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粟之争

来源: zhanshi003 2012-08-10 00:35:2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964 bytes)
浅论“谁为魁首”

这件事最具争议性,也最有话题。所谓”浅论”, 是说,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很难长篇大论。
首先说,“残阳如血”兄,已经很有见地,看来不理解的只是一部分人。(顺便说一句,有好多年没见“如血”兄出水了)

实际上争议最大的是林、粟(当然还有彭,留待后议)。实际上要弄清这一点,首先是要把林彪论清楚,参加讨论起码要具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否则无法对接,也就很难论了。

捧林的主要是说林的两大事件,一是说,林的两大战役——辽沈和平津。二是说,林的平型关战斗。

实际上,两大战役也有重点,重点就是辽沈,所谓平津只是顺势而下,所以我们先从辽沈讲起。
东北有个最大的情况是,背靠苏联,两边靠外蒙和朝鲜。争夺东北,共产党抢得先机,等到国民党派接受大员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尤其是辽宁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和县城都被共军所占,虽然是打着民主联军的旗号,政权都在中共手里。兵力已达近三十几万(虽然有不少是乌合之众),其中有十万老八路,虽然有些疲惫。
进过一年多的摔打,到47年时已是很像样的部队,这里面有苏联支持的很大成分。斯大林从一开始的摇摆,到逐渐明白,只有中共才是苏联的利益代表人,蒋介石只能是美国利益的代表人。特别是当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之后,东西方阵营已经明确划分。斯大林再无顾忌,《中苏友好条约》已名存实亡。
大量的军援纷至沓来。北面中苏边界上的大量缴获的武器是一部分。从朝鲜运来的武器(在朝鲜投降的日军武器)是另一部分,从西面蒙古运来的武器(苏蒙军换装的武器)是再一部分。动辄几百车皮。更有一次编组一千多个车皮,至两千多个车皮的例子。
四平大战时,国军在梅河口车站一次就炸毁国军280多个车皮的武器弹药。这在中共御用文人的军史上有明确记载。
中共进入东北后只经过了短暂的阵痛(大致六、七个月)后,就逐渐的站稳了脚,这主要得益于苏联态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1946年2、3军间,从此中共在东北顺风顺水。
四平战役时,东北共军有将近四十万的兵力,而且大部分当药充足,炮火也得到很大的加强,数倍于守四平的国军炮火。
单从四平大战时,武器装备总体上讲,东北共军已经和东北国军不相上下,弹药和粮食强于国军。国军长期处于弹药不足,粮食紧缺,兵不满员的境况,只有新六军和新一军情况好一点。国军一个师达到一万人的几乎没有,主力部队也只有七八千人。非主力部队很多只有四五千人。
共军的问题是,武器使用不好,战术技术缺乏,作战效能低下。国军胜在抗战老兵多,即使武器有残缺亦能发挥武器的作用,战术技术好,作战效能高。典型的例子就是沙岭战斗,新22师一个不满员的团(约一千人左右)打残吴克华一个纵队(中共公开承认的死伤2千多人,实际远不止这个数,每个团都开追悼会),韩先楚在战后的总结会上批评说,平均两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敌人。我们首先吃惊的是共军的弹药储备。

可以说,共军是让一帮没有进行过很好训练的农民在打仗,可是共军有的是弹药,靠着不惜弹药,练出来了一支农民军。好了,有了上面的大致介绍。我们知道共军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单靠精神力量是打不了仗的。物质上的优势是不能忽视的。

还要说的是,东北共军收容了三万多日本兵,当然这些兵不是战斗兵,主要是医护人员,空军技术人员,和炮兵技术人员(炮兵部队有日本人)。虽然这些人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这几万医务、技术人员无疑加快了中共部队的现代化进程。

