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来源: PLA老兵 2013-04-15 07:34:4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369 bytes)
《 千里跃进大别山 》
 刘伯承 著 (作于1963年4月10日)
 
    1947年7、8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它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配合,形成了对敌人的全国规模的巨大攻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斗争历史,对于更好的学习和领会毛泽东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节
     到1947年6月,中国人民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经过一年的战争,敌人虽然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装备上它都还占着优势。蒋介石还在继续获得美帝国主义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还有广大的统治区可供搜刮,以支持其军事进攻。敌人对我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在继续进行:
    集中了31个旅共20万人压在陕北战场上;
    集中了56个旅共40万人压在山东战场上。
    东北战场上的敌人虽已被迫采取“全面防御”,但也还是保持着相当大的兵力。
     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延安、临沂和张家口等,还沦陷在敌人手中。当时,表面上看,可说是乌云依然弥漫天空,局势依然严重。
    但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科学的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早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英明的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顾,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注:见《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1131页)
    战争打了3个月之后,毛主席又指出:“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蒋介石无法克服,为我必胜蒋必败的基本原因之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敌人的野战军,一方面,不断地被我歼灭,另方面,大量地担任守备,因此,它就必定越打越少。”(注:见《三个月总结》毛泽东选集第1149、1150页)
    到1947年的2月,毛主席指出:“我军如能于今后数月内,再歼其40至50个旅,连前共达一百个旅左右,则军事形势势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注:见《迎接中国革命的高潮》毛泽东选集第1156页)
 
    事实正是这样,经过一年来的军事较量,敌人被我军歼灭了正规军97个半旅,连同非正规军共一百一十余万人,被迫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而且重点进攻也遭到了挫折,成了强弩之末。敌人进攻解放区的兵力,除了用于守备者外,战略性的机动力量已经大大减少。在后方任守备的只有21个旅,且都分布在新疆、甘肃、四川、西康等省。在湘、桂、黔、闽、浙、赣等6省的广大地区,只有一些地方保安部队。国民党的后备力量已经快用完了。
    同时,在敌人统治区域的伟大的人民运动,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迅速遍及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总之,蒋介石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打了败仗,“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注:见《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毛泽东选集第1168页)
     而我军则在战争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装备大为改善,士气极为旺盛,广大指战员掌握和运用毛主席战略战术的本领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解放区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下,胜利地进行着土地改革。我军的后方更加巩固了。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人民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的大革命高潮临近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基本上成熟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主席的意图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应等到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之后,再去展开战略进攻,而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因而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注:见《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毛泽东选集第1174页)
    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哪里?毛泽东英明的选定在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经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广大群众,多年来一直有我们的游击队坚持斗争,我们容易立足生根。
    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
     应当采取怎样的进攻样式?毛主席指示,进军大别山,不能象北伐时期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定,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担负进军大别山的光荣任务。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样式,是史无前例的。
    不难设想,要实现这样伟大的战略计划,决不是轻而易举的。
    当时,毛主席既估计到了到外线作战的种种困难,指出可能有3个前途:
     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
     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
     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并告诫我们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第二节
    为了实现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毛主席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
    三军配合是:
    除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以外;
     还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2个纵队另1个军为右后一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三军在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汉(汉水)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
 
