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在台灣:一個甲子的生命驟變_频道_凤凰网

来源: HappyNow?! 2012-11-27 17:53: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5350 bytes)

老兵在台灣:一個甲子的生命驟變_频道_凤凰网

for full story:

http://www.ifeng.com.tw/special/taiwanlaobing/

 

1949年一百四十萬官兵跟隨蔣介石到台灣,在這層陳述性的話語背后,就是一百四十多萬個真真切切的飄零他鄉的故事。他們渡海赴台,生命軌跡也因政權的興衰而調轉。現如今老兵已漸漸凋零,記住他們,不僅僅因為這一頁終將被翻過,更是因為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忠誠和在嚴酷環境下爲了生存迸發出的生命張力。尊敬他們,就是尊敬這些代價。[網友評論]

歷經戰亂到台灣

士兵踩着尸體上了最後一班船 歷經生死到臺灣

當時年僅13歲的高秉涵六十年后仍然慨嘆往事不堪回首:“天亮的時候登陸艇靠岸,官兵像海水一樣往上沖。我是踩著死人上去的”。在這混亂中,去與留、生與死有時都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他上船后躲在廁所里到了臺灣。這是1949年最后一艘開往臺灣的登陸艇。[详细]

倉皇離家成永別

20歲軍官倉皇中離家 從此再没見過爹娘

當戰亂逼近時撤離的人也好,所有人的所有行為都不過是為了在這亂世中為自己求一個安身之所。然而動蕩卻如一場無形的風暴,肆虐在每個人心頭。蕭志杰的父親在戰亂中度過了大半生,卻沒料到這次的分離竟是與長子的永別。20歲的蕭志杰就在懵懂與倉皇中告別了家鄉。這世上所有的暫別,如果碰到亂世那就是永別。[详细]

骨肉分離30年

通信兵一念之差 骨肉分離30年 再難一見

美和艦上的通信上士胡子丹,當時他的家人(母親和妻兒)準備和他一起隨艦去臺灣,但他卻沒讓家人和他一起走。胡子丹:"那時候軍艦要先到定海,再到左營。我想,這樣的繞道不是把家里人給折騰了?等到下一個航次直接到左營的不是很好嗎?”但這一閃念間的猶疑,造成了胡家日后三十多年天各一方,再難相見。[详细]

在台灣的外省人

老兵那時理想是回家 解救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同胞

受家庭影響,劉以善從小對大陸有深厚的情結,盡管離開時他還是懵懂的幼兒。在學校里,他也受到“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思想教育,常看到反映大陸狀況的時事漫畫。讀軍校,每晚軍官訓話時都會說:‘海峽對岸的同胞處在水深火熱中’講到這里,我們這些軍校學生常會掉下淚來。[详细]

1948年至1952年 140萬人飄零赴台

赴台后 老兵被稱為“外省人”

據史料統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40余萬人來台灣,其中撤臺軍隊約60余萬人。這60多萬的遷台官兵與其餘人一起有了新的番號“外省人”,成為近代台灣四大族群的組成之一。[详细]

眷村:老兵在台灣虛構的家鄉

鄧麗君的歌聲已成一代國人的集體記憶,林青霞也幾乎是一個時代的標簽,鳳凰衛視的主播吳小莉和胡一虎。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眷村”。[详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當殘酷戰爭結束他們選擇離開軍隊時,另一場更為艱困的人生戰役其實才剛開始。1975年,蔣介石去世,無數老兵嚎啕大哭,他們多年翹首企盼的回家路成了一場夢。夢想沒有成真,承諾沒有兌現。當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成了無法返回之地,流離的這些老兵們該如何撫慰這份返回的想望?

老兵的遺願

一個老兵的遺愿:一定把我的骨灰撒在村西頭的槐樹下

高秉涵抱著骨灰壇,站在村子的西頭,仔細地回憶骨灰主人生前的心愿。臨終前,老兵囑咐高秉涵,一定要將自己的骨灰撒在“村西頭一華里處的一棵槐樹下”。“那塊地就是我的。”老兵驕傲地說。可是當高秉涵從臺灣來到這個小小的村莊時,卻發現根本找不到讓老兵念叨了一輩子的老槐樹。時間帶走了老兵的生命,也帶走了槐樹。[详细]

老兵修建橫貫公路

被安排修建橫貫公路 死傷眾多 老兵成為“榮譽國民”

