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ZT

来源: Dongxiang 2012-01-11 15:04: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70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Dongxiang ] 在 2012-01-12 08:22:0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ZT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不但是欧洲汗青上最巨大的名将之一,并且在政治、经济、哲教、法令、乃至音乐诸多圆里皆很有建立。近在他成为一代名将之前,腓特烈独特而背叛的青年时期就布满了传奇性。作为一个德意志历史上远乎神话的人物,他的平生多姿多彩,但是在网上曾经有比力周全的对他的先容(睹"菲特烈"兄在小隐和两战论坛的高文"菲特烈-德意志永久的神话"),本文偶然东施效颦。做为欧洲近古名将系列中的第四篇,我念把重面放在腓特烈大帝平生所履历的一切严重战役和批评上。仅仅参军事角度来看腓特烈大帝,也许对照单方面,但是可以愈加具体片面地引见他的战役,究竟�结果,腓特烈主如果作为后启拿破仑的一代名将被人们记着的。

一。历史后台:普鲁士的泉源
在这个系列文章第一篇(三十年战争中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的开首部分,笔者不揣浅漏,破费相当大的篇幅,把欧洲各大强权的历史理成份国线索,逐一交卸了靠山。在那里,仅仅先容了英、法、荷、奥、西五国,没有俄国和普鲁士。这是因为,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前后,主宰欧洲事务的,也就是这5支力量之间的均衡,俄、普兴起成为欧洲大势的重要棋子,仍是相当晚近的工作:俄国在彼得大帝手中击败瑞典成为欧洲强国,是在18世纪初,根本上跟西欧的七年战争同步,而普鲁士则到1701年才成为一个王国。目下当今该是增补介绍普鲁士历史泉源配景的恰当时候。
普鲁士王国的汗青可以道有两个仄止的泉源: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国,从王室正统来看,正源是勃兰登堡。公园十世纪的时刻,勃兰登堡就已经过萨克森的亨利建乡,尔后在分歧的家族之间担当和易脚。1417年,崇高罗马帝国天子西格受德为了感激疆场上的拯救之恩,把勃兰登堡男爵发地赏给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由此起头,本来在斯瓦本(Swabia)的霍亨索伦家属具有勃兰登堡选帝侯职位。
与此平行的是普鲁士的历史。其实从法理上说,普鲁士这块地方并不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畴,只是因为后来勃兰登堡选帝侯兼并东普鲁士,普鲁士王国作为整体才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早期,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住民属于古波罗的海民族。后来条顿骑士团迁来这里开疆拓土,普鲁士成了骑士团的地皮,德意志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立陶宛人、和欧洲其他民族纷纷前来移民。1410年,霍亨索伦家族拥有勃兰登堡之前的7年,条顿骑士团在有名的坦能堡大战中惨败于波兰国王(波兰出名作家显克微支名著"十字军骑士"的故事),此后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的战争一直处于下风。1466年结束战争的多恩公约(Dorn)划定,骑士团的普鲁士一分为二,西普鲁士并入波兰王国,相当于后世二次大战之前的"但泽走廊"这块中央,东普鲁士仍由骑士团统治,但是对波兰国王称臣。换句话说,此时整个普鲁士根本不在神圣罗马帝国规模之内。
条顿骑士团从此仅统治东普鲁士,并对波兰称臣。而骑士团最后一任大团长,恰好是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嫡亲。那个时候正处于欧洲宗教变革的年代。1525年,大团长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改疑新教,并且闭幕骑士团,把东普鲁士世雅化,成为普鲁士公国,他自己就成了世袭的普鲁士公爵。1618年,普鲁士公爵绝后,由近亲勃兰登堡选帝侯继承东普鲁士,由此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才由共主统治。但是别记了,勃兰登堡选帝侯有两重身份:选帝侯是帝国的臣民,而作为东普鲁士的公爵,他同时又是波兰国王名义上的臣属。另外,这两块领地不相连通,中心还隔着波兰领土西普鲁士。

再转头说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的勃兰登堡男爵约翰西格蒙德(Johann Sigmund),我们晓得他继续东普鲁士的年份1618年,也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入手下手的年份。按说他作为新教徒,固然是站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一边的,但是勃兰登堡在这场全欧大战中所饰演的脚色可不怎样光华,有点首鼠两头。战争开端阶段勃兰登堡是瑞典的友邦,但是初末对古斯塔夫的意图古道热肠存疑虑,惧怕壮大的瑞典会对德意志诸邦和本身的自力主权构成要挟,是以多方掣肘。从1618年到1640年前后父子两代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格蒙德和其子乔治威廉)推行的都是明里与瑞典结盟,私下拆台的政策。这也易怪,"强国无交际"么。末了古斯塔夫-阿道夫为了稳固本人的前方,干脆撕破脸入侵勃兰登堡,在炮心下逼着勃兰登堡协作。三十年战争竣事,新教一方得胜,勃兰登堡也有些许收成,但是外乡已经被粉碎殆尽流离失所。三十年战争之后,勃兰登堡最先运营一支小型的军队。1655年第一次"大败方战争"爆收,瑞典俄国波兰坐陶宛勃兰登堡都被卷入。瑞典国王查理十世不愧是瓦萨家族的将军国王,又有古斯塔夫留下的兰格尔等宿将帮手,在战争中大获全胜,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乔治威廉之子,1640年即位,后来的"大选帝侯")一起头作为瑞典的盟友参战,击败波兰,今后勃兰登堡拥有东普鲁士的完全主权,不消再向波兰国王称臣。
1672年,法国英国结盟向荷兰宣战,这就是法荷战争和第三次英荷战争。路易十四率领杜伦尼、孔代等名将,挥舞十万大军入侵荷兰,同时德意志皇帝也向法国宣战。这一次,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兰登堡军队是帝国军队中的一支。1675年战争呈现两个主要事务,一是法国名将杜伦尼在成功的阿尔萨斯战局中不测阵亡,孔代亲王代替指挥一年后也隐退(详见本系列的第二篇"杜伦尼与孔代亲王")。二是在北方战场,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在Fehrbellin战役中击败瑞典,从此号称"大选帝侯"。但是勃兰登堡和帝国军队在法国边疆的作战中,始终也没有占到任何廉价。法荷战争是一场不具有决议性的战争。1688年"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传位与子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
18世纪伊始的1701年,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给自己加冕为普鲁士国王,改称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但是记住,东普鲁士仿照照旧是一块飞地,跟勃兰登堡之间有波兰河山西普鲁士分隔。真际上,曲到70多年今后腓特烈(二世)大帝统治早期,俄普奥三国第一次朋分波兰的时辰,普鲁士的疆域才联成一片。而今,各人可以了解"但泽走廊题目"有何等深远的历史布景了吧?不断到1939年,这个成绩仍是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天下大战的首要捏词。

18世纪前20年欧洲有两次大战:一是列强结合对立法国路易十四霸权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马尔巴勒和欧根亲王的舞台),二是几乎同时的"第二次大北方战争"(俄国彼得大帝击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战争的成效,法国在西欧、瑞典在北欧的霸权式微,俄国成为欧洲强国,而普鲁士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站对了态度,处于获胜一方的阵营。普鲁士虽然在和平合同中劳绩甚少,但是它的陆军训练有素,作战顽强,赢得了很高的名誉。
1713年第二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继位,他就是未来的腓特烈大帝的父亲。这是一位性情峻厉穷兵黩武的兵士国王,他把军事训练的残酷推向极至,但是也为普鲁士往后的扩张准备了坚固的军队和经济根本。让人感应饶有爱好的是他的巨人掷弹兵团:他派人从欧洲各地"搜集"身高伟岸的伟人,经常是从外洋绑架来,编入一个非凡的掷弹兵团,从北海到地中海整个欧洲身高特别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骗去或者抢去。身体高峻的女人也不平安,经常被搜集来与这些巨人配对,以发生下一代巨人。就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国王临终垂死之际,当他听到神甫传教"人赤条条地来,也赤条条地去"的时候,还能从病榻上挣扎起来说"怎样能赤条条的,我要穿上我的戎服"。

二。腓特烈大帝的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1740年,年方28岁,深受法国发蒙哲学思惟陶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长于考虑的开通国王,甚至大概偏偏于文弱。确实,他一上台,就闭幕了父亲的"玩具"伟人掷弹兵团(留一其中队作仪仗保护),而且命令制止军中体奖士兵(这个敕令后来在战争中撤消)。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巧军队和足够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外行,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时代,就曾赴事先欧洲第一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可以从欧根亲王那边学到些什么本事,但是欧根确切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沉着立场,而年轻的腓特烈却是对垂老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主要的是,腓特烈即位不久,就泛起了普鲁士扩大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危急。
工作要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讲起:1711年奥地利皇帝约瑟夫逝世,由他的弟弟,正本跟法国安儒公爵争取西班牙王位的卡尔(查理)六世继位。这兄弟两人都没有儿子,各有一个女女。卡尔六世在位工夫很长,他促使欧洲列国赞成一个本则: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要比他哥哥约瑟夫的女儿玛丽亚-阿玛丽亚(Maria Amalia)优先继承王位。这有点象宋太祖宋太宗的故事。注重一个题目:奥地利和匈牙利波希米亚的王冠固然可以由女性继承,但是遵照宪法,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位,不能是女人。因而,这里所会商的,实践不是神圣罗马帝国天子位,而只是奥地利王位。原来欧洲列强已经赞成了小公主玛丽亚-特蕾莎的继启权,但是当1740年卡尔六世病死的时分,巴伐利亚选帝侯、少公主玛丽亚-阿玛丽亚的附马查理。阿尔伯特Charles Albert为老婆要供继承权。由此激发又一次全欧大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5)。
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介入,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付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门。1740年,腓特烈二世和玛丽亚-特蕾莎女王都是青年即位,腓特烈以为女王年青没有经历,恰是普鲁士扩大,吞并西里西亚的好机会:西里西亚本来是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富嫡的公国,1675年西里西亚公爵身后无嗣,虽然包孕勃兰登堡在内的几位诸侯提出继承要求,但是实在谁也没有出格有说服力的来由,于是皇帝就把西里西亚收归己有。率直地说,实在不管皇室大概哪位诸侯,其时兼并西里西亚的来由都很牵强,只是皇帝先动手为强而已。
到1740年,腓特烈派青鸟使知会特蕾莎女王,普鲁士情愿以军事力量撑持她的继承权,但是要求以西里西亚作为互换条件,本质摆了然是落井下石攻其不备。女王谢绝条件,于是普鲁士收兵,抢占西里西亚形成既成究竟,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这也标记着整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正式开始。

