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中国二重集团8万吨油压机 zt

来源: ouyanghui 2013-07-05 08:36:2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3234 bytes)
2012年12月11日,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在四川德阳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进入调试阶段,于2013年4月10日投入试生产。这台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地上高27米、地下15米,总高42米,设备总重2.2万吨。


       巨型模锻液压机,是象征重工业实力的国宝级战略装备,世界上能研制的国家屈指可数。目前世界上拥有4万吨级以上模锻压机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国和法国。其中美国在1955年前后建造了两台当时世界最大的4.5万吨模锻水压机,一直用到现在。2001年,美国加州舒尔茨(Shultz)钢厂,又建造了一台4万吨级模锻压机。苏联在1961年前后建造了两台7.5万吨级的巨型模锻水压机。法国在1976年向苏联购买了一台6.5万吨级模锻水压机,又在2005年与德国合作研制了一台4万吨级模锻压机。中国在1973年建成第一台3万吨级模锻压机后,停滞了将近40年。直至近两年爆发式地研制了多台巨型压机。仅在2012年建成的就有3万吨(昆仑重工)、4万吨(三角航空)、8万吨(德阳二重)模锻压机各一台。其中8万吨级压机,一举打破了前苏联保持了51年的世界纪录。
       模锻压机主要用于制造航空、航天、核电、石化等领域的高强度钛/铝合金锻件。如美国F15、F16、F22、F35战斗机的钛/铝合金机身框架、起落架、发动机涡轮盘;美国波音747-787客机的钛合金起落架构件;俄国苏27、苏33、T50战斗机的钛合金结构件;欧洲空客A320-380客机的钛合金结构件;乌克兰GT25000舰用燃气轮机直径1.2米涡轮盘等,都需要用上述巨型压机模锻成型。其中美国波音747客机的主起落架传动横梁,采用TI-6Al-4V钛合金,锻件长6.20米,宽0.95米,投影面积4.06平方米,重达1545公斤。美国F-22战斗机的后机身发动机舱,采用Ti-6Al-4V整体隔框闭式模锻件,长3.8米,宽1.7米,投影面积5.16平方米,重达1590公斤,由威曼高登公司采用4.5万吨级模锻压机制造。F-22战斗机的中机身整体隔框闭式模锻件,投影面积达到5.67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用钛合金整体隔框锻件,也由威曼高登公司提供。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拥有巨型模锻压机的国家,无一不是航空工业强国。美、苏、欧在半个世纪前建造的巨型压机,奠定了世界航空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重工业发展严重停滞,大批航空军工项目下马,其中就包括一台当时计划研制的6.5万吨级压机。这一停就是二十多年时间,严重制约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体系堕落的真实写照。中国JH7、J10、J11等飞机上的部分钛铝合金框、梁、轴、臂、杆等模锻件,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航空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由于缺少巨型模锻压机的支持,在性能产量上长期无法突破。如此关键性的核心装备,肯定是无法用“以市场换技术”的买办政策从国外获得。要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仍然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此时毛泽东时期给中国留下的重工业基础,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2009年5月18日,中国二重集团,用世界最大的1.6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成功锻造出CPR1000核电机组1150MW半转速汽轮发电机转子。该转子直径2050毫米,总长16400毫米,毛坯重310吨,采用国内第一支实重560吨特大型钢锭锻制。110万千瓦以上级核电机组特大型半速整锻转子,是当前世界大型锻件和极限制造领域高难产品,以前全世界只有日本制钢所(JSW)一家能够生产。


       关系国家命脉的国有企业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位于四川成都东北57公里的德阳市,始建于1958年10月13日,原名西南重型机器厂,1960年更名为第二重型机器厂,是1950-1963年间,我国筹建的八大重型机器厂之一。二重建设分为两期工程,动员了数万名建设者,由170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分属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动力设施、仓库设施、运输设施、焦化厂、耐火材料厂等十大部分。其中仅生产车间就有43.6万平方米,采用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1954年从捷克进口一台1.2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1960年运至二重安装,仅机坑就深达10米。120吨平炉厂房行车横梁跨度达36米,重达150吨。1971年德阳二重全面建成投产,厂区占地面积2.69平方公里,下设铸造、锻造、模锻、金属结构、重机、齿轮、军工等7个分厂,及锻冶、工艺等23个处,另有大型铸锻件研究所、重型机械设计研究所、工艺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大型轧钢、锻压设备、电站设备铸锻件和大型火炮、航空锻件为生产方向。
       建厂54年来,德阳二重为我国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近200台套关键装备,完成机器产品产量113万吨,为火电、水电、核电建设提供了20多万兆瓦的大型铸锻件。1974年为葛洲坝制造世界最大的17万千瓦转桨式水电机组转轮叶片(转轮直径11.3米),1978年为舞钢研制的4200mm特厚板热连轧机,被誉为“共和国功勋轧机”。1982年为重庆西南铝加工厂研制1万吨级多向模锻水压机。1987年为宝钢二期制造2050mm热连轧机。1988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条全自动模锻生产线——长春一汽12500吨曲轴前梁锻造自动生产线。2005年为宝钢研制的5000mm宽厚板轧机,是我国第一台5米级轧机。2006年向波兰出口2250mm热连轧机组。2008年建成世界最大的1.6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2010年参与制造三峡70万千瓦水轮机转轮。至今已形成一次冶炼900吨钢水、浇铸600吨级真空钢锭、铸造500吨级铸钢件、锻造400吨级锻件的能力。
       德阳二重还是我国航空模锻件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有30多年的材料研究和生产经验,先后为我国航空工业提供了40余万件航空模锻件,产品覆盖了所有国产机型。但是由于缺乏巨型模锻压机,二重在生产航空钛/铝合金模锻件方面,只有小型对击锤、模锻锤,难以加工大尺寸模锻件。1973年中国第一台3万吨级模锻压机在西南铝加工厂投产后,德阳二重曾在1976年计划研制一台6.5万吨级模锻压机,并与清华大学展开了样机研制工作。但是到改革开放后,该计划最终流产。这一停就是二十多年。