    两翼牵制是:
     以陕北我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
     以山东我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海边,便利前述三军的行动。
    当时,蒋介石利用黄河从陕北到山东所构成的“乙”子形天然形势,把主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企图将我军压缩到“乙”字形的弧内,然后聚而歼之。在其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以少数兵力实施防御。这种兵力部署,很象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毛主席正是要我们在这里实施中央突破。
     我野战军接受任务后,全军为之振奋,立即进行渡河作战的准备。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也积极为部队的出征准备了大批粮食、车辆和担架,支援前线。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我们把渡河地点选定在鲁西南的东阿至濮县之间。这里河宽水深,敌人放黄河水归故道后,自恃这一天险可抵“四十万大军”,仅在南岸分别构筑了滩头阵地和野战工事,用两个师直接扼守河防(注: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整编第55、第68师),另外摆一个师(注:敌整编第70师)在嘉祥地区机动。
     为了迷惑敌人,我们采取了声东击西和支线作战、主线作战相配合的打法。发起渡河作战的前几天,以太行、冀南军区部队伪装主力,在豫北发起作战;以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施攻势,以转移敌人的视线;我野战军主力,则隐蔽地、神速地从豫北开赴渡河地点,并派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独立1旅)事先偷渡黄河,以接应主力南渡。6月30日夜,正当豫北、豫皖苏两战场我军大张声势、积极行动的时候,我们在东阿至濮县横宽300里的地段上,突然发起了渡河作战。在南岸我预设部队的接应下,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我第1、2、3、6等4个纵队,共12万大军,以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战术,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敌河防部队立刻全线崩溃。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的5个纵队,也在津浦路泰安直临城一线,发动了攻势,有力支援了我们的行动。
 
    我军胜利突破黄河天险,大大震动了敌统帅部。蒋介石为了堵住这一缺口,仓惶从豫北战场和豫皖苏战场调集3个整师和1个旅赶来增援,并由山东调来王敬久统一指挥,分左右两路,向定陶、钜野推进。敌人的企图是坚守郓城,吸我屯兵于城下,然后以其右路主力拊我侧背,迫我背水作战,把我军歼灭于黄河、运河三角地带,或重新逼过黄河。
    我们看穿了敌人的这个诡计,趁势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将计就计,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法:
    一面坚决围攻郓城,(注:第1纵),吸引援敌北上;一面派有力部队(第2、第6纵)向西南急进百余里,直插敌纵深,攻取定陶、曹县;又以一部兵力(第3纵指挥独1旅、独2旅)向正南猛插到冉固集、汶上集地区,拊击敌人的侧背。
    7月7日至10日,我军攻克郓城,歼敌两个旅及一个师部;同时攻下了定陶、曹县,全歼定陶守敌和敌左路军的一个旅。于是右路敌军3个整编师,就成了一条孤立的长蛇阵,摆在钜野东南、金乡西北的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
 
    这时,我各个纵队都已腾出手来。毛主席指示我们:应该放手歼敌。歼灭敌人愈多,对跃进大别山愈有利。我们遂以远距离奔袭的动作,迅速将敌人的3个师分割包围。独山集的敌人慌忙逃向六营集。14日,我们发起六营集战斗,采用“围三闕一”的打法,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布下了一个口袋阵。入夜,我军由西面猛攻,敌阵打乱,果然纷纷夺路东逃,被装进了预设“口袋”阵地。敌人两个师部3个半旅(敌第32、第70师),都又彻底被我(第1、第6纵)消灭了。
    15、16两日,我军(第2、第3纵)继续攻击困守在羊山集的敌66师(系蒋介石嫡系陈诚部主力,武器装备较好)。由于羊山集三面环水,背依羊山,敌人又抢修了坚固工事,加之连日大雨,所以几次未能攻下。这时,蒋介石飞抵开封,一面命令该敌固守待援,牵制我军,一面急调8个师另2个旅赶来寻我主力作战。
 
    但我趁敌援兵主力尚未靠拢的时机,以一部继续围困羊山,集中主力‘围点打援’先歼灭运动中援敌,尔后再打羊山。22日(第3纵、独立旅)首先歼灭了金乡来援之敌一个旅(敌王敬久先头部队第199旅被诱歼于万福河以北),将敌阻于金乡。
    27日集中优势兵力(第3纵7、8、9旅;第6纵16旅;第2纵4旅;独1旅;主攻为第7旅、第16旅)对羊山集的敌人发起总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终于全歼了这股负隅顽抗的敌人。
     我军突破黄河天险后,经过28天激烈的连续战斗,歼灭了敌人9个半旅和4个整编师部,共6万余人,胜利的结束了鲁西南战役,取得了战略进攻的初战胜利,打开了跃进大别山的通路。
    坐镇开封的蒋介石,不甘心这一失败,又纠集其原在鲁西南的和新调来的5个集团共30个旅的庞大兵力,分五路向郓城、钜野地区的我军实施分进合击,妄图歼灭我主力于陇海路和黄河之间,或把我军逐回黄河以北,以堵塞这个被我打开的缺口。蒋介石还准备了更毒辣的一手,在打不赢,就掘开黄河堤坝,水淹我军。
 