战争伊始,年轻的普鲁士国王仍然缺少经验,必须依靠两位疆场宿将左辅右弼:一位是施维林(Schwerin)元帅,国王最倚重的军事垂问,终年伴王陪驾出谋献策,实际是太傅的地位。另一位是安哈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老元帅(Prince Leopold of Anhalt-Dessau)。这位利奥波德亲王非同小可,他当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指挥马尔巴勒麾下的普鲁士军队,是马尔巴勒和欧根手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军功卓著。战后,他又是普鲁士陆军的重要组织者和鼎新者。此时虽然渐渐老矣只能坐镇本土,但是他在普军中年高德劭,可以说是军队的精力魁首,外号"德绍老头"。利奥波德一门父子4元帅,除了他本人之外,宗子次子和四子后来都是普鲁士元帅。
1740年末,腓特烈和施维林元帅率领8万普军南下突击西里西亚,短时间以内毫无防御预备的奥地利驻军被击溃,首府布雷斯劳(Breslau)沦陷,只有尼斯堡(Niesse)等几个伶仃碉堡仍然苦守。但是围城战向非普军所长,腓特烈率两万普军屯兵尼斯堡脆城之下,预备持久围困。1741年4月,奥地利元帅奈伯格(Neipperg)领兵近两万,忽然从西里西亚东面的摩拉维亚境内提倡进攻,来救尼斯堡,由此激发腓特烈死平的第一场战役:莫尔维茨会战(Mollwitz)。
奥军忽然发起反攻的时候,正值普军主力围城陷于僵局,分散兵力四出汇集草料给养之际,更糟的是,整个冬季,占领西里西亚的普军都没有采取任何巩固新占领区的步伐,因此奥军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当者披靡,当腓特烈和施维林紧迫收拢普军主力的时候,奈伯格元帅的机动技能更胜他们一筹,抢进步前辈至尼斯堡城下解围,自己背靠坚城,反而把本来围城的普军隔断在尼斯河对岸。4月10日,腓特烈完成紧要集结,率2万1千6百普军,以5路纵队向尼斯堡城下的奥军1万9千人进攻。腓特烈平生战役根基都是处于兵力劣势,长于以少胜多,但这次是他为数未几的兵力比照占有优势的会战之一。步兵上普军精兵1万6千8百人对奥军1万素质良莠不齐的步兵,但是在骑兵上,奥地利的8千精骑对普军4千人占有优势。
因为贫乏优良骑兵的原因,战前普军侦察不力,腓特烈事先并不清晰奥军主力的具体位置,因此过早将行军纵队展开成横队作战队形,而敌军还在远处,这样就损失了战术上先发制人的优势。双方阵线呈南北展开,普军在东奥军在西,两军的北侧翼突前。正午1点半,奥军左翼罗默尔(Romer)骑兵师4千5百人首先发动进攻,很快击溃普军右翼顶真个2千骑兵,腓特烈本人亲自赶往也不能阻挠右翼败退之势。接着,奥地利骑兵又进攻普军左翼,在剧烈的战斗中,奥地利的罗默尔和普鲁士的舒伦堡(Schulenberg)两位骑兵将军全都阵亡。短兵相接的惨烈战斗,和两翼的暂时挫败,把初度指挥大战的腓特烈吓得不轻,下午4点,他把指挥权交给施维林元帅,自己带少数近卫退出战场歇息,以为自己的第一次战役已经这样不但彩地狼奔豕突。但是他没有想到,普鲁士步兵的素质在不利的战场形势下发扬了关头感化:施维林指挥步兵岿然不退,击退奥地利骑兵和步兵一次又一次进攻,终极是普鲁士军队的纪律和意志力,为腓特烈赢得了这艰巨的第一场战役的胜利。奥地利步兵主力战斗力不强,终极不得不承认失败,撤出战场。是役普军损失4850人,奥军损失4550人,几乎相称。
作为后来欧洲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腓特烈的第一次战役赢得并不太荣耀。但是一个象腓特烈那样具有哲学家思想和思辨本领的人,擅长总结和罗致教训是他的利益。首先,年轻的腓特烈受施维林等元老的影响太深。本来腓特烈战前好久就想让普军先牢固占领区构筑工事,而且恰当集中兵力。但是施维林元帅主张先解决粮草供给问题,腓特烈没有对峙己见,否则也不会造成战前分兵那样的为难场合排场。自这场战役之后,腓特烈学会了凡是事依靠自己的判定,再也没有被部下将领的不同定见所阁下。第二个教训是,普鲁士军队的侦探才能和骑兵急需加强,没有精钝骑兵,也就没有好的伺探。莫尔维茨战役之后仅一个月,腓特烈汲引了一位年已43岁的骠骑兵中校,他的名字叫做齐腾(Zeiten),这人往后将以腓特烈麾下第一得力战将的身份载入史册。齐腾身段消瘦,而且酗酒,性如猛火脾性浮躁,但是战时却是有胆有识的一员怯将,似乎他是专门为战争而生的。他有点象二次大战中的巴顿,当年巴顿的军事档案判定考语"和日常平凡期是个无事生非的家伙,但战时是价值千金"也合用于齐腾。这场战役给腓特烈的第三个教训,是"未料胜先料败"。从战略角度看,莫尔维茨是一个冒险而幸运的胜利,因为战前普军已经与基地隔分开来,被迫作背火战,假如普鲁士在战场上失败了,结果将是劫难性的。这些教训,腓特烈明显曾经重复思考,并在以后的战争中牢服膺取。
莫尔维茨战役当前,欧洲列强纷繁参战,法国和巴伐利亚、萨克森插手普鲁士一方对奥地利作战,英国跟奥地利缔盟以攻击法国。但是普鲁士反而进进戚整:腓特烈的脑筋很苏醒,他的目标就是兼并西里西亚,此刻目标已经到达,他才没有爱好为巴伐利亚公爵夫人的担当权,或法奥的世恩来为人作嫁呢。而奥地利,也慢于把奈伯格元帅的军团用于抵御法国和巴伐利亚,所以普奥之间杀青奥秘停战和谈。1742年,奥地利将入侵的联军逐出波希米亚省,战局转为有益,腓特烈因而再次走上战场试图管束奥地利。这一次,他从西里西亚向东南,进侵奥地利的摩推维亚地域,再向西,打进西里西亚正南边的波希米亚(明天捷克)。奥地利女皇丈夫的弟弟,洛林亲王查理率3万奥军拊其侧背,从摩拉维亚偏向抄后路向腓特烈进攻,因而1742年5月11日发作查图西茨会战(Chotusitze)。(附带说一句,按照1730年月欧根亲王的最初一场战争波兰王位继续战的战争公约,洛林在当时已经给了法国路易十五的丈人作为他不克不及得到波兰王位的赔偿,而洛林公爵则取得意大利伦巴第作抵偿,以是此时洛林亲王严酷讲可以说不是洛林了。)

