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羊:人类的末日还远吗? zt

来源: reader66 2012-11-24 05:38:1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017 bytes)

老山羊:人类的终结与新生
人类的终结与新生
       
         人类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其必定有其结束的一天。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客观事实。过去我们总是觉得人类的终结是很遥远的事情,可以留给哲学家们来思考和研究。现在,这个问题伴随着人人皆可感知、处处无不显示的全球性的环境急剧恶化,已从哲学家的书房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人类生命的暮光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而像是抬头可望见的乌云一步步急切地向我们走来。现在我们不再正视它,并设法阻止它,人类极有可能就在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盲目角逐中,很快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和生态所造成的破坏,已远远超过地球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也远远超过人类科技所能创造的修复环境能力。马克思曾讲过,资本主义所产生的100多年来所创造的物资财富比以往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加起来还多。这是事实。我还想补充一句: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在短短200多年间所消耗浪费的资源与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远远超过在此之前所有人类在这方面的总和。正是这个事实和这样的的发展趋势,造成了人类整体前所未遇的生存危机。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无法再延续下去了,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希望社会发展能走到有利于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正途,一些有识之士推出《明天》、《2012》等影视作品来唤醒人类的危机意识,但是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类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个至为关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许多人把工业文明作为导致目前生态资源危机的主因。他们认为,这种文明把人类对更有保障、更健康生存的追求,异化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手段变成了目的。因此,必须以一种全新的适合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明形式来取代当代的工业文明。从人类文明形式总是以新的取代旧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正确的。但是从更深的社会因素上讲,它只是触到问题的一部分。所谓工业文明主要是指人类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实现自身需求的生产方式,这个形式完全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目前无可选择必须采取的文明形式。从目前人类的社会和科技状况来看,这种文明形式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人类存在的主要方式。完全脱离工业文明的形式和内容的新的文明形式目前还没有产生,将来即使产生了,也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升华而出的。其实,工业文明本身并没有大的错误,它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即可造福人类又可祸害人类。它固然是导致今天危机的最直接的经手人。但是,它在这件事情上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台前执行人,而导致当前工业文明把“手段变为目的”的决定性因素,是隐藏在其后的生产关系,即它作为手段和工具,享受其主要成果、以此为物质基础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种在全球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生产利润少数人占有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在政治上首先为占有社会主要财富的少数社会成员服务的、以扭曲的代议制出现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与这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一致的把个人利益为先、现实利益为先作为核心的当代主流价值观,才是产生危机的幕后决定性力量。市场经济制度最本质的特点,是其趋利性和无节制性。市场经济在市场可以交易的范围内,显示了它对市场内供求之间的调节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它不是万能的。它的价格机制所能反映的只是可计算的直接的、现实的、表象的成本,而对潜在的、长远的、间接地成本是忽略不计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由此导致世界各地的气候和生态灾难,这个成本在这些产品的价格中就没有体现。当代经济的繁荣,很重要一个条件是以全球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赤字为代价的。如果把生态环境的因素折算进入经济成本,那么当代经济能收支平衡就很不错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宇宙运行的规则中,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人类与大自然的交换也是对等的。人类今天的得必然以明天的失、此处的得以彼处的失、东方的光明以西方的黑暗为代价的。恩格斯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工业文明,一次次验证着这个科学的论断,并把市场经济的本性毫无掩遮地暴露于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节约只是为了利润的更大化,除此之外它再无任何别的现实意义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是借着满足和丰富人类需求的外衣形式追求其后的利润。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一切投资都是为了获利,至于说它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和商品需求,那只是它获利过程中顺带的不得不做的副产品。市场经济的竞争制度,促使一切走入市场的商品都在加紧更新换代。这里已不是因为原有的已卖出的商品,严重落伍影响到人们的使用,而是为了盈利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人们抛弃已有的各类商品,来买新的商品。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从一个企业来看,哪个企业在这种革新换代中走得越靠前,就越能摆脱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就越能获得高额利润使本企业立于不败的地位。从一个国家来看,如果全国这种更新换代慢了,国家就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政府就有责任出台各种政策去刺激、扩大和加速社会消费。什么叫刺激消费,那就是本来你内心感到不需要,我就通过鼓励和诱导改变你原来的想法,来让你买东西。这些东西你买来后有没有用处,最后用了没用,是不是浪费了,这已经是不管政府和生产厂家的事了,因为他们的目的已达到了。想一想,我们有多少存在家中买来后一次都没用过的东西,我们多少件衣服是穿旧穿破后才就扔掉的吗,整个社会又有多少产品,是在没有真正使用坏了或已无法修复的条件下就抛弃的?房屋门窗的制造销售者,那个不盼望生产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产品,让大家立即开始全民大换门换窗运动。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人类对社会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无节制追求,得到最大限度地鼓励和纵容,必然导致了对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和消耗,对环境的无节制的污染和破坏。为什么许多生产活动明知贻害无穷却无法禁止,有时会发生跨国搬迁、洲际旅游?因为,当前的社会制度无力扭转个人的眼前利益、少数人的经济利益大于社会的全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保护和促进这种个人利益不可侵犯是市场经济制度存在和运行的基本社会前提,因此它也成了存在于市场经济制度中的运行血液和生存基因。这个社会制度性的弊端,依靠小的社会改良、放弃根本性的深刻社会制度变革,是根本无法消除的。
               