    当时,我军打了胜仗,士气高涨,我华东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结束了在津浦线上的攻势以后,也转出外线,开进到鲁西南,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所以,好些指挥员要求再战,扩大战果。
    但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权衡了整个战局,要求我们一定要先敌进入大别山,先敌在大别山展开,指示我们:“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我们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立即调整部署,开始行动。
    为了利于我主力隐蔽地突然地实施跃进,以新编成的第11纵队(司令员王秉璋)在黄河边佯动,造成我军渡河北返的声势,吸引敌人继续合围;以豫皖苏军区部队(司令员张国华)破击平汉路,断敌交通;并决定待主力跨过陇海路后,中原独立旅,即西越平汉路,直出信阳以西,作出挺进桐柏山的姿态,以迷惑武汉、信阳之敌。
    8月7日夜,正当各路敌人向我合击的包围圈将拢未拢,而由南向北进击的敌一路已越过菏泽、钜野公路,陇海路两侧完全没有敌人正规军的时刻,我们突然甩开敌人,兵分三路向南疾驰:
    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副司令员曾绍山兼参谋长、副司令员郑国仲、政治部主任阎红彦)在左,沿着成武、虞城、鹿邑、界首之线直奔皖西;
     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赵基海、参谋长潘淼、政治部主任王辉球)在右,沿着曹县、宁陵、柁城、项城、周家口、上蔡之线直奔豫南;
    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李先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率领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从吾、副政委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副司令员韦杰、副政委鲍先志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姚继鸣);这两个纵队居中,沿着沈丘、项城、息县之线前进。
 
    从此,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敌人在鲁西南扑空了。由于连日暴雨,河水猛涨,敌人又错误的判断我军只是在其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北渡不成而南窜”。所以,除从蚌埠抽调少量部队插到太和,协同地方民团在沙河沿岸扼守渡口,控制船只,防我南渡以外,急令其鲁西南的主力兵团尾随我追击。敌人以为沙河以北的黄泛区这一天险障碍可以阻滞我军,妄图赶上来一举把我歼灭。可是,我军已先敌两天跨过陇海路,进入黄泛区,把敌人远远的抛在后边了。
 
    黄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不顾人民死活,决堤使黄河改道造成的,宽达30多里,遍地积水污泥,浅则及膝,深则没脐,没有人烟,没有道路。为了争取时间,把敌人甩的更远,我军指战员不顾敌机轮番袭击,不顾连续行军的疲劳,在烈日当空的酷暑季节,艰难地一步一步跋涉前进。有时要从没颈的泥潭中把战友救出来,有时又只得眼看着军马被泥潭吞噬。同志们拉的拉、推的推、扛的扛、抬的抬,千方百计,终于把大炮、辎重、车辆拖过黄泛区。
    正当我中路部队通过黄泛区的时候,我右路第1纵部队已奔赴沙河的新店渡口实施敌前强渡,抢过南岸;左路第3纵部队以一昼夜百余里的急行军迫抵沙河,夺取了太和渡口;豫皖苏军区部队也进至沙河南岸。在他们的掩护与接应下,我中路部队于18日迅速渡过了沙河。蒋介石企图把我军歼灭在黄泛区的毒计,又被彻底粉碎了。
     胜利渡过沙河后,为了快速前进,继续战胜敌人追堵,我各部队实行轻装,埋藏和炸毁了一些必须精简的笨重武器、车辆,并再次对部队进行动员,提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部队斗志昂扬,前进的速度更快了。
    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大梦初醒,发现我军的矛头是指着大别山。于是,急忙赶调1个师另1个旅,到汝河南岸的汝南埠一带,占领渡口,毁掉民船,摆开阵势,挡住我们的去路。
     8月23日下午,我中路先头部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架起浮桥,抢占了河南岸的一个桥头堡大雷岗。敌人马上从东西南三面构成一个马蹄形阵势,把这个小小的村庄围住,企图阻拦我军前进。
 
