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的讲座实在听不下去。《另一种眼光看塔山之战:》

来源: zhanshi003 2012-08-04 06:26: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811 bytes)
塔山战役:

沈阳的廖兵团迟迟不动,暂时可以不顾。而锦西葫芦岛的国军近在眼前,是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现实。林彪接受了四平战败的教训,对打援非常重视。将11纵及两个独立师加上四纵,统编为一个兵团,由程子华和黄克诚领导,负责阻击锦西、葫芦岛的国军。而这时四纵已经插到了锦州、锦西之间的高桥,切断了锦西与锦州的联系。四纵在东野里也算得上是主力纵队。林彪决定让四纵来打阻击。

东野四纵于10月5号下午接到命令:在塔山至白台山一带布防。第二天即从高桥赶到塔山地区。塔山村原有国军暂62师一个营驻守,但是国军对共军的突然出现毫无心理准备,四纵以突袭手段,击溃了驻防塔山村的这个营,占领了塔山村。在塔山村设防守阵地的是四纵12师,师长江燮元。江燮元以34团守塔山,35团守白台山,36团为预备队。

塔山是一座标高不到百米的土山包,或者干脆称它为大土包,根本算不上是个山。土包四周都是平地,没有天然障碍物。土包下面有个村,叫塔山村(也叫塔山堡),从锦西到锦州的公路从塔山村穿过,村子北面不远处是北宁铁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看到这样的地形,让四纵指战员好为难了一阵子。最后决定以塔山土山包为点,向两则延伸,挖出战壕和交通壕,战壕前设鹿砦和铁丝网。铁丝网前设雷区。

塔山能否守得住是能否攻克锦州的关键。这个问题一直在林彪头脑里转,林彪致电程子华说:

“锦西以北,大小东山,锦州以南松山街,皆为敌阵地,两锦敌仅距30余里。我军绝对不能采取运动防御方法,必须采取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部署,进行英勇顽强的防御战。必须死打硬拼,死守不退,抵抗敌之飞机、大炮、步兵的猛烈攻击,利用工事沉着地,准确地大量杀伤敌人,使敌在我阵地前尸横遍野。”

又说:锦西塔山阻击战“完全是一个正规战,绝对反对游击习气,必须死打硬拼,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计算,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胜利。”

林彪对锦西塔山阻击战的重视,深深感染了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程子华的部署是:从打鱼山向北到红螺蚬山12公里宽的正面为阻击线,其中从打鱼山经塔山向北到白台山的8公里地段为防守重点,由四纵和配属的一个炮兵旅(有各种炮110门)防守。11纵布防阵地接四纵白台山阵地向北直到红螺蚬山,承担辅助防御任务;以独四师、独六师位于锦西以南,对锦西国军进行袭扰,以拖住锦西国军向东进攻的后腿。

10月8号,程子华亲赴塔山,在胡克华、莫文华的陪同下,视察塔山一带地形。并指示说:守山必守村,这是毛主席说的(马谡失街亭就是错在没有在路口上下寨)。防守的重点应该放在打鱼山、塔山及塔山村、铁路桥高地一线。

打鱼山是一座海边小岛,涨潮是四面被海水包围,成为一个孤岛,落潮时西面与陆地相连,成为一个半岛。打鱼山的东北面是一个叫西海口的地方,是个小港口。

林彪除了在电报中强调塔山阻击战的原则,又派参谋处长苏静带一部电台,代表他前去督战。临行前林彪叮嘱苏静向四纵领导转达他的意见:你到塔山告诉四纵领导,希望他们死打硬拼,坚决地守住阵地。

罗荣桓也交代说:有的部队打仗对伤亡大有顾虑,但这次不能怕伤亡大。

苏静到塔山阵地传达了林罗刘的指示,并说,他这次来是要留下来的,但是,只带耳朵不带嘴,即,及时将战况保告总部,不参与吴克华、莫文华的指挥。吴、莫二人表示坚决执行总部命令,准备以牺牲一万人的代价坚决守住塔山。四纵政治部向全纵作深入的政治动员,向全纵队喊出“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在政治鼓动下,不少战士写了血书以表决心。苏静带着他的电台小组,驻守吴克华的司令部旁,无形之中是一种督战。

说完了共产党,我们要说说国民党方面的调兵情况。东北会战事关重大,关系到国民党在东北的存亡以及几十万国家将士的命运。蒋介石一如既往的,亲自部署。9月30号,蒋介石飞抵北京,随行的有徐永昌、桂永清、周至柔、郭忏、罗泽闿和俞济时等。蒋介石在北平“华北剿总”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从华北抽调第92军和第62军,从烟台抽调第39军连同驻守锦西的第54军共四个军,加上部分海军和空军,组成东进兵团,统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从锦西、葫芦岛向东攻击增援锦州。蒋介石之所以选侯镜如来挑这个担子,估计是因为蒋介石对侯镜如打通北宁线印象深刻,在国军近来连战不胜的沮丧氛围中,透出一线光明。而侯镜如本人,更知道打通北宁线是怎么回事,多有侥幸,而且撤退时,损失不轻。