臺灣當局爲了發展交通也爲了安置數量眾多的退伍軍人,決定修建中西橫貫公路。當時沒有大型重機具,只能靠他們在崇山峻嶺中用人工慢慢鑿出,號稱是“完全用手工雕出來的”。因天災和工程意外而殉難的老兵大約在300人上下,傷者達700余人。“榮民”這個指代退伍士兵的概念也由此產生,它的全稱為“榮譽國民”。[详细]

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士兵“想家”是“匪諜罪”

1949年前後,潰退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嚴禁去臺人員與大陸親人通訊,連只言片紙都傳遞不到對岸朝思暮想的親人手中,更不準去臺人員返回大陸家鄉或回家探親,身居台灣的老兵連想家也是罪名。稍有與大陸方面聯系輕則被冠以“匪諜罪”論處,重者可致掉腦袋,而返鄉探親更是不可思議的舉措。[详细]

1965年左右 老兵漸次退伍 謀生度日

視頻:退伍時老兵大多獨身 膝下無子女

在經濟因素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下,一般台灣女子極少願意嫁給老兵,年老膝下無子女,無法享受天倫之樂。很多人甚至還在為每日的溫飽而發愁。[详细]

視頻:老兵退伍后身無長技 靠體力活賺錢

退伍時大多已經年過半百,並且身無長技。出去找工作,只能做一些體力活,送報紙搞清潔來賺錢勉強度日。[详细]

老兵後代:有的躋身上流 有的成黑幫老大

這些老兵子弟,讀書讀得好的進入了文化界甚至政界。一些書讀得不好的,則組成了台灣早期的外省幫。前去世不久的“竹聯幫”領袖陳啟禮,就是赫赫有名的老兵子弟。[详细]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十萬份表格一搶而空

1987年10月14日,蔣經國主持會議通過探親決議案。據媒體記載,1987年11月2日上午9時開始登記,但是凌晨就人山人海,幾乎沖破大門。臺灣紅十字會為辦理老兵返鄉作業,準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之內就被索取一空。當時探親團還仿賀知章詩句以自況:“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臺灣來”。

18歲離家成永別

老兵18歲離家 50年後再回家 面對一片墳冢嚎啕大哭

1937年,18歲的蔡保光走出聊城蔡莊。1948年來到臺灣。1979年,60歲的他終于收到了一紙家書,而真正重返故土,他又苦等了九年。1988年,離家51年,已經69歲的蔡保光奔赴山東故土。到了家鄉,看到的只是一個個的小土堆,那一刻他嚎啕大哭:“我這個不孝的兒子,我整整遲了五十年才返鄉啊,遲了五十年吶”。[详细]

高秉涵圓逝者歸鄉夢

送50多人骨灰回到大陸 老兵只為圓逝者歸鄉夢

有一個老人,他每年數次抱著骨灰壇往返大陸,他就是已近人生暮年的高秉涵。對這個身高175厘米、體重卻只有44公斤的老人來說,這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這些骨灰壇都是由大理石制成,每一個都重達10公斤。“我答應過他們,只要還有一個人要回家,我就陪著他們一起回來。”[详细]

老兵髮妻守活寡

老兵大陆發妻為其守活寡 等待一生見面一小時

1934年,18歲的劉金娥嫁給了小她三歲的蔡保光。三年后,丈夫離家,上學、當兵,後來南渡遷至台灣。從此這對夫妻天涯永隔。51年后,滿頭白發的二人再見,那短短一個小時的單獨相會,就此成為這段姻緣的句點。又是十年過去,1998年劉金娥去世,死后和公婆合葬在一起。[详细]

1987年后 老兵返鄉探親 終歸榮家

台政府設置“榮民之家” 贍養獨身老兵

許多榮民都是孤身在臺,軍旅生涯之外,并無其他特殊技能。多數獨身老兵在退伍后就選擇入住“榮民之家”。全台灣居住榮民之家的人數約為6,828人,平均年齡83歲。[详细]

物非人非 大陸探親后遭遇失落又返台灣

這些后來回到大陸的人,又感覺很失落,因為30年后的大陸,已經物非人非,大陸人說他們是臺灣人,臺灣人說他們是大陸人。夢里江山,家在何處。[详细]

老兵回鄉探親后結婚 大陸新娘老少配

老兵返鄉探親,在臺灣又出現了另一種始料未及的現象。在老莫的年代是被迫出現老夫少妻,開放探親之后卻出現了年齡差距更大的老夫少妻。[详细]