    此时,我东、西两路部队已先敌越过汝河,逼近淮河,中路部队也有一个纵队先敌抢过汝河,继续南进。留在汝河北岸的,只有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和一个纵队(6纵)的兵力。而紧跟在我军背后的三个师的敌人,距离我们只有五六十里,不用一天就可以赶到。
    前有阻师,后有追兵,形势真是千钧一发,万分险恶。我们能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千里跃进行动的成败,从而也关系到整个战局。
    战略跃进的光荣使命,鼓舞着我们,此刻,前面即使是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黄昏后,我和邓小平同志,赶到了汝河北岸先头部队的指挥所,命令部队以坚决进攻的手段对付堵击的敌人。说明:“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够打过去。
    强渡汝河的战斗开始了。纵队(6纵)和旅的干部(第16旅长尤太忠、第17旅长李德生、第18旅长肖永银)亲自下到团、营、连指挥作战。战士们英勇顽强地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拼杀。抢夺桥头堡的敌人被我击退后,我后续部队陆续渡河前进。
     各部队冒着敌机的低空轰炸、扫射和两边敌人近距离的侧射活力,边走边打,勇往直前,终于在大小雷岗和东西王庄一带杀开了一条血路,掩护着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突破敌人层层拦阻,胜利地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就这样,我军以锐不可挡之势,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了陇海路、涡河、黄泛区、沙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终于在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地区。
    这期间,我陈谢兵团在冀南强渡黄河,腰斩陇海,东逼郑州、洛阳、西扣潼关,接着又依托伏牛山在豫西展开,迫使陕北战场的敌人南撤,吸引尾追我野战军主力的敌人,抽调3个师的兵力西顾。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地区辗转作战,机动歼敌,拖住了大量敌军,有力的支援了我们向大别山的进军。陕北、山东的我军,也已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转入了战略反攻。
 
    
第 三 节
     我军进入大别山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原局,立即号召部队和地方干部,坚决地义无反顾地为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而斗争。而要重建这块根据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坚决执行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所指示的:“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注:见毛泽东选集第1175页)
    在重建这块根据地的过程中,我们同敌人展开了反复的极端激烈、艰苦的争夺战。概括起来,可以说是经过了三个回合的斗争。
 
    第一个回合:迅速实施战略展开。
    我军进入大别山初期,敌人主力尚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极为空虚。为了迅速立足生根,我们立即按照中原局的计划,分遣各部队向预定地区开进。
     以3个旅在皖西展开,2个旅在鄂东展开,9个旅摆在大别山北麓的商城、罗山地区,一面牵制敌人,一面就地展开。同时,将全区划分为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等4个工作地区,组成党的工作委员会,分别由各纵队抽调部队和干部,在统一领导下,开展地方工作。并估计到新区斗争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我们坚决精简机关,减轻装备,再一次隐藏了一批辎重,减去了许多牲口,并训练部队迅速熟悉南方作战条件和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
    就在我们实施战略展开的过程中,尾追我们的23个旅的敌人,也先后压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敌人的企图是:
    1、以多数兵力摆在平汉线及其东侧,阻挡我向桐柏山、大洪山地区发展;
    2、以一部兵力实行分散“清剿”,摧毁我地方政权,使我失去立足之地;
    3、另以敌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的桂系2个师,实行机动,寻我主力作战,把我军赶出大别山。
  