 
1795年,47岁的英国工程师布拉默(J.Bramah),利用帕斯卡原理,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水压机,用于压纸打包。照片为英国谢菲尔德凯勒姆岛博物馆(Kelham Island Museo),展示的布拉默水压机模型。这是三梁四柱式自由锻造水压机发展的起点。


       世界锻造工业萌芽期
       锻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金属加工工艺,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通过锻造工艺来制造金属刀剑。铁匠通过上百次反复折叠锤打坯料,使疏松的金属内部柱状晶粒结构,结成细小均匀的等轴再结晶组织,钢胚内原有的偏析、疏松、气孔、夹渣等缺陷得到了压实锻合,让刀剑获得更高的硬度和韧性。刀剑属于小型金属件,铁匠还能用铁锤锻打加工。但是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重型机械上重达几吨、几十吨、甚至几百吨的巨型钢铁零部件,便不是铁匠用铁锤能锻造的了。强度超过钢铁的钛合金材料,也非人力所能加工,由此便促进了金属锻造机械的发展。
       1653年(清顺治10年)。30岁的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在《论液体的平衡和空气的重力》一书中,提出了液体静压传动原理(帕斯卡原理)。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在密闭容器的一端,用活塞向液体施加作用力,液体会将相等的力传递到容器壁和另一端活塞,两端压强相等。假如第二个活塞的面积是第一个活塞面积的10倍,那么作用在第二个活塞上的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0倍。这一原理如同“力量倍增器”,让人们找到了突破人类力量极限的方法。
       1795年(清乾隆60年),也就是乾隆退位的那一年。47岁的英国工程师布拉默(J.Bramah),利用帕斯卡原理,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水压机,可用于压纸打包。布拉默是个多才多艺的发明家,他改进的U型管防臭抽水马桶和防盗锁具,都获得了专利。他还与“英国机床之父”莫兹利合作,研究了制锁车床。为了提高水压机的压制力,布拉默与莫兹利合作,研究如何提高液压缸内壁车床加工精度,并用采用皮制杯状密封垫圈,解决了柱塞和液压缸体之间的漏泄问题。同年他获得了第2045号水压机专利。1830年代后,随着铁路蒸汽机、机械制造等领域的需求,一些小型水压机开始应用于金属锻造领域。同一时期,以蒸汽为动力的落重蒸汽锤也获得了发展。
       1836年(清道光16年),法国施耐德兄弟成立克鲁索铸造厂,开始用单臂蒸汽锤,制造蒸汽火车部件。1842年,英国工程师J·内史密斯,在考察过克鲁索工厂后,设计出“人”字形双臂结构的蒸汽锤。1843年,克鲁索铸造厂开始批量生产改良后的蒸汽锤。随后德国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与其展开了激烈竞争。火炮及装甲武器的生产,又进一步刺激了蒸汽锤吨位不断提升。1861年,克虏伯公司制造出一台名叫“Fritz”的50吨级蒸汽锤,安装在埃森工厂,并保持了16年的世界纪录。
       直至1877年,不甘落后的法国克鲁索铸造厂,推出世界最大的100吨超级蒸汽锤,并做成模型,在1878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好生炫耀了一番。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锻机,包括机架、锻砧、锻锤、汽缸、阀门等部件。总重量达到1300吨,总高21米,基础深入地下11米,砧座重达750吨,蒸汽汽缸内径1.9米,活塞行程5米,最大锻造力500吨米,能锻造120吨巨型钢锭。由此克鲁索成为当时世界上锻造能力最强的企业。1889年落成的埃菲尔铁塔,所有的钢铁制件,均由克鲁索工厂制造。1891年,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在购买了克鲁索专利后,制造出一台125吨蒸汽锤。喜欢热闹的美国人也造了一个木制模型,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同一年,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历时4年建设的美国第一个重型锻造厂建成投产,装备了世界第一台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
       20世纪初,随着大型蒸汽机、发电机、重型火车、装甲巡洋舰、大口径火炮等重型机械设备的发展,水压机吨位迅速提高。1905年,出现以油代替水作为工作介质的油压机,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1934年12月,苏联在新克拉马托尔斯克重型机器厂(NKMZ)建成第一台万吨水压机(100MN)。此后,德国、日本、捷克等国相继建成一批万吨水压机。到二战结束前,苏联已经拥有4台万吨级水压机,美国拥有8台,大型锻造设备便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


 
1957年至1961年,乌克兰新克拉马托重型机器厂(HKM3),为苏联建造了两台世界最大的7.5万吨级模锻液压机,分别安装在古比雪夫铝厂和上萨尔达钛厂。这两台当时世界最大的巨型机器,总高34.7米,长13.6米,宽13.3米,基础深入地下21.9米,总重20500吨。工作台尺寸16米X3.5米,采用12缸8柱上传动,模具空间净高4.5米,滑块行程2000mm。它们是苏联航空工业体系的国宝级装备,1991年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继承。该厂现在是俄国最大的钛合金产品制造商——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公司(VSMPO-AVISMA)。
       世界模锻压机发展概况


