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回复:曾经强悍的赵国 ZT3

来源: 小宁波♂ 2013-01-27 04:59: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7689 bytes)
回答: 回复:曾经强悍的赵国 ZT2小宁波♂2013-01-27 04:58:57

庞锾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军十万犯赵,庞锾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赵悼襄王四年,庞锾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锾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李牧赵国代郡的守将,带兵有方,却匈奴而威于北方。李牧带兵好野战,善长途奔袭作战。赵幽穆二年,秦攻赵武城(邯郸南),赵将军扈辄领军十万救之,败之,斩首十万。邯郸兵力空虚,而召李牧及代郡军五万人救邯。大败秦军,杀其数万。封武安君。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将王翦、杨端和率军攻赵,李牧率军屯灰泉山,数战秦皆不利,不敢近。后赵王受间杀李牧,。一年后,邯郸为秦。 其后赵公子嘉于代地称王,思夺旧都。六年后被秦灭。 
 
6、曾经强悍的赵国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对于赵国的强悍说的太多了,所以也论述一下赵国、赵人、赵兵的不足。 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故赵国的国运也是随着其军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最明显的是长平之战中,廉颇二十万守长平。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给便开始吃力了,这也是赵括将军为何执意出营与秦军决战的原因之一。同时,赵孝成王在得知赵括军被围且粮道阻的消息后,为何不全力相救?难道赵王不知道这四十万大军的重要性吗?当然知道,而且赵王竭力集结各地残余守军,以打破包围圈。但整体实力较差的赵国始终无法突破秦之防线,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士卒归于尘土。当然也与最高决策层的优柔寡断有关,但根本是赵国整体的实力不足。就如台湾问题,要么大陆实力发展十分强大,顺势推舟。要么在未来台海战争中,破釜沉舟、全无顾忌、集中全力无论代价多大,誓克之。一场战争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败沉浮。   赵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将,所以赵地各地都弥漫英雄主义的气息。赵人重商而恶农作,多懒慢。 
 
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如: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故只要赵军保持指挥官的存续,基本上赵兵很少溃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再者,赵兵多尚侠义,军势不稳定。 谈赵国强悍的历史,无非是为了勉力今人。对中国进行的军事变革,其内容不仅仅是装备上的更新换代,还应包括全民的准军事教育、尚武观念的树立及部队自身的创新革命。其中一个国家的尚武传统很重要,其直接影响一支部队作战能力。纵观历史,尚武(而非黩武)总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兴旺长存。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齐国偏安胶东,无外患之忧,国人怯战。有很多人羡慕德意志这个国家,人才济济、军事强盛、士卒善战、国人一心,这由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有时感觉赵国跟德国很像,表现在许多方面,不说了。 
 
全民的准军事化教育,内容和含义不说了。它的作用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临战准备和提供有熟练军事技能,短时间训练即可投入作战兵源。这其中还有个问题,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以何为荣,以何为其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体系性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简单说一个社会仅是崇拜金钱、权力是不行的。在此不详述。 有时我们抱怨中国现代和近代,出色的不世的将军太少了。这前面已说过,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一支优秀的部队需要优秀的国民和相应的传统相依存。看看战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为什么秦赵两国良将、名士辈出,而其他五国却名将少有。这当然与其国家传统有关。德国名将很多,原因是一样的。优秀的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部队,优秀的部队也会锻炼出优秀的将军,优秀的将军指挥出优秀的战役。我们何去何从已经很清楚了。 
 
以下专门谈一下从赵国发展中看的军事问题及启示,赵国军队包括秦国军队的强大,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一支军队要有传统,如果没有,国家机器可人为制造。其次,国家应意识到战争,是一国做任何事都应考虑的问题。部队的临战意识要强。再次,军队要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最起码不能压制,老气横秋的话就完了。 赵卒临战勇不畏危是靠传统,秦卒好战乐杀是靠利诱。社会对军人的评价体系和国家军人的奖励晋级体系是很重要的。前者简单说是军人的地位,及独特身份的社会尊敬程度,后者是部队自身对军人的激励体系。

       在此详述后者,战国将领选拔除贵族外都是在实战中脱颖而出的,重其战力。现代的中国军队军官的晋升靠的是什么?是年限、资历、关系、金钱。如果白起这样的人到了中国军队中,用不了几年必然转业。一,没有关系,晋升只能靠年限,你想带兵作出业绩,可惜没有机会;二,家无巨资,人情疏通,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如个人太恃才傲物,不懂沉志,对不起你只能转业。看央视?沙场点兵?中的庞承功的年轻有为,没结婚呢就晋升至中校,靠什么?硕士的学历、与高级军官的关系。太多的不成熟和草率,动不动一个营没了,幸好是演习。如果让其如此的将领率军作战,中国的士兵不知又牺牲多少才能换回他的成熟。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马服君赵奢以慎兵战而闻达诸侯。中国军队的军官选拔标准:靠学历,造成军官只重理论而轻实践,部队中纸上谈兵者多矣,秦赵选将多靠军功,和平时期也看其下兵员素质。中国军队轻视基层士兵,士兵如个人技战术再好,没有学历照样提不了干。士官阶层待遇和地位低。年限,尉官三年校官四年,造成军官层多求无过而无进取心。三,军官选拔程序和标准的太多漏洞、不严谨、人为性大,造成部队军官,重关系轻业绩,甚至有明码标价者。高干子弟无才识、威信即可平步青云。其中亦有才识过人者但更多的人平庸无为。军队晋阶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军官从士兵做起,选拔制举荐制并举。人事选拔权上收、统一、集中,程序严格、规制。采用功绩制。不说了 

 

 

所有跟帖: 

回复:回复:回复:曾经强悍的赵国 ZT3 -小宁波♂- 给 小宁波♂ 发送悄悄话 小宁波♂ 的博客首页 (457 bytes) () 01/27/2013 postreply 04:59:5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