这个会议侯镜如本人没有参加。侯当时正在唐山的第17兵团指挥部忙着,会后才赶到北平,傅作义给他传达了会议内容后,侯自忖,这个任务难以达成,东北共军已今非昔比。

10月5号,郭汝瑰奉蒋介石之命,飞抵烟台,当面向第39军军长王伯勋传达调兵的命令。一个军,要从分散驻防状态,集中调动,实非一两天的事,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直到锦州战役结束,39军也没调动到葫芦岛。

那么另外两个军的情况如何哪?傅作义原来打算调刘云翰的86军(从新五军改编过来的,驻守山海关、秦皇岛)去东北,86军的防地由林伟俦的第62军接防,谁知,当10月1号,林伟俦率部到达秦皇岛后,刘云翰不交防,声称部队刚改编,人员武器缺乏,已电请国防部参谋总长暂不调动。傅作义竟同意了刘云翰的请求,让林伟俦不必接86军的防,全军直运葫芦岛。林伟俦当然一肚子怨气。也正因为如此,第62军才赶上了塔山之战,否则,这两个部队移交防务,又要耽误几天,也像第39军一样,赶不上塔山之战。

另一支本来准备调出的部队,侯镜如的当家部队第92军,也因归绥战事紧,傅作义调不出部队接防只让侯镜如带走了一个21师而已。

这里我们就看到,战役准备阶段,蒋介石的调兵行动就很不顺利。这与东北共军铁板一块,言必从、令必行,全军一心,全党一心的情势形成鲜明对照,林彪轻轻一句话,就是一道命令,被认真执行。正因为如此,东北共军发挥出来百分之百的作战效能,而国军的作战效能就大大打了折扣。

蒋介石眼看调兵的事不济,临时决定,调保定绥署的直辖部队独立第95师到葫芦岛参战。从名号上看,“独立第95师”肯定是地方部队。

但是独立第95师则不一般。该部队历史久远,部队的老底子可追溯的清末马氏回民部队。后传到马鸿逵手里,隶属冯玉祥的西北民军。军阀混战中马鸿逵率部投蒋,防守信阳。战后,蒋介石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率领其部五个团回宁夏履职,留下马腾蛟率4个团驻守信阳。不久马腾蛟也会宁夏履任新职,部队被正式编入国民革命军。该部比较有名的师长有第二任师长李铁军;第三任师长就是塔山前线的督战官罗奇。罗奇在该师任师长六年之久,视该部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战后整编时,被编为由林伟俦任师长的整编第62师(即现在的第62军)第95旅。47年又恢复为第95师。该师战斗作风硬朗,带着西北马家军的传统。

前面几段,我们回顾似的,讲了塔山战役国军调兵的情况,实际的战斗经过我们还需按时间顺序展开。

蒋介石对葫芦岛、锦西的东进救援行动非常重视。10月6号上午,蒋介石在海军司令桂永清、国防部三厅厅长郭汝瑰、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17兵团司令侯镜如、总统府战地督察组组长罗奇、联勤总部参谋长吕文贞的陪同下,乘坐“重庆”号巡洋舰到达葫芦岛附近海面。随即,在葫芦岛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卫立煌派来的指挥官)、冀热辽边区副司令唐云山(范汉杰派来的)、驻守锦西的第54军军长阙汉骞登上“重庆”舰恭迎蒋总统。蒋介石在舰上接见了他们。会见后共进午餐。

午饭后,蒋介石下舰,率领一干人等到锦西54军军部召开师以上军官作战会议,继续研究部署救援锦州的方案。蒋介石抛开卫立煌派来的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陈铁,宣布,任命侯镜如为锦西援军总指挥。同时向与会军官,强调此次作战的重要性,并打气说,再增调几个师,在空军、海军第三舰队配合下,打通援锦通道,与沈阳南下的东路援军,夹击共军于锦州城下。

开完作战会议后,为了鼓舞士气,蒋介石召见团以上军官训话,蒋介石首先向团长们介绍了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并说,我这次带他来,要他在葫芦岛负责指挥,你们要绝对服从命令。蒋介石接着说:

“当前这一仗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打好。打败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完了,连历史都要翻过来。你们以前跟着我革命、抗战的光荣成就便将化为乌有,个人的前途也就只有毁灭。”

“这一次战争胜败,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存亡,几十万人的生命,都由你们负责。你们要有杀身成仁的决心。这次集中美械装备的优势部队,兼有空军助战和海军协同,是一定可以消灭共军的。”

蒋介石讲了一个多小时,期间主要是向大家念他的《剿匪手册》,他那带着浓重浙江音得到普通话,估计是让军官们听得一头雾水。

会后,蒋介石叫人搬了个椅子,放在院子里,他坐在椅子上,让团长们一个一个上去跟他合影照相。蒋介石是新任的总统,能跟总统照相,是对团长们的鼓励。

10月6号这一天,蒋介石在葫芦岛接到沈阳国军攻占鞍山的捷报。这算是个好消息。


当晚,蒋介石在“重庆”号巡洋舰上宴请葫芦岛驻军师长、师参谋长以上军官。第62军军长林伟俦有机会和蒋介石单独会面,蒋介石对林伟俦说:“此次敌人攻打锦州,最多有七个纵队,等于七个师的兵力(不知道,蒋介石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共军一个纵队有多大?疑惑是林伟俦的记忆有错,蒋介石的话听起来咋这么不靠谱?!)我们沈阳出五个军,华北出两个军,烟台来一个军,原住葫芦岛一个军,共有九个军的兵力,足够援锦之用。如若不够,还可再抽兵来,葫芦岛将由侯镜如负责指挥,他就要回去带队伍来,在他未到之前,你暂归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你们是同学(都是黄埔四期生),他住葫芦岛时间比较久,情况比较熟悉。”

此时,林伟俦带着151师住葫芦岛,另两个师还没到。蒋介石答应回去后马上增派军舰帮林伟俦运兵。当时“重庆”号已生火待命,谈话结束后,“重庆”号即起锚向塘沽驶去。

阙汉骞曾对林伟俦说:“总统亲来葫芦岛,比增加十万大兵还管用!”