    我军深入到敌人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遵循毛主席:“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正确的解决兵力的集结和分遣的问题。
    部队既要打胜仗,又要占领地方。要打仗,就不能不保持相当的机动兵力;而要占领地方,又势必分散一部分兵力,以至削弱主力。打仗和占领地方,两者虽有矛盾,但是又是统一的。因为只有多打胜仗,多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有利于占领地方;另一方面,只有多占领地方,发动和组织群众,才便于分散敌人,消灭敌人。
    遵循着上述原则,在实施展开的同时,我们集中一部兵力,于9月上旬在商城以北的河凤集地区打击了战斗力较弱而又孤立的敌滇军1个师。中旬,在商城以西的中铺地区歼敌1个团。下旬又在光山附近打击了东援之敌1个师。经过这三次作战,我们把敌人的机动兵力全部调到大别山以北地区,保障了我军在大别山南部的鄂东、皖西胜利展开。
    但是这三次作战,没有达到全歼敌人,打的不够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刚刚由内线转到外线,由北方转到南方,缺乏无后方作战和山地、水田地带作战的经验。饮食不习惯,穿不惯草鞋,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等等,都给部队造成了不少困难。虽然我们在进入大别山之初,即已指示部队抓紧形势任务教育,指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必然会遭遇到暂时的困难,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自强渡黄河以来,部队一直处在连续的行军作战过程中,未能休整和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动员,所以有些同志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仍然认识不够。再加上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粮食要自己筹办,伤员要自己抬,打完仗也没有可以休整的时间和地方。因此,有些部队一时呈现出疲惫和纪律松弛的现象。有些干部,打起仗来顾虑重重,错过了一些歼敌的机会。
     为了及时解决部队的思想问题,我们于9月下旬在光山的王大湾,召开了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小平同志严肃指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部队坚决勇敢地歼灭敌人。我们既反对在条件不可能的时候轻率地去作战,更要反对在条件可能的时候不敢勇猛地去作战。”
    小平同志,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出: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等右倾思想情绪。
 
    这次会议对后来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别山的人民群众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但是,由于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主力曾三次撤出这一地区,群众受过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
 
    【 编者注、我军三次撤出鄂豫皖地区(大别山)的情况是:
       1932年红四方面主力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而撤出,转向川、陕边区;
       1934年11月,徐海东、程子华遵照党中央指示率领红25军撤出,转向陕北。
       1937年冬,我党领导的鄂豫皖地区高敬亭红28军和豫南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春,该支队离开鄂豫皖地区,开赴皖中、淮南抗日前线。 】
 
    再加上这次我军初到,当地的反动统治还未摧垮,保甲、特务势力仍在暗地里威胁和控制群众。因此,群众对我军究竟能否长期在这里站住脚,还有些怀疑。虽然心里很欢迎我们,但在表面上却不敢过分接近我们。
 
    为了尽快地解决群众的顾虑,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我们积极展开了宣传工作,向群众说明我军已经发展壮大,这次打回来,是在歼灭了敌人一百多个旅以后的战略大进军,我们再不会走了,一定要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而斗争。
    同时,号召部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联系群众的好作风,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筹集给养等三大任务。当时,指战员们都背着沉重的粮食、弹药行军,抬着山炮翻山越岭。又值雨季身上常常湿透,不少人连草鞋也没有,不得不赤足行军。干部们各个都将自己骑的牲口,用来运粮食、驮运伤员,并亲自参加抬送伤员。部队在疲劳的行军之后,还得自己推谷子、舂米、做饭、打草鞋、打马掌。由于给养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有的部队曾二十几天不见油盐,甚至只能以清水煮野菜、不得已杀马肉充饥。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秋毫无犯。
     就这样,我们战胜了无后方作战的种种难以设想的困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群众。群众逐渐活跃起来,与部队亲密合作,同心协力地担负起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到9月底为止,我们先后解放县城23座,歼灭了敌正规军6千多人,反动地方武装8百余人,并且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第二个回合:积极寻机歼敌,进一步完成战略展开。
    10月10日,中央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同时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和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且宣布了党的八项基本政策。
     据此,中原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要求在全区普遍宣传党的土地法大纲,立即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展开斗争。
    并决定成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由每个纵队各抽调3个团,做军区基干武装;各抽调一千至两千名干部和老区翻身战士,参加地方工作。
    由于区分了野战军和军区部队, 野战军主要用于实施机动,歼灭敌人;军区部队则用于扩展地方,发动群众,繁殖游击战争,消灭地方反动武装。这就进一步解决的兵力的集结与分遣的问题。
    当时,集结在大别山北部的敌军6个多师,妄图合击光山、新县地区的我军主力。我军即以一部分兵力在大别山北部牵制和迷惑敌人,主力即摆脱敌人的合击,乘虚出鄂东、皖西,寻机歼敌。
 