这次战役,普鲁士的战前侦察如故欠好,腓特烈曾经判断奥军将从南面进军,只有7、8千人,而实际上,奥军主力2万8千人从北面进逼普军副司令,小安哈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德绍老头的长子)率领的普军三分之二兵力。侦察不力,使得普鲁士在开战的时候有被朋分覆灭的危险,所幸腓特烈最终查知实在的战场形势,应对极为敏捷,5月17日凌晨5点强行军向副司令小利奥波德亲王所部挨近,7点半抢在奥军进攻之前会合。因此查图西茨战役是两军主力的一场遭遇战。时间紧急,普鲁士军队没偶然间充实展开队形,腓特烈的战略是,让两翼的骑兵率先发动进攻,以争取时间,把步兵列成阵线。实战序列,普军在北奥军在南,普鲁士右翼是巴登布鲁克(Buddenbrock,后来成为普鲁士元帅)中将的35个骑兵中队,然后是腓特烈亲领23个营步兵,埋没在一列小丘后边,奥军看不到他们。战线中段是吉茨(Jeetz,后来成为普鲁士元帅)中将的12营步兵,以查图西茨小镇为支撑点进行防御,再向左是瓦尔道中将的35中队骑兵。整个战线中段和左翼(凶茨和瓦尔道的部队)由小利奥波德亲王同一指挥。实际上,这个序列是后来才形成的,开战之初,普军两翼骑兵发动攻势,为步兵争取时间,开初普鲁士右翼的骑兵攻势进展顺利,突破了奥地利防线,但是巴登布鲁克中将没有能实时发展这个突破,反而停下来休整,从新编组队形,给了奥军一个组织还击的机遇。在奥地利主力的反击之下,普鲁士骑兵被逐退,上午9点半被赶出战场。在左翼,瓦尔道将军的命运好一些,经过激战,不仅突破奥军战线,而且向战线中央迂回。
比两翼所发生的激战稍晚,奥地利查理亲王集中中央步兵主力,向普军支撑点查图西茨小镇猛攻,利奥波德亲王也集中力量死守,吸引奥军攻势。上午9点,小镇在猛攻之下失守,但是普鲁士军队没有解体,而是稍稍后撤,在镇外又组织起一条防线,显现出顽强和平静的素质。在这个历程中,奥地利主力垂垂地被吸引到小镇四周,猥集一团,完全没有发觉到侧翼潜伏待机的腓特烈所率普军。10点半摆布,当腓特烈看到机遇成生,命令所部23个营步兵向奥地利中央卷击。普鲁士新力量就象在训练场上一样,排着整洁的队形,和着军乐鼓点,以纵队接敌,左转成横队,排枪齐射。在那个单支枪械火力和切确度不高的年代,排枪齐射麋集火力的杀伤结果是惊人的,奥地利中央主力受到奇袭,几乎立刻风声鹤唳,再加上迂回战场的普鲁士骑兵的打击,30分钟之内,这场战役输赢已决。普鲁士损失4千8百人,奥地利损失6千6百人,腓特烈获得了由自己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役的胜利。
因为和上次胜利之后一样的政治和战略理由,腓特烈并不想对奥地利穷追猛打。反而跟特蕾莎女皇达成休战和谈,奥地利承认普鲁士吞并西里西亚,普鲁士则单独退出战争,结束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留下英法奥巴伐利亚各方继续打他们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普鲁士退出战争之后,腓特烈得到两年的充实时间,对普鲁士骑兵和窥伺方面的缺点加以补充,同时抓紧练习士兵,训练军官。后来成为普鲁士德意志军队老例的年度秋操大演习,就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的。这段时间,特蕾莎女皇得以集中精神对付法国和巴伐利亚,战场上产生有益于奥地利的起色。英国也向奥地利供给有力的救济。我们知道,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结束后不久的1714年起,英国王位由汉诺威诸侯继承,换句话说,英王不但是英国的统治者,而且具有德意志诸侯的身份。当时继承王位的英王乔治一世,当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跟"德绍老头"利奥波德亲王一样,都是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手下的大将,喜穿一身大赤军拆,在枪林弹雨中带队冲锋,是个利害脚色。如今1740年代的英王,是乔治二世,仍然不改将军国王的本质,放下海内政务亲身上欧洲大陆,率领德意志诸侯联军和大批英军跟法军作战,于1743年取得迪廷根(Dettingen)大捷。普鲁士不肯见到任何一方获得全胜,特别畏惧奥地利获胜之后,会回头催讨西里西亚,因此于1744年从新到场战争,是为普奥之间的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跟任什么时候候一样,腓特烈仍然是自动发起攻势的一方。这次普鲁士兵分三路:施维林元帅一起1万6千人,小利奥波德亲王1万5千人,自率主力4万人以齐腾的1千3百骠骑兵为前锋,三路大军采向心攻击姿势,从西里西亚动身,向西南先碾过萨克森(前次战争的盟友,目前背叛),再指向西里西亚正南方波希米亚的都城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攻占布拉格,持续以6万2千人的主力向维也纳进军。奥地利军总司令查理亲王率5万人回援,采纳焦土政策的目标,使腓特烈在波希米亚境内遭受后勤补给艰巨,而且威逼腓特烈后路。当腓特烈迟缓回撤至布拉格四周的时间,已经想勾引查理出来决战,但是10月份已经天冷地冻,查理亲王又集中了萨克森盟军,兵力增添至10万人,于是腓特烈承认战略上已有利可图,预备迟缓撤回西里西亚。但是他这次又犯了一个毛病:过于妄想在波希米亚获得的地盘,舍不得撤走涣散各个要塞的守军。成效普鲁士家战军一撤,这些据点被奥军一一铲除,统共白白损失了3千人。当普军分路度过易北河撤回西里西亚境内的时候,因为伤病和遁集,普军一仗未打就损失了一半气力。经由这次战略波折,腓特烈熟悉到,因为普鲁士自己生齿有限,军中许多是德意志其他邦国的雇佣兵士,如许的军队,必需要有铁的规律才气凝集成战役力,而且毫不能分离利用。只准集合,禁绝疏散,这是腓特烈后来一向记着的一个经验。
尽管战略上受了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在战场上并没有失败,他将计就计,装做向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撤退,诱惑查理亲王走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山地,追击到西里西亚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干净爽利的战役完全击败奥地利。
1745年战局开始,查理公然率领6万奥军入侵西里西亚,腓特烈先有心逞强,向布雷斯劳方向撤退,6月3日晚9点,忽然杀一个回马枪,命令军队以强行军连夜接敌,6月4日凌朝诡秘运动到奥军营地四周,命令部队当场苏息两小时,他本人也裹着大氅在露天和衣而卧。破晓2点普军再次出发,掀开霍亨弗里德堡(Hohenfriedeberg)战役的序幕。
6月4日清晨4点,在拂晓前的暗中中,普军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奥军发起进攻。普鲁士右翼骑兵太稳扎稳打,反而把奇袭发展成了一场混战,但是在左翼和中段,普军获得美满的成功。在中段,利奥波德亲王的21个步兵营排着整洁的横队,冒着奥地利炮火大胆恐惧地进步,忍耐着伤亡,一枪不发,一直走到火枪对准的有用射程之内,跟着一声令下,排枪齐射,他们的火力是云云地具有扑灭性,听说第一排齐射就打垮了敌军的百分之50。普鲁士战线南段的骑兵由齐腾少将和拿骚(Nassau)中将指挥,要以6千人对付奥地利的7千骑兵,而且中央要越过一条河道障碍。但是齐腾率领普鲁士骑兵精锐中的精锐,贝叶斯(Bayeuth)团10个中队冲锋,20分钟之内,就拿下9门大炮,67面军旗,俘虏2千5百人,本身仅仅94人阵亡。这场骑兵战斗,有点象后来拿破仑大军的骑兵预备队冲锋,能够在枢纽的时候要害的地点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这标志着普鲁士骑兵的成熟,腓特烈在战争间隙的两年间,对骑兵建立所支付的尽力,终于见到了效果。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是一场清洁标致的奇袭,晚上9点战斗已经结束,普军以4751人的价值(个中阵亡仅905人),调换奥军损失1万3千8百人,获得无可争议的胜利。此战之后,查理亲王徐徐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达成领会除西里西亚威胁的战略义务,向波希米亚追击了一段距离,齐截个逆时针的大圈,主动撤回西里西亚,准备构和结束战争。但是奥地利军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查理亲王元气已复,于9月29昼夜忽然发起索尔(Soor)战役,筹划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以夜袭还以色彩。
索尔战役,奥地利军4万人,确切出乎意料地捉住了腓特烈2万2千人的普军,于夜间进军,完整包抄普虎帐地。但是奥地利人没有顿时倡议进攻,多是怕暗夜当中混战,晦气于阐扬数目劣势吧。第二天凌晨5点,腓特烈才接到陈述,获知已入奥军困绕圈,告急调集队伍出营排阵迎战,8点钟,普军战线已经列好,井井有理当中居然看不出遭到奇袭的镇静。不克不及不说普鲁士部队的本质的确高过奥地利一筹。此次索尔战役,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颠末本身思虑和设想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行。
腓特烈在这次战役中,以增强的右翼起首提议打击,普军步兵冒着奥军炮火,在战场上行进6百步,就象在练习场上一样,然后以排枪齐射压服敌方火力,建议冲锋,一举占领奥地利炮兵阵地。依照腓特烈的背案,中心和右翼正本是要回缩的,但是受右翼乐成的鼓励,左翼也自觉地发动冲锋,而奥地利军队虽然单枪匹马,素量却不如普军,此时堕入全线撤退。索尔战役标记着腓特烈斜线式战术思惟付诸理论,虽然这次的应用还不那么完善,但是仗究竟是打胜了,而且是在极其倒霉的前提下大获全胜。奥地利损掉7444人,普鲁士3911人,在苦战中,腓特烈本人留在后方的营帐、马匹、随身钱物、乃至餐具和他的长笛都被奥军篡夺。这一仗,可以算是险胜。

奥地利经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四次大战役扫数失败,但是特蕾莎女王的抵抗刻意仍然坚持不懈,1745年年末,奥地利准备集中主力从波希米亚出发,撇开北面西里西亚的腓特烈,向西北方向,越过萨克森,间接攻击西方的勃兰登堡本土。这次,坐镇首都柏林的"德绍老头"利奥波德亲王亲身出马,率领留守本土的2万5千普鲁士军队,上溯易北河,迎着奥军正面东进,在腓特烈领主力赶来支援之前,在凯洒斯多夫(Kesselsdorf)会战中大败3万1千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这次胜利,彻底消除了奥地利和萨克森与普鲁士为敌的决心信念,1745年12月15日,在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城下签署休战协议,普鲁士与奥地利独自讲和,退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而奥地利再次承认普鲁士拥有西里西亚。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把普鲁士抚慰好了之后,特蕾莎女王继绝为王位继承权与法国和巴伐利亚作战。奥地利的战场形势仍然严重,因为法国方面的总司令是名将萨克斯元帅。这位萨克斯,虽然并未包孕在这个欧洲近古名将系列内里零丁作传,但是他在军事史中的地位也不遑多让,仅次于腓特烈这一级别而已。利德尔-哈特在他的著作Great Captains Unveiled里面,把萨克斯跟亚历山大、西庇阿、古斯塔夫这些古之名将等量齐观。萨克斯元帅是法王路易十五朝晚期的战将,本人是德意志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能人"奥古斯塔二世的公生子,1720年投入法军效率。1736年他的父亲死后,波兰王位空白,曾引发继承战争(详见拙作"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末端部分),萨克斯就在法国柏威克公爵元帅手下退役,进修军事指挥。(柏威克是马尔巴勒的亲外甥,英国废王詹姆斯的私生子,投入法军成为路易十四的优异统帅,波兰王位继承战开端病死,见"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这次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萨克斯指挥法军屡建军功,1744年受启法国元帅。1745年,萨克斯在Fontenoy会战中大败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然后又在Raucoux战役击败英国奥地利联军,1747年受封为法国大元帅(Marshall General)。
面对这样的对手,毫无军事经验的特蕾莎女王并不泄气,用尽统统手腕搜索奥地利的战争潜力举行抵抗,同时在政治上,她也不是完全不交运:为妻子争夺奥地利王位的巴伐利亚公爵查理。阿尔伯特,在战争时期曾被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特蕾莎只继承奥地利王位,帝国皇帝根据宪法不能是女人),但是他于1745年病死,巴伐利亚本土被奥地利占领,巴伐利亚退出战争。而法国在印度、北美跟英国争取殖民地的战争也连告失败。这场战争一直拖到1748年,已经厌倦的各国终于达成让步:巴伐利亚放弃对奥地利王位的继承要求,作为赔偿,巴伐利亚由公国降格为王国。特蕾莎女王的丈夫,洛林公爵(封地已经迁到意大利托斯卡那,仿佛应称托斯卡那至公)弗郎西斯,则中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郎西斯一世。玛丽亚-特蕾莎这位深宫长大的弱女子,经过战场上的苦斗,终于保住了王位。平心而论,她作为女人,虽然不是战场上的名将,但是在国度政治事件中的刚强和聪明,实际远超任何一代奥地利皇帝。在顽强和刚强方面,她与腓特烈可算棋遇对手。这场战争,腓特烈赢得了西里西亚,四战四胜,在国内赢得"大帝"的称呼,而特蕾莎则保住了皇位,可以从此卧薪尝胆,以图复仇。这两位同在1740年登位的君主,可以说都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四。十年战争间隙(1745-1756)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倒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袖手旁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博得十年的宁静扶植期间。西里西亚是纺织产业中间,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分之一,每一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收的四分之一。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光整军经武,成长经济,而且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实际著作"战争道理"(有译为军事教令,本文用的德文直译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表现腓特烈对自己初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索,不单单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切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实际上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别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把握手下的履历,当然不肯意让手下瞥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传播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然刻印出书。
在这十年间,普鲁士军队人事也有一些转变。深受恋慕的"德绍老头"于1747年归天,他的宗子利奥波德亲王元帅,前次战争中腓特烈的左膀右臂,也于1751年病逝,次子迪特里希因病于1750年从军队中退役,迪特里希后来也被授予元帅军衔。留在腓特烈身边的,是德绍老头的四子,莫里茨亲王(Prinz Moritz of Dessau)。这位莫里茨不仅是一员勇将,而且风格倔强,卤莽无文,听说当年德绍老头想要实验种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季子,采取了居心不加任何教诲的实行,有传说讲莫里茨亲王基础是文盲。另外,詹姆斯凯斯(James Keith)从俄国军队来投入普鲁士,他是苏格兰人,曾经在包括俄国、瑞典的很多国度军队服役,投靠腓特烈的时候,已经是俄军的初级将领,腓特烈立地授予凯斯元帅军衔。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兵略形势越来越严重。首先腓特烈与英邦交好,包管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加害,这就大大惹恼了与英国争夺外洋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皇特蕾莎,历来也没有健忘卧薪尝胆,他的辅弼考尼茨(Kaunitz)亲王成功地团结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和法王路易十五,逐步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趋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来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