       巨型模锻液压机是随着航空工业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为了发展航空工业,制造战斗机需要的航空铝合金锻件,于1934年研制了7000吨模锻液压机。1938-1944年期间又先后制造了3万吨模锻水压机1台(安装在斯列曼Schloemann公司,现在是SMS集团的一部分)、1.5万吨模锻水压机3台。英国于1937年制造了1.2万吨模锻水压机1台,其他国家都没有万吨模锻水压机。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后,美国为加速生产战斗机,曾建造百余台中小型模锻水压机,但最大公称压力仅5000吨。由于战时大型航空模锻件供应不足,B-17、B-25、B-29轰炸机在生产中出现很多问题。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意识到大型模锻压机的重要性,于是以战败赔偿为由,从德国拆走了一批万吨级模锻液压机,美国拆走2台15000吨模锻液压机,苏联拆走15000吨及30000吨模锻液压机各一台。这些设备成为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制造超大型模锻压机的技术基础。
       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空军重型压机计划(The Air Force Heavy Press Program)”,由联邦政府出资建造两台世界最大的4.5万吨和两台3.15万吨模锻压机。1955年,美国梅斯塔(MESTA)重型机器厂,为美国铝业(Alcoa)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工厂,建造了一台4.5万吨级模锻水压机,同时联合工程公司又为美国铝业制造了一台3.15万吨模锻液压机。用于生产航空铝合金模锻件。同年,美国最大的航空钛合金部件制造商——威曼·高登(Wyman-Gordon),在马萨诸塞州格拉夫顿锻造厂,也建成了一台4.5万吨级模锻水压机和一台3.15万吨模锻压机,由美国劳威公司(Loewy Construction Company)设计制造,主要用于加工钛合金模锻件、高温合金和钢模锻件。这四台巨型模锻压机,为美国后来的大型客机(如波音747)、大型运输机(如C-5A)、战略轰炸机(如B-1B)和先进战斗机(如F-15、F-16、F-22、F-35),提供了高质量的航空钛/铝合金模锻件,为美国称霸世界航空工业奠定了雄厚基础。堪称美国的“国宝级”装备,它们如果出现问题,整个美国航空制造业就会瘫痪。2011年,美国铝业为承揽F-35战斗机锻件合同,耗资1.1亿美元对4.5万吨模锻压机进行了翻新。
       1951年,苏联将从德国斯列曼公司拆回来的30000吨级模锻水压机,安装在卡敏斯克铝厂,用于生产铝合金模锻件。1957年至1961年,乌克兰新克拉马托重型机器厂(HKM3),为苏联建造了两台世界最大的7.5万吨级模锻水压机,分别安装在古比雪夫铝厂和上萨尔达钛厂。古比雪夫铝厂建于1954年,1960年7月5日投产,是苏联最大的铝合金加工厂,苏联解体后改名为萨马拉冶金厂,2005年被美国铝业收购。上萨尔达钛厂(ВСМПО)始建于1933年,是苏联第一个航空铝合金冶金厂,二战期间搬迁至上萨尔达,是战时苏联战机铝材的主要制造商,战后发展为苏联最大的航空钛合金加工厂。苏联建造的这两台巨型机器,成为其重工业实力的象征。这种当时世界最大的巨型机器,总高34.7米,长13.6米,宽13.3米,基础深入地下21.9米,总重20500吨。工作台尺寸16米X3.5米,模具空间净高4.5米,滑块行程2000mm。1961-1964年,苏联还在乌拉尔重机厂(Y3TM)、新克拉马托重机厂、新西伯利亚重机厂又各自制造1台30000吨模锻液压机。在这期间HKM3还制造了1台15000吨模锻液压机。
       法国在二战期间由于被德国占领,失去了发展航空工业的机会。二战后,法国于1953年分别在伊索公司和Crcout-Loire公司,建造了两台2万吨级模锻水压机,用于制造航空铝合金锻件。1976年,法国奥伯杜瓦(Aubet&Duval)特钢公司,向乌克兰新克拉马托重型机器厂(HKM3),购买了一台6.5万吨模锻水压机,用于生产钛合金模锻件和航空铝合金模锻件。2005年,法国奥伯杜瓦公司,又从德国辛北尔康普集团(Siempelkamp,1883年成立),订购了一台4万吨级模锻液压机。但是受限于加工能力,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制造A380大型客机时,用的起落架钛合金构件,仍然需要送到俄罗斯的7.5万吨级模锻机上去加工。A380客机的两个6轮三轴小车式主起落架,承重超过590吨,要求寿命达到60000个起落架次;采用Ti-1023钛合金锻造,长度达4.255米,重达3210公斤。这是目前世界最重的航空钛合金模锻件。


 
1967年,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建成亚洲最大的30000吨级模锻水压机,装备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冶金部112厂)。该机于1960年8月开始研制,主机本体重7700吨(仅活动横梁就重1429吨),设备总重达9015吨,百吨以上的大件就有16件。世界上能研制此类巨型机器的国家屈指可数。该机于1973年9月投产,并服役至今,对于提高我国特种高强度合金锻件加工能力,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工业“四大国宝”之一。直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新研制出4万吨和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才突破了四十年前的水平。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八个字,几代中国人奋斗了三十年,才给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然而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自甘堕落,走上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邪路。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成为一时风气,国营企业大批破产,走私官倒横行,拜金主义甚嚣尘上。


       中国万吨级模锻压机发展概况
       中国由于鸦片战争以来遭受的长期破坏,工业发展水平极其低下。1947年,国民党政府以战争赔偿的名义,从日本拆回五台1000-3000吨级老旧水压机。由于国民党迅速垮台,这些设备运回后一直存放在几个省市的仓库中锈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将这批老旧水压机修复后投产。1953-1957年间,我国还从苏联和捷克进口了8台800-6000吨级自由锻水压机,分别安装在筹建中的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太原重机厂等单位。这批千吨级水压机,便成为中国重工业体系建设的起点。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了加速我国重工业发展,党中央决定为筹建中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和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各配置一台国产1.2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分别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和沈阳重型机器厂牵头组织研制。另外从捷克进口一台1.2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安装在筹建中的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这批国产万吨级锻造装备的研制,极大提高了我国重型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对于推动我国重工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1961年5月15日,为了加快航空、导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央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安排九套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任务》的报告。决定为筹建中的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冶金部112厂),研制一台30000吨级模锻水压机,和一台12500吨级卧式铝合金挤压机。其中3万吨模锻水压机由第一重型机器厂、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负责研究、设计、制造,以赵德生、刘炯黎、方瑞农为主设计。12500吨卧式挤压机,由沈阳重型机器厂设计制造,以王铮安、冯华清、徐敦为主设计。
       3万吨模锻水压机于1960年8月开始研制,1967年底在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完成制造,主体部件为锻焊结构,主机本体重7700吨(仅活动横梁就重1429吨),设备总重达9015吨,百吨以上的大件就有16件。在研制过程中,一重副总工程师冯子珮率领技术人员大胆采用电渣焊、电液同步平衡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成功解决了立柱、工作缸的焊接,以及活动横梁、下横梁的20片纵向板(每片用8块3200×1500×320毫米锻板,电渣焊成)制造和大平面加工等难题,使主体设备的大型铸件、锻件、焊接件全部达到一级水平。
       1970年9月21日,30000吨模锻水压机和12500吨卧式挤压机,开始在西南铝加工厂安装。1973年9月,30000吨模锻水压机第三次试车成功,挤模压车间全部建成投产。该机投产后又作了一些改进。1981年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为该机研制成功内控式逻辑阀和电气系统半导体线路的平衡系统,使活动横梁静态平衡精度高于每米0.043毫米,比1970年代苏联为法国制造的相似设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1975年,一机部(机械工业部)和三机部(航空工业部),向当时的国家计委提交了,关于建造大型模锻水压机基地的请示报告,并且得到批复。德阳二重随即与清华大学合作,展开了6.5万吨级多向模锻水压机的设计研制工作,1981年进行了1000吨级模拟样机测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央大规模压缩重工业项目建设,大批项目列入“停缓建”目录,该计划最终流产。这一停就是22年!重型模锻压机的缺乏,成为阻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在此期间,清华大学等单位,在钢丝缠绕预应力坎合技术研究上获得突破,发展了一套完整的钢丝(钢带)缠绕预应力结构的计算、设计、制造、施工和检测的方法手段,为研制巨型模锻液压机打下了技术基础。2005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与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合作,设计成功3.5万吨级模锻液压机。该机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单缸模锻压机,主要用于生产航空发动机涡轮盘(1964年德国奥托福克斯otto-Fuchs公司,曾建造过一台3万吨级单缸模锻液压机)。2009年,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世界最大的3.6万吨级厚壁钢管垂直挤压机,和1.5万吨级制坯液压机。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与军事斗争准备压力的增大,促使我国再次启动了巨型液压机的研制工作。