    我第3纵队,首先在皖西六安东南的张家店,把在运动中的敌88师62旅,全部消灭。这是大别山我军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我出击鄂东的主力部队,以疾风扫落叶之势,扫荡沿途分散孤立之敌守备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连克长江北岸的团风、浠水、广济、英山、武穴等城镇。3纵队于张家店战斗后,也进至长江北岸的望江地区。至此,我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达300余里,威震大江南北。
    蹲在庐山的蒋介石在江北隆隆炮声的震动下,日夜惶恐不安,生怕我军渡江南进,慌忙调兵追截。但是,他所派到大别山的部队,已被我牵制在大别山北部和皖西地区;由黄安、麻城地区赶来跟在我军背后盯梢的,只有战斗力较弱的敌40师和52师的82旅。蒋介石便急令这股敌军兼程前进追截我军。
    敌人孤军来追,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良机。我们察觉这股敌人将从浠水向东南前进,如果把它诱进地形险要便于设伏的高山铺,杀他一个“回马枪”,是有可能在运动中,把它全歼的。
 
    为此,便决心把分遣在长江北岸的部队立即作向心集结,准备打歼灭战。 以攻克武穴的第2纵队回师高山铺设伏;以攻克团风的第6纵队闪到敌人左侧,在团风东北、关口以西地区隐蔽待命,俟敌人进入我伏击圈时,从后面杀他一刀,断敌后路;以第2纵队主力在黄梅地区作保障;同时调第3纵队主力西进,准备扩大战果。
     部署既定,我们便派出一只小部队(中原独立旅一部),化装成地方游击队,前去和敌人先头部队接触,边走边打,诱骗敌人。敌人以为有便宜可占,便节节追逼。26日晨,终于钻进我预设于高山铺附近的口袋阵里,被分割包围。这是一个狭长的山谷,洪武脑山、马骑山、界岭山耸峙于峡谷的两侧。埋伏于山上的我军,象一把大钳子似的,从南北两侧死死的卡主了敌人的咽喉。敌人发现情势不妙,即拼命抢夺山头,企图突围。但是,闹腾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找到一线可以逃命的缝隙。第二天9时,我军发起总攻,敌人立刻溃不成军,纷纷举手投降。蒋介石的一万二千多人马就这样全部覆灭了。
    战斗解决的如此迅速、干脆。以至于当我军带着俘虏离开战场的时候,从武汉起飞的一批敌机,还在高山铺上空投下热馒头、烧饼,来支援他们的部队呢!
 
    张家店、高山铺和这一个时期的其他几次作战,都是在敌情十分严重、供应异常困难、部队兵员和装备都削弱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响应了中原局的号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大大打击了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提高了部队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胜利信心,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高山铺战役之后,已经是露寒霜重的深秋季节。我十几万大军,仍然穿着单薄的征衣。如何抓住胜利后的有利时刻,尽快解决冬衣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时刻都在关怀着我们,曾打算从晋冀鲁豫根据地送棉衣来,或送银元来就地采购。但是,千里迢迢,封锁重重,这是何等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报请党中央,由我们自己设法解决。解决的办法主要是筹借材料的政策;以及夺取敌人一部分仓库物资来给予补充。经过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热情支助。我们很快筹借到大量布匹和棉花。同志们用竹鞭、树条和自制的弹弓来弹棉花,用稻草灰染出灰布,全军上下自己动手做起棉衣来。不久十几万指战员就都穿上自己亲手做成的棉衣,冒着风雪严寒,信心倍增地投入了更加艰苦的斗争。
    这期间,挺进到苏鲁豫皖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和挺进到豫陕鄂地区的陈谢兵团,都已胜利展开,至此,三军在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已经形成,紧逼长江,直接威胁敌人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
    
