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尴尬地位:为什么帮助满清夺江山的晚明叛臣最后被大清列入甲级贰臣(ZT)

来源: FastTurtle 2011-11-12 21:45: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26 bytes)

书生永远只是政治家掌中之物

书生是个善意的贬义词。毕竟是书生——这一句细细想来,多少苦涩在其中。翻覆历史的从来不是书生,鼎革易代之时,书生顶多只能摇旗呐喊,拟诏草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写得漂亮,不过是孔融和骆宾王的下场,“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最会喊口号的李岩也终成一缕冤魂;不写?那就去跟方孝孺作伴吧。最会做的莫过于柳亚子,与上唱和,歌颂大好形势,乐何如之。书生永远只是政治家掌中之物。

以史为鉴,帮助满清夺江山的晚明叛臣最后被大清列入甲级贰臣,史上记:

清帝虚席,洪卿奏对,问答的都是定边安民的治国大方略,

问妥帖了,就授计给摄政王多尔衮,照章打仗。鞑子不大晓得中原事,虽然大明已经是个烂摊子,但烂船还有三斤钉,怎么让这座江山姓了爱新觉罗,心里还是敲小鼓。所以清太宗成功招降了大明的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喜得好像曹操得了关羽,“赏贲无算,置酒陈百戏”,所喜的就是“今获一导者”(《清史稿》列传二十四)。果然鞑子皇帝嫖完女人骂*****、念完经就不要和尚,乾隆年间御制一部《贰臣传》,洪承畴被钦点进了甲编,《清史稿》中他的地位排在孔有德、尚可喜甚至祖大寿之后。虽然乾隆自己也说“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但洪大节已亏,在青史之上永远是尴尬的地位了。

 

洪承畴的最后岁月都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洪承畯都拒绝入住。洪承畯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偕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了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纲常伦理,也像明朝朝野一样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了。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回京养老,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贴心的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真正重用洪承畴,但也没让他进入决策层。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康熙继位。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而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授以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二十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恰好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洪承畴去世,享年73岁。清朝追赠少师,谥号文襄,葬他于北京。此时,洪承畴在清朝官方文献中的地位起码还是正面的。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了过来。清朝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念其功大列为甲等贰臣。

所有跟帖: 

袁木一张嘴为平息64立下特功后来竟不知去向,人神共讨之? -pintai- 给 pintai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3/2011 postreply 07:31:46

中央委员们打击袁木其实是给李鹏面子难看 -pintai- 给 pintai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3/2011 postreply 15:50:0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