 
2011年5月31日,91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师昌绪,在西安听取西安阎良三角航空40000吨重型模锻液压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2007年4月,师院士在北京主持了钢丝缠绕结构模锻液压机的技术论证,在听到项目即将建成投入生产时,师老很振奋,指出该项目对于我国大飞机制造和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非常关键。


       重启巨型模锻压机研制计划
       2003年,中国工程院师昌绪院士,组织了由全国31个企事业单位,包括航空、机械、冶金、教育等部门的五位院士和17位专家,组成了《发展我国大型锻压装备研究——建设8万吨模锻液压机及其配套设备》咨询组,再次向国家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建造一台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和一台1.5万吨难变形合金挤压机,以使我国尽快获得钛合金、高温合金、超高强度合金钢大型整体精化模锻件的制造能力。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随后将其列入中长期规划,并安排组织实施。
       2006年11月29日,北京海淀区中工大厦,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持,中国二重集团召开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方案论证会。出席会议的学术界权威人士有:两院院士师昌绪,工程院院士钟掘、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蕴博、北航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振业等大批专家。二重集团副总工程师陈晓慈,通报了项目总体方案。会议确认:由于8万吨模锻压机是一项复杂的高技术系统工程,应以二重集团为主体,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团队,大力协同,联合攻关,以确保项目成功。
       2007年10月1日,德阳二重集团建造的当时世界最大的16000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成功投产。喜讯接连不断,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最终批复,同意中国二重集团,联合中南大学、燕山大学、西安重型机械研究院等单位,设计制造8万吨级模锻压机,项目总投资15.17亿元,其中企业自筹3.03亿元,申请国家拨款4亿元,申请银行贷款8亿元。规划年产航空、电力、石化等钛/铝合金模锻件1.5万件,重约1.34万吨。
       2008年5月27-29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在湖南中南大学,召开了8万吨级模锻压机方案设计审查会。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钟掘院士、西安重型机械研究院关杰院士、二重集团副总工程师何万明、二重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固川、燕山大学杜凤山教授、许世民教授等人出席了审查会。杨固川副院长作为8万吨压机的总设计师,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研究设计方案。2008年7月,由1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组,对8万吨模锻压机技术设计和工艺技术方案进行了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8万吨模锻压机技术设计合理、可靠,达到了项目的技术设计要求和深度,并顺利通过评审。
       8万吨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巨大压制能力,相当于把8000辆10吨载重卡车,压在一张书桌大小的面积上。因此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聚集、传递和释放,其部件制造、运输、安装的难度极大。传统的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采用三梁四柱结构,最重的运行部件重量超过300吨。而8万吨模锻压机,最大压制吨位是其4-5倍以上,如果依旧采用三梁四柱结构,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美国梅斯塔公司在1955年为美国铝业建造的4.5万吨压机,就是采用三梁四柱结构。其结构笨重、刚性较差,横梁的挠度达每米0.6mm。重型铸造横梁的巨大弹性压缩和偏转,导致模锻件厚度超差。锻焊结构机身疲劳寿命不高,美铝4.5万吨压机的上、下横梁运行500万次就要报废,立柱和液压缸最多运行200万次。苏联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了另辟蹊径的设计方案。在7.5万吨级压机中采用非预应力结构,将多层超厚钢板用螺栓紧固成整体框架,取代传统整体铸造横梁,使重型铸钢件占整机重量下降到7%。在计算机软件分析尚不发达的时代,这种设计是十分大胆的。我国要建造世界最大的8万吨级模锻压机,必然要采用新型结构和设计思想,以减低制造安装难度和成本,提高机体使用寿命。
       二重研制团队经过长期攻关,决定采用C形机架板框结构,主要部件由机架、5个主工作液压缸(中间缸也作为垂直穿孔缸)、垂直穿孔系统、上板梁、组合式活动横梁、组合式固定下梁、移动工作台、4个回程液压缸、4个同步缸、两个底座装置等组成。采用的预紧大拉杆有60多根,直径从160-900mm不等。四个主工作缸,液压油工作压力0-63MPa,单缸最大工作压制力1.6万吨。另有一个垂直穿孔缸(不穿孔时做主缸用),单缸压制力也是1.6万吨,五缸合计8万吨。工作台面尺寸为4X8米,工作台单缸抬升力240吨,总抬升力1920吨。主机地面高度为27米,基础深入地下15米,总高度为42米,设备总重2.2万吨。为验证主机结构设计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吻合程度,二重曾按照1比11.1的比例,制造了8万吨模锻压机的金属模型(6.5MN模拟样机),以电测法为主,对各种载荷工况下的机架、横梁等结构部件和重要零件的强度、钢度进行全面测试,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对,最终确定压机各部件的结构。
        该压机的活动横梁部分重达2600多吨,主要由两片中梁、两片侧梁、四根导向杆、两块上垫板、中间垫板、拉杆、支柱、下板等组成。其中每片中梁重379吨,两片中梁由10根直径450mm的拉杆拉紧,每根施加2200吨的预紧力。每片侧梁重232吨,长12.3米,宽1.93米,高3.6米,两片侧梁由2根550mm的拉杆与中梁锁紧,每根拉杆施加2800吨的预紧力。该压机控制系统可对压力、速度、时间、压下位置等参加进行精确监控。具备三级调压设计,第一级压制力4万吨,运行速度每秒60mm;第二级压制力6万吨,运行速度每秒40mm;第三级压制力8万吨,运行速度每秒30mm;均可实现无级调压。活动横梁行程2米,最大装模空间高度4.5米。