还有无线电设备和技术,在苏联的支援下,东北共军组建了强大的技侦机构即东野二局,其技术和装备以及人员的庞大,是东北国军不能比拟的。国军的调动布防,对林彪来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林彪为什么能打的得心应手,二局的情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反观国军就没有这个能力。这就是差距。
还有经济和粮食,东北共军通过与苏联的贸易和与朝鲜的贸易,经济上非常活跃,粮食也充足,还用粮食与苏联交换过装备。
以上这些内容都来自中共的公开史料,如果不信的话,自己可以找点正规出版社的书看看。

在说完了这些后,我们说一下四平之战。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
四平保卫战打不好似乎还可以说情有可原,因为初到东北,兵还没有组织好、协调好。兵力加到十四、五万人仍然顶不住国军的进攻。但是这次兵败四平,也不得不说的是,这是中共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在台湾发表文章说,如果当时国军一直追下去,就可以发展成对中共全面的胜利(当然我本人是坚决不同意这种论调的)。这一仗的影响可见一般。
四平保卫战最紧张的时候,林彪并不是在一心打仗,而是在争官,书中总是爱描写,林彪多么沉稳,面壁(看地图),吃着黄豆思考。他有时候真不是在思考战争,而是思考夺权。自己得了兵权,还想挤走彭真,扶高岗上位,用心不专。也许林彪正是想用四平之战要挟毛泽东。从这点讲他也不是个好将军。

一年后的四平攻坚战,林彪也是以失败收场,可以说四平是林彪的伤心地。攻坚四平时共军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大炮占有绝对的优势,炮火之猛烈,是陈明仁自抗战以来所未见。陈明仁慨叹,共军已经不是小米加步枪时的部队了。
可是就是这么一支部队,打一个月,还是拿不下,陈明仁只有两万多人,只有少量炮火支持的四平。四平战过后,林彪落下个毛病,怕攻有重兵防守(林彪说:五万人防守的城市)的城市。这种毛病直到打完锦州之后才有所好转。


解放后,毛泽东在接见陈明仁时就对陈明仁说:林彪打不过你。这句话总不能理解为是对林彪的赞扬吧。而在毛泽东接见英国将军蒙哥马利时,毛泽东说,我的战友中比较能打仗的是粟裕。
实际上,这简单两句话:
1, 林彪打不过你
2, 我的战友中比较能打仗的是粟裕

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毛泽东是最了解他手下的大将军的。孰优孰劣已经水落石出了。但又好像言犹未尽。
不知拥林彪派是否思考过,四平保卫战之败实际是中共内战中最大的败仗,试问红军时期有过吗?!从兵力人数、火炮的强度上看,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场有过吗?!