罗奇也附和着说:“东北共军共有十一个纵队,除留守监视长春、沈阳各地区的三分之一兵力外,我们有足够两倍以上的兵力对付他们。”


小评:
从蒋介石、罗奇、阙汉骞等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关键人物对共军估计不足。有轻敌思想。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蒋介石、罗奇两人对双方兵力的认识与实际情况出入太大。是因为国民党方面情报不准吗?还是有人对蒋介石谎报?!

再说这个侯镜如,他对东北共军这时的实力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他从知道要由他指挥援锦时起,就认识到这个任务不好完成,在葫芦岛兵团司令部里,他曾跟他的参谋长张伯权说:“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如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多维持几天。”(可谓精准,否则被吃掉的就不是廖耀湘而是侯镜如。)

侯镜如说要回去带兵,而蒋介石也见人就说侯镜如要回去带兵,锦州已是炮火连天,救兵如救火,作为总指挥,不说抓紧布置救援,反倒要跑回京津唐调兵,让人心生狐疑。为什么非要回去带兵呢?

原来,因为他来的仓促,10月5号早上,蒋介石、傅作义,到处打电话找不到他人,那时候也没手机。直到蒋介石的飞机已经发动了,他才赶到北平西苑机场,傅作义见到他就说:你总算来了,到处打电话找你。你快上飞机去见总统。侯镜如上了飞机,蒋介石要他快坐下一起去。候心有犹豫,什么生活用品都没带,部队也没有交代一下,一点准备都没有。但碍于总统的威严,他一句话也不敢说,只得陪着蒋介石到了葫芦岛,

锦西作战会议后,候镜如随蒋介石乘“重庆”舰回大沽,立刻转赴唐山带兵,蒋介石则回北平。10月8号,蒋介石突然飞去上海,事后知道,蒋是去处理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打着孔令凯的事。蒋9号飞回南京。


侯镜如的带兵计划并不顺利,由于杨成武在归绥动手,傅作义心生恐惧,原来答应调出的92军,借口没兵接防,不肯放行,最后侯镜如只带走了一个第21师,这是侯镜如的基本部队。侯镜如10月11号下午才将这一个师的部队带到葫芦岛。

对候镜如,我们在这里做一简介:

候镜如河南永城人,黄埔一期生,中共党员,参加过东征。在蒋介石迫害驱赶第一军中中共党员时,候镜如由于刚入党不久,知道的人不多,而得以幸免。辗转到了上海,找到周恩来,候镜如的到来,让周恩来大喜过望,周恩来正在组织指挥的上海大起义,急需有经验的军事指挥人才。
候镜如顺理成章的参加并指挥了夺取上海警察厅的战斗,为上海工人纠察队获得了武器,为后来的上海大起义立了一大功。深得周恩来青睐。
在蒋介石的“四.一二”上海清党期间,候镜如率队抵抗蒋介石的国民党军,负伤住院,逃过了蒋介石军队的追捕。逃到武汉,加入贺龙的第二十军,任20军教导团团长,参加南昌起义,击溃国民党第79团,再次为中共立功。
后候镜如随起义军南撤,在会昌打仗中负伤(在以前的章节里我们讲过,陈赓回忆说,会昌之战,有多少国共两党的黄埔军校学生是喊着兄弟、朋友的名字留着泪自相残杀,陈赓也在那一仗里负伤)。转道香港治病。
病愈回到上海后,被中共委派为河南省委军会主席。地下工作不好做,没多久就被国民党特务抓获,由于他的经历复杂,特务们一直没弄清他的情况。冯蒋阎中原大战时,他们这批人被冯玉祥大赦。候镜如脱身后去上海找中共组织不遇,为生计,转入国民党军。

由于大革命时期,时局混乱,加上他加入中共较晚,黄埔学生中了解他中共背景的人不多。蒋介石看重他的黄埔一期身份,再说后来成为了国军高级将领的黄埔生有不少原来都是中共党员。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候镜如有许多实际为中共打仗的经历,这一点想必蒋介石不掌握。

在国民党军队中,候镜如因战功和黄埔生的背景渐升至92军军长,隶属傅作义的华北剿总。当陈诚再东北一筹莫展期间,候镜如率华北部队4个师,打通了山海关至锦州段的北宁线。让蒋介石刮目相看。候镜如升任第17兵团司令,也就顺理成章了。