 
2010年3月24日,德阳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活动横梁中梁5包合浇现场,二重集团浇铸有史以来最大的铸钢件,调集758吨钢水。(魏炜摄)


       如何建造世界最大的巨型液压机
       8万吨模锻压机属于世界极限装备,很多达到了人类工业能力的极限水平。如压机的活动横梁中梁,重达450吨,需要用758吨钢水浇铸;最长的单个零件长达36米,最厚的筒形锻件壁厚达700毫米,最厚的焊接件厚度达550毫米。如何将图纸上的上万个零部件制造出来,对二重提出极高的技术挑战。
       2008年9月28日,二重集团重型装备股份公司,与集团总公司签订8万吨模锻压机供货合同,负责锻机设备制造安装工程。2008年12月25日,二重集团研制的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30多件铸钢件浇铸模型正式投产,标志着8万吨压机进入制造阶段。这台巨型压机光是三大铸钢件,就需要浇铸2000多吨钢水,加工后净重达1351吨。主要部件下梁、中梁、上十字键上部、活动横梁中梁的铸件模型制作难度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需要经过撞制砂型,修型、干燥、制作盖箱等多达几十道工序的造型环节。仅铸件的浇注系统冒口模型就创造了模型史上最大、最重的纪录。二重集团采用计算机反复模拟浇注凝固实验以确保浇注成功。
       2009年4月30日凌晨3点,二重集团铸造厂铸钢车间造型现场大跨西30米地坑,8万吨液压机开始浇铸第一件铸钢件——下固定梁中梁。该部件长8070mm,宽度4070mm,高度2225mm,重达395吨。二重组织了693吨钢水,采用5包一次合浇成功。为确保成功,二重制作了1500吨静压48小时的加固硬砂床保证底床强度,多达3层的1000吨压铁科学分布在数百个背点,三次补浇后派专人看守132小时,以确保万无一失。相隔近4个月后,8月25日,二重又成功浇铸了第二片下固定梁中梁。
       2009年11月16日,河南舞阳钢铁公司为德阳8万吨压机,研制的390mm电渣重熔特厚调质钢板如期交货。这批80块20MnNiMo特厚钢板,主要用于制造8万吨压机机架,总重量达到2348吨。该钢板内部结构致密度、纯洁度、机械性能及平直度等各项标准要求极高。由于钢板大单重、大厚度,其表面质量、性能合格率、探伤合格率极难保证,生产难度极大。
       2010年2月24日,德阳二重锻造厂热处理车间,8万吨压机的固定拉杆一次性调质淬火成功。该拉杆长14200mm,直径550mm,是加工长度最长、直径最小的产品,其细长形状不仅造成淬火出炉上端部温度偏低,而且造成淬火中变形量不易控制,给产品质量的保证工作提出了挑战。
       2010年3月24日22时45分,二重集团浇铸有史以来最大的铸钢件——8万吨压机活动横梁中梁(加工后重量450吨)。此次浇铸所需钢水重达758吨,仅第一次五包钢水合浇就达609吨,需要80吨电炉和60吨电炉连续冶炼提供钢水。整个活动横梁为“II”型箱形结构,分布有10个拉杆孔、4个铸造工艺孔及中间穿孔部分,对铸造砂箱造型、及钢水分布有极高要求。整个浇铸工作从当天凌晨3时30分电炉送电开始,一直持续了19个小时。
       2010年4月16日,德阳二重大型模锻压机厂房钢结构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该厂房总面积1.013万平方米,有基坑、炉子间、高压泵站、变电所辅助用房等组成。厂房钢结构立柱高达46米,重达80余吨。配置两台300吨级厂房起重机,单片梁重120吨,离地高度36米。负责施工的中机一建公司,用两台履带式起重机完成了吊装任务。
       2010年6月30日,8万吨压机的下十字键,在二重锻造厂水压机车间锻造成功。该部件形状不规则,截面超大(2200×2300mm),重达165吨,用290吨级钢锭锻制。为锻造分厂生产史上最大矩形截面锻件,生产难度很大。锻造分厂技术科与水压机相关人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了锻件的顺利生产。随着两个下十字键的成功投料,8万吨压机的大型锻件制造工作进入尾声。2010年8月,世界最大的8万吨模锻水压机核心部件——5个主工作液压缸柱塞,在二重集团德阳万力重型机械公司的外圆磨床上,磨削加工外圆。
       2011年2月19日,二重重装公司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8万吨压机安装设备议案。2011年5月15日,二重8万吨模锻车间厂房,各施工单位举行总装誓师大会,标志着这台世界最大的模锻压机,正式进入主体安装阶段。该机设备总重达两万多吨,有众多百吨级超大超限部件,对于翻身、运输、吊装、装配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经过长达一年的总装工作。2012年4月1日,二重8万吨级模锻水压机,首次投料试车。整个调试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预计2013年4月投产。
    该机建造成功,标志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锻造产品从高端产品向世界顶级产品的跨越,关键大型锻件受制于外国的时代彻底结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维护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装备。8万吨模锻压机与激光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取得突破,将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861年9月(清咸丰11年),德国克虏伯公司(Krupp)在埃森工厂,建成当时世界最大的50吨级蒸汽锤,绰号弗里茨(Fritz)。这种巨型机器就是一国重工业实力的象征。1811年老克虏伯在埃森市创建了一家铁工厂,只有7名员工,制造蒸汽机和火车用的耐压铁罐。1826年,老克虏伯病死,14岁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子承父业,展开了克虏伯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他的领导下,1847年转产枪炮军械,1851年在伦敦世博会展出了世界最大的钢锭(4300磅),及世界第一个无缝钢火车轮毂。普法战争中,克虏伯成为德意志的“帝国兵工厂”。晚清时期承接了清政府大量军工订单,到1887年已有2.1万员工,成为世界第一大兵工厂。这台蒸汽锤运行至1911年,那一年清朝正好灭亡。