    也许你会说,大力发展现代科技,让科技来帮助地球恢复生态平衡。对此,我的回答是,人类科技从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科技只能在产生它的的社会制度允许范围内发挥其作用。为何这样讲,因为现代科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当代社会的生产消费制度服务的,它的方向和作用完全受制于其目的的局限性。人类走到今天的地步,现代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是助纣为虐、毫无主观判断的刀斧手的角色。想一想,那些抛光和加香精的大米,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等等,多少害人和毁坏环境的事件,哪一个没有运用科技手段,哪一件和科技脱离了干系。近现代多少非正义的战争,施暴者不是凭着科技领先的优势才发动的。没有科技的支持,欧洲殖民者能把整个南北美洲的土著几乎赶尽杀绝吗,没有科技的帮助英国能成为可耻的“日不落帝国”吗,英国敢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吗,八国联军的这些“文明野兽”敢在中国烧杀掠抢嘛,日本倭寇敢侵略中国吗?在人类社会中,科技是自身不具备良心和正义的工具。成好事不足干坏事有余。用高科技盖一座楼房需要一年,用高科技毁掉这个楼房用不了一分钟;把人医治死亡和导致终生残疾,医学上只需错用一针即可,而要救活一人、消除残疾,用100针也许还不行。当代科技在现在的社会制度下,它所起的作用是使当代人类个体生存延长了,生活质量也今非昔比,与此同时却使人类整体生存缩短了。因为人类从动物演变成人,又从原始社会走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那样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尽管遇见这样那样的灾难,但是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不仅没有被灭绝,反而能一代代不断向下延续。尽管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人类每一代生命生活的质量很低,寿命也很短,人口数量只能长期在一定数量上长期徘徊,但是却从来没有产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时限担忧之虞。这就科技是在现代社会制度下所扮演的尴尬角色。
               
    人类绝不是束手待毙的动物,有着很强的自救本能。看到毁灭的暮光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营造自救的曙光。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的思想理念不断涌现出来,并在当代社会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取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但是这些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或者仅停留在纲领和宣言上,或浅尝辄止,很难深入彻底地在整个社会领域推广,它们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人类目前占据牢固社会地位的当代社会制度。它既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制造者,也是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制造者。当代人类生存发展所遭遇困境,是走在人类文明最前列、作为现代文明领路人的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结局。只有改变和放弃这种在生存发张模式上讲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运行方式,人类才有可能获得新生。回顾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一诞生,人类的先贤就敏锐地观察到它自身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即生产消费的无节制性和趋利性,尝试着为人类指出一条新的生存发展道路。马列的社会理论学说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迄今为止这个学说仍是当代社会各种发展学说中无法超越的顶峰,是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危机难以跨越的方案。
       