介绍完了侯镜如,我们转过头还说眼下的战事。

阙汉骞率第54军早就在锦西驻防,阙汉骞手下有四个师,即属于第54军的第8师、第198师和暂57师以及暂时受其指挥的暂62师。第54军源自陆军第14师,是陈诚系的骨干部队之一。抗战时老部队第14师和第50师先后调出。现在的第54军所辖三个师中以第8师和第198师的装备最好、兵员足备,有战斗力,暂57师由交通警察整编而成,装备差、人员不足,没有战斗力。其中第8是原隶属胡宗南第38集团军,与范汉杰有些关系,到东北后,范汉杰与第8师首长表现的很亲近,这让阙汉骞很吃醋。第198师则被阙汉骞看成是自己的基本部队,战斗中保存实力,不舍得用。

新六军的暂62师在葫芦岛接受整补,兵员、武器都不完备,缺乏训练,战斗力弱。这时也暂归阙汉骞指挥。

锦西这边的战斗,是从9月下旬共军夺取兴城时就开始了。兴城原属第54军辖区,阙汉骞只派了人力运输团和工兵营一部驻守主要是掩护交通线。闻到有大战的气息,阙汉骞原打算将兴城的部队撤回,还没来得及撤,就被共军包围,阙汉骞下令第8师并指挥暂57师两个团,去解兴城之围。谁知部队半路上就遇到共军的坚决阻击,暂57师一个团被击溃,另一个团也被打残,第8师也遭受了几百人的损失,但第8师毕竟是老部队,仍能稳住阵脚,守住了锦西外围的即设阵地。

当时第54军的布防态势是,第8师负责锦西西面和西北面的守备,第198师负责锦西东面和东北面的守备;暂62师和暂57师控制在锦西与葫芦岛之间整训。其中暂62师有一个营驻守塔山村。


蒋介石10月6号来葫,定下援锦方案,但并没有规定时间。这几天,锦州方向大炮声一阵紧似一阵,范汉杰一天几封电报呼叫援兵。阙汉骞有点坐不住了。他担心万一锦州陷落了,他这还没动,不好向蒋介石交代。因此他跟林伟俦商量(10月6号,林伟俦的第62军已全部到齐),以现有兵力(七个师),于10月10 号展开进攻。当时,阙汉骞、林伟俦两人并未联系海军和空军。所以也未形成海陆空的配合。阙汉骞一面将进攻计划电告蒋介石,一面开始行动。


10月10号凌晨四点,阙汉骞在没有飞机、海军配合下,趁着天还没亮,就开始了进攻。先是炮击半小时。然后步兵投入进攻。

这天的战斗,国军展开三个师,从左至右,最左边是第62军151师,攻击白台山、刘家屯、泉眼沟的阵地。作战企图是,突破白台山共军防线后,一路向北,向锦州西北的飞机场攻击前进,驱逐机场的共军,夺回锦州机场的控制权。

中间是第54军第8师,第8师主攻塔山及以西的共军阵地、突破后直趋锦州南面城下,配合守城的国军夹击攻城的共军。

要说这次进攻塔山的任务应该轮到第198师,因为第8师九月底前刚打过仗,而且驻防的位置也在西北面,第198师的位置在东北面,离塔山更近。但是,阙汉骞早就对范汉杰私自亲近第8师不满,婉转的向第8师首长表示,按道理,应该轮到第198师,但是,第8师是54军里的老大哥,范住任是你们的老长官,现在范主任被围,要解范主任之围,于情于理,你们第8师都应该挑重担。第8师的首长被“忠义”二字罩住,也无二话,带着部队就顶了上去。

阙汉骞将军部直属的四门105毫米美式榴弹炮配属给第8师,第8师自有美式山炮12门,一共16门炮,这就是主攻部队的重武器了。

参加攻击的另一支部队是暂62师,师长是刘梓皋,要说刘梓皋也不是凡人。当年沙岭战斗,刘梓皋率领一个团,打的吴克华一个纵队满地找牙。应该说是个能打仗的狠角色。也因此升任暂62师师长。

可是,眼下国军的情形是今非昔比。日子过的一天不如一天。老兵都在屡次作战中消耗殆尽。新组建的暂62师,大部分是东拼西凑,缺乏训练,缺枪少炮,更缺少实战经验。

暂62师原来被部署驻守高桥和塔山一线。由于警惕性不足,作战经验不足,被吴克华的四纵打了个措手不及。接连丢了高桥和塔山。现在,刘梓皋怕被蒋介石问罪,极想立功赎罪。

10号的战斗,暂62是被布置在攻击线最右面,刘梓皋展开三个营攻击打鱼山阵地,按阙汉骞的计划,攻击得手后跟在第8师后面前进。丢了塔山,刘梓皋知道责任重大,憋着劲要表现一下。暂62师的部队在军官门的督战下,一度攻上打渔山阵地,消灭了岛上守军。这一仗让胡克华惊出一身冷汗。


守在打鱼山及附近高家滩的是四纵12师34团一个排43个人,(共军这时都是超员编制,以生命换胜利,四纵有40637人。这一点与国军正好相反,国军一般都不足额,一个军一般是两万多人,超过三万人的都是绝对嫡系加王牌军,比如整74师,也不过35000余人。)。国军的突然进攻,守军有点措手不及。加上守军兵力过于单薄,国军一个冲锋即占领了打鱼山阵地,随后又占领了高家滩阵地。

这一情况立刻就震惊了吴克华,也传到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吴克华命令江燮元立刻组织反击,并指示说,第一战,一定要把敌人的气势打下去,江燮元下令将两门大炮推到离打鱼山只有400米的地方。派出一个营兵力,实施反击。大炮弹无虚发,炸的国军士兵无处可躲。很快就被共军反击下去