五。七年战争(1756-1762)
1。速胜的盼望与幻灭:1756年罗布西茨(Lobositz)战役到1757年科林战役(Kolin)
(1)罗布西茨战役
1756年8月29日,普鲁士先下手为强,大举进攻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本土之间的萨克森,一个月以内占领首府德累斯顿,然后南下入侵奥地利的波希米亚,在那边期待奥军总司令布劳恩(Browne)元帅到来。德文的布劳恩其实英文叫做布朗,是爱尔兰的上帝教徒,因为在英国受毒害,所以在奥地利从军。1756年10月1日,2万8千5百普军背易北河向西列阵,迎战布劳恩元帅的3万4千奥军,爆发了七年战争的第一场战役,罗布西茨(Lobositz)战役。
布劳恩的企图,是哄骗地形隐藏主力,绕过普军偷渡易北河,以救济被普鲁士占据的萨克森国土。但是普鲁士中心步卒主力和近卫马队的狠恶进攻,使奥军没法脱身。奥军数目上据有劣势,普鲁士戎行一次又一次进攻被击退,他们依托本质上风填补数目的不敷,每次被击退,都可以有次序地撤下来从头编组,再策动进攻。此次战役,普鲁士军中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Prinz Ferdinand of Brunswick)崭露锋芒。他厥后成为腓特烈部下最可以或许独当一面的元帅。到下战书,普军强攻终究拿下奥军防备支持点罗布西茨村,但是奥军具有充沛的后背气力,阵线仍旧不变。腓特烈召开集会,大大都将领主张退却,惟独斐迪南亲王提出阻挡定见,力主对峙。成果奥地利戎行的神经没有那末顽强,在大雨中撤出了战场,认可失利。现实上此役两边丧失相称,都在2500到2900人之间。

(2)布拉格战役
获得罗布西茨战役的战术成功之后,腓特烈向北赶回萨克森,荡平剩下的抵抗,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1756年战局。1757年,法国和俄国践约插足战争,这样在战略形势上,普鲁士北边靠海,东有俄军,西有法军,南有奥地利。腓特烈方案在法国和俄国军队走上战场之前,先以洁净爽利的胜利击败奥地利,而奥地利退出就意味着法俄两国也没有了参战的动力。因此1757年,腓特烈集中11万大军,分四路,由他本人、莫里茨亲王、施维林元帅、和中将贝文公爵(Duke of Bevern)指挥,从萨克森出发,大肆入侵波希米亚。然后四路变两路,他和莫里茨集中在易北河西岸,施维林和贝文会集在易北河东岸,两军夹易北河南下,进攻布劳恩元帅呈弧形防御的11万奥军。这个战局甚为关头,因为这是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速胜的唯一但愿。后代德军总顾问部对腓特烈大帝的各次战役有很深的研讨,1910年月的德军总顾问长施利芬伯爵元帅,认为腓特烈集中兵力还不敷,因为他受法国影响很深,太高估计了西线法军的战斗力和作战决计,不然腓特烈可以进一步减弱本土的防卫兵力,集中15万大军攻奥,或答应以求得一个决意性的胜利。
奥军布劳恩元帅看到普鲁士矛头正盛,隆重地收拢部队向后撤退,与赶来声援的查理亲王会合,集中6万人,在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城东站稳脚跟,列阵守候腓特烈到来。奥军会师以后,以查理亲王为总司令。普鲁士一方,腓特烈留凯斯元帅率3万人看管布拉格城,自己与易北河对岸的施维林元帅会师,集结6万4千普军,由北向南迫临奥军主力追求会战。
5月6日,普奥两军主力共12万人以上劈面碰碰,开始布拉格战役。一贯谨严的奥军这次肯于接管会战是有缘由的:他们据有地利,奥军阵地在高地上,上面地形很好,根基无法发动正面强攻。普军于是向东面,施维林元帅指挥的左翼集中兵力,试图迂回,奥军也向这个方向声援。快要正午,普军发动进攻,但是因为战前对地形伺探不浑,普军认为进攻方向正面的一片平展草地,实际是干枯的鱼塘,效果第一梯队堕入干鱼塘的池沼泥地之中,被奥军反攻,两个整团崩溃。为了不乱场面地步,施维林老元帅亲身举起一杆倒下的大旗,率领步队反冲锋,没有跑出几步,就被奥军炮弹集中头部胸部,当场阵亡。布拉格城下的凯斯元帅应腓特烈要求,派出莫里茨亲王带部队支援主力,但是却发现他们和主战场之距离着一条Moldan河,河上的桥梁不够长,无法经由过程,莫里茨手下的骑兵上校塞德利茨(Seydlitz)情急之下,跳进河里测验考试徒涉,了局被河泥陷住,几乎拾了人命。但是他这次悍然不顾的行动,吸引了腓特烈留意,后来在7个月之内提升至中将,塞德利茨和齐腾一样,是谁人时代最好的骑兵将领。
主战场上普鲁士左翼进攻失败,施维林元帅阵亡,陷入危机之中。但是奥地利军队反攻中的一个失误被普军实时捉住,成为战役转折点。奥军右翼乘胜追击,却在反攻中与中央离开了接触,战线当中出现浮泛,腓特烈反应极为灵敏,立刻投入中央22个步兵营,反过来围困了得胜以后过分舒展的奥军右翼。与此同时,普军齐腾中将率领的25个骠骑兵中队从战场核心迂回到奥军中央背后,于中中午分发动奇袭,卷击奥军主力,普军战线正面曼施泰因少将的师也同时发动进攻。奥军大败,下午4点向布拉格撤退,损失1万4千人,布劳恩元帅受致命重伤,不久死去。这次战役范围空前,普鲁士伤亡也不轻,损失14287人,阵亡2名少将,1名中将和1位元帅。
布拉格战役之后,奥地利野战军退却,布拉格被围困。维也纳改派战争会议主席,老资历的道恩(Daun)元帅出任总司令,今后,道恩在整个七年战争中,都是腓特烈最大的敌手。

(3)科林战役
腓特烈在布拉格战役大胜之后,以为奥军主力已经萎靡不振,自率主力围攻布拉格,仅仅派中将贝文公爵带2万4千人监督道恩元帅的奥地利野战军,将奥军赶到远处。没有想到奥地利人恢复的能力是惊人的,道恩在6月间就率全军反攻,腓特烈先是自带一支小部队,驰入贝文军中主持,又急调布拉格城下的德绍亲王莫里茨来援。腓特烈的基本判断是,奥地利经过连番挫败,这次是回光返照,战斗力不强,只要再给它一个打击,奥地利就会屈膝屈膝投降。基于这个过于悲观的判定,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3万5千普军,进攻道恩元帅坚韧设防的5万3千人,打响科林(Kolin)战役。
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贝文和齐腾都不主张冒然发动进攻,而莫里茨亲王主张打。腓特烈决定发动战役。科林战役中,普军是以行军姿态处于一条工具向的大道上,奥军在大道南方占领高地挖壕恪守。腓特烈的打算,是以行军前锋(向南展开以后是左翼)齐腾的骑兵和许森(Hulsen)少将的步兵向东延长,迂回到奥军右翼顶点发动进攻。但是当他看到齐腾停顿顺遂,改变主张,不让中央莫里茨的主力跟从齐腾迂回,而改为当场发动正面进攻,普军后卫曼施泰因师也同时投入战斗。这样,制成齐腾的迂回兵力不足,被奥军右翼站住脚根,骑兵旅长Krosigk少将身被两刀一炮阵亡,36岁的上校塞德利茨自告奋勇接替指挥,终于翻开突破口。但是普军是向上俯攻,数量上又处于劣势,陷入苦战之中。战至近晚,普军投入最后的豫备队,贝文的8个营,但是没有料到道恩元帅也正在此时投入强盛的准备队反攻,晚8点,普军被击退回到大道。好在天气已暗,可则灾害会更大。普军损失1万3千人,布拉格得救。
这次战役十分艰辛,腓特烈又犯了昔时第一仗莫尔维茨战役的弊端,在作战进程傍边把批示权交给莫里茨,自己退出战场歇息。科林战役是腓特烈军事生活生计打的第一个败仗,在此之前,他屡战屡胜,何尝一败。这次战役,从军事上总结,腓特烈太低估量了仇敌,当初在布拉格战役大胜后,没有贫逃不舍,而是停下来围攻坚城,给了奥军喘气之机。而战役中,又没有撤出围城的大军,仅凭部份兵力草率发起进攻。战役过程当中,又改侧翼迂回为正面强攻,现实上奥军数量占优,又占地利,强攻是最缺乏与的办法。总的来讲,腓特烈的优势感是太强了。
科林战役虽然不大,笔者认为实为七年战争最枢纽的战略迁移转变点,因为此役之后,腓特烈已经不行能在法国和俄国参战之前迫降奥地利,战略上合围之势已成,速胜希视幻灭。此后灿烂的罗斯巴赫会战和洛伊滕会战,在战略上也无法改变普鲁士的绝境。

