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典藏】 01——47

来源: 2013-01-26 01:14:4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0822 bytes)

 

 

【转载】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典藏】  

2012-12-26 11:10:42| 分类: 经典收藏 | 标签:  |字号  订阅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1 儿歌·应舞狮 1902年正月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注释:

源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版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毛泽东八岁时,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狮子恰巧舞到八岁的毛泽东跟前。当地有狮子到跟前时需吟诗的规矩,毛泽东即脱口而出此诗。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2 五古·吟天井 1906年秋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注释:
源于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赵志超著《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此诗是少年毛泽东回答私塾老师的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毛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不安于现状,希望有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思想处于最初的萌动期。

3 五古·咏指甲花 1906年夏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注释:
源于西苑出版社1993年9月版《毛泽东故土家族探密》
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4 杂言诗·耕田乐 1907年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 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注释:
源于吉林人民出版社94年11月版《毛泽东大系》。

5 、七绝·咏蛙 1910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改郑正鹄诗。湖北名士郑正鹄曾作: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当时毛泽东初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就读,刚从乡下来到城里,颇为鲜衣怒马的城里人所看不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毛泽东写诗以明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6 七绝·赠父诗 1910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改西乡隆盛诗,源于《毛泽东自传》。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7、五言诗·登高泛海 1913年10月
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
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

8 、五言诗·江畔 1914年秋
晚霭峰间起(萧),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钟古寺生(萧)。
深林归倦鸟(萧),高阁倚佳人(毛)。

注释:
萧:友人萧瑜。源于昆仑出版社1989年5月版萧瑜著《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

9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915年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注释:
五月七日:该天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10 、五古·挽易昌陶 1915年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注释:
源于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毛泽东早期文稿》中的湖南一师油印稿。

11 杂言诗·游泳启事 1915年夏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注释:
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发的游泳启事。源于王以平《走出韶山冲》。

12 五律·朱张渡 1916年冬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注释:
源于1980年第2期《湘江文艺》罗章龙文章。
朱张渡:湖南地名。

13 七古·自信人生 1916年冬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残句)

注释:
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注于当年9月版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

14、七绝·赠刘翰林 1917年夏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注释:
萧:友人萧瑜。

15、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1917年4月1日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16 、五言诗·云封桥锁 1917年夏

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残句)

注释:
宁乡县城郊外玉潭河边。源于萧瑜回忆作。

17 七律·骤雨东风 1916年至1917年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两句十四字……)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注释:
源于肖三文章回忆。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8 杂言诗·河出潼关 1917年至1918年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19、四言韵语·奋斗 1917年至1918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注释:
源于1954年第24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20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1918年春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注释:

1918年6月,毛泽东湖南一师毕业,老师杨昌济邀去北京,他8月与李维汉等24人从长沙乘船到汉口,坐火车到河南,路遇大雨,只好步行到许昌。是为毛泽东第一次出省。

21 、归国谣 1918年春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22 、七绝·过魏都(与罗章龙联句)1918年8月17日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注释:
源于1994年第4期《毛泽东思想研究》。

23 、五言诗·苍山辞祖国 1919年3月12日
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下失)

注释:
送新民学会赴法同志于天津大沽口观海。源于罗章龙回忆。
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与准备赴法国的学友乘火车到北京,后转辗到天津,送别学友赴法国留学。毛来到天津大沽观海,以诗作别。当时的中国出国勤工俭学非常的流行,应该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但当时的毛泽东并没有出国,据毛自己回忆,说是自己并不了解国内的国情,还希望多了解中国,其实毛内心深处更有隐情,因为此时,主席的母亲病危,毛不想在此时离开自己的母亲,只身前往国外勤工俭学,对学友的请求也是婉拒,从诗词看,毛表现的很大气,对学友的离别并没有依依惜别。依然是豪迈作风不改。

24 、祭文·祭母文 1919年10月8日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注释:
1919年初,毛正在北大图书馆任管理员,接到目前病重的消息,曾回乡服侍母亲一段时间,后又把母亲接到长沙治疗。在这年10月初,毛在长沙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他马上带小弟泽覃奔回韶山,岂料,母亲已经谢世,并入棺两天。毛文氏享年只有52岁。母亲的离世,使毛泽东万分悲痛,毛泽东的心情极为悲痛,一直守在灵前,席地而坐,对着孤灯,写下这篇祭母文。在建国初,毛泽东的表兄文咏昌和堂兄毛宇居向档案部门提供祭文和灵联的抄件,并被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

25 新体诗·颂赵女士的人格 1919年11月18日
不自由,无宁死。
雪一般的刀上面,染了怪红的鲜血。
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
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顿然光焰万丈。

