:08

谢有言兄指正,改了几个错别字! 廉颇是否踌躇不前似乎很难说,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466 bytes) () 08/12/2013 postreply 11:01:30

对,以前复旦大学有个谭其骧教授,就是从地理及社会环境来研究历史的。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2/2013 postreply 12:04:1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