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在北京官学府的外国教师

来源: halfdummy 2013-03-24 06:13:3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89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halfdummy ] 在 2013-03-24 06:15:0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
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
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同文馆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
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毕利干与方根拔

作者:张功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从丁韪良执掌同文馆教务起,馆中制订了新课程进度表,表分两项,适用对象分别是8年毕业,既学外文、又学新学的年幼学生;5年毕业, 不学外文、而通过译本学习新学的年长学生。其中8年的课程安排中,数理启蒙、格致、机器等新学占了很大比重,翻译条子、公文及练习译书只是逐年添加的副 科;而5年制学生的课程除了不习外语和译书,其余与8年制学生大致相同。
    为了得到质量更高的学生,总理衙门还饬文上海和广东,令在其两所 西式学堂——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中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京师同文馆,攻读以上新科目。从1868年到1899年间,两馆各向京师同文馆保送5批学生,共74 人。广方言馆首批学生严良勋、席淦、汪凤藻、汪远焜、王文秀等到京后,总理衙门曾专门组织考试,并将结果向朝廷报告:“令以算法商除、归除及勾股弦和较诸 法,逐条讲论,嗣以汉文照会饬翻洋文,并令以洋文照会译成汉文。该生等于算法颇能通晓,即翻译汉洋文字亦皆明顺,均无舛错。”
    这些来自通 商口岸城市的学生,使京师同文馆的整体生源素质明显提高,后来在清末民初外交、教育、实业领域中大有作为的优秀人物,多出于此。据美国学者毕乃德统计:仅 外交人才,由京师同文馆自身培养而位至驻外公使的学生有五、六人;经上海广方言馆保送北京深造,日后担任驻各国公使以上职务的学生则有八人之多。
    课程既已拟定,必有教习来开课才是,教习从何而来?除了中国学者李善兰胜任算学,其他综合学科还得延请洋教习担当。几年前,总理衙门委托赫德从欧洲罗致而来的洋人,被派到同文馆任新学教习。
    从1869年起,同文馆维持学馆运转的费用,由赫德每年从海关税收中拨出专款,此后25年中,他始终掌管着同文馆的财政。同文馆的经费既由海关税收项下拨付,那么控制教习的聘请任用,也是赫德的题中之意。
    1866年赫德的欧洲之行,共带回5名洋教习,然而路途漫漫,风云难测,在海上就夭折一人;其他几人千辛万苦到达中国,一个不久染病去世,一个因重疾缠身离开北京,硕果仅存的是法国人毕利干和德国人方根拔。
    毕 利干(monsieurBillequin)是法国人,1866年为赫德招聘来华,在北京学了数年汉语,直到1871年到馆,任化学教习。他为这门课程规 定的教学内容是:从化学元素开始教起,概述非金属与金属两类,再分步讲解酸、碱、化合、分解等,其程度大体相当于后来从小学到初中的水平。例如,同治十一 年(1872年)的化学岁考题中就有:
    次硝强水,其代字若何?
    天气助火,何故?
    水系何物相合之质?
    做轻磺气,其法若何?
    磺强水其性情若何?
    这些课艺,尚属化学基本知识入门阶段,到同治十七年(1878年),化学试题的程度已有明显加深,如:
    设有二炭四轻气、养气、轻气三气,以何法能将其气分之?
    轻气与养气相感之理如何?
    炼轻气之法如何?
    在 各种西学中,中国学生最喜欢学化学,毕利干猜测“这也许是化学源自中国的炼金术,而他们在广泛涉猎的中文书中已经对炼金术耳熟能详”的缘故。1876年, 毕利干在同文馆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有一次在上完化学课后,一个学生的身上突然着了火——原来他过分热衷于化学实验,而藏了一根磷棒在上衣口袋 里。毕利干后来多次津津乐道地向同事们讲这个故事。
    毕利干在馆25年,是同文馆中教龄最长的洋教习之一;他教课甚为用力,曾用中文编写了 第一本化学教材《化学指南》,还译有《化学阐原》等一系列基础知识读本,是把西方近代化学介绍到中国的拓荒者。丁韪良认为,“在把近代化学引入作为炼金术 老家的中国这件事上,他立下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
    毕利干多才多艺,不仅专于化学,在语言、法律等方面也颇有研究,除编有《汉法字汇》等 书外,1880年,在刑部尚书王文韶倡导下,他还将《法国民法典》译成中文,定名为《法国律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组织系统翻译的外国法典。该 书后来一再被翻印,是清代翻译引进外国法律中印量最大的书籍之一。毕利干1896年在巴黎去世。
    赫德为同文馆聘来的天文学教习——德国人 方根拔(JohannesvonGumpach)自称“男爵”,是个奇人。据他的同事记述,其奇特之处就在于他的狂放不羁性格,且事事争强好胜,因而引起 其他教习的不满。例如,来到北京后,就在不同场合宣称空间压力的正确定义为“宇宙的未聚集或单独部分”,要以此推翻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另外,他还坚称地 球的形状并非如哥白尼所言像个橘子,是个椭圆形的球体;而是像柠檬,呈长椭圆形。他常常为此与人争论不休,这种争论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
    多年后,丁韪良还记得方根拔的这样一件事:
    有 一个夏日,他在前往北京西山的路上遭遇暴雨,他满载书籍的车子被突发的洪水冲走。当洪水退去之后,沿途好几英里的路边都可以见到他散落的书籍和手稿。当我 前去安慰时,他痛心疾首地说:“唉,那可恨的雨水,它毁了我二十年的心血,而让牛顿的统治又可以延长好几个世纪。”
    与不少传教士出身的教习不同,方根拔是一个泛神论者,并经常向学生们炫耀这一点,以此贬低自己的同行。用当时在北京代理美国驻华公使馆馆务的传教士卫三畏的话来说,方根拔相信“无论在何处,上帝的力量都不足以伤害他”,而其他人就做不到。
    在 同文馆的课堂上,方根拔算是一个称职的教习,他在授课间往往生出许多奇思妙想,只是这些思想像电火花,须遇到相反的电极才会迸发闪烁。因此他非常喜欢与学 生争论,常就电闪雷鸣、老天爷、星象等天文学问题发一些匪夷所思的高论。在回忆录《花甲记忆》中,丁韪良除了耿耿于“我被任命为总教习这个他觊觎已久的职 位,更使他变得愤愤不平”之外,也承认方根拔“虽然性格怪僻,但还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且是个多面手”。
    另一名同行——1878年到馆的俄国人、天文学教习费礼饬(HermannP.Fritsche)则对方根拔在同文馆执教期间的影响有精辟的评论:“他也许是个文学家,可决非天文学家。”
    方 根拔的好争斗,与人格格不入,似乎酿成了他在中国生活的悲惨结局:当初赫德聘他来同文馆,职务是天文学教习;两年后,因选修天文学的中国学生寥寥,于是请 他改教数学,但方根拔坚决不就,结果被赫德解聘。方根拔乃往上海领事法院控告,该院的一个陪审团判罚被告交纳1800英镑。赫德不服,将此事闹到上诉法庭 ——英国枢密院那里,结果以原判决被撤销而结案。
    方根拔从此穷困潦倒,在中国一连几年找不到工作,只好返回英国谋生,最后死于赤贫。晚年著有评述1868年中国第一个出访欧美使团历程的《蒲安臣使节真相》等。

所有跟帖: 

慈禧太后还是有不少历史功劳的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24/2013 postreply 18:47: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