      在马列生活的时代,人类的生态环境远未恶化的今天的地步,人类的终结问题还隐藏在哲学家书房中一个书架的角落里。马列理论从总体上来讲,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学角度地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即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工业生产消费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阶级矛盾,是其内在不可调节的社会基本矛盾。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马列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它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法驾驭现代社会朝着美好光明的方向发展的结论,并且立足于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出发,对未来社会制度进行了大致的规划和展望,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虽然在它的论述中有这样的时代局限性,即几乎没有涉及到我们现在所讲的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的生产消费的巨大浪费和无节制性,会造成的世界性资源的枯竭和生态恶化,进而导致全人类超阶级的生存危机问题。但是这个伟大的理论依然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因为它所论述的那些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内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今天仍然存在,没有改变地,不仅是导致今日人类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最现实、最生动的反映。它所指出的解决人类前途的新社会制度以及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应采取的生产生活方式,仍是我们克服现存社会制度的内在弊端,彻底摆脱人类目前深重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马克思理论主张,建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实行社会整体规划,克服其盲目性和趋利性,让人类的生产回归到它自身的出发点,即单纯为满足社会和人类的需求而进行生产,彻底摒弃把社会生产作为个人盈利和占有社会财富的手段,按照人类科学的规划对个人生活消费和全社会消费按劳按需调配,把生产的资源消耗、环境成本限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围之内,限制在人类共识的合理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污染,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解除人类社会内部阶层种群间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发展差距过大,这些在当代社会普遍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具有深刻社会根源的矛盾,也解决了人类在当代社会制度中需求无节制性与地球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辉煌智慧科学的思想!

         迄今为止,与马列学说相比,许多社会学说所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讲,都存在着治标不治里、顾此却失彼的缺陷:或缺乏从社会结构的内部来改变社会制度的深刻性,或缺乏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到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全方位实行变革的系统协调一致的整体性。比如莱斯特提出的“征收能源税和补贴转移”方案,只是加重对污染严重的能源消费的成本,并不能杜绝对这种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对资本主义的生产的趋利、盲目性没有根本触动,因此在解决社会性的资源浪费和贫富鸿沟、污染企业的跨国转移等问题上远未起到作用。马列社会学说的深刻性、系统性,以及它赖以确立的科学性、现实性,使得一切维护现实社会制度的学者理论家,都难以从理论学术的角度彻底推翻它、否定它。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本营中,总有一些学者不时冒出对马列的理论观点进行赞扬肯定的言论,就是很好的例证。其实,马列学说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社会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它是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的政治理论学说而存在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存在,那么作为这个制度的对立面的一方,即马列的政治社会主张就会如影随形与之伴随在一起。这也就是说,马列学说的生命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它所要否定和推翻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被彻底改变或替代之后的社会中,马列学说在大致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失去其现实针对性后,才会作为经典的历史学说,就像今天的《独立宣言》、《汉莫拉比法典》一样,退隐到未来图书馆的角落里。
               
     顺着马列的思路探讨人类未来的发展制度,就不能不提到与市场经济不同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当前的中国已成为落后和保守的代名词,成为过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罪魁祸首。计划经济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社会全面主导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是马列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所设计的经济制度,其本质是按需生产和按需分配,是对人类有史以来生产和消费制度的彻底变革。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无论在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都带有这样两个特征: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赢得利润,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都受到了国家人为地有目的的制约和限制,不再是盲目无节制的生产,生产和消费中的浪费受到了极大的控制;社会的公平问题、腐败问题也得到了初步的解决。而这两种状态恰是今天许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绿色环保理念的主张者所设想的未来社会都共同具有的两个特征。固然,在已有的计划经济的实践中,它曾经出现生产者积极性不高、计划不能全面迅速反映社会广泛而复杂需求的不足。但是这些问题还远不能否定这种社会主导型经济在未来的可行性,更不能否认这是人类有目的主动地尝试新型生产方式的伟大开创性壮举。这种尝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到我们对这一人类全新的经济制度的认识和把握还很不到位。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运行方式,不能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还需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在中国重新推广应用。人类需要真正摸索出适合各国国情的计划经济新路子,才是解决自身当前诸多问题唯一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行出路。而现在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远未形成共识,更谈不到迷途知返。至于人类还能要在现代社会制度的泥坑里挣扎多久,何时才能真正走到科学发展的坦途?我们不好断言。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断言是:在人类没有彻底改变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前,人类生存的前途问题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乌云越来愈重,越来越向我们迫近……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57840-1-1.html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