26、虞美人·枕上(赠杨开慧) 1921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虞美人: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项羽所宠爱的虞姬,后才因以词牌而出名。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夫人,湖南人,因其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早年随父亲杨昌济北迁,毛泽东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好友的介绍下师从杨昌济,1919年4月,毛泽东因母亲病危返回了长沙,次年1920年杨开慧的父亲在北京病逝,杨被迫返回长沙继续求学,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此篇虽作于1920年,但可以肯定是写于婚前恋爱时期。主席一向是铮铮铁骨,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但是在面对自己的爱人时依然是侠骨柔情、相思之苦。
杨开慧自己也在《六岁到二十八岁》一文中有所表述“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和日记,我就爱了他。婚前有差不多二年的恋爱生活,我觉得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去共这一个命运。”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对毛主席的爱有多么刻骨铭心。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27 贺新郎·别友(赠杨开慧) 1923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知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注释:
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1921年冬至1923年4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翥: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1924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28、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1923年起,毛泽东组织领导了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并在党内逐步得到重用。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正准备大有作为。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典藏】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29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
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长沙,5月21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党员,中共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30 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中共中央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直”字表现态度之坚决。农民遭受重重盘剥,水深火热如同暴雨将至“暮云愁”,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遂“霹雳一声暴动”。
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汪精卫于同年7月15日先后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1927年8月7日,共产国际令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并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领导集团。瞿要求各地组织暴动,开始了中共历史上所谓的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被中央派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9月9日,驻在修水的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中共党员),安源煤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联合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当时在铜鼓指挥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暴动队伍计划先攻克平江、浏阳,然后从南北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平江、浏阳先后失利。9月19日,队伍退至浏阳文家市,毛说服众人向江西萍乡撤退。10月,暴动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井冈山。

31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作法: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32、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1928年秋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
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伕,服从命令。
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
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

白军士兵,饥寒交并。小资产者,税捐极重。
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军民匪党,完全反动。口是心非,不能过硬。
蒋桂冯阎,同床异梦。冲突已起,军阀倒运。
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党主张,极为公正。
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
国队待遇,亟须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
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
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
对待外人,必须严峻。工厂银行,没收归并。
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
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军 长 朱 德
党代表 毛泽东

33 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
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2至4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4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
1928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1929年5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5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34 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1929年的重阳是10月11日。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典藏】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35、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得名于唐庄宗诗句“如梦、如梦”。
毛泽东复出后,在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召开了古田会议,整顿了红军,整肃了不同意见。在三零年初他行事甚为顺利。这首词和下一首词作于这段心情愉快的时期。

36、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1930年2月7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2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37、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称鹊踏枝,宋晏殊改之。
黄公略: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1931年10月战死于江西吉安。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1930年3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十六大,李立三暂时掌管上海中央。6月,他指派中央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招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红军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上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毛泽东率红一军团趋南昌而不攻。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7月29日攻进长沙,11天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15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毛泽东赴长沙与彭德怀会合,于9月10日再次进攻长沙。攻城战中红军损失惨重,9月13日毛泽东下令撤围退军。
毛泽东率军攻入湖南,何键捉了毛妻杨开慧。各界营救无效,杨开慧在11月24日被处决。27年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蝶恋花纪念她。

38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原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
这首词和另外五首一同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渔家傲:词牌名,本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张辉瓒: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红军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
1930年8月5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围剿”。
1930年10月7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12月7日,蒋至南昌布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
1931年4月,何应钦调集二十万军队作第二次大“围剿”,这就是下阙的“二十万军重入赣”。

39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春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注释:
蒋介石认为第一次大“围剿”败在“长驱直入”,因此第二次大“围剿”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5月16日,红军在吉安县东固伏击蒋军公秉藩部二十八师。接着在15天内,从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打破了第二次大“围剿”。

40、六言诗·苏维埃政府布告(节录) 1931年12月19日
军阀豪绅地主,到处压迫穷人。
利用国民政府,要捐要税不停。
地主白占土地,厂主垄断资本。
大家要免痛苦,只有参加革命。
穷人一致奋起,组织工农红军。
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
免除苛捐杂税,都是有吃有剩。
工人每日工作,只做八个时辰。
商人服从法令,生意由你经营。
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
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
工人组织工会,快同厂主斗争。
大家一致努力,完成中国革命。

41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
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42、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1934年夏,形势非常危急。红军在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处处失利,同时党内左顷冒险主义占领指挥权,毛泽东被实际上架空了权力,毛的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面对自己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面对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在一天天缩小。毛泽东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态:风景这边独好!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龚楚《我和红军》)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43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至1935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原注: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注释: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44、歌谣诗·洛甫摔跤 1935年
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行军会摔跤。
四脚朝天摔得巧,沒伤胳膊沒伤脑。

注释:
1935年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对张闻天一次摔跤的調侃。

45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1935年1月16日至18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2月5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2月26日左右。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典藏】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46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1935年5月,所以说“云崖暖”。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30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1935年5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典藏】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毛泽东诗词132首及手迹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47 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
前人(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的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作法: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