林彪在四平,守守不住,攻攻不下。这难道对给林彪评分不受影响吗。

有人又问了。林彪既然打了败仗为什么部队越来越多?这就要说是斯大林的支持和中共的政治工作了。
斯大林在给林彪抬轿子。东北共军背靠苏联坐在一个大椅子上,还有两把扶手,左边的扶手是朝鲜,右边的是蒙古。这就是毛泽东抢夺东北是所看到的局势,再不用受蒋介石围剿之苦。
所谓的三下江南、秋季攻势、冬季攻势,是打了一些胜仗,但是缴获不多(这是中共战史上说的)。但是到了大战前的1948年六、七月间,东北共军已经拥有了105万大军,其中野战军70万。这一百零五万大军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总不能像吹气泡似的靠吹吧?!
这一百多万人要吃饭,要穿衣,手里要有枪有炮吧?!既然缴获不多,装备哪来的?这里面斯大林的支援是巨大的。近几年陆续公开的材料显示,东北共军接受苏联支援的大炮2000余门,机枪约两万挺(含轻、重机枪),步枪40余万支,坦克一百余量,飞机约200架。其他如弹药则无以计数,我们只能用子弹和炮弹都十分充足来说,其他还有机电、电器材料,炸药、医药设备等等无以尽述。
这是一支什么军队?除了没有海军之外,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在当时来讲)。就物质而言,从各个方面超越了国军。再加上不拍死,以及中共毛泽东等高层都喜欢以伤万人数来论战役的胜负。动辄电报中会说:准备牺牲一万人,或准牺牲数万人。
为了贯彻这一以人命换胜利的决策与方针,共军都是超额编制。一般一个连队少的也有一百六、七十人,多的达到200人。
以上所说是从政治因素换来的结果,我们马上就要说道林彪的军事作为。
在有了以上的军事准备后,林彪依然是对大战有所顾虑,没有决战的考虑。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林彪,要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战,要有与卫立煌全军决战的决心的原因。
因为毛泽东知道东北共军现在很强大,从各个方面超过了对手。
以上这些话说的是1948年六、七月份时的情况。
而毛泽东指示林彪的这些话,刨其出处很多来自于粟裕的战略思想。从48你初其,粟裕就在考虑打大战,打前所未有的大战,打决战,只有如此才能解决中国的内战问题。
毛泽东这时还没形成这样的战略思想,还没找出解决国民党大兵团的方法,还在推行打出去,打到江南将管区去,而其非常幼稚的提出不要后方,实行无后方作战,就地取粮(祸害百姓)的战法。粟裕坚决拒绝了(只是在粟裕心里)毛泽东的这些指示,一面磨蹭着不去,一面反复对毛泽东做说服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毛泽东最终领会了粟裕战略的前瞻性。所谓的中央决定被收回。放权给粟裕,这以后才逐渐形成了淮海战役的规模。
而按照毛泽东指示实行无后方作战的刘邓,则兵败大别山。进山时是一支“虎”,出山时变成一支“鼠”。
1948年六月以后,东北除了攻坚,无战可打。如果不从大战略上考虑,仅从作战上讲,打长春是正确的,因为东野的主力和重装备都在北面。所以,毛泽东虽有打锦州之心,一开始也只好同意林彪打长春,但是,林彪缺乏攻城的勇气,浅试而止。实际上就林彪当时的兵力和炮火来讲打下长春是没有问题的。
长春守军比较有战斗力的只有三个师,其他都是新编部队,而且与四平不同的是,这时,国军要想出沈阳援长春就难了。一是兵力不足,道路远;二是共军兵力充沛,又新增很多重装备,围城打援,虚席以待。
所以,林彪说长春不好打,并非是战力比较,而是心里有阴影,还是打四平落下的病没好。
林彪百万大军也不能老闲着,所以他提出,打北宁线上的五个车站,然后挥兵去打承德。
毛泽东和生气他这种不敢碰硬的思想,不同意他去打承德。提出打锦(州)榆(山海关)唐(山),威胁平津。
注意,这时并没有什么辽沈战役决策。

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我想讲到这里,大致就可以收笔了。再过细就太多了。
2012年8月10日星期五

所有跟帖: 

增补一点,平型关战斗 -zhanshi003- 给 zhanshi003 发送悄悄话 zhanshi003 的博客首页 (891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01:12:23

你说的不错,有这层意思。 -zhanshi003- 给 zhanshi003 发送悄悄话 zhanshi003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10:05:45

这你有点搞错啦,胡宗南宴林,及毛泽东出门接林彪(师哲很感慨),都不是因林本身, -zhanshi003- 给 zhanshi003 发送悄悄话 zhanshi003 的博客首页 (487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10:21:51

不是我們五能,而是共軍太腳滑 -守株逮兔- 给 守株逮兔 发送悄悄话 守株逮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08:26:38

有一些苏式武器,主要是苏蒙军换装下来的。 -zhanshi003- 给 zhanshi003 发送悄悄话 zhanshi003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10:24:43

丢盔卸甲,总不是好事吧?!困难中能把部队带出来,是好样的!单那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 -zhanshi003- 给 zhanshi003 发送悄悄话 zhanshi003 的博客首页 (236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10:33:36

胡说 -无德- 给 无德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08:55:27

你说得对.一场战役的组织和指挥者和一场战斗的组织指挥者那是不能比的. -laha- 给 laha 发送悄悄话 lah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0/2012 postreply 09:32: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