2。传奇的诞生:1757年罗斯巴赫会战(Ros*****ach)和洛伊滕会战(Leuthen)
这两场会战,是腓特烈军事艺术光辉的顶点,使腓特烈跻身于欧洲军事史上最伟学名将之列。
科林战役后普鲁士战略形势极其严肃。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普鲁士本土正南的萨克森、西里西亚有奥地利主力,与腓特烈的普军主力对峙,正东有8万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由普鲁士列瓦尔德元帅(Lehwaldt)挡住,但是9月大杰格斯道夫(Gross-Jagersdorf)一战,惨败于阿普拉什金元帅的俄军。所幸阿普拉什金也受惊不小,再加上补给难题,战后反而向后撤,他本人因此被女沙皇消除了指挥职务。正西是黎塞留公爵元帅的法军(当年白衣主教黎塞留的侄孙),在8月迫使英国王弟坎伯兰(Cumberland)公爵指挥的英国汉诺威联军降服佩服,柏林以西汉堡--不莱梅--汉诺威方向流派敞开。所幸法军作战并不积极,黎塞留本人是个纨绔子弟,华侈了乘胜行进的时机。腓特烈向西方向派去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从此以后,斐迪南不停独当一面,仅凭着一支小小的各国结合部队,化解西方方向法军的所有进攻,西方向在1757年以后,再也没有成为腓特烈的费事。不能不说,布伦斯威克亲王斐迪南元帅是腓特烈手下真实的帅才。
别的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国将军苏贝斯(Soubise)会合了德意志诸侯联军(他们是纠合在奥地利皇室神圣罗马帝国旗下的),总兵力6万以上,穿过萨克森前来夹击腓特烈。腓特烈而今是八方受敌,只是他占有外线作战优势,希看可以行使各路联军共同上的失误,集中兵力快速各个击破。

(1)罗斯巴赫会战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机的时候,就越隐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他能说的最高的赞毁之词"。
面对四方大军云集,腓特烈留下贝文公爵的4万1千人,命令他在西里西亚境内进行防御,牵制住奥地利道恩元帅的10万大军。自己带少许普军,以塞德利茨为骑兵总指挥,星夜赶去迎击西南方向的苏贝斯。同时,腓特烈给西方向的法军黎塞留元帅送去一笔行贿,购得他按兵不动,将斐迪南亲王的部队也抽调返来集中。合法苏贝斯和腓特烈之间的大战将要开始的时候,俄然传来一个新闻:道恩元帅分出哈迪克(Haddik)中将的一支3千4百人的小部队,狙击柏林到手,腓特烈赶紧去救,所幸哈迪克只占领柏林一天就撤退了,腓特烈归正赶不上救济,又回到苏贝斯指挥的联军正面。联军4万1千人对2万1千普军,几乎占有2比1的优势,苏贝斯决定发动进攻,以求一战定坤坤。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开始。
罗斯巴赫是为数少少的腓特烈取守势的战役之一。战场在萨尔河(Saar)北面,普军防线成南北走向,面向西方。联军上午上午11点走出营帐,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意图是插入普军阵地和萨尔河之间。因为普甲士数占绝对劣势,联军统帅部判定腓特烈有能够后撤制止会战,下午腓特烈判明法军进攻方向之后,才饬令军队整理营帐准备迎战,而法军恰好觉得普军开始撤退,抓紧以纵队进步接敌。实际上,腓特烈设计以战线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为遮掩,静静会合兵力于右翼,把左翼回缩,将法军引导到普鲁士阵地南端和萨尔河之间的圈套,加以消灭。法军还蒙在饱里,三路行军纵队还没有比及睁开,就遭到普鲁士先锋塞德利茨4千骑兵的迎头痛击,前锋被击溃。但是塞德利茨初战得胜并不穷追,支拢部队,因为法军究竟势大,一旦把敌人挤压得太紧,反而轻易形成对峙。真实的打击来自普鲁士步兵主力,他们已经完成了扭转活动,把向西的正面改为向南,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保护下,腓特烈的弟弟,普鲁士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军营杀进治成一团的法军,而经过休整的塞德利茨骑兵同时迂回到法军背后,把战斗酿成一场搏斗。鏖战中,德国北方骑兵用方行喊出的吸号"Gah To",竟然被法军错听成法语"蛋糕"的谐音,官兵越发摸不着思维。罗斯巴赫战役下昼3点半才开仗,但是一个半小时以内,法军已经落花流水,死伤3千人,被俘5千人。而普鲁士的损失,仅仅是165人阵亡,376人受伤。但是塞德利茨中将也在受伤之列,回国涵养,没有能加入下一场洛伊滕会战。
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经此一战,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晨初期法军英勇擅战的形像被损坏殆尽,路易十五居然还在战后授与苏贝斯元帅军衔,的确是滑全国之大稽。当年杜伦尼和孔代多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时期,给德意志诸邦留下疾苦的影象,而这次胜利大大奋发了德国人的平易近族肉体。而且罗斯巴赫战役是腓特烈斜线地势完善的演出之一,本日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阿谁期间的典范战役,以大模子重目下当今它的军事博物馆摆设中。

(2)洛伊滕会战
罗斯巴赫战争是一个光辉的成绩,可是其实不能改动科林战争以后严峻的年夜计谋情势。便在腓特烈奔背西北冲击法军的时辰,他留下去保卫西里西亚的贝文公爵,持续大北于道恩元帅战查理亲王的奥军主力,西里西亚尾府布雷斯劳沦陷,齐境几近被占据,贝文本人被俘。腓特烈闻听凶讯,留下斐迪南亲王少许军队盖住西标的目的法军,下速进军北返,虽然他在西里西亚已出有能够安身的基地,但是腓特烈以偶袭俄然霸占奥军在Neumarket的补给中间,出乎奥天时统帅部的料想。他们觉得腓特烈正在罗斯巴赫战争以后,应当进营天过冬了。奥军洛林亲王查理和讲恩元帅有6万5千人。腓特烈虽然疲于奔命,然则依然决定信念实足地以3万5千普军,寻觅奥军主力决斗,由于腓特烈错认为奥军只要3万9千。1745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睁开。
洛伊滕的战场形势,有点象反过来的罗斯巴赫战役:奥军拥有84个步军营和144个骑兵中队,占领一条南北走向的防线,面临西方。左手和背后有一条小河。奥军中心以洛伊滕村为支持点,左翼由Nadasti将军指挥,跟小河之间有一段间隔。右翼由Luchesse将军指挥,摆布两翼顶端相距近6英里,变更兵力未便。腓特烈有48个营2万4千步兵,128中队共1万2千骑兵,总兵力仅仅3万6千人,但是他拥有一个优势:比奥军熟习地形,由于数年前普鲁士曾在这统一片处所进行过春季练习。腓特烈知道,在奥军右边(北侧)火线,跟罗斯巴赫战场一样,也有一片高地,叫Borne山,可以用来掩蔽仇人视野,奥密灵活部队。他的规划,跟法军在罗斯巴赫的意图类似,筹办对奥军左翼到小河之间的空地施行进攻。
但是腓特烈比罗斯巴赫战役中的法军统帅夺目得多,他的部队从西北向东南进入战场,先锋横越奥军防线眼前,在前哨战中击溃奥军骑兵5个团,占领Borne高地,掩护主力从高地前面荫蔽继续向南行军,向奥军南侧左翼集结。因为Borne高地在奥军北翼当面,右翼指挥官Luchesse将军把当面展开的普军掩护兵力当做主力,误判普军主攻方向在北,连番向查理亲王和道恩元帅垂危,查理将9个营豫备队从南方调到北方,进一步减弱了自己左翼。普军主力沉着集中,并迂回了奥军左翼极点,下午一点,齐腾的骑兵和莫里茨亲王的步兵,忽然打击在Nadasti将军的身上,从南向北卷击。Nadasti措手不及,一面向总部求助,一口试图发动骑兵反攻,但是被普军步兵击败,半个小时阁下的时间,Nadasti的奥军左翼被碾碎,查理亲王不得不以中央的洛伊滕村为轴,将南翼缩短,整个防线由向西扭转成向南。
下午3点半,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洛伊滕村的攻防成为核心,奥军凭仗数量优势死守,大量兵力挤压猥集在洛伊滕四周,普军莫仑道夫(Mollendorf,后来成为元帅,拿破仑战争中1806年耶拿战役以82岁高龄出任普王参谋)近卫旅经过苦战,以数次冲锋占领该村,但是奥军稍稍向北退后,继承坚强防御,普军苦于无法从村里冲出,战局有陷于胶着的伤害。
下午4点,战役进入第三个决定性阶段。本来奥军北翼的Luchesse将军,带骑兵主力70个中队完成集结,位置在中央洛伊滕村以西,面向南方,准备向洛伊滕附近的普军步兵主力左翼发动强有力的反攻。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位置,正好夹在洛伊滕村和更靠西的普鲁士德里森(Driesen)中将40中队骑兵之间。当奥军骑兵发起反攻的时候,普军骑戎马上从外翼发动侧击,登时奥地利骑兵进攻队形大乱,Luchesse阵亡。告捷的普军骑兵继续向中央奥军主力发动侧击,而腓特烈本人和齐腾将军率领骠骑兵,迂回到奥军主力背后,整个奥地利防线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消灭,奥地利大军溃散。腓特烈乘胜发动坚定的追击,第一次把战场胜利发展成战略上的追亡逐北。普军虽然大战后很是怠倦,但是士气高涨,连夜喊着标语行军。
此役普军伤亡6382人,而奥地利在战场上损失了2万2千人,此中1万2千被俘,战后齐腾指挥骑兵穷追不舍,又俘虏奥军2千人。别的,整个西里西亚被收复,布雷斯劳的奥地利守军1万7千人也向腓特烈投诚。总共算起来,腓特烈在洛伊滕战场上没落的奥军,在4万人以上。军事史家把洛伊滕战役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顶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也有评家把发生在1个月之内,相互有内涵接洽的罗斯巴赫和洛伊滕两大会战,当作一个团体的大战役。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基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台甫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降生。

3。绝境:1758-1759年战局
罗斯巴赫和洛伊滕虽然都是经典的胜利,但是仍然无法改变普鲁士大战略上的孤立形势。1758年在西线,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单独抵抗法军,他指挥10万人的军团,但是大多数是德意志几个盟邦(次要是汉诺威和布伦斯威克)和英国的人马,仅仅占用少少量的普鲁士军队。年头2、3月间,斐迪南把法军向西赶过威悉河(Weser),法军总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帅被解聘,由克莱蒙特元帅(Clermont)接替。斐迪南亲王在这次作战之后被授与普鲁士元帅军衔。
在西南,腓特烈的三弟普鲁士亨利亲王也独当一面,镇守萨克森,与腓特烈主力鞭长莫及。但是在东方,形势愈来愈求助紧急:俄军总司令换成Fermore,拥兵4万5千人,腓特烈派多纳中将(Dohna,后成为元帅)代替列瓦尔德元帅的职务,但是以2万6千人的兵力底子没法完成挡住俄军的义务。因此本年腓特烈的战略重点,就转向东线的俄军。出人意料的是,腓特烈背后的奥地利军主力虽然刚刚经过洛伊滕大败,又一次极快地恢复战斗力。腓特烈年头本想趁奥军新败,再给它一个打击,与日俱增地解决它,然后再北上敷衍俄军。奥地利宫廷召回查理亲王,由道恩元帅全权指挥奥军。机动高手道恩不单没有让腓特烈逮住,反而捉住一次机遇,伏击了普军的一个辎重运输队。因为奥军主力仍然有战斗力,而且不是一两个礼拜可以处理的,而北面东线形势愈来愈邪恶,腓特烈不能不在没有完全办理奥军的条件下,留下主力,仅带1万1千普军星夜北上来面临俄军。他懂得,留给他消除东方要挟的时间,最多仅有4周,而且只许胜不准败。