 
1877年(清光绪三年),法国施耐德兄弟的克鲁索铸造厂,建成100吨级蒸汽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锻机,包括机架、锻砧、锻锤、汽缸、阀门等部件。总重量达到1300吨,总高21米,基础深入地下11米,砧座重达750吨,蒸汽汽缸内径1.9米,活塞行程5米,最大锻造力500吨米,能锻造120吨巨型钢锭。照片拍摄于1881年,Ch. Lallement拍摄,位于法国巴黎大区塞纳-圣但尼省蒙特勒伊市(Montreuil)。那一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伊犁条约》。克鲁索工厂就是今天法国施耐德电气集团的前身。1921年4月2日,17岁的邓小平(当时叫邓希贤)和他的叔父邓绍圣,及其他几个四川籍学生,经中法工人委员会派送,进入克鲁索工厂打工。邓小平的工种是轧钢工,编号07396,日薪6.6法郎。在克鲁索工厂咬牙苦撑了三个星期后,4月23日,邓小平离开了克鲁索,转到巴黎东南郊区蒙达尼的哈金森橡胶厂,干起了胶鞋底的营生,月薪240法郎。在这里邓小平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人,并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其后邓因为法语水平太差,实在跟不上学校课程,干脆放弃了读书,去当清洁工、司炉工、帮厨、扎花签等杂工谋生。

 
1893-1895年期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美国卡内基钢铁公司,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Homestead钢铁厂,工人用10000吨级自由锻水压机,锻造90吨级钢锭。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一批万吨自由锻水压机,主要用于制造巡洋舰舰炮、装甲钢板等大型军工锻件。他们是美国舰船制造能力超过英国的基础,美国海军力量开始赶超英国。B. L. H. Dabbs拍摄。【1894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工业技术领域仍落后于欧洲。】
 
1945年,美国联合(Consolidated)飞机公司,在得克萨斯州的沃斯堡(Fort Worth)工厂生产的TB-32重型训练轰炸机。由于波音B-29的成功,TB-32只在沃斯堡生产了40架,战争便已经结束。超过1500架B-32订单,只生产了75架,其后全部封存拆毁。1934年成立的联合飞机公司,在1975年改名为联合技术公司(UTC),旗下员工22万人,拥有西科斯基、开利空调、普惠发动机、奥的斯电梯等子公司。沃斯堡是美国最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之一,现在是F-16、F-35战斗机的总装厂。当美国已经成为世界航空工业霸主时,那时的中国能造什么呢?

 
1945年3月10日,美军从关岛基地派出334架B-29轰炸机,对日本东京实施地毯式轰炸。共投下了超过2100吨凝固汽油弹,摧毁东京41平方公里城区(占全市四分之一面积),26.7万幢建筑付之一炬。共有83783人烧死,40918人被烧伤,百万人无家可归。照片为东京街头,被美军燃烧弹烧成焦炭的尸体堆积如山,整个尸体清理工作进行了25天。3月11日,东京大轰炸后不到30小时,317架B-29轰炸机夜袭名古屋。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遭到274架B-29的轰炸,投下了1700吨燃烧弹,约20.7平方公里城区,在3小时内焚毁,损失房屋134744幢,人员伤亡13135人。3月16日,美军选择了第四个轰炸目标——日本神户,307架B-29在这个城市投下了2300吨燃烧弹。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当天炸死78150人,摧毁4.8万幢建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起点,工业化强国,在争夺世界资源的战争中,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威力,灭国屠城如同探囊取物。对于其它非工业化国家而言,构成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巨大威胁。

 
1951年9月4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拳师号(USS Boxer,CV-21)航母,上方是884战斗机中队(VF-884)的4架F4U-4战斗机。F4U海盗式(F4U Corsair)舰载战斗机,由美国钱斯沃特公司研制,1940年5月首飞,1942年服役,是美军在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战机之一,拥有骄人战绩,共生产了12571架,单价150万美元。该机装有6挺12.7毫米机枪,拥有2000马力的活塞发动机,性能优异,是第一款超过时速600公里的美国战斗机,航程1635公里,升限11280米。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共投入超过13艘次航母,出动作战飞机1400余架。
【在欧美工业化进行了240年之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五亿中国人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开始了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较量,走上了对西方发达工业国的追赶之路。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竞赛。】

 
1952年12月16日,沈阳重型机器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5吨蒸汽、空气两用锻锤,用于支援鞍钢建设。蒸汽锤全部重量150吨,全高9.5米,最大打击能力43.8吨米。图片为1953年第3期《人民画报》,建设中的太原重型机器厂锻造车间5吨蒸汽锤。1958年沈阳重型机器厂,建成我国第一台2500吨级自由锻水压机,朱德元帅将其称为国宝。1961年,江南造船厂和沈阳重型机器厂,分别建成一台12000吨级自由锻水压机。1973年,第一重型机器厂建成亚洲最大的30000吨级模锻水压机,已经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二十年时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比肩世界工业大国。这就是现在所谓“文革十年浩劫、经济崩溃”期间取得的惊人成就。到底是谁在颠倒黑白,蓄意歪曲历史?