第三个回合: 把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互配合起来,实施战略再展开,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疯狂进攻。
    蒋介石眼看我军在中原不仅已经立足生根,而且日渐根深叶茂,而他在陕北、胶东、东北等战场上又连吃败仗,大厦将崩,王朝将倾,便决心全力与我争夺中原。争夺的重点,首先是大别山。他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又调回了10个旅,纠合原来在大别山地区的23个旅,共计33个旅的兵力,由其国防部长亲自指挥,对大别山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
     敌人采用了日寇冈村宁次惯用的、而美帝国主义所欣赏的“三网(谍报网、公路网、碉堡网)政策”和“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利用封建地主武装猖狂破坏。到处抓丁、抢粮;捕杀我地方干部和工作人员,企图彻底摧毁我生存条件。
    我军跃进大别山后,从全国战局来说,我们是处在外线作战。但是,就大别山这个地区来说,敌人集中重兵对我进行围攻,我们则又是处在外线中的内线了。斗争是复杂的,局势是严重的。但是,小平同志指出:
     “敌人对大别山的疯狂进攻,是垂死挣扎的表现。大别山是敌人的战略要害地区,敌人越是接近死亡,越要拼命争夺。敌人已没有战略进攻,只有战役进攻了。它对大别山的围攻,形式上虽然同过去对中央苏区的围攻相似,实质上则完全相反。过去的围攻,是敌处于战略进攻,我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的围攻,是敌处于战略防御,我处于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并不表示敌人的强大,而只是敌人垂死前的回光返照。”
     “ 同时,我们跃进到大别山,正是要吸引大量的敌人向我进攻。把敌人吸引来的越多,我们背的越重,对其他兄弟战略区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和进攻就越有利。而各兄弟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也正是对我们坚持大别山斗争最有利的支持。只要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的方针,在全国兄弟战略区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一定能够粉碎敌人的围攻,把大别山根据地巩固起来。”
 
    如何粉碎敌人的围攻? 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我们:
    “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和巩固,是中原根据地能否最后确立和巩固的关键,足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因此,南线三军必须内外线紧密配合。由大别山的我野战军主力坚持现地斗争;由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向平汉、陇海线展开大规模破击作战,寻机歼敌,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的敌人,直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为止。”
    正在这时,晋冀鲁豫根据地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下,及时地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援:增调来了两个纵队(新成立的第10纵、第12纵)的兵力,送来了一批新战士和伤愈病愈归队的指战员,还带来大批弹药、药品和银元。这真是雪里送炭,使我们更增强了粉碎敌人围攻和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信心。
 
    我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分析了敌我情况,决定既要把敌人拖在大别山,以利于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在外线大量歼敌,又要在内线积极作战,以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
    在大别山地区对敌人的反围攻,我们也同样采取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方针。
    一方面,分遣了3个纵队转到外线,实施战略再展开: 以新从晋冀鲁豫调来的第10纵(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刘志坚)第12纵(司令员赵基梅、政委文建武)这两个纵队西越平汉路,分别向桐柏、江汉两地区展开;以第1纵北渡淮河,在淮西地区展开,扩大根据地,在外线蔓延与发展游击战争,拖散敌人。
 