(1)曹恩道夫(Zorndorf)之战
1758年8月11日,腓特烈带1万1千普军离开南方火线兼程北上,20日与东线的多纳中将齐集,普鲁士野战军总数3万7千人,插在俄军Fermore主力和俄将鲁缅采夫(Lumyantsev)1万2千人的一个军之间,堵截二者联络。俄军Fermor部4万5千人已经开始围攻奥得河上的伸斯特林(Custrin on Oder)要塞,闻听腓特烈到来,即得救退回奥得河东岸排阵等候会战。8月25日,曹恩道夫会战开始。
曹恩道夫战役伊始,俄军阵空中向东南方,右翼突前。腓特烈在东方,隔着一片丛林面对俄军左翼。普军开始穿越丛林绕过俄军左翼南下,活动到俄军正南,集中曼陀菲尔(Manteuffel)和卡尼茨(Kanitz)中将的两个师,由塞德利茨的骑兵援助,左翼突前,以斜线阵列攻击俄军突出的右翼。普军其他右翼兵力由多纳指挥。早上9点,左翼担当进攻的步兵师出发,普军大炮开始轰叫。在行进途中,普鲁士左翼与中央联系出现空档,被俄军哥萨克骑兵攻击。等抢先的曼陀菲尔师击退哥萨克的骚扰,投入总攻的时候,预定追随在后,加强进攻力量的卡尼茨师走错了道路,运动到曼陀菲尔师右边发起攻击,这样,集中的西路突破演化成宽正面进攻。俄军的抵抗极为顽强,战局向晦气于腓特烈的方向生长。
腓特烈敦促塞德利茨骑兵投入战斗增援总攻。塞德利茨立马于一片高地上,束缚自己的36个骑兵中队隐藏在高地后面按兵不动。他认为战机不到,匆促投入战斗也仅仅是加强正面气力而已,没有什么意义。腓特烈连下严令要塞德利茨出击,塞德利茨沉着地对传令官说:"战后我的脑壳是属于国王的,但是目前,还请国王陛下许可我用它来为国王效率。"
终于,普军步兵进攻失败撤离下来,俄军发动反扑。塞德利茨以为机会已到,他的三个团纵马跃上高坡,齐头并进,袭击在胜利挺进中的俄军背后,一举改变战局。俄军右翼溃退。但是固执的俄国兵士仍然在全线冒死反抗,良多所在单方进入白刃搏斗。晚8点半天气傍晚,两边各自退出战役。在坚持几天之后,Fermore供认失败,于9月1日有秩序地后撤。曹恩道夫战役普军损失1万2千8百人,俄军损失1万8千人。腓特烈之前在罗斯巴赫把法军预计得太高,而这次则把俄军的固执精力估计不足。腓特烈虽然以少胜多博得了一次战术胜利,但是价格过于昂扬,而且并没有瘫痪俄军的有生力气,俄军只是临时后撤罢了。关于腓特烈来讲,他没有乘胜追击的时间,由于南方战场又一次紧张,他不能不知足于久时击退俄军,即刻回兵南线对于道恩元帅的奥军。

(2)霍克齐战役(Hochkirch)
腓特烈率领1万5千普军赶回南线战场,与弟弟亨利亲王在萨克森首府德乏斯顿会师,仅以3万人面对道恩元帅的10万奥军。一开始慎重的道恩回绝承受会战,仅仅有限撤退退却,与普军连结打仗。10月初腓特烈的3万普军在霍克齐扎下营盘,而足智多谋的道恩元帅在10月14日乘夜以8万大军成4路纵队狙击普虎帐地,打响霍克齐战役。那时腓特烈还在睡觉,基本未加防备,普军措手不及。道恩以劳顿将军(Loudon)率四个师抢攻,普军Krockow少将率骑兵抨击阵亡。凯斯元帅闻报,仓卒带亲兵赶往战场组织抵制,为普军主力展开夺取时间,后果凯斯身中两枪就地阵亡。另外一位普鲁士元帅,德绍的莫里茨亲王也身受重伤,被抬下战场。因为凯斯和莫里茨的抵当,普军争夺到时间,十分困难构造起后卫线,收拢残兵,瓜代掩护着撤出战场。这是普鲁士的一场大败,损失9千多官兵,包罗两位元帅。凯斯阵亡之后连尸身都没能抢回,照样奥地利代为安葬的。莫里茨亲王重伤再也没有病愈,他在战后被护收回柏林的途中,碰到奥军阻挡被俘,不久被腓特烈赎回。莫里茨没有死于伤势,但是后来发明嘴唇上有恶性肿瘤,在七年战争竣事前(1760年)病死。
霍克齐战役之后四天,腓特烈又蒙受一次打击:他的姐姐,独一明白他并时辰给他以鼓动勉励的威廉敏娜公主,10月18日病逝于柏林。到这次战役为行,开战时腓特烈身旁老一代的三位元帅,施维林、凯斯、莫里茨全都不在了。所幸腓特烈可以依托手下两员骑兵大将,齐腾和塞德利茨,可以或许独立指挥一个战场的帅才也有两位,西线的斐迪南亲王,和腓特烈自己的三弟亨利亲王。而奥地利方面,出现出两位精采的青年将才,一名是劳顿(Loudon)将军,当年曾想投入普鲁士军队,但是腓特烈看错了他,谢绝采取劳顿。如今他是奥地利最好的两位野战指挥官之一。另外一位是莱西将军(Lacy),道恩的顾问长,霍克奇战役的企图者。这两人都有独当一面的帅才,而且年青气衰,比郑重的道恩元帅积极很多。在后来的战争过程当中,莱西和劳顿常常独立指挥奥军一部,后来都提升到元帅军衔,爬上奥地利军界最高门路。但是他们两人之间却相互妒忌,冰炭不洽。
霍克齐战役之后,道恩仍然隆重,并不积极进攻腓特烈,但是道恩倒是机动妙手,腓特烈想绕过道恩,从萨克森东进西里西亚,后来又改变线路倏忽回军萨克森,调动道恩,但是每次都被道恩争先堵在前面。岁尾道恩回营地过冬,腓特烈也回到西里西亚,完毕了1758年战局。这一年虽然以失败了结,但是有赖俄奥作战不敷主动,腓特烈竟然保住了萨克森和西里西亚两个省分。

(3)库勒斯道夫(Kunersdorf):日暮途穷
1759年战局开始,普鲁士在各个战场上有13万军队,而联军总兵力靠近40万。岁首�年月,亨利亲王出奇兵成功地销毁了奥地利军队粮草囤积地,道恩按兵不动。7月份的整个战略形势是这样的:西线能力超群的斐迪南亲王元帅面对法军,又获得一次胜利,腓特烈可以不去担忧。南线腓特烈当面,道恩的奥军7万5千人仍然按兵不动。东线俄军总司令换了萨尔特科夫(Saltykov)大将,主力有6万人。腓特烈自己领兵挡在道恩和萨尔特科夫之间,禁止俄军南下或者奥军北上会师。但是在俄军当面,多纳将军节节溃退,腓特烈烦躁起来,派威德尔(Wedel)将军接替,逼迫着威德尔以2万8千普军进攻萨尔特科夫的6万人。并非大家都能象腓特烈本人一样以少胜多的,7月23日,威德尔在Paltzig进攻战失败,损兵8千人,东线求助紧急。
腓特烈留亨利亲王镇守原地,戒备道恩元帅,自己带兵北上,渡奥得河迎击俄军。同时,道恩本人虽然若无其事,但是他分出2万4千奥军交给劳顿将军指挥,让他北上与萨尔特科夫的俄军主力会合。于是腓特烈必须以不到5万普军,面对东线6万4千俄奥联军。8月12日,普鲁士和俄奥联军之间爆发库勒斯道夫战役。
库勒斯道夫战役俄奥军的防线,跟曹恩道夫战役一样,也是东北-西南走向。腓特烈以芬克将军的一个军在北方俄军左翼顶端列阵佯攻,同时集中主力于正东和南方进攻。但是这次腓特烈的攻势过于莽撞,战前侦察不力,他不知道,他所选择的进攻点,实际上是联军防御最强的部分,而且防线正面有一片水池,地面松硬,不利于作战。上午11点半,普鲁士主力发动炮击,60门重炮分成3个炮兵群,猛轰联军战线,俄军40门大炮被炸誉。普鲁士步兵在炮火掩护下,最后一小时希望顺遂,破坏联军5个超大体例的团,拿下Muhl-Berge突出部。但是腓特烈不知道,这个突出部背面有一条山谷形成自然停滞,普军继续进攻必须超出这条山谷,俄军就在山谷四周站稳脚根,凭险扼守。普军正面攻不上去,投入骑兵预备队再攻,骑兵将军塞德利茨受伤被抬出战场,第二任骑兵指挥官符滕堡亲王又受伤撤出战斗,第3任骑兵总指挥Platen中将变更攻击点,将主力超出干涸的水池进攻,了局陷于坚实的地面,俄奥骑兵乘势在炮火掩护下反攻,普军阵形大乱,腓特烈的两匹坐骑倒毙,一发枪弹击中腓特烈胸部,正好打在他的金质鼻烟盒上,腓特烈虎口余生。
库勒斯道夫战役,腓特烈在不熟习地形的情形下,以劣势兵力冒失发动进攻,成果成为他生活生计最惨的一次失败。普军死伤流亡损失惨痛,在撤退之后,即速能集中起来的不够3千人,几天之后,也不外才收拢了1万8千人。此战腓特烈共损失1万9千人,包括6千阵亡。萨尔特科夫不久提升俄国元帅。腓特烈失败的缘故原由,除了低估对手,战前侦查不力以外,军队素质也很环节:经过连番大战,战争开始时纪律严正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士兵,差未几全都损失掉了,为了补偿普鲁士人力不足,腓特烈不得不把各次战役中俘虏的德意志各邦(包括奥地利)的士兵弥补进军队。普军素质宽重降落,这就是普鲁士军队依赖棍棒和体罚保持纪律的深层缘由,当时也是保持军队不得已而为之。
库勒斯道夫战役是一场腓特烈输不起的战役,因为这次失败之后,萨尔特科夫的俄军主力、道恩的奥军主力、奥军劳顿和哈迪克(Haddik)的独立军团,成环形云集在普鲁士本土四周,给腓特烈套上了绞索。腓特烈本人以为一切已经结束,甚至准备在柏林据守并战死。但是友邦之间的不合挽救了他:萨尔特科夫和道恩之间严重反面,俄奥两军主力未能在柏林城外汇合。同时,亨利亲王的4万普军在道恩背后反击,毁坏道恩的交通线,道恩元帅不得不回师对付。而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并不象奥地利那样有亲身的长处,奥军一撤,摄于腓特烈昔日威名,俄军也感觉犯不着为了奥地利的政治方针为人作嫁,于是也撤回奥得河以东,回营地过冬去了。
但是腓特烈的磨难还没有因这个事业而结束。腓特烈尾随道恩向南,与德累斯顿境内的亨利亲王会师,总兵力又恢复到6万,与道恩的奥军主力对峙。时价寒冬,双方的补给都艰难,腓特烈派出芬克(Finck)将军率一个军1万5千人交叉至敌后,损坏道恩的交通线,同时汇集补给。没有想到,老谋深算的道恩元帅,概况上若无其事,黑暗派出3万2千奥军脱离大营,分三路暗暗笼罩了芬克的部队,在雪地里发动奇袭,11月20日下午,芬克全军投降,奥地利仅损失934人。这就是Maxen战役。两礼拜以后,奥军又祛除了另一支腓特烈派出来破损交通线的支队,扑灭Diericke少将的3个营。这样的零星损失,是腓特烈所接受不起的。