 
1955年,美国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公司克利夫兰工厂制造4.5万吨模锻液压机(左),和劳威公司(LOEWY)为Wyman-Gordon公司格拉夫顿锻造厂制造的4.5万吨模锻液压机 。这两台机器是美国航空工业国宝级装备,一直使用至今。其中梅斯塔公司研制的压机采用三梁四立柱结构,工作台尺寸7.9x3.66米,16缸8柱上传动。劳威公司研制的压机采用厚钢板非预应力结构,三牌坊承载机架,突破了三梁四柱式的传统模式。工作台尺寸9.9x3.76米,9缸6柱下传动。当年建造这两台巨型机器的企业已经全部倒闭破产。美国三大重型机器厂也早已灰飞烟灭。其中梅斯塔部分资产被中国首钢集团收购。

 
1954年前后,美国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制造45000吨模锻水压机的照片。直径达1米的8根巨型立柱,要用重达270吨的合金钢锭,经3000吨级自由锻水压机锻造成型,再经巨型镗床进行精加工。

 
1954年前后,美国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制造的45000吨模锻水压机。直径达1米的8根巨型合金钢立柱,要用重型镗床加工出10英寸(0.254米)的螺丝孔,用于锁定重达两吨的顶盖螺帽。

 
1954年前后,美国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制造的45000吨模锻水压机液压系统,装备有四个每平方英寸4500磅(32MPa)压力的储罐,每个储罐由重达195吨的合金钢锭锻造焊接而成。(家用液化气钢瓶耐压为2.1MPa)
 
1954年前后,美国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制造的45000吨模锻水压机。这块活动横梁铸钢件重达657吨。对于钢水冶炼和砂箱铸型均提出苛刻要求。在钢铁工业全面衰败破产的情况下,现在美国应该已经没有企业能铸造如此巨大的铸钢件了。
 
1954年前后,美国 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制造的45000吨模锻水压机。照片为技术人员正在对重达上百吨的固定横梁铸件,检查制造精度。要借助于250吨级以上的厂房行车,才能对这些重型锻件进行搬运翻身。
 
1954年前后,美国梅斯塔(MESTA)公司为美国铝业制造的45000吨模锻水压机。这是工人正在用110英寸(2.8米)镗铣床,对合金钢液压缸套筒进行加工。看了这些照片,不难想象中国在1973年建成30000吨级模锻水压机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对于一个1949年才走上复兴之路的国家,这样的成绩足够令后人仰视毛泽东时代。而1978年改革开放后,右派官僚集团一边继承了毛泽东时代的工业遗产,一边对毛泽东时代破口大骂,打着红旗反红旗,极尽泼脏水之能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中国从极力追赶西方发达工业国,变成了“以市场换技术”,用廉价劳动力,去给西方工业体系,甚至是给香港、台湾、韩国这些瘪三地区做配套。这一做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终于想起要产业升级了。

 
照片为美国铝业(Alcoa)公司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工厂,用于制造F-15战斗机后机身发动机段隔舱框架的钛合金胚料。这些高强度材料,将在4.5万吨模锻压机的巨大作用力下,被锻制成F-15战机坚固的机身组件。

 
照片为锻制成型后的钛合金组件,F-15战斗机上的钛合金部件占整机重量的27%,每架大概需要3.5吨钛件。美国总共制造了约1300架F-15,所需钛合金模锻件数量约4500吨。这些关系国家命脉的零部件,绝非用金钱能够衡量。美国在军事工业上投注的庞大资源,极大推动了美国基础科学研究,及整体科研水平和产业水平的提高。当美英国家向外大力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时,美国的电子、航空、航天、石化、军工、材料、医药、金融产业,有哪个是能脱离美国政府大力扶植的?
 


       1965年4月,美国空军开始进行(F-X)实验战斗机计划,研制专门用于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当时苏联正在研制三倍音速的米格-25战斗机,已经实现首飞。1966年4月,美国空军指定麦道、北美-洛克维尔和费尔柴尔德-共和等三个航空集团竞标。美国NASA作为技术先行者,也在兰利中心进行研发,提出了4个气动布局设计方案。其中LFAX-4被格鲁门公司采用,后来发展为海军F-14可变后掠翼战斗机,LFAX-8被麦道公司采用,发展为F-15鹰。1968年NASA正式参与F-15发展计划。1969年美国空军宣布麦道公司在F-15竞标中获胜,成为主承包商。1970年F-15正式进入试制阶段,1972年7月实现首飞。F-15早期采用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制的F100-PW-100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11.34吨。但是由于过于关注先进性,该发动机出现许多问题,导致F-15被称为“机库皇后”。为了解决发动机问题耗费了巨额资金。

 


       1946年,经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建议,美国陆军航空队(1947年才从陆军脱离,组建美国空军部),决定在田纳西州塔拉霍马(橡树岭核基地西南174公里),修建自己的航空研发基地,称为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rnol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Center,AEDC),以二战期间领导陆军航空队的阿诺德五星上将命名。该基地占地3000亩,1951年动工,1953年完成首次测试。建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全面、最大规模的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群。分为发动机测试、风洞和冯卡门气体动力学设备三个区。有全球最大的ASTF高空台(试验舱直径达8.5米)。该基地的58台套世界顶尖的航空发动机测试设备,耗资超过50亿美元(那是几十年前的50亿美元)。多数设备性能居世界第一位。美国F-22战斗机装备的F-119发动机,F-35战斗机装备的F-135发动机,F-15和F-16战斗机装备的F-100发动机,全部在此进行测试。这里是美国航空发动机和导弹发动机,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发源地。【中国从1965年开始,在西部三线地区的大山里,建设航空工业基地,历时三十年建成了亚洲唯一一座连续气源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这些全部是毛泽东时期打下的基础。他给中国准备的是与超级大国争雄的骨架,而后人却把黄金当垃圾在用,并且不遗余力地泼着脏水。】

 
美国铝业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工厂的45000吨模锻水压机。1955年由梅斯塔(MESTA)公司制造。美铝计划在2011年前投资1.1亿美元对其翻新,用于制造F-35战斗机零部件。
 
2011年, 美国铝业(Alcoa)公司为了承揽F-35战斗机钛/铝合金模锻件订单,决定投资1.1亿美元,对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工厂,在1955年建成的45000吨模锻压机进行翻新。照片为2012年4月27日完成翻新后的样子。在激光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这些巨型机器美国人至少还要再用几十年。
 