    另一方面,则以第2、第3、第6等3个纵队,留在大别山,和军区部队、人民武装相配合,坚持内线斗争。
    当敌人集中对我合围时,我外线部队便积极活动,兜击敌人之后路,内线部队则及时分散,机动歼灭小股敌人,或破坏敌之交通,袭扰、疲惫和消耗敌人。
    当敌人发现我主力已转移到外线,被迫分散寻我作战时,我们又灵活地、适当地集中力量,歼灭孤立之敌。
 
    广大地方武装则一面实行空室清野,保护群众,保卫地方政权;一面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活动,乘机消灭地主武装和小股敌人。
     这样,整个大别山的斗争,就形成了内线、外线犬牙交错的极为复杂的形势,包围我们的敌人,又被我们层层反包围起来了。
     在这场艰苦、激烈的斗争中,我军全体指战员充分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忍受了千难万苦,许多同志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素具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也充分表现了顽强的革命意志与崇高的革命气节。他们全力支持我军,和我们同生死、共患难,不避风险地掩护我工作人员和伤病员,替部队保存物资、带路、侦查敌情,协助我军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来势汹汹的地热能在我军民的合力打击下,无论是集中合击,还是分兵‘进剿’,都遭到了失败,从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而这时,我转到外线的三个纵队都已乘虚展开。其中向桐柏、江汉两地区挺进的第10、第12纵队,依托桐柏山、大洪山,建立了根据地,成立的桐柏、江汉两个军区,和豫陕鄂连成了一片。向淮西挺进的第1纵队,也开辟可豫皖苏十余县的工作,成立了一个新的军分区,使大别山和豫皖苏连成了一片,。该纵队并于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平汉线胜利会师。
    这期间,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对平汉线展开了大规模的破击作战,攻克了许昌等20座县城,歼灭了敌整3师及第五兵团部等大量敌人。这些胜利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大别山的斗争。这样,我中原三军便在江、淮、河、汉、的广大地区,完成了‘面’的占领,迫使敌人不得不缩到铁路沿线。
 
    敌人本来是想抓住大别山不放的,开始,我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平汉线上,几乎打烂了敌人的屁股,敌人还是咬着牙忍着痛不肯回师救援。但是战斗进行了一个多月,敌人不但在大别山碰的焦头烂额,丧师减员,毫无所得,而且丢掉了桐柏、江汉、淮西广大地区,使他们的长江防线、武汉重镇和信阳基地,直接暴露在我军的攻击面前。
    平汉、陇海两线又连遭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和陈、谢兵团的严重破击,蒋介石眼看中原不保,就不得不从大别山的周围先后调走13个旅的兵力去应付其他地区的失败局面。这样,敌人便只得退守据点,从而陷入线线被切断、点点被包围的态势。敌人在中原的全面防御遭到了粉碎,被迫转为分区防御,真可谓“偷鸡不成蚀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经过以上三个回合的严重斗争,我们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深深地扎下了根,胜利地实现了毛主席指示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
 
    在此期间,我中原三军配合,机动作战,共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一百余座,在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原根据地。(注;军史记载,在这个战略进攻阶段期间,刘邓等中原3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了南线敌人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到中原战场,有效缓解了山东、陕北战场的压力;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此后,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以军区部队继续坚持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将野战军主力及时转出大别山,同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会师,实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纵横驰骋,扫荡中原。
     逐鹿中原的斗争,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千里跃进大别山斗争的实践证明,毛主席战略进攻的英明决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个光辉的发展。
    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魄,是史无前例的。
 
             ——— 全文完 ———

所有跟帖: 

毛泽东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刘伯承封我一个‘怕打烂坛坛罐罐’,军事上不行” -英台- 给 英台 发送悄悄话 英台 的博客首页 (2576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09:13:24

毫无价值的材料。只说过程,不说结果。 -czhz- 给 czhz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09:47:56

我不喜欢读这种文章.都是中国人杀中国人. -majia01- 给 majia01 发送悄悄话 (1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6:51:23

遗憾的是抗战时,共产党一直在保存实力,偷偷扩张,没怎么打过日本侵略军。 -czhz- 给 czhz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7:35:1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