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水手的宿命

来源: justasked 2011-10-30 06:09:0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43 bytes)

10月5日,13名中国船员在缅甸金三角水域遭劫杀。12人死亡,1人失踪,这是一起让中外震惊的血案。如何报道这个案件自一出发就是我和摄影记者赵亢反复讨论的问题。

起初,针对血案能够想到的,与以往的报道思路并无二样。还原过程,探因。位于中缅边界的关累码头,见证了遇难水手们的末日航行。无疑这是必须最先到达的地方。

6个小时飞机加4小时汽车,12日夜,长着大片椰子树的关累码头呈现在我眼前。此前,如何还原这起血案,我不停地想。不过当脚踩到澜沧江边的鹅卵石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

在关累恰逢遇害船员的头七,遇难者亲人的哭声在澜沧江上空相互碰撞。一位枯瘦的大学生趴在江边抠碎了指甲,他的父亲在血案中死去。逝者的心愿是供儿子念完大学,他离去时儿子已念大四。

还记得,这位大学生说话声音很轻,很多时候只见他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清在说什么。

不过聊起父亲在船上生活的日子,19岁的小伙子嗓门变得很大。

他哭着说,很多记者都在问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每次受访,就感觉心在流血。

他希望记者能以另一种方式记录这起偶然与必然相连的血案。他强调,澜沧江上的水手时刻都在面对着各种危险,即便血案不发生,死亡离这群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男人们也不远。

那一刻,我决定跳出血案,用眼睛、身体甚至是味觉呈现血案背后的水手,还原他们的生活。

于 是,我和赵亢走遍了停在码头里的20多条货轮。黎明,晌午,深夜,我们和水手生活在一起,除去采访时必要的交谈,我们选择用眼睛和身体去感受船上的生活。 比如,蹲在机舱里看水手修机器,在甲板上和水手一起拴缆绳。如此这样,道理很简单,当人陷入困苦时,牢骚特别多,这些正是记者需要的鲜活素材。

一 周后,一个逻辑产生了。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行业,在大自然带来的风险下水手们不断有人死去,可他们必须留下来,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他们很特殊。尽管危险 无处不在,他们也无法转型,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船上,除了做水手什么都不会。他们很倔强,希望用多年的经验对抗来自大自然的风险,可失望在继续,三年前江匪 来了。他们选择报警,借以维系留下来的信心。不过100多起报警换来的只是冷漠,12位水手最终在江匪的枪下,死去。

没有船员的血泪哭诉,没有逝者离去时的惨状,亦没有对相关国家和部门的质疑,有的只是水手们的生活。

沿着这样的逻辑,报道写出来了,刊发后,一位船长来到我的房间。面面相觑持续了两分钟。

“你们的报道最好,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船长说,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而在这以前,我曾经担心没过多展现他们诉求的报道内容会让他们失望。

采访结束了,离开关累码头时,那些肤色黝黑的水手们仍然坚守在船上。他们依旧不会主动抱怨,也不会要求提供庇护,他们只希望能够把停在港口里的船,动起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