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幻影之恋3

来源: kdkboy 2012-01-08 19:42:5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628 bytes)
回答: 共产主义的幻影之恋kdkboy2012-01-08 19:39:06

 

六、斯坦倍克的质疑

 

    美国作家斯坦倍克出访苏联的时间比上述几位都要晚些,是在斯大林的声望达到顶峰的四十年代。在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他的生活和写作环境都很艰苦,住在一个古树遮掩的破屋里,无钱买纸张,只好在收集得来的旧帐本上写作,评述天下政治大事。他的名作《愤怒的葡萄》(1939)展现了工业化对美国工人和农民的沉重压力及其罢工斗争。

 

    访苏归来後,斯坦倍克出版了他的《俄罗斯纪行》(1948)。作者自称他的目的不是要考察一种政治制度,而是记录普通苏联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引起作者警觉和质疑的是他在苏联目之所遇无所不在的斯大林的“肖像工业”,该书第4章和第8章多有描述:“在苏联没有什么能够逃脱斯大林在石头、青铜、图画、刺绣上的瞥视。他的肖像不仅挂在每一个博物馆,而且挂在每一个博物馆的每一间房子里……”斯坦倍克详尽描述的文字无需多引,因为这种现象对於中国读者来说,太熟悉了。更有甚者,泱泱大国的中国,当年的“肖像工业”足以使苏联逊色不少,尽管斯大林“无所不在,他盯着一切”。“……斯大林本人对这许多肖像并不感到高兴,他也说过应当要结束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发现:无论什么事情,斯大林说停就停,唯独不灵的是,他的肖像画却在数量和尺寸上继续膨胀。”统帅与被统帅的人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中国人同样是十分熟悉的。斯坦倍克以不无讽刺的笔调写道:他发现当时斯大林的崇高威望和视若神明的崇拜,在历史上也许只有奥古斯都大帝可以比肩。无论在什么场合,发言人都要引用斯大林语录,就像中世纪的学者引证亚里斯多德的“武断之词”(ipsedixit)来裁定一场讨论的是非一样,人们对此不能提出如何质疑。当然,作为美国作家,斯坦贝克有权提出质疑:斯大林在生时就已享受了如此高的崇拜,那么等到他死了怎样才会不再如此呢?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是宣传、教育、不断的引用语录和“肖像工业”使得斯大林在苏联无所不在吗?斯大林真的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正确的吗?他的话是高於一切的“绝对真理”吗?

 

也许正因为这些真实的记录和质疑,斯坦倍克在该书结尾清醒地估计到他的这本书将腹背受敌:左派将指摘他对苏联心怀敌意,右派则会谴责他对布尔什维克的友好。事实上,正如他所估计的那样。

 

    经历十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後,斯坦倍克於1962年发表了作者带着爱犬游历美国四十个州的考察报告《和查利旅行》。尽管斯坦倍克对美国现实也提出了某些质疑,但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你看到的最著名的塑像,不是林肯的,不是华盛顿的,更不是肯尼迪的,而是屹立於“黄金门廊”的自由女神像。苏联的那种个人迷信的“肖像工业”在这里绝无立足的土壤。就在这一年,斯坦倍克荣获诺奖,瑞典文学院将他誉为“人性价值的捍卫者”。1964年,斯坦倍克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因为他的作品展现了美国千姿百态的生活,体现了民主精神。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