所有的顛沛流離 最終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60年前,他們風華正茂,但是他們的青春年華,都留給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時代。時光流轉一甲子,他們皚皚白髮,已近暮年。現在歌聲已經取代了槍聲,那些戰火紛飛的日子似乎也已經離我們很遠,但是老兵們身上的彈片,在他鄉的艱困環境下爲了生存所迸發出的生命張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歷史終究會翻頁,銘記人性中的美好和力量,讓顛沛和傷痛隨大江走向大海。

有一種命運叫老兵\

有一種命運叫“老兵” 他們是兩岸歷史的拼圖

宋老師死在醫院沒人知道,在台灣沒有親人。無人來認領醫院就自行將遺體火化。等到同事得知消息來探望,醫院已經把人人燒了。”講到這些,亮軒幾乎落淚:“這就是外省人,很可憐。我并不是說這種可憐一定要同情,我只是說有這樣一種命運,剎那之間灰飛煙滅,什么都沒有了。家都沒有了,一個親人都沒有。”[详细]

央視記者台北採訪百歲老兵

央視記者台北採訪百歲老兵 折射遷台老兵辛酸史

重陽節,大陸記者在臺北街頭隨機采訪了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正是臺灣百歲老兵陳光華。陳光華的故事就是當年隨國民黨敗退至臺灣的數十萬軍人在臺灣生活的縮影。1949年國民黨一路退至臺島,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撤退,讓臺灣多了一百多萬名背井離鄉的游子,卻給大陸留下了一百多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详细]

老兵不怕凋零只怕被遺忘

老兵不怕凋零 只怕被“歷史”遺忘

陳光華是幸運的,在媒體和網絡的追蹤傳播下,假以時日也許能如愿以償找到自己的親人。可是,還有許多像陳光華一樣的老兵呢,回鄉的愿望是不是會像夢一場?那段特殊的歷史造就了多少生離死別的故事,讓多少人飽受思念之苦,有生之年無法一解鄉愁?[详细]

老兵們一生有“爭議”的愛情

上世紀90年代,臺灣報紙的社會新聞中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收尸隊”的女性群體。關于這一群體的報道多是負面,她們刻意游走在單身垂暮、孤單無依的老兵中間。[详细]

福布斯行善英雄榜 臺灣老兵獲選

臺灣花蓮老兵洪中海將自己畢生積蓄600萬元捐做照顧榮民遺孤基金。此舉被國際雜志福布斯,選出亞洲的四十八名行善英雄之一。老兵洪中海打過徐蚌會戰、八二三炮戰,最後遷至台灣,孤獨到老。[详细]

馬英九與龍應台名字背後的身世和故事

馬英九父親當年也是抗戰的青年軍,隨軍逃離到了香港的調景嶺。而馬英九就出生在了那裡,成爲了逃難隊伍里最小的難民。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名又何為“應台”?[详细]

視頻:原鄉(1)

图片名称

1949年前後,一萬多萬人跟隨敗退撤離的國民黨湧入台灣。他們當時或許還沒意識到,那一去就是幾十年的歲月滄桑,幾十年的背井離鄉。[详细]

視頻:原鄉(2)

图片名称

五十年代的台灣,還是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兩百多萬人的突然湧入,一時間各種需求告急。整個台灣社會風雨飄搖。[详细]

視頻:原鄉(3)

图片名称

撤臺初期,國民黨決定全島戒嚴,并對共產黨展開徹底的大掃蕩。在當時白色恐怖的政治高壓下,百萬原鄉人就這樣在煎熬中活下去。[详细]

視頻:原鄉(4)

图片名称

全台灣有幾百個眷村,這是當年赴台官兵們臨時搭建的居所。誰也不會想到,這會是他們今後安生立命並且養育後代的家。[详细]

視頻:原鄉(5)

图片名称

1987年,台灣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老兵們要求回大陸探親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不過回去家鄉的老兵大多數又返回了台灣。[详细]

一個民族前進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代價,而士兵是最直接的承受這些代價的人。無論是共產黨老兵還是國民黨老兵,記住并尊敬他們,不僅僅因為他們漸漸凋零,更在于,這些老兵身上體現出的對人民的忠誠、以及他們面對灰暗而不公的后半生時所展現的豁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他們每個人都飽受流離之苦,每顆心都傷痕累累。記住老兵,正是銘記我們的歷史。(鳳凰網 台灣站 出品 編輯:張寶鈺 王塞壬)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