站在海边沙滩上准备进攻的国军第二梯队,被突然上涨的海水冲散,又共军被大炮打的死的死散的散。暂62师的进攻失败。

第8师和第151师的情况也类似,国军的大炮压制不了共军的大炮,反被共军所压制。当进攻的第一梯队前进到鹿砦和铁丝网前面时,跟在后面的第二梯队即遭到共军炮火的袭击,不是被打散,就是被阻隔不能前进。而第一梯队在鹿砦和铁丝网前想办法通过时,即遭到猛烈的机枪火力杀伤。共军在塔山正面约1000米的前线部置了16挺重机枪及50挺轻机枪(平均每十五米即有一挺机枪),再加上大炮压制性火力,国军要突破塔山,真是比登天还难。

战斗到上午11点,国军已显疲态。共军的反击,猛烈而有力,国军前线部队甚至被共军反击到阙汉骞、林伟俦设立指挥所的鸡笼山下。10号上午的战斗,国军以伤亡1100多人的代价未取得任何进展而结束。

10号下午,罗奇与他带领的独立第95师到达葫芦岛,罗奇随即赶到前线与阙、林两人会面,了解当天的战斗情况。

11号拂晓前,照昨天的故事,又是大炮急袭,这一天依然是没有海空配合。拂晓时,第62军151师一度攻上白台山的207高地,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共军反击下来。

塔山方面作为主攻的第8师,这一天得到炮火加强,阙汉骞将第54军所有重炮都调给了第8师使用。共军的炮火反击猛烈。也是在这次战斗中,阙汉骞和林伟俦才知道了共军大炮的厉害。炮火猛烈程度是他们前所未见的。共军已是一支重装备部队。

第8师的进攻还是很有力的,一度占领了塔山几间房子。如果能巩固下来作为支撑点,塔山防线可能就被突破。这种情况下,还是共军的反应快,守军34团立刻投入预备队反击。同时大炮拦阻国军后续部队。

国军8师的指挥官看到,前面部队进了村,欣喜万分,赶紧组织后续部队跟上,但已经晚了,在共军大炮的干扰下,部队行动不快,还没上去,就看到进了村的部队在共军反击下退了出来,这次冲锋又功亏一篑。


战斗至上午十点,国军进攻部队开始疲软下来。其中又有一部分部队被压迫到鸡笼山脚下。因为阙汉骞和林伟俦的指挥部在此,部队才没继续后退。

十一号下午,候镜如终于带着他的第21师到达葫芦岛. 至此,锦西、葫芦岛共集结了国军九个师,第39军依然没有消息。

总算几员大将都到齐了。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各怀鬼胎,勾心斗角。候镜如就不必说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他对参谋长张伯权说的“多维持几天”不知是哪个多维持几天,是指他自己的部队还是,指整个国民党政权。应该是指他自己的部队。你说他是保存实力也好,说他是亲共也好,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的。

侯镜如当天召集大家开会,研究作战方案。国军的做法很奇怪,军事主官们并不研究,候镜如、罗奇、阙汉骞、林伟俦四人,退入另一个房间说话闲聊,将研究作战方案的职责交给了各军参谋长,由兵团参谋长张伯权带着各军参谋长们研究。

研究中出现两种意见,第54军参谋长杨中藩提出,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塔山和白台山之间,因为,根据两天来的战斗看,塔山和白台山是共军防御的重点,而白台山和塔山之间共军的火力较弱,而且地势平坦。所以他认为从此处较易突破,突破后可以直接绕道塔山背后,则共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就会瓦解。的确是个好主意。

小评:

实际上也并非那么容易,林彪早有防备。四纵后面,还有李天佑的一纵在那儿卧着哩。阵地真有漏洞,一纵立刻就可以不上去。

但是,17兵团参谋长张伯权仍然主张延公路和铁路进兵,认为一是地域较宽,利于大兵团作战;二是避免重新部署兵力,可以马上展开攻击;三是,共军的防线地势低,而国军的地势高,可以用俯瞰火力掩护部队前进。总之就是硬碰硬,死打硬拼的办法。可就是这个办法,竟然获得大多数军官的赞同。

既然大多数人同意张伯权的笨办法,侯镜如和罗奇都批准了这一战法。(注:很多中共军事书中,都说是罗奇为了抢功,为了让第95师打正面,才力主用正面进攻的方案。实际是谬误的。侯镜如和林伟俦的回忆都证实,罗奇只是“批准”,并非自作“主张”。而批准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多数人“赞同”张的方案)

由于第8师连攻了两天,作战会议决定,主攻部队改由独立95师担任。最后罗奇提出,独立95师部队刚到,需要熟悉一下地形,因此12号休战一天。会议接受罗奇的建议,12号休战一天,做充足准备,13号再战。


作为东北国军最高统帅,卫立煌也很关心葫芦岛的战事,12号,卫立煌飞到葫芦岛,视察并指导东进兵团的作战,他对蒋介石的部署很不赞成,也对东西对进的前景没有信心。私下他对候镜如说:“你这个兵团解锦州之围,并率部与廖耀湘兵团会师是不容易办到的。”并再三叮嘱侯镜如慎重,慎重。这句话被罗泽闿听到,罗大事驳斥说:“这是总统的命令,非彻底执行不可。”弄的卫立煌、侯镜如无语。