       F-35战斗机上的钛合金部件占比超过40%,远高于F-15。如果按照制造3000架F-35订单来算的话,光是钛合金部件的加工量就超过1.4万吨。此外还包括大量的铝合金模锻部件。简单的说:飞机其实就是用万吨模锻压机制造的钛/铝合金框架,拼装成机体结构,外面包裹铝合金或复合材料蒙皮,构成主机体,再塞入发动机、电子设备、武器等零配件,最终变成一架能飞起来的飞机。超音速飞行时极端的力学环境条件,对航空材料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性能要求和加工条件。世界上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国家屈指可数。

 
美国威曼·高登(Wyman Gordon)公司,马萨诸塞州格拉夫顿锻造厂,拥有一台4.5万吨模锻压机。这是用于锻制F-22A战斗机的机身隔框模具。
 
1933年7月,苏联在莫斯科郊区的谢通镇,投产了第一个航空铝合金加工厂。1938年3月建设了斯图平冶金工厂。1941年秋,因德军逼近莫斯科,谢通轻合金加工厂紧急疏散至乌拉尔上萨尔达(莫斯科以东1420公里),成立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体(ВСМПО),二战期间是苏联战机主要的铝合金板材、管材、型材、锻件制造商。由此规模迅速壮大,二战后成为苏联最大的钛合金加工厂。1961年,该厂建成世界最大的7.5万吨级模锻模锻水压机,由乌克兰新克拉马托重型机器厂(HKM3)提供设备。上萨尔达钛厂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侥幸活了下来,如今成为俄国最大的钛产品制造商VSMPO-AVISMA,主要为美国波音打杂,加工出口钛合金部件。
 
俄罗斯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公司(VSMPO-AVISMA),用1961年苏联时期建造的7.5万吨模锻液压机,制造的大型钛/铝合金航空模锻件。这些不起眼的零部件,代表着世界顶尖工业水准,每件都造价不斐。
 
1954年,苏联在位于莫斯科东南860公里的古比雪夫(原称萨马拉),建设古比雪夫铝厂,1960年7月5日投产。与其配套的还有装机容量230万千瓦的古比雪夫水电站(1957年竣工)。该厂曾经是苏联最大铝合金加工厂,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名为萨马拉冶金厂,2005年被美国铝业(Alcoa)收购。
 
如今,在这座前苏联最大的铝制品生产基地上,挂起了美国铝业(Alcoa)的招牌。在苏联官僚集团贪腐堕落的推动下,1991年解体后的苏联,大批国有企业被廉价拍卖瓜分。苏联亿万人民用血汗,打拼了半个世纪的重工业体系,最终落入了私人寡头财阀和外国资本家的手里。失业破产的俄国底层民众,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至少5岁。大批俄国女人靠出卖肉体为生。当年能建造图-144超音速客机、图-160战略轰炸机、安-225巨型运输机的苏联,如今还剩下什么呢?经历了苏联解体后20年“去工业化”过程的俄罗斯,如今沦落为依靠出口自然资源,和为欧美工业体系做配套打杂的二流国家。
 
照片为俄罗斯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公司(VSMPO-AVISMA),为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生产的各类大型钛/铝合金模锻件,有飞机起落架、发动机涡轮盘、涡轮叶片等。
 
照片为俄罗斯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公司(VSMPO-AVISMA),为美国波音787梦想客机制造的钛合金起落架锻件毛坯。苏联死了,成就了美国人的“梦想”。抛弃了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就能成为西方国家的朋友吗?美国人在消化苏联解体后获得的政治经济红利时,肯定连做梦都要笑出来。
 
安-225战略运输机,是苏联时期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联合体,研制的世界最大的6发涡扇运输机。1985年开始设计研究,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1989年5月13日首次驼着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行。至今仅生产两架。该机长84米,翼展88.7米,标准载重250吨,最高时速850公里,航程140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超过600吨,机舱可装载16只集装箱或四节地铁列车车厢。其各项指标都超过了空客A380,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喷气式飞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无力再制造该机,第二架原型机拆为备份零件,供剩下的唯一一架使用。
 
欧洲空客A380客机,有两个6轮三轴小车式主起落架,每个主起落架承载能力在295吨以上,寿命超过6万起落次。采用Ti-1023钛合金锻造,长4.2米,重达3210公斤。由俄罗斯的7.5万吨级模锻水压机制造,是世界上最重的航空钛合金锻件。当年那个能研制安-225、安-124、图-160、伊尔-96,能与欧美争霸的苏联,如今还有能力制造大型飞机么?一个超级大国如今沦落到替人造起落架,苏联之死,殷鉴不远。
 
空客A380-800F货机机身横截面,展示的三层甲板结构,主要针对远程货运市场,载货量150吨,航程10400公里。不过由于美国联邦快递(FedEx)和UPS取消了20架订单,空客公司在2007年3月,宣布停止A380货机研发工作。美欧之间的商战较量,也是一片血流成河的战场。只有弱智才会认为,引进外资便能助长本国工业进步,谁会给自己扶植竞争对手?毫无原则的对外合作,最终只会以烂摊子收场。这样的教训在中国已足够深刻,但有人就是不长记性。
 
2012年3月3日,中国首台40000吨级模锻液压机,在西安阎良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热试车,并顺利锻造出首个大型盘类件产品。该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缸模锻液压机,采用钢丝缠绕预应力结构。阎良航空基地始建于1957年,位于西安东北45公里,是二五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投资超过2亿元,建设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阎良试飞院)、试飞机场、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空军第一航空技校等单位。1966年试制成功轰六轰炸机,用于投放原子弹。阎良就此从一个平原村庄,发展为新兴工业城市和航空工业基地,被称为中国飞机城。
 


       从1980年运十飞上蓝天,到现在,又过去了三十年。中国的大飞机计划,让人等得太久了。
       “八亿件中国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时代,是时候该结束了。

         ——如果没有毛泽东时期打下的重工业基础,中国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在此向为中国重工业发展进步而奋斗的人们致敬,你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所有跟帖: 

这可是个重大消息 回复: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中国二重集团8万吨油压机 zt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34 bytes) () 07/05/2013 postreply 10:07:27

北方重工的世界上最大垂直挤压机 -xwu622- 给 xwu622 发送悄悄话 xwu622 的博客首页 (813 bytes) () 07/05/2013 postreply 10:21: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