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和尚,靠化缘为生,要人接济,大都自称为贫僧。贫穷的和尚闲暇时多,有些就学了做诗,于是又出了很多诗僧。古代很多诗集里都有一些到庙里访诗僧的诗。 话说清代金陵水月庵有个和尚,号镜澄,贫而能诗。寒冬某天,来了个无家可归的穷书生,和尚才知道世上还有比他更穷的人,就留他在寺里过冬。诗兴来时,送了书生两首七绝: 一. 留君且住岂无因,比较僧贫君更贫。 香积尚余三斛米,算来吃得到新春。 二. 新栽梅树傍檐斜,待到春来便著花。 老衲不妨陪一醉,为君沽酒典袈裟。 第一首告诉他留他的原因,是觉得他比自己更穷。自己庙里好歹还有点米,咱俩对付着大概还能吃到明年春天吧。香积,香积寺的简称,此处代寺院。末句“算来吃得到新春”是口头语入诗,不觉俗,反觉雅。口头语入诗,用得好不容易。毛泽东“天生一个仙人洞”也是一个好例子。 第二首是说寺院新种有梅花,等到春天梅树开花时,自己想典衣沽酒招待他一下。庙檐,梅花,举杯对饮,许诺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图画。“老衲不妨陪一醉”,好句风雅。不妨两字颇见幽默,而那“陪”字下得更好,情趣顿生。而且措辞得体,不使受惠者赧颜。全诗因之也就活了。 这和尚除了喜欢写诗外,还喜欢烧诗。自己写的诗,过几天后就烧了。有人惜才,就抄了些他的诗给清朝的大文人袁枚看。袁大加赞赏。那人就兴冲冲地去告诉和尚,并叫他去拜见袁枚。大家都知道,那时袁枚在编《随园诗话》,很多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诗能选进这诗话中。不料这和尚听后说:“我和尚写我的诗,他先生喜欢,喜欢就是了。他喜欢的是和尚的诗,又不是喜欢和尚,我去见他作甚?” 其人风骨,由此可见。 (故事取自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
【诗窗漫记】一位穷诗僧的故事
所有跟帖:
•
有真风雅,大趣味。烧诗,是个不错的主意。
-墨瑞-
♀
(0 bytes)
()
11/30/2012 postreply
12:19:43
•
谢谢!明清笔记,很有些有趣的东西。周末好!
-曲未平-
♂
(0 bytes)
()
11/30/2012 postreply
13:18:46
•
富有生活气息的【诗窗漫记】
-乐天陶陶-
♀
(0 bytes)
()
11/30/2012 postreply
14:09:16
•
好看,好看!拜读曲师诗话! :)诗骨是否来自于人的骨气人格?阿童胡言!
-阿童木牧-
♀
(0 bytes)
()
11/30/2012 postreply
18:23:59
•
真不错, 有好诗还有故事掌故听, 这样的福利多多益善哈:)
-clearskies-
♀
(0 bytes)
()
11/30/2012 postreply
19:47:57
•
可惜啦,要是博客早生百年,哪和尚岂不度人无数?
-老哈哈-
♂
(62 bytes)
()
11/30/2012 postreply
22:28:57
•
喜欢:为君沽酒典袈裟,待到春来便著花 哈哈。太潇洒了。。。
-*红袖添乱*-
♀
(0 bytes)
()
12/01/2012 postreply
09:27:17
•
最喜欢听故事了,曲师博学多闻,日后请多多分享。
-ling1984-
♀
(0 bytes)
()
12/01/2012 postreply
11:25:36
•
谢曲师分享。近读随园诗话,很有妙趣。
-海上云-
♂
(0 bytes)
()
12/01/2012 postreply
18: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