12号,塔山战区在平静中度过,罗奇带领独立95师师长及排以上干部到塔山前线观察地形。部队得到一天时间的休整。

这一天对解放军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因为经过两天的激战,有不少工事被毁,后面的弹药运不上了,有了这一天就可以获得补充。

小评:
罗奇提出的休息一天,观察地形,后世遭到很多批评。但我并不想批评他。我认为独立95师等部队,乘船而来,远道劳顿,特别是船上颠簸,晕车是难免的。让部队休息一天是非常应该的。只是因为国军的失败。一些人把这一天休息看成了原因,是不对的。
同样类似的情况,打了胜仗的例子并不少。那时候就又一窝蜂的评论说休息一天是多么应该的,所以,就此来论成败,实为浅薄。

会上罗奇提出,13号的战斗由林伟俦统一指挥前线部队,这等于剥夺了阙汉骞的指挥权,罗奇的决定让林、阙二都觉的事出突然,阙汉骞被莫名其妙的被解除职务,不知所以。会后,罗奇向林伟俦解释说:独立第95师不能给阙汉骞指挥,他不熟悉这个师的情况。第95师原属第62军多年,你指挥比较合适。(注林伟俦和罗奇是广东同乡)


13号凌晨4点半,激战再起,炮火轰击半个小时,步兵开始进攻。这一天,有空军和海军火力配合。早上8点钟左右,飞机来了几个架次,先是四架轰炸机,投了几颗大炸弹,,接着又来了几架飞机投了几颗小炸弹,接着是俯冲扫射。作用不是很大。

海军“重庆”号巡洋舰也来参与了炮击,桂永清命令“重庆”号用152毫米舰炮轰击塔山共军阵地。可是,“重庆”号舰长邓兆祥认为,岸边水浅,不能靠近,只有在远距离发射大炮,这样一来站在“重庆”号上的炮手看不到塔山。只能靠地图标定的尺码来打,打了一阵子,邓兆祥向桂永清报告说,这样打没什么效果,而且有可能会伤及国军的攻击部队。桂永清无计可施,只好同意停止射击。邓兆祥厌倦内战,不想参战,后来率“重庆”号投诚共产党,此是后话。

由独立95师担任主攻,罗奇亲自督战,战斗来的十分惨烈。独立95师的确不一般,以营为单位,组成几个波次,前面带队的都是戴大盖儿帽的,而且前面一排全是轻机枪和冲锋枪,第二梯队紧随其后,第一波倒下,第二波踏着血迹继续前进。但是,遗憾的是,国军炮火太弱,而且距离远,准头不好,共军的鹿砦和铁丝网没有被有效的破坏。冲锋部队到了鹿砦、铁丝网前不得不停下来对付鹿砦和铁丝网。而国军没有太多的破坏铁丝网的经验,不懂得像共军那样用炸药包连续的爆破铁网,以前的教程上都是等着大炮把障碍物摧毁,一旦大炮打不准,就束手无策。长时间的停留在共军火力之下,造成重打伤亡。可悲可叹!

解放军正面阵地也有所调整,11纵接手了原属四纵的一部分阵地,使四纵更加集中兵力与防线的正面。程子华又给四纵增加了一个炮团。使四纵正面的炮火更强大。吴克华则是缩短了34团的防线,将10师第28团布置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并将11师一个团和10师一个团调归12师指挥,放在塔山的侧后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场。

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塔山两侧的铁路桥和高家滩两处阵地。国军第8师和独立95师分别从塔山两侧猛攻过来。战斗之激烈使28团放在前线的部队几乎打光。95师的冲锋是共军从来没见过的,打死不退。最后终于踏上了共军的阵地,一场肉搏在所难免,28团投入了预备队反击,仍然相持不下。国军独立第95师后续也是不断涌来。双方大炮已不能发挥作用,只听到咔嚓,咔嚓的拼刺刀声,和刺刀扎进身体的声音。阵地随时可能被突破,第10师师长正在向纵队报告战况,电话线被炸断,纵队司令部,为防万一,赶紧调11师一个团赶到28团身后以防不测。

这时有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给守军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助,28团一个连有一个班的阵地处在阵地的前方,这时这个班的战士大部分牺牲了,只剩下班长孔守法带着两名战士,有一挺轻机枪。看到侧后山头上双方扭打在一起,他跟两名战士说,我们从敌人后续部队侧面打出去,一定能打敌人措手不及。当时有个战士看到对方人多,有点害怕。说:就咱们三个人,那还不是给敌人送肉吃。
孔守法说:要想活下去,就要继续战斗,这正是咱们立功的时候。一番准备之后,班长端着机枪,两个战士一手握手榴弹,一手提枪,悄悄向敌阵接近,先是摸掉了国军一个炮兵观察哨,然后找到一箱手榴弹,对着国军后续部队的屁股一阵猛投,又一阵猛扫。造成国军混乱,以为后路被抄了,一时间阵脚大乱。退了下来。