4。保持与起色:1760-1762年战局
1759-1760年的冬季,大要是腓特烈最坚苦最失望的一段时候。1760年战局仍然是以普鲁士的挫败为最先。这一年,普鲁士在各个战场的军力,总和只有11万,还不如南战场道恩元帅的奥地利军队多。道恩军多将广,勇于分出两收军队,别离由劳顿和莱西将军批示,取主力共同作战。6月,普鲁士留守西里西亚的Fouque中将1万2千人,被劳顿覆灭,Fouque本人被俘。同时,腓特烈想甩开劈面道恩主力,捕获莱西将军4万人的军团消灭之,固然胜利地攫取了莱西的辎重,却被莱西溜失落了。8月,莱西、劳累、道恩全军大会师,11万5千雄师以4倍的数量优势铁壁开围,普鲁士仅有3万人。这一次,道恩必欲置腓特烈于死地然后快。在道恩看来,腓特烈在1比4的优势下,该当不敢背注一掷地接管会战。为了不让腓特烈溜掉,奥军又分出劳顿将军2万4千人,绕道腓特烈背后。正面道恩和莱西9万雄师以泰山压顶之势迫近。他们没有想到,腓特烈的本性逢挫愈强,硬是要打这一仗,而且是自动采纳守势!

(1)李格尼茨战役(Leignitz)
有人说腓特烈大帝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猖獗水平,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或者希特勒相媲美。但是在战场上,腓特烈可不是疯子。他虽然准备以3万人进攻12万奥地利大军,但是这次没有硬碰硬的筹算。8月14昼夜,腓特烈静静地转移营地,让道恩主力的打击扑了个空。乘奥军主力和劳顿还差几英里没有齐集的空地空闲,让齐腾掩护后方,全军静静向南,迎击劳顿的2万4千人军团。8月15日清晨3点,也在连夜行军的劳顿没有料到会遭受普鲁士三军,匆匆以左翼骑兵发动一次冲锋,争夺时间,主力占领阵地,呈向西的弧形,中央内凸。普军很快击退了奥地利骑兵进攻,进一步以炮火轰击奥军右翼,发展早期胜利。普军中央步兵1万4千人向东进攻奥军防线中段,本来地形不利,必须仰攻,但是奥军事前对打这一仗也没有思想准备,黄昏6点,劳顿将军开始有秩序地向后撤过Katzbach河,道恩元帅的奥军主力赶到的时候,战役已经结束,奥军损失3千人,受到一个不测的挫合,但是并没有伤及元气。李格尼茨战役之后,齐腾晋升骑兵大将。

(2)托尔高战役(Torgau)
李格尼茨战役的小挫,让道恩元帅吃了一惊,也让颠末一年多继续失败的普军规复了自傲。果此,当腓特烈率军指向西里西亚的时刻,道恩只管仍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照旧谨严地撤出西里西亚,接纳攻势。整个8月份,道恩的8万人和腓特烈、亨利兄弟汇合后散结的5万普军僵持,单方角逐灵活,没有会战发作。但是整个战略形势对普鲁士仍然严重。10月,东线俄军分出Totleben少将和切尔尼谢夫(Chernyshev)中将两个军共17600人,突击柏林,一开始被守军击退。但是10月7日,莱西将军率从道恩主力分出的1万8千奥军,与俄国远征分队会集,再次进攻。10月9日,柏林屈膝投降。腓特烈仓猝率军来救柏林,俄奥联军遂摒弃柏林,俄军回到奥得河上的主力营地,奥军莱西部南下,与道恩主力会师于萨克森境内,共5万3千人,屯兵于奥得河以西,托尔高城下,面向南方摆开步地。11月3日,托尔高战役开始。
腓特烈的军力有4万8千人,246门大炮,此中包罗181门重炮。这次战役,腓特烈的打算有新的特性:他饬令齐腾率1万8千人(1万1千步卒和7千马队)在北方正面牵造奥军主力,腓特烈本人带领主力3万人,分3个纵队行军,暗暗从奥军左翼中侧绕到北面,奥军的背后创议打击。普军主力早晨6点半动身,午时时分腓特烈本身地点的第一纵队绕到奥军阵地背后,但是第二第三纵队另有大部门重炮没有跟上来。奥地利军中的克罗地亚沉步兵窥伺到这个意向,向道恩陈说,道恩当即从南边正面分兵向北抵抗,构成一个空心风雅阵。下昼两点,腓特烈为了抓紧时间,掉臂迂回部队还没有到齐,敕令动员进犯,因为奥军开始有了筹办,炮水激烈,普鲁士第一梯队10个营掷弹兵,死伤三分之二,退下来,松接着,第二波进击也告掉败。一向到下战书4点半,普军北方阵线逐次投入兵力,始终已能冲破奥军防地。腓特烈国王本人被一枪击中,枪弹脱透几重棉衣,却没有透入身材。
在南方正面,奥军莱西面对着普军的齐腾。齐腾本来担负的是佯攻任务,但是他充裕发挥主动性,以一次接一次的冲锋,迟钝地把莱西推向东北方向易北河滨。这样,莱西和背后及右翼的道恩主力间拉开一段距离。下午4点,齐腾突然兵锋一转,向西北方向冲进这个缺口,以自己4个骑兵旅,加上萨尔登(Saldern)将军的近卫骑兵旅,猛攻道恩主力。北方许森(Hulsen)将军率领第二和第三纵队最后赶到的兵力,也发动最后的突击,正好与齐腾形成前后夹击。奥军总司令道恩元帅受伤,代司令奥唐纳(O'Donnell,爱尔兰人)看到阵地已弗成守,命令总猬缩。
这一战普鲁士取得了胜利,但是代价奋发:奥地利损失1万5千人,普鲁士方面的损失,各类材料估计从16670人到24700人不等,约莫总在2万以上。后世的评价,拿破仑认为腓特烈在这次战役中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理应蒙受惨痛的失败才对。而克劳塞维茨则认为,腓特烈是在尝试现代战争中把部队分为几个部分,协同作战的新方法,只不过这次不太成功而已,因为下一次战役腓特烈就成功运用了这种本领。

(3)戏剧性的转折
1760年冬天就这样曩昔,腓特烈在战场上重振雄风,又赢得了两次不那么具有决定性的会战。但是这些胜利不过是暂时不变了时势,腓特烈正在极力坚持,连他自己都不认为普鲁士在战略形势上还有什么期望。
1761年,腓特烈率5万5千普军防卫西里西亚,面对劳顿独立指挥的7万2千奥军。亨利亲王在萨克森,仅以2万8千人对付道恩的6万大军。一直到8月,腓特烈在一系列机动中,成功地反对劳顿入侵西里西亚,双方未发生会战,但是终究腓特烈没有挡住劳顿主力与南下的俄军东线主力会师,俄奥联军13万之寡,腓特烈手中5万多人是最后的一点成本了,不再敢等闲冒险进攻。腓特烈采取唯一的门径:三军膨胀到坚忍设防的Bunzelwitz堡垒,进展联军会主动发起进攻,在坚城之下碰得头破血流。实质上,这也是没有设施的法子:腓特烈已经是计穷力竭,不得已把战场主动权交给对方,但愿对方出错误来解救自己。俄奥联军面对这块硬骨头,还真是没有举措,劳顿主张强攻,而俄军新任总司令布图林(Buturlin)无意为奥地利的胜利支出血的代价,果断反对,大军围困很多天后,俄军竟然片面解围而去。劳顿发动了一次不成功的摸索性进攻,亦只好解围,但是却顺路攻占了西里西亚境内最重要的Schweidnitz要塞,获得重要的补给基地和防御支撑点。夏季,勃兰登堡北方海边的口岸要塞Colberg,又被俄军中将鲁缅采夫攻占。
全部1761年没有大的战役,联军就是操纵计谋上风,一步一步步步为营,力求把腓特烈挤死困死,而腓特烈此时也确是到了穷途末路的境界。七年战争入手下手时普军共有少尉以上军民团成员5500人,至此已经有1500人阵亡,2500人背伤,仅闻名的军事世家克莱斯特家族,就阵亡了24名男丁,开战时全部老一代元帅,如施维林、凯斯、莫里茨,全数死尽,剩下的得力助手,如斐迪南亲王、亨利亲王、塞德利茨,又都分在各个疆场,腓特烈身旁唯一齐腾一名得力上将可用。
所谓天佑自助者,腓特烈在失望中苟延残喘竟能拖到1762年已是古迹,而1762年1月,运气女神终究对他暴露浅笑:俄国女沙皇伊丽莎黑归天,其侄彼得三世下台。彼得三世原本就是德意志人(Holstein-Gottrop家族),险些不会说俄语,对腓特烈的武功更是崇敬得心悦诚服,5月,俄国和普鲁士告竣寝兵协议,瑞典也随着退出战争。腓特烈总算往了两个劲敌。而法国固然壮大,西线的斐迪南亲王足以抵抗,从1757年今后再也没有让腓特烈费心过。而且法国的乐趣不在欧洲大陆,而在北好和印度。他们被普鲁士的独一盟友英国人挨得焦头烂额。那借不算,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不只没有打击普鲁士,反过来号令年前攻占柏林的切我僧开妇将军,带领2万俄军支援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彼得本人以至暗示过在腓特烈麾下作战的欲望!

