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强悍的赵国 ZT

来源: 小宁波♂ 2013-01-27 04:58:2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124 bytes)

1、地理优势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事实上武灵王改革前都是如此。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试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可以相信这次改革对赵国日后的纵横七国是很重要的。 
 
2、防御能力
 
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长城连起来。 抵御匈奴一直是中原国家统一后必为之事,秦蒙恬率军30万两年平之动用民力颇重,汉前后率近百万之军平定匈奴且国力大伤。而赵李牧仅率步5万弓10万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边民为主。 
 
3、长平之战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用赵括代廉颇,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对于赵括的任免,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评述但我的观点是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结果大家很清楚,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我要说的是,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军在兵围的46天里,没有粮草装备的补给和援军的支援,军内皆食人尸,每天秦之轻兵(敢死队性质)不断的日夜进攻。心理和生理上以达极限,而坚持了46天实属不易。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在什么情况可以检验,就是在无外援且自己补给全无,对手强大的情况下显现的,而不是在其连连胜利中显现的。 战后,燕国以为赵弱,率军近40万分兵击赵,结果被赵打败不说,反被夺取好几个城池。分析: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胜亦有其三: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可能吃力但对付燕绰绰有余,赵民尚武。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燕军在进攻赵地时,几乎每城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为赵主力分歼燕军制造了条件。最后在赵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燕军一败即溃。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换被俘的近20万燕军。从中我们亦看到赵军作战力的强悍。 
 
4、邯郸之战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0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七月、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 关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对赵攻势,赵国采取的战略是坚壁清野,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的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人数约在三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龄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同时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所有跟帖: 

回复:曾经强悍的赵国 ZT2 -小宁波♂- 给 小宁波♂ 发送悄悄话 小宁波♂ 的博客首页 (7744 bytes) () 01/27/2013 postreply 04:58:57

回复:回复:曾经强悍的赵国 ZT3 -小宁波♂- 给 小宁波♂ 发送悄悄话 小宁波♂ 的博客首页 (7689 bytes) () 01/27/2013 postreply 04:59:30

回复:回复:回复:曾经强悍的赵国 ZT3 -小宁波♂- 给 小宁波♂ 发送悄悄话 小宁波♂ 的博客首页 (457 bytes) () 01/27/2013 postreply 04:59:5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