其他战场也打的激烈残酷,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写了《半夜鸡叫》的高玉宝当时就在12师35团任通讯员。团部与各营的电话线不停的被炸断,团里二、三十名团讯员都不够用。他几次负责传达命令的阵地上都发现已经没活人了。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腿被炸断的战士,爬着去够一挺机枪,由于断腿骨被炸断,只剩下一块皮连着,爬起来不方便,这名战士用刺刀砍下断腿,继续向前爬,终于抓到了机枪,进行射击。后来这名战士又在土堆里扒出一名眼睛被炸瞎的战士,两人合作,眼瞎的战士,给他压子弹,断腿的战士射击。(但愿这段回忆,不是高玉宝用作家的手法演义的)在如此坚强的战士面前,什么武器的优势都显得无能为力。

战斗的激烈程度从以上可以看出。阵地上承受的压力之大,可以想见,吴克华、莫文华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下午时分,吴克华突然接到一纵司令李天佑的电话说:老吴,我奉林总命令,做你的预备队,现在我已到达高桥。你前线如有需要,我随时开上去。

几句话说的吴克华心里热乎乎的,这种时候听到这些话,吴克华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吴克华表示四纵坚决完成东总交给的任务,请老大哥部队放心。

塔山前线发生在阵地上的激烈肉搏战,苏静及时都报告给了林彪。同时刘亚楼也在不断查问四纵的情况。

林彪的心也绷得很紧。当塔山方面报来伤亡数字时,林彪抢白的撂下一句话:告诉吴克华,我要的是塔山,不是伤亡数字!可见当时林彪心情之紧张。

出自西北马家军的独立95师,真是不一般,十分顽强,攻击受挫也不退后,就趴在共军火力之下,将身边的尸体拖过来,垒在头前方,继续还击,找机会前进。

这一天国军还是没有突破共军防线。有统计说,国军伤亡1245人,共军伤亡1048人。
14号,罗奇想了个鬼主意,让主攻部队(独立95师和第8师)派部队趁着黎明前的天黑,不打枪不打炮悄悄的爬行,钻过铁丝网、鹿砦,进入到守军的战壕里,沿着战壕向前爬行,这时候,解放军守军刚好有一个前线小组在吃饭。吃着饭 听见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瞅,看到国军大盖帽上的帽徽反光,大喊一声:有情况。来不及拿枪,随手抓了块土块扔了过去,国军以为是炸弹,赶紧爬下。这短短的几秒钟,给了共军一个机会,抓枪反击。

立刻,黑夜中开始肉搏。指挥部听到消息,立刻派预备队上去反击。一番激战后,守军又打退了国军的进攻。

这天(14号)早上十点,只听得锦州方向炮响声向刮大风一样飘来,炮火之猛烈超过前几天情况。解放军总攻锦州的战斗开始了,经过多天的战斗,解放军已攻克锦州外围据点,13号解放军各部都打到了锦州城下,14号拂晓,林彪下令总攻。锦州总攻的炮声,对塔山守军是喜讯,对国军是催命符。罗奇再次下令,一定要拿下塔山,在罗奇的要求下,独立95师组织了300多人的敢死队,光着膀子,背插大刀,手握冲锋枪、机枪,又冲了上来。95师的确顽强,虽然不怕枪,但是怕炮,共军炮火猛烈,每次都将国军进攻的队形打乱,而且能有效压制国军炮火,并能拦截国军的后续部队,使其形不成连续的冲击波。

经14号一天的战斗,独立95师的三个团只能所编成三个营,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15号,无奈的罗奇只得休战一天,等待后续战车部队到来,再做他图。15号下午一个从锦州逃出来的副团长,报告说,锦州失守,全军覆没,锦(州)胡(芦岛)部队立刻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更没了士气。

解放军攻克锦州城,锦州之战落下来帷幕。葫芦岛那边的戏还没唱完呐。

16号,第39军终于抵达葫芦岛,罗奇终于等到了国防部调来的战车团,蒋介石也随即飞抵葫芦岛,侯镜如、罗奇、阙汉骞等人到机场迎接(林伟俦因负责前线指挥,没去机场)。蒋介石怒形于色,一声不吭。大家驱车去了第54军军部。罗奇在第54军军部指着地图向蒋介石讲解作战经过。尤其讲到,共军在塔山构筑了大纵深的完备的防守阵地,暗堡都是以钢轨和枕木搭顶,覆以很厚的泥土,交通壕纵横交错,暗堡前面有鹿砦和铁丝网,士兵们受阻于这些障碍物前,死伤惨重,独立95师伤亡三分之二,只能所编成三个营。听得蒋介石,握紧拳头,眼角泛红。
蒋介石愤然指着阙汉骞大声训斥道:塔山这么近,共产党构筑如此完备的工事,阙军长率部长期驻守锦西,竟然若弱无睹,不进行阻挠、破坏,是失职。蒋介石越说越气,大骂阙汉骞:你不是黄埔学生,是蝗虫、是蝗虫!并说要枪毙阙汉骞。弄得大家颇为紧张。

瞅准蒋介石喘气的空挡,罗奇报告说:锦州有一个副团长逃来,现在林军长处,蒋介石教赶紧把人送来,这才将话题转开。


小评:
有的战史书暗示,蒋介石处分阙汉骞是找替罪羊。我认为并非如此,蒋介石骂阙汉骞确有道理。并非是找替罪羊。四纵10月6号,从暂62师手中夺得塔山,阙汉骞,并未严令暂62师反攻。也没用大炮干扰塔山共军修筑工事的活动。
假如,阙汉骞行动积极,严令暂62师夺回丢失的阵地,从后期暂62师师长刘梓皋的表现,是会拼命争夺的,因为他自知,丢了塔山责任重大。而这时,阙汉骞如果再把第8师派上去,共军是否能守得住塔山也是值得坏一点。