(4)博克施道夫战役(Burkersdorf)
1762年腓特烈只需求对付奥地利这个最果断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强于他,而且这时普军官兵的素质,已经下落到危险的田地。道恩元帅8万2千奥军主力,和腓特烈7万2千普军之间争夺的核心,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Schweidnitz要塞。腓特烈是个执拗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了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腓特烈的使命其实不轻紧,切尔尼谢夫的俄军刚刚抵达不暂,7月18日动静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庭政变中被他的老婆,叶卡捷琳娜TF,这位德意志公主,也就是将来的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切尔尼谢夫接到彼得堡号令,要他不再支援腓特烈,领所部俄军退出战场。腓特烈这一急非同小可,他连夜找切尔尼谢夫稀道,成绩切尔尼谢夫被他压服,临时把彼得堡退军的下令秘而不泄,应腓特烈要求,俄军停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伪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站足助势,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要在这三天里,使用俄军矫揉造作,获得一次成功。是以,俄普联军械速开向道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7月21日,专克施道夫战役打响。
奥地利要塞在联军南方,依托一道山谷,战线面向西北。腓特烈要俄军在奥军正面列阵,但是不消开战。普军挑选了奥军东北角奥凯利将军扼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凸起部,虽然阵势险峻易守难攻,但是与奥军主防线相对断绝,奥凯利只有5千守军。在战前,道恩没有推测普军来得这么快,聚集了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军,也不外3万人。普军主力环抱这个凸起部成半圆形展开。腓特烈把部队分红几个局部,各自交接差别的使命,几个部份之间协同作战,这是当代分进合击作战方法的第一次测验考试。后来这类要领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使用得极尽描摹,特别是黑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普鲁士Wied将军的军在正东方向,起首强攻,击溃了奥地利Brentano的军。东北莫仑道夫和Knobloch将军两个旅在55门大炮保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荒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军主阵地侧翼。正北方向,曼陀菲尔旅也合营进攻,如许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全线后退。
此战范围不大,奥军益得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抛却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降服佩服,腓特烈终于光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不动声色的"友谊客串"后也出发返国。10月尾,被兴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说是勒死),叶卡捷琳娜对外传播鼓吹是消化不良而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两不相帮。一样在10月,亨利亲王和塞德利茨在别的的战场上获得弗好堡大捷,奥地利终于大白,单靠自己的气力,已经不足以压服普鲁士光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定和约,普鲁士同意撤出萨克森,而奥地利认可西里西亚回普鲁士所有。经由7年大战,几回面对亡国边沿,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他小我私家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久的不朽英名。"一将功成万骨枯",除英名以外,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本色上又获得了甚么呢?甚么也没有。实正从七年战争中一无所获的,是普鲁士的盟军英国:法国被迫将全部减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存5个市镇。

六。战后的光阴和评价
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突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但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腓特烈尽力投入重修和安然平静经济的事情。战后他继续统治普鲁士达23年之久。奥地利和普鲁士对叶卡捷琳娜的沙俄不竭对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鉴戒,感觉俄国开始成为一个威逼。为了不三国的扩张野心正面抵触,亨利亲王会见彼得堡,提出瓜分波兰的企图。1772年,俄普奥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这是强权政治捐躯弱国好处的典范,波兰落空了四分之一的国土。普鲁士从瓜分中获得西普鲁士,从而将勃兰登堡本土和东普鲁士第一次联成一片。1777年,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希家族绝后,应当以远亲帕拉亭(也译成普法尔茨)选侯继承,选侯对巴伐利亚继承权爱好不大,提出倡议,进展巴伐利亚与奥地利归并,皇帝把奥属尼德兰(今比利时)给他作为抵偿。年轻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征得太后玛丽亚-特蕾莎的同意,也想为奥地利吞并巴伐利亚。普鲁士和萨克森激烈反对,不吝于1778年向奥地利宣战。这就是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
这次战争,腓特烈又领兵出征,从西里西亚南下,进攻波希米亚。同时,亨利亲王指挥普鲁士和萨克森联军从萨克森出发,由西向东夹攻波希米亚。奥地利军队这时的总司令已经是莱西元帅,指挥易北军团稳扎稳打,挡住腓特烈。而劳顿元帅指挥第二军团向西挡住亨利亲王。双方都有否决开战的权势。普鲁士这边是亨利亲王,奥地利何处是皇太后特蕾莎。冬天,亨利亲王告退,换上了年轻的下一代布伦斯威克公爵卡尔-斐迪南(不是七年战争中的斐迪南亲王),他就是后来率领欧洲联军干预法国大革命,最后在1806年耶拿战役中阵亡的普军总司令布伦斯威克公爵。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没有大的作战步履,双方满意于彼此对峙,这场战争又叫做"土豆战争",因为双方都在闲着播种土豆。土豆在古天是西欧食谱里的紧张元素,但是欧洲吃土豆的历史却不长,土豆17世纪传入欧洲,在18世纪晚期的谁人时代,刚刚提高。1779年,在特蕾莎太后的催促下,战争结束,奥地利仅占领了巴伐利亚疆域的一小部分,巴伐利亚仍然由帕拉亭选帝侯继承。1780年,特蕾莎病死。这时候腓特烈年数已老,名谦全国,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演习,英国王弟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着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观光,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拟的样板,却没有几小我明白这类锻炼的真正目的。各国军队都在操场上模拟普军训练,却无法理解腓特烈军事思想的精华,老国王在练习场上不由得掩口偷笑"世界豪杰入我毂中矣"。他或许笑得太早了:因为普鲁士自己的后一辈将军们,也不真正体会他的思想,把他的斜线式战术酿成了僵化教条。真正理解他,学到他的精华的,是普鲁士将来的死敌,拿破仑。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安静地死,享年74岁。他死后无子,由侄子继续,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候间隔法国大反动唯一3年。在悠远的科西嘉岛上,一个17岁少年,方才从法军炮兵团少尉的职务上告假回家,顾问女亲作古后的家务。他的名字,叫做拿破仑。波拿巴。
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此于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巨人,就连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奉献和地位,都是近一百年才被正视和提高的。从战略上来说,腓特烈无疑比以上四位天赋减色得多。最少他在七年战争之前的交际斗争是失败的,直接招致普鲁士必须独自与几乎整个欧洲大陆作战。他的战略,是操纵内线机动优势,集中兵力逐次打击各个对手,基本指点思想,是以攻为守的。其实整个七年战争,不过是为了要防卫西里西亚。自从腓特烈之后,军事理论家们无不细心斟酌内线和形状作战的干系。腓特烈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贯彻这个战略,但是他终究的成功是荣幸的。
在战术条理,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绝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条理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开创人,德国生齿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摸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赐与总结。他所建立的作战原则,比方"护卫您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留意力的目的,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点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最好的一位教员。
因为不久以后普鲁士旧陆军在拿破仑战争中惨败在新式法军手下,所以此刻的人们,尤其是认识拿破仑战争的人们,可能对腓特烈创建的斜楔序列阵形有所曲解,笔者以为有需要作一些廓清。笔者认为,斜线式队列的精华,并非一种纯真的阵形,而是一种战术思想。它最早的运用,是古希腊底比斯的名将埃帕米农达斯(Epaminondas,他的时代稍早于马其顿的菲利普和亚历山大大帝父子)。当时针对希腊重步兵方阵一线平推均匀散布兵力的特点,埃帕米农达斯集中兵力于一翼,力图获得突破,但是有强就有弱,假如自己增强的一侧获获胜利,而削弱的一侧被对方打破,仍然是没成心义的。所以为了庇护自己遭到削弱的一翼,就把它向后回缩,尽可能迟延它与敌人接触的时间,寄与期望的,就是在这个时间差里,加强的一翼能够求得决意性的冲破。腓特烈博古通今,眼界很宽,又擅长思虑,他发现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开始,欧洲军队为了充裕发扬火力,接纳横队队形,能力当然大大提高,但是也存在均匀利用兵力的弊端。为了发扬火力,横队队形是必需的(这是火器开展的客不雅限制,当时不成能采取后来拿破仑战争时的纵队队形),但是如安在保持横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呢?于是他就"从头发现"了埃帕米农达斯的斜线阵形,将它运用于现代。我认为,从实质上讲,所谓斜线式战斗队列,实际上就是"集中兵力于决议性地址"这个遍及原则在阿谁时代的详细运用。这个本色,只有创造人腓特烈大帝本人深谙个中三昧,后来的各国纷纭模拟,却不得其思想粗髓,成绩把它变成了教条,因此才有后世拿破仑战争中,死抱着斜线横队战术不放的普鲁士军队,惨败于耶拿和奥尔施泰特会战的教导。假如那时腓特烈大帝还在世的话,他本人是绝不会这样运用战术的,就象若是亚历山大大帝还在世的话,绝不会让希腊方阵上山追击罗马军团,以致有皮德纳之败,这是一个原理。
传说中普鲁士军队严格的练习和棍棒规律,那是因为当时军队中多半是雇佣兵,并不是平易近族军队,非如斯不能进步战斗力,而且当时战斗中火力的施展,有赖于进步射速和连结行列停止齐射。这些,都是当时军队体制和刀兵条件的限定,所谓有什么前提打什么仗,普鲁士军事体系体例,是最契合当时环境的。后来法国大革命所开释出来的庞大社会能量,对军事体系体例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再死抱着腓特烈期间的榜样不放,就过期了。拿破仑进修的,不是腓特烈的情势,而是腓特烈的活的头脑,这就是腓特烈和拿破仑这类伟大的名将,和后代效仿者的区分:巨人独出机杼,却永久知道应用之妙存乎同心专心;而匠人充其量是机器仿照食古不化,绘虎不成反类犬。

参考书目:
Dennis Showalter"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1996年英文版
Christopher Duffy"Frederick the Great:A Military Life"1985年英文版
Theodore Dodge"Great Captains"1889年英文版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1981年中文版

所有跟帖: 

感觉是天涯断鞭熊的文笔 -kdkboy- 给 kdkboy 发送悄悄话 kdkbo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1/2012 postreply 17:12: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