对于国军的下一步行动,蒋介石认为,既然锦西、葫芦岛的主力已基本到齐,就继续进攻,以实现他要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和锦西的侯镜如兵团东西对进会歼共军于锦州作战方针。这次他改变了东进兵团总指挥,决定陈铁为东进兵团总指挥,把侯镜如搁到一边了,也算是表达对未能突破塔山防线的不满。

但这时,锦西的将领全都人心惶惶,陈铁此时于公于私都不满意,哪有兴趣奉命?!他将锦西、葫芦岛师以上军官召集开会,会上态度消极,只是查问各部的人数、及弹药补充情况,未对下一步军事行动做任何指示就散会了。

大家也就停止于此。到此塔山战役前期作战结束(10月21号,杜聿明来后,又打了一阵,算作后期),国军伤亡五、六千人,没能攻下塔山。

小评:


关于塔山阻击战,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议论很多。中共的舆论倾向于宣扬守军以少胜多,国民党方面人士也有此论。一说都是国军有飞机大炮还有海军配合等等。殊不知这是一个伪事实。
就兵力而言,解放军的守军并不比进攻的国军少,林彪一声令下,解放军开上去8个师,约九万人。参加塔山至虹螺岘阻击的六个师,运动到锦西袭扰国军后方的有两个独立师。这还不要说,林彪后来又在高桥派上李天佑一纵两个师。加上李天佑带的部队,林彪布置的阻击部队超过12万人。

反观国军,10号开战时,锦西国军只有七个师,即阙汉骞指挥的4个师,和第62军的三师。
到11号下午,第一批援兵到达后,又增加了,2个师(独立第95师和第21师)。总兵力达到9个师。直到锦州被攻克后一天,即16号,第二批部队到达,才又增加了三个多师。这时锦西、葫芦岛的国军即所谓的东进兵团才达到12个师(含特种兵部队),共军报称,锦葫国军为八万人。可见国军的师都是小师,每师不足八千人,不像解放军的师,主力部队一个师达到15000人。像十一纵这样的非主力部队每个师,也接近10000人。

也是到了16号,锦葫两地所集结的部队才达到蒋介石预期的兵力。形成了蒋介石心中的东进兵团的摸样。或者说直到此时,才真正组成了东进兵团。至于说为什么国军行动这么迟缓,那,这就是国军内部的问题。

可以说是:守军兵力雄厚,国军兵力不足。再来看火力,解放军有大炮110多门,而国军只有40多门,根本不成比例。整个战斗期间,国军的炮火一直受到压制。就轻机枪而言,一般一个军的标准配置是720多挺,国军在不满员的情况下,都不足这个数。而四纵,以中共方面的记载,有轻机枪990挺,重机枪情况也类似,这都不必细说了。

实际战斗也反映出来这一事实。国军几次冲到了守军的战壕边,展开了肉搏,但最后都被守军打了下去,这一方面是守军后备力量雄厚,人数占优势,另一方面,守军炮火强,能有效的破坏国军第二梯队的跟进。同时能保护自己的后备队向上运动时,不被国军的炮火瓦解。


所谓的海空配合,那更是自欺欺人。

10号、11号两天的进攻,没有空军配合。13号始有空军助战,空军一天之内最多的一次是9个架次,过去的飞机载弹量小,在四纵高射炮的轰击下,准头差奇差,真正扔到共军阵地上的寥寥无几。最后一天(即14号)也来了几架飞机,有两架飞机,每架只挂了两颗大炸弹,其中一架飞机,带了两个500磅的大炸弹。第一颗扔到了塔山的后坡,炸了个大坑,至今都还在那儿。飞行员大概是看到投弹位置偏后了,盘旋了一下,向前调整了位置,又投了一颗,结果扔到独立95师的冲锋队形里,一下炸死了一个连长和几十个士兵。气的士兵们只骂,得亏这些士兵手里没有高射武器,如果有的话,他们真敢把飞机打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空军配合。

海军就更差了,小吨位的军舰舰炮打不到塔山,只有“重庆”号上的152毫米大炮够得着。可是,由于“重庆”号吃水深,不敢靠近岸边,所以只能站在远处,这样一来,目视看不到塔山,只有通过地图上的标识来打炮,那会有准头?纯粹是放空炮。而其只打了二十发,就不敢打了,太浪费。事后还把蒋介石心痛的不轻,说是:可惜了我那二十发24生的炮弹。

这所谓的空军、海军配合,形同儿戏。对作战没起到一点作用。塔山之战、在整个战斗期间,国军无论从兵力上,还是从火力上而论都是处于劣势。

所以,塔山之战,既不像中共吹的那样了不得,也不想国民党人士叹的“塔山,不可思议的失败”。而是,塔山之战,从兵力和火力配置上,国军就不可能取胜,失败是必然的。

所有跟帖: 

讲辽沈战役竟然避开林彪不提,一句一个“毛主席”,没劲。 -DeepCreek- 给 DeepCreek 发送悄悄话 DeepCreek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04/2